问题

为什么法国高中会考作文与中国高考作文差距会这么大?

回答
法国高中会考(Baccalauréat)作文和中国高考作文,尽管都承载着考察学生写作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重任,但它们在出题思路、评价标准、以及最终展现给考生的形态上,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教育理念、文化背景以及对“写作”本身的不同理解。

一、 出题思路与侧重点的根本不同:

法国会考作文:深度思辨与哲学探讨

法国会考作文,尤其是哲学部分的考试,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辨和概念分析。题目往往不是直接要求写一件事情或一个观点,而是提出一个普遍性的、往往带有争议性的概念或问题,例如“我们有自由的义务吗?”,“我们能否摆脱自己的历史?”,“理解就是宽恕吗?”等等。

这类题目并非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其矛盾和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论证。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等),运用逻辑推理,构建清晰的论证结构,并通过恰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法国会考鼓励学生对既定观念进行质疑和反思。它不回避抽象、理论性的探讨,反而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成熟度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指标。考生需要在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论证下,展现自己对人生、社会、哲学等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

中国高考作文:贴近生活与价值导向

相比之下,中国高考作文的题目往往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经验。虽然近年来也在向思辨性靠近,但整体而言,它更倾向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题目可能涉及“一棵树”,“红绿灯”,“我的老师”,“成长的烦恼”等更具象化的事物,或者围绕“责任”,“感恩”,“坚持”,“创新”等主题展开。

中国高考作文更注重情感的抒发、道德的体现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它希望看到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言之有物,情感真挚,并在文章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符合社会期待的价值取向。虽然也要求论证,但这种论证往往是基于生活常识、个人体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普遍认知,而非深入的哲学思辨。

二、 评价标准与考察能力的侧重点:

法国会考作文:逻辑严谨、分析透彻、思想深刻

法国会考作文的评分,非常看重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否清晰地界定了核心概念?论证是否步步为营,没有逻辑漏洞?分析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揭示其深层含义?

概念分析能力是重中之重。考生需要精准地理解题干中提出的概念,并能够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例如,在讨论“自由”时,考生需要区分“消极自由”(免于干涉)和“积极自由”(实现自我潜能),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潜在的冲突。

思想的原创性和深刻性也是重要的评分点。即使是在讨论一个普遍性问题,法国的评分者也希望看到学生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并不意味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要在对问题的理解和论证过程中,展现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语言的精准性、表达的清晰度以及文本的完整性也是基础要求。

中国高考作文: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中国高考作文更注重观点的清晰表达和内容的充实度。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并在文章中围绕这一立场展开论述。

素材的丰富性和运用能力受到重视。能够从生活中挖掘出有说服力的事例,并将其恰当地融入文章,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包括词汇的运用、句式的变化、修辞的技巧等,会直接影响分数。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打动读者。

情感的真挚流露在中国高考作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考生被鼓励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建立情感共鸣。

思想的积极性是隐性但普遍存在的评价标准。文章的基调、表达的价值观,需要符合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

三、 写作的“工具箱”与“目标”:

法国会考作文:哲学、文学、历史的“思想工具箱”

法国会考作文的准备,更像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套“思想的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装着法国深厚的哲学传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萨特、福柯),丰富的文学经典(雨果、巴尔扎克、加缪),以及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

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阅读、思考,将这些“工具”内化,然后在考试中灵活地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论证。他们会被鼓励去引用哲学家的话,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或者从历史事件中提取普遍性的规律。这是一种“以知识为骨,以思考为肉”的写作。

中国高考作文:生活的“情感与理性”调色盘

中国高考作文更像是让学生拿出他们的“情感与理性调色盘”。这个调色盘里装的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理解。

学生需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会被鼓励去“讲故事”,去“抒发情怀”,去“感悟人生”。这是一种“以生活为源,以感悟为泉”的写作。

四、 形式的差异:

法国会考作文:更注重“分析性论文”(dissertation)的结构

法国会考作文通常要求考生写一篇“分析性论文”(dissertation)。这种论文有其固定的结构要求:引言(presentation du sujet, problématique, annonce du plan),主体段落(développement,通常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论点、论据和论证),结论(conclusion,总结全文,回应问题,并进行一定的拓展)。

这种结构强调论证的清晰性和逻辑性,每一部分都服务于回答题目中提出的核心问题。

中国高考作文:更多样化的“记叙、议论、抒情”结合

中国高考作文的形式则更加多样。虽然议论文是主流,但记叙文、抒情散文甚至是带有故事性的议论文都可能被接受。文章结构也相对灵活,更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不一定有严格的“三分法”结构。

