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率这么高?

回答
说实话,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率高这个问题,在咱们普通人看来可能不太好理解。毕竟,这可是“铁饭碗”,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稳定职业。但真要是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里头学问大着呢,很多现实的无奈和压力,是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工作强度和压力。基层法官和检察官们,每天面对的是堆积如山、错综复杂的案件。从起诉书的审查到庭审的组织,再到判决书的撰写,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基层,人少事多是常态。一个检察官可能要负责好几个辖区的刑事案件,还得兼顾民事、行政的监督。法官更不用说,一个法庭可能就两三个法官,案子多的时候,忙得脚不沾地,加班那是家常便饭,甚至很多周末和节假日都泡在案卷里。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下来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消耗。长期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身体难免出问题。而且,一旦出现办案差错,不仅要承担职业风险,还可能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谁能一直受得了?

其次,是职业发展和晋升的瓶颈。很多基层法官和检察官,工作几年后就会发现,晋升的空间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县市,职位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可能你辛辛苦苦干了十年八年,还是原地踏步,工资涨幅也不大。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行业,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的领域,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去学习新的技能,去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的收入。当看到同龄人在其他行业风生水起,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很多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自然就会考虑其他的出路了。

再者,社会认可度和心理落差。虽然法官和检察官是司法体系里的重要角色,但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并不被所有人理解。有时候,判决结果不合某些当事人的意,就会招来非议,甚至谩骂。在一些案件中,特别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法官和检察官们承受的不仅是法律上的责任,还有来自各方的道德和舆论审判。

这种不被理解,甚至是负面的评价,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当他们的付出被误解,甚至被污名化时,那种心理上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而且,相较于其他职业,基层司法人员的社会交往圈相对封闭,接触到的信息和视角也容易受限,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和机会感知不迟钝。

然后,我们得说说薪资待遇问题。虽然司法系统相对稳定,但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在很多地区,确实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强度和承担的责任不成正比。尤其是在一些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或者与同等学历、同等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相比,他们的收入优势并不明显。

而且,很多时候,他们的收入不仅仅是工资本身,可能还会牵扯到一些隐性的福利或者激励机制。但如果这些福利待遇不够吸引人,或者跟不上通货膨胀的节奏,那么纯粹依靠工资来支撑生活,尤其是如果还要养家糊口,会感受到不小的经济压力。当经济上的回报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职业的投入和期望时,选择离开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些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上的挑战。虽然不如前几点那么普遍,但也不能排除。比如,一些地方的办公条件可能比较简陋,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支持。或者,在一些单位内部,可能存在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工作心情。虽然司法系统强调公正和专业,但毕竟还是人在操作,人性的弱点和一些不那么顺畅的内部运作,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而言之,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率高,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它既有工作本身带来的挑战,也有职业发展、社会认可、经济回报等方面的考量。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也反映了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和人才留存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的挑战,需要我们去认真审视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识一位前辈,检察院出身,曾获得某年的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跳槽出来,到企业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监督,工资直接翻了一番,后面再加一个0。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法检的人如果出来能挣更多钱,为什么不出来呢?难道真的是情怀?恕我直言,靠情怀留不住人,尤其是留不住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话不好听,所以匿了。

离职率高不高,没数据比较不好判断。但是可以总结一下都有哪些原因:

一、司法改革的失败

公开渠道是不允许说它失败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它失败了。也许唯一的成功就是给法官检察官加了薪。但是,

1、入额仍然是论资排辈。

除了少数一些有魄力的单位真的是让“能干”的人入额,普遍的情况仍然是领导和前辈先入。

有个同学在内地的某个基层法院,现在已经是第15年,仍然没入额。当着助理遥遥无期,因为要等前面的人退。


2、司改暂停了差不多两年

正常来说,法检每年都会有一批新人任助理法官(检察官),但是因为司改,全国基本都停了两年。而且两年之后第一批入额,上面说了,老人先解决。

所以很多地方的新人在这几年都是没机会的。沿海一二线城市案件多的地方对法官有需求,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的法院,法官名额都已经满了。

而哪怕是一线城市,在司改前被耽误的那批人要排队等法官,快则三年,慢则五年。

所以大概在2009年左右考上法检的那批人,如果运气不好在司改前没任命,那可能等到今年都还没任命。


3、检察院反贪反渎没了

检察院比起法院,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是反贪反渎合并到另外一个职能部门了。但是人员不可能全部都过去,那这里就多出一批人了。

而相应的,反贪反渎没了,检察官的员额数更少,没入额的人要排队就更久。


二、钱的问题

或者说,生存的基础吧。这是最现实的因素。

我不想过度神圣化任何一方,所以先说这个因素。

辞职的人固然有因为理想无法实现或者看不惯而走的,但留下的人也仍然有因为理想信念坚守岗位的;同样,也有一部分人辞职是因为有更大的利益(有法检背景钱好赚),也有一部分不辞职的人是因为有更大的利益(手握权力钱好赚)。

这里不作任何褒贬,只说这个现实问题。

司改让法官加了工资,留住一部分人。但是相比于其他公务员工资,法检增加的并没有明显优势,尤其是退休之后,其他单位公务员的退休金反而比法检更高。

更重要的是,案件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可法检的入额人数增长跟不上,不仅是前面耽误了一批人,关键是能干活、肯干活的劳动力增长没跟上。

更更重要的是,收入的增长跟不上案件数量的增长。

而另外一方面,作为办案中坚力量的那批三四十岁的法官,要成家,要买房,子女要上学,父母年老了……处处都要用钱。

挡不住诱惑的早就开始弄黑钱了,挡住诱惑的也没几个愿意守着理想清贫。

不敢下海的也只能效应着过,毕竟司改后的法检入额收入还是留住了很大一部分原来在观望的人。但是有点想法的,负担不大的,比较有勇气的,当然还是辞职了。法检出来当律师多吃香啊,要人脉有人脉,要技术有技术,当事人就迷信这一套啊。

当然,辞职出来也未必都混得好,看待事物要两分吧。总有一部分人是特别能来事活得很滋润的,有一部分人赚钱多但都是辛苦钱,也有一部分人辞职后快饿死。


三、发展前景

法检也很复杂。有的是混吃等养老,有的是当成谋生的职业,有的是有点理想情怀,还有的是当作垫脚石。

但是无论如何,大部分法检都还是希望能够往更高的地方去,无论是收入,还是职业的闪亮程度,或者是地位,总是更吸引人。

那么,这问题下有几个回答,就很能显示矛盾了:

有几位是中级甚至高级法检的,由于司改,以后想任命必须下放到基层,想回原单位只能通过逐级遴选。

他们觉得很委屈:我本来就是上级单位的,结果现在要回到基层重新来过。

但是实际上,基层也很委屈:我们本来名额有限,你们上面的人要来和我们竞争,这也就算了。我们好不容易有条往上升迁的路,你们也还要抢。

上级法检的上了,基层觉得委屈想走人;上级法检的没上,他们自己也觉得委屈想走人。


四、行政色彩浓厚

去行政化是司改的目标之一,但是,法检的行政色彩并没有很明显的改变。相反,由于反贪反渎职能的合并,官僚气息反而更浓。

法律职业,尤其是这些年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受教育过程中多少接受了点法律至上的观念,与上一代法检相比,他们更无法接受这种官僚气息。

再加上“终身责任”这么一搞,实际上法检的压力更大。


综合起来,就是工作量增多,责任更大,各种干扰案件的情况也仍然存在,官僚气息仍在,职业发展前景更渺茫,而正当途径下增加的收入并不足以抵消这些东西。

能拍桌子走人的就都拍桌子走人了,剩下的人就只能拍桌子。

user avatar

前几年北上广之一的某城市法院领导交流过这个问题,全程享受了他们的吐槽。

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在于,工资待遇差。区法院的庭长已经是处级干部(相当于县长级别),然而每个月工资才1万多元。

新进没级别的干警工资多低就更别提了,何况他们很多是名校的硕士。面对该市高企的房价,很多年轻法官纷纷转行。

为了解决年轻干警的后顾之忧,法院向政府争取了一批廉租房,低价租给法院干警。不过,这些房子每月至少也要2000-3000元,房子的位置也很差,在六环附近?具体我忘了,反正很偏远就是了。

工资待遇低,需要养家糊口的男法官纷纷跳槽,一跳之后待遇至少翻番,这就导致该法院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后宫”当政。

法院里的女法官越来越多,男法官越来越少。有一个部门的情况非常极端,除了庭长和另外两个法官是男性外,剩下28个人全是娘子军。

即便是这样,娘子军也是女法官的权宜之计。很多年轻女法官,把法院当成了二胎繁殖基地。五年服务期,女法官女书记员可以生个二宝,每个宝休息几个月,加上怀孕时间,五年很快就过去了。