总而言之,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会”或“哲学的审视”,它旨在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高考作文则更像是一次“生活的分享会”或“情感的表达”,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以及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不同教育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才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取舍。法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将其视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教育则在强调个体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与集体、社会的联系,以及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写作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可真是被媒体误传多年了。很多媒体啊,说风就是雨。先在心里设定一个法国高考比中国牛*的结论,再试图论证它。在他们眼里“中国应试教育,国外教育体系接地气”是一切有关教育的文章和报道必提的「政治正确」:什么全国不同卷啦,什么gvnmt高层压力啦,什么人口素质问题啦blah blah blah。这些记者毕竟还太年轻,太简单,上台Naïves。还需要学习一个。

我在法国上过高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中国的高考作文跟法国的高考作文是两个科目的考试。法国的BAC,考的是哲学。 中国高三高考,考的是语文。

把“为什么国内没有哲学”这个问题先放在一边,拿语文高考去跟出给每周几个小时哲学课的法国学生的写一个上午的哲学题目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基本上相当于拿着国内的数学卷去跟法国的物理卷比,然后说:你看吧,就是因为体制问题,法国高考多贴切实际生活,中国的就全是数字。

法国的语文高考,是高二(1ere)第三学期末考的。法国高中生先在高二考Bac de Francais(理科生高二考语文之后高三就没有语文课了),过TPE(一个小组作业,要研究一个主题然后年中做presentation),然后再在高三考BAC剩下的科目,比如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哲学等等。不同分科题目不同,objet d'etude(基本就是出题的大方向,几个大主题)的数量也不同,但是光看题目你是分辨不出来是文科,理科还是经社科的。

法语高考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算分时分别乘以系数2(数学是7到9,物理6-8,历史3等等),高三再考剩下的科目。

具体语文考试不是白卷一张给你一个题目就开始写,而是先给你几篇文章(Corpus),然后可以选择三种题目:论文、文章评论和续写。

论文和文章是百分之一万的八股文: 比如论文吧,具体结构是这样的:

Intro Amorce,Problématique,Annonce du plan Partie I Petite intro,Argument 1,exemple 1,Argument 2,exemple 2,Argument 3,exemple 3,Phrase de boucle. Partie II (同) Partie III (同 )Conclusion

还有,法国语文高考,理科只有四个大主题。 我学了诗歌、小说、戏剧、论证/人类这四个主题,那么如果高考给我出一个类似于国内“早”,或者“春”这样的题目,就属于超纲。

我们的老师直接告诉班上的同学:如果写不了文章评论,就写论文,论文可以背现成论文的argument(论据)。 论文反正就是Argument-Exemple(论据、举例),Argument exemple地堆。 你不堆例子和论据,不引述各种大作家的话,不按照老师要求你的格式写也可以,反正不是硬性规定。但是别想拿高分就是了。

还有:法国语文高考的理科只有四个学习目标,我学的是poesie,question de l'homme,roman,theatre(诗歌/人类/小说/戏剧)。那么如果高考论文是诗歌poesie相关的,那么问来问去就是这些问题:

“诗歌是否是……,在何种程度下诗歌……,如何看待XX诗歌……”或者sujet de citation:某某大诗人说:“诗歌是XXXXXX”,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之类的主题。