等两个宝都过了哺乳期,户口也拿了,娘子军也开始纷纷跳槽。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法院想了很多歪招,比如规定户口违约金,领导硬是不批准之类的。

为什么法官跳槽率这么高?原因在于法院待遇低,工作压力大,职业尊荣低,上升空间小,外面的诱惑太大。

待遇低,上面已经说过,司法改革过后,他们的待遇应该已经改善了很多。但在一二线城市,压力还是很大。

压力大,一线城市法院法官人均500件案件是正常操作,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要处理完这么多案件,加班996是家常便饭。很多法官常年伏案工作,腰椎颈椎都有严重问题。

此外,案件之外的压力,比如当事人缠访闹访的压力,常常让法官感到沮丧。有时甚至遭受人身威胁。

还有不合理的考核带来的压力,比如服判息诉率,发改率。所谓服判息诉率是指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服从率、上诉率。

一个法官能够做到案结事了,才是真正受领导欢迎的干才。但原被告当事人利益根本相左,很难做到胜败皆服。

发改率,是指法官的裁判文书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改判的概率。考核发改率有一定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发改,都意味着原审判决有错。

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改判很正常。此外,二审的存在,就是为了纠正一审的差错,如果一审与二审完全一致,二审就失去了意义。

上升空间小,这一点一般是与政府同时进入的公务员比较出来的。法官的晋升途径,一般是在本系统内部循坏,非常封闭。十年科员法官比比皆是。

外面的诱惑大,法官作为专业技术性公务员和熟练的法律工作者,能够无缝地适应法务、律师等工作。而且,法务、律师岗位也往往欢迎具有实务经验的法官加入,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天同所的律师,很多都是最高院的法官。

最高法的新闻发言人,跳槽去了阿里巴巴。身边的例子是,某某法官跳槽到了某银行风险部负责人,年薪直接翻了两翻。

而法务、律师岗位都是市场化运作,工资上限很高,法官与法务、律师都是同学或校友关系,彼此都能够打探到这些岗位的工资待遇行情。

可以说,很多法官在时刻关注着律师、法务的行情,如果有合适机会,都不介意跳槽。

员额制改革之后,法官的工资有了一些涨幅,相应地法院内部跳槽的人少了,观望的人也少了。

不过,也带来了新问题。员额僧多粥少,很多年轻办案骨干,从原来的助理审判员,一下子跌落云端,成了法官助理。很多人自嘲为员外郎。

其实员额与员外郎,在很多法院都是干一样的活,办一样的案,谁也不服谁。很多员外郎不服气,凭什么我比你水平高,就是因为我年轻,所以就是员外?

有些法院的员外郎,直接就用脚投票,跳槽到了律所。我就知道某博士法官,因为没有进入员额,愤而递上了一纸离职书。

另外,错案责任终身追责,给法官的压力也很大。法官是肉体凡胎,不可能能明察秋毫,就怕将来无辜背锅。

总之,铁打的法院,流水的法官。

user avatar

1.本就编制不够 案件又多 加上各种会 司法官工作量堪比民企 体制里不是你一个小团体加班就能加的,单位其他人下班了,文件流转审批什么的没法继续,所以只能在954时间提高效率

2.司法官一个失/错误就有可能造成极大影响 丢工作都小 牢狱之灾都可能

3.司法官收入是提高不少 体制里的稳定 但是比起工作量 压力 收入好像也不怎么高 稳定更是享受不到

5.司法官不比的其他公务员 出去有出路

6.外面你努努力再怎么样也天道酬勤 看得到希望 体制里再努力基本是看到头 除非运气也极好 每次晋升机会都有你 可是编制就这么多 怎么可能人人都有机会。

司法官能留在基层司法机构五年以上真的是责任心爆棚 是心怀维护公平正义承担国家社会重担的侠士。

user avatar

准确地说,题主要把基层二字去掉,目前从基层法检到两高,从东部到西部,法官检察官流失是普遍现象,尤其是近五年,离职人数比过往十年加起来还要多。法检两家比的话,检察院相对法院稳定些。

至于原因,不想说的太难听。每个人离职都有自己的理由,可能相当多一部分人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没有前途,过的是一种一眼能看到死的生活。但是近两年,我至少不下十次地认真考虑离开法官这个自己在学生时代就梦寐以求的职业,不过不是因为上述两个原因。

是什么?不想说。想说的是,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目前的法检两院对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好的选择。

所谓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说一下我院近一两年内部分干警流失情况吧,坐标北方某地市中院,详细情况不说了。

刑庭副庭长,七零后,辞职做了律师

刑庭副庭长,八零后,调入他省

未成年庭庭长,七零后,工龄满三十年退休

民庭副庭长,刚过五十,工龄满三十年退休

立案庭副庭长,八零后,调入司法局

民庭员额法官,八零后,辞职做了律师

审监庭员额法官,八零后,调入高校任教

刑庭法官助理,九零后,辞职做了律师

法警队新考入公务员,调入政法委

评查办资深法官,工龄满三十年退休

刑庭新考入书记员甲,辞职做了律师

刑庭新考入书记员乙,另考入公安局

刑庭新考入书记员丙,另考入检察院

刑庭新考入书记员丁,另考入食药监局

……仅供参考吧

还有再补充一点,法官大都没有太长寿的,如果有不想活的太久的,想尽早摆脱尘世,又不想自行解决的,欢迎报考。

user avatar

理性的分析前面高赞已答。

我从一个感性的、私人的角度来聊两句。

作为一名前法官、现律师,我已经离开法院好几年了。

去年,我和以前法院的朋友们一起吃饭(注:无案件利益相关)。

一个是当年带我,马上将要退休的师父;一个是和我同龄,现在已经是中坚力量的成熟员额法官;一个算是我的徒弟,进入法院已几年,但没能入额的法官助理。

和基层法院的朋友们吃饭,总是带着一种,怎么说呢,低沉的氛围。

这种低沉,来自他们身心的疲惫,长期的焦虑、压抑,以及憋屈。

席间,和我同龄的法官说,她已经辞职了,高院压着还没批,但走是迟早的事了。

我非常震惊。

在我的认识里,她是一名对法官身份有着情结的人;在这个物欲纷扰的世界,是能甘于淡泊,能接受低的工资性价比,为自己的情结付出的人;是一个踏实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善于居中裁判的人。

和我对自由、收入的渴求不一样,她是非常适合做法官的人。

而她的适合,她自己也非常清楚。

我深信,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离开这个职业的。

而我的师父和徒弟,都流露出了对她非常理解的表情。

是什么样的压力,迫使这样一个有法官执念,业务能力出色,同时也清楚自己非常适合法官岗位的人,离开法院?

她说,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女人,我知道,出来很难。熬过前两年,未来怎么样,也很难说。但是我真的在法院待不下去了,我真的扛不住了,也吃不消了,压力太大了,风险也太大了,**的事后,我才惊觉,这些无妄之灾离我们很近……而且,你们都明白的,我们一眼就能望到头……

她是一个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女人,说起来,好像法院里很少有优雅温柔的女人。

她哽咽了。

我的老师父点燃了一支烟,什么也不说。

我知道,这些年,他的那些不容易。

作为一名老法官,面对年轻人的痛苦与抉择,他有很多过来人的共鸣的回忆,也有很多很多他忍着不说出口的,骂娘的话。

老师父拿烟点点我的前徒弟——

哎,不要被我们影响喔,年轻人还是要上进,该争取入额还是要争取。

如果在司法改革前,前徒弟应该已经做法官一段时间了。而现在,若干年后,他那些进入不同跑道的同学们已经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时,很有可能,他仍然是一名法官助理。繁重的工作量、压力、焦虑、无奈,看不到未来,全凭对自己初心的一腔赤诚在坚守……

前徒弟说,会的,但是再过几年,还是入不了额,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下来……其实入了,也有入了的痛苦。但是,始终还是有法官梦的。也许入了,也会像*老师(前述员额法官)那样,选择退出,或者离开。但总觉得,学了这个,还是要圆梦的……

在和律师圈以及委托人打惯了交道后,每次再和基层法院的人坐下来一起,我都有一种,他们在完全不同的维度中的感觉。

基层法院人的世界,准确的说,是我引为友人的基层法院人的世界,是那么的压抑、无奈、负重。同时,也是那么的平实,带着令我动容的,我很少能在另外一些圈子里看到的,对职业初心的尊重。