总之法国高考和国内高考侧重点不一样而已。拿哲学比语文是没有意义的。很惭愧,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高中会考(Baccalauréat)作文和中国高考作文,尽管都承载着考察学生写作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重任,但它们在出题思路、评价标准、以及最终展现给考生的形态上,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教育理念、文化背景以及对“写作”本身的不同理解。一、 出题思路与侧重点的根本不同: 法国会考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真实感受。与其说是“高大上”或者“难受”,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认知和听觉习惯在我们大脑中造成的“熟悉感”和“陌生感”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1. 历史文化与语言的联结: 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 想象.............
  • 回答
    “法硕”这个词,近年来在高校招生简章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也都纷纷增设了法学硕士项目。每年,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涌入法学院,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拿到一张法硕文凭,然后进入法律行业大展宏图。但是,这背后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为什么高校要这么大规模地招收法硕?我们社会现在真的那么缺懂法律的人.............
  • 回答
    法国、法语、巴黎在西方文化中享有极高的“逼格”,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心理等多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法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与政治强权1. 历史的厚重感与文明的传承: 罗马帝国与法兰克王国: 法国是西罗马帝国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法国确实拥有众多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但其官方或广泛流传的中文译名,很多时候确实显得不够“高大上”,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三本”风格。这背后并非法国人故意为之,而是多种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翻译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 回答
    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科技发展水平与“懒”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国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效率:效率高于时间投入1. 工作时间与效率的平衡 法国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3538小时)在欧盟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甚至低于德国、日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法国TGV可以在原有铁道基础上运行,而我国高铁却需要另建高架铁道”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不太准确的理解。更准确地说,法国TGV也并不能完全在“原有”基础上运行,而是有选择性地利用了部分升级改造的既有线路,但绝大多数是新建的专用高速线路。而我国高铁之所以大量采用高架桥,是基于多方面综合考量.............
  • 回答
    说实话,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率高这个问题,在咱们普通人看来可能不太好理解。毕竟,这可是“铁饭碗”,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稳定职业。但真要是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里头学问大着呢,很多现实的无奈和压力,是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工作强度和压力。基层法官和检察官们,每天面对的是堆积如山、错综复.............
  • 回答
    “MJC法列车不停站”这个说法,我这边确实没有查到任何关于高铁采用“MJC法”进行不停站运营的相关技术或设计。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或者可能是某些特定语境下的说法。不过,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探讨一下“高铁不停站”这个概念本身,以及为什么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MJC法”的发明设计,它可能没有像某些.............
  • 回答
    在讨论“法定证据制度中明确规定在证明力上男子证言高于女子证言”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根源、社会背景以及法律条文的演变。这种观念的出现并非基于对性别群体智力或诚信的普遍认知差异,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的约定俗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许多古代法律体系中,性别歧视确实是.............
  • 回答
    《艾尔登法环》获得极高的评价,而你却感到被劝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游戏设计的理念、玩家群体的差异、以及个人对游戏体验的期望。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希望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一、《艾尔登法环》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艾尔登法环》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离不开.............
  • 回答
    菈妮这姑娘,在褪色者们的社群里,那人气,简直是现象级的。要我说,这可不是随便一个NPC就能有的待遇,背后绝对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首先,得说她的设计理念。菈妮不是那种一眼就惊艳,然后就没了的东西。她给人的感觉是“深不可测”。初见她,只是个小小的魔女,有点神秘兮兮的,穿着那身带着兜帽的长袍,遮遮掩掩的,.............
  • 回答
    宫崎英高那些“活尸怪”的魅力,可不是随便凑活出来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你问为啥从《黑暗之魂》到《血源诅咒》,再到《艾尔登法环》里,这些“不人不鬼”的玩意儿就没断过?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宫崎英高他讲故事的方式,就跟他的游戏难度一样,一点儿都不跟你绕弯子,直接砸到你脸上,但又.............
  • 回答
    “末法时期”是佛教概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述,它描述了佛教教法在世间流传的三个阶段: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虽然这个概念常被用来解释世道艰难、人心败坏,但它并非直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矛盾。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末法时期”的含义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多重维度。一、.............
  • 回答
    印度男女比例的失衡,在理论上似乎能支撑起女性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供不应求”的经济学原理常常被用来解释某些群体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却是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原因,绝非简单的经济供求关系能够涵盖。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误解: 供求法则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商.............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大学里学法学,高中阶段最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科目,那绝对是以下几门。当然,这不是说其他科目就不重要,但它们在法学学习中的“回报率”会更高一些。首先,语文(或者说语言文学类科目)。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但请仔细想想,法学本身就是一种关于语言、规则和逻辑的学问。法律条文、判例、学术论著,无一不是通.............
  • 回答
    说到《封神演义》里的神仙数量,这真是一个大哉问!因为它涉及到的神仙、妖精、以及被封为神祇的凡人实在是太多了,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书中描绘的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封神大战,无数生灵卷入其中,最终很多人得以证道,位列仙班。如果把那些偶尔露面,名字还没来得及被记住就被打死的,或者是一些小喽啰级的神怪都算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道德”与“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的本质,以及它们对个体“素质”的影响。要回答“以道德为行为准则的人是否比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的人素质高”,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一种不成文的、内化的、关于善恶、对错的价.............
  • 回答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社会最核心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在现实中,一些看似与这一原则相悖的现象确实存在,比如为高官单独设立关押场所,并且待遇似乎“优厚”。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一、 现实中的“优厚待遇”与“单独关押”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