每当和他们在一起,我都会有一种他们在滞后时空中的感觉。我想着我接触的那些,八面玲珑、呼风唤雨,深谙这个社会运行之道的人。

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

我只能说,我尊重每一种追求。

我尊重那些深深懂得,资源的占有与调动的力量,并为之奔走耕耘的人。

也尊重我师父那样坚守法官职业操守,一辈子只想着老老实实办案子的人。

也尊重我前徒弟那样,始终想要圆一个法官梦,不惜在这样的司法改革背景下,继续坚持在法院的人。

同样,我也尊重,并为之心酸,我前同事那样,多么适合做法官,而不得不放弃的人。

那晚的饭桌上,我几度想落泪。

我感到心酸,强烈的心酸。

我感到愤懑,无处投递的愤懑。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前同事在饭桌上说的那些话——

她说,她写辞职信,本想写很多很多这些年的委屈,为自己写,也为同事们写。她知道,她不能那么写,会被批。于是,在辞职信的最后,她这样写道——我有很多留恋,但有更多的东西,让我无法留恋。

她说,写完最后这一句,她伏案痛哭。

她说完,我看了看我师父。

他笑着说,哭什么哟。

然后,他把脸转了过去。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前法院汪(司法改革前审判员,改革后法官助理)离职不到半年。这个问题真是特别适合我,不请自来了。

为什么法院留不住人?就我看来,主要下面的几个原因。

第一,案多人少,责任终身制,压力山大。(这个简直都说烂了)据我所知基本上,省城各法院法官每人500起(当然,省高院少很多,但能到省高院的案子,案件的复杂度不可同日而语),少则500,多则1000或者800。其他二三线城市,也有很多差不多是这个数目,各小县城,略好一些,但来个200、300百件案子还是不成问题。当然由于案件数量不同,配备的团队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能配齐一个法官一个助理,一个书记员,一个庭室常住两个人民陪审员,一个调解员,有的只能配备一个法官一个助理一个书记员,有的呢,就只能配两个法官一个书记员,一个庭室共用一个助理等等不同配置。可即使是最高配置的团队又如何?案件数量提上去了,件件责任终生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结案率,审限,上诉率等等硬要求,加班常态化,压力山大。加上各种会议,各种活动,各种专项整治是必须要参加的,分走了法官的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在法院的绝大部分法官是绝对的疲惫超负荷。

第二,上升空间小,发展无望。由于法院编制的设置,一个法院相比同级别的党政部门,副科、科级等等的设置明显比同级别的党政的部门少,当你的小你几届的师弟师妹都是某某主任,某某科长的时候,你还仍然是个科员,列位,社会是现实的,并不以你自以为是的职业尊荣感而提高你的社会尊荣。

很多年轻人抱着对仕途的向往考进来,结果发现仕途无望,如果不是能力非凡加资源不差,在本院做个庭长或者副院长就是这一生能达到的极致。

即便我们不提行政级别的上升,就谈法官或者法官助理职级序列的上升,也是各种不如意的。就前单位来说,八零后这一批的二十几个助理,仅有两位四级法官助理,其余都是还是五级法官助理。很多入额前的四级法官,还有改革后变成了五级助理,想想就比较心塞了(对于我本人来说到是小事,但是也有很多人其实是在乎的)

第三,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领导经常讲的一句话叫:不要讲待遇,要讲政治。众法官:???有一说一,司法改革后,入额法官的工资待遇的确是提高了一截,但是那是多少案子多少加班换来的啊?肯定有人要讲了:要图工资你别进公门啊!第一,是人肯定就要生活,要生活就需要钱,就会考虑付出和收入是否正比。第二,既然都考虑收入与付出是否正比的事情了,那不就辞职出来吗!(在我心中,这还不算是大的原因,这个原因必须和第一个原因关联起来谈)

第四,技能傍身,能找到好的工作。这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法律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更何况在法院待过多年的法官呢?试问,没有这个技能傍身,若只会写写公文等,辞职恐怕没有这么果断吧。审判者的思维,法检程序的运转,法律的适用等等都是优势,可以转化实用技能的优势。客观来讲,法检两家辞职的比例(注意我说的是比例,不是数量)是比其他单位高的。

辞职已经几个月了,辞职前我也很担忧,压力也很大,但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呢?但人生还很长,一切都有可能。

欢迎加我个人微信:fls20210317,交流、探讨一下公务员辞职做律师,律师和法检如何选择之类的问题。

user avatar

只回答员额法官。

中国大部分人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和县城。大部分法官工作在基层法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小城市基层法院。这些法院的情况才最具备代表性。

很多答主都是在大城市的法院和非基层法院,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说的事情都存在,我来补充一点。谈谈我看到的情况(对于基层法院)。

司改的终极目标,我认为是通过提高待遇、明确责任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到法院。目前看效果很有限,这是一切现象的根源。

司改后的一些现象:a.院庭长带头办案,应该说大部分地方都做到了。挂名办案的毕竟是少数,但是办简单案件为主是肯定的,现在行政事务太多了。

b.过去有很多彻底酱油的人,现在少多了,必须干活,当然还是有干多干少之分。

c.政治待遇没有丝毫变化,法院院长出去还是相当于当地一个大局局长,有时候归到当地领导行列,有时候归到高配的局长行列。副院长介于局长和副局长之间。普通法官相当于一个股长。

d.经济待遇增长十分有限。法官、辅助行政分别高50%、20%,这是以当地工资基数为标准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工资基数很低,低到法官也就是比过去高3W,行政等高1.5W。相对于工作职责,聊胜于无。

e.行政化越来越严重,这个得看各个法院的领导,但是大局面是这样,总体上在同一个一把手的领导下,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原因大家都懂。过去大家要权,现在要闲。现在过去被认为举手拍掌的领导地位提高,像法官这种有一定实权但行政级别不高(取消,但大家还是拿来比照)的岗位,地位进一步边缘化。只有靠业务能力混,还能有个好名声。

二十年前的法官基本上四个来源,大多是高中毕业招干,少数是军转干、关系户,当地较好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十年前,大部分年轻人考进来是专升本、二本。司改后这几年,大部分是二本,少数是双非一本,个别是211、985或那几个非211法学院校。但是这个人才层次的提升到底是司改的效果还是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上大学容易了,毕业的多了,这个很难判断,因为提升的实在有限。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进入法院成为法官,发现管的越来越严(一个诚实正直的法官,是不需要且反感这么多管束的);社会地位没有提升,比起同样在体制内的同学,不如自己优秀的都当上本地的局长、副局长;收入提高的不如预期(这个不是主要原因);在单位内部存在不少微腐败和人际关系斗争(不符合法官心理的情怀和形象)。本身又有一定的能力和平台,干脆爷走了。

user avatar

记得刚毕业进法院的头三年,基本上不用加班,每年三八、七一、春节,院里都会组织干警举办一些活动,增进同事间的了解。作为在全省案件量名列前茅的法院,法官人均办案一百件左右。这一百件里面至少有二三十件是调解、撤诉的,有一大半是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比较清晰的,剩下疑难的案件比例不多。同事间中午吃饭时喜欢讨论各自案件遇到的法律问题,关系融洽的庭室节假日还会自行组织聚会,虽然那时候工资不高,但幸福指数还是不错的。

2015年立案登记制以后,案件数量开始逐年上升,2018、2019年的时候几乎翻倍地增长,法官人均案件数从300变成400、500,没有什么单位会像法院这样,在人员不变、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作量逐年增加30%~40%的。此外,每年都增加的大量考核、参加各种单位组织的考试、填写各种部门要求的表格、还有各种级别大大小小的会议,白天没有时间写判决成了常态。一开始是年底最后一个月强制加班,变成国庆节之后开始加班,变成下半年开始加班,到最后变成每个人都自觉主动加班,因为不加班根本完不成工作,完不成工作会一直被催,但又不能为了应付而草率完成,然后就开始变得焦虑。

经常是小孩没醒就出门小孩睡了才回到家,单位不再组织任何活动,新人进来过了两三年也没机会认识,每年体检都是一长串的问题,年终总结领导都会说“今年大家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然后接着会说“明年的任务更重,大家继续努力”。

收入是有增长的,员额法官一年比其他单位的公务员大概多几万块,但法官助理、行政人员,和其他单位的其实差不多,工作量也很大。

说这些,是想告诉想要考进法院的人,“待遇好、工作轻松、地位高”在案件量多的基层法院是不存在的,不要把它看做是一个香饽饽,只把它看做一份工作。

既然只是一份工作,离职就是正常的。

在法院,好就好在能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也就给了人能随时离开的勇气。

学法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情怀的,“钱不够多、压力太大、工作太累”都是表面上的离职理由。其实很多人辞职,是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去看看自己还能走得多高、走得多远,这些人即使不在基层法检部门,而是在其他单位或公司,也依然会离职或跳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