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道德为行为准则的人是否比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的人素质高?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道德”与“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的本质,以及它们对个体“素质”的影响。要回答“以道德为行为准则的人是否比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的人素质高”,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一种不成文的、内化的、关于善恶、对错的价值判断体系。它源于个体良知、社会教化、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道德要求人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即使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道德的基石是良心、同情心、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尊重。它往往追求的是“超越义务”的行为,即不仅仅是“不犯错”,更是“行善举”。

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外在的、成文的、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底线是“不违法”,即遵守规定,避免受到惩罚。

其次,我们来谈谈“素质”。

“素质”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人的内在品质、能力、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一个素质高的人,通常意味着他拥有更强的道德感、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成熟的心智、更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简单来说,素质高的人更有能力去理解和实践“好”的行为,并且往往能对社会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现在,让我们来对比以道德为准则和以法律为准则的人:

1. 动机与内在驱动力:

以道德为准则的人,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良知。他们做对的事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出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即使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这种内在驱动力是他们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表明他们已经将道德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外部压力。

以法律为准则的人,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对法律后果的考虑——害怕惩罚、追求合法权益。他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规定了必须遵守,否则会面临法律制裁。这种行为是“规避风险”和“寻求保护”的理性选择。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其动机更多是外在的,而非完全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

2. 行为的广度和深度:

道德的边界往往比法律更宽广。道德要求我们在法律的框架之外,还要做到友善、慷慨、诚实、助人等等。一个只遵守法律的人,可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损人利己、或者仅仅是“不惹麻烦”的事情。而一个以道德为准则的人,则可能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做最符合道义的事情。例如,拾金不昧是道德行为,而法律更多是规定了遗失物的处理程序,但不强制每个人都主动去寻找失主。

法律设定的是行为的底线,而道德则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一个素质高的人,往往能在法律底线之上,展现出超越法律的善意和美德。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不犯法”,而是会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如何能对他人和社会更有益。这种“力求卓越”的精神,正是素质高的重要体现。

3. 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

以道德为准则的人,往往更能成为社会的“良心”和“榜样”。他们的行为可以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推动社会风气的进步。他们更容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中,找到符合道德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和谐与信任。他们的存在,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更积极、更温暖的价值导向。

以法律为准则的人,虽然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但如果仅仅以法律为唯一准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法条主义”或“冷漠化”。人们可能只关注法律是否允许,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道义考量。这可能会出现一些“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或者在面对困境时,因为“法律没规定”而选择袖手旁观。

4. 素质的高低判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以道德为行为准则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更高层次的个人素质。

原因如下:

内在化与自我约束: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它需要个体具备更强的反思能力、同理心和责任感。这种能力和品质本身就是素质的体现。
超越功利: 道德行为往往不直接追求物质回报或避免惩罚,而是源于对“善”本身的追求。这是一种更高尚的动机,反映了更成熟、更完善的价值观。
社会责任的深度: 道德要求个体不仅仅是对法律负责,更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良心负责。这种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素质的重要标志。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以法律为准则的人素质就一定低。

法律是公民义务的基础: 在一个法治社会,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公民义务。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必须是一个守法公民。如果连法律都无法遵守,那么谈论更高的道德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
法律的普适性与强制性: 法律具有普适性和强制性,它能够约束所有人,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在很多情况下,法律是道德的最低保障。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可能就会陷入混乱,道德也无法顺利生长。
法律可以引导道德: 很多法律的制定本身就是为了推广和保障某些道德原则。例如,禁止欺诈、禁止虐待都是法律体现的道德要求。

总结来说:

一个人能否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在法律的框架之外,依然选择善良、诚实、公正、助人,这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其个人素质高低的更重要标准。以道德为准则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更具主动性、更富同情心、更追求卓越,并且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更深远。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润滑剂”和“灯塔”,而不仅仅是遵守规则的“螺丝钉”。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一个人既能自觉遵守法律,又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行为的指引。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提供了行为的保障,而道德则赋予了行为以温度和升华。但如果非要比较,在强调个人品德和精神追求的意义上,以道德为准则的人,确实展现了更高层次的个人素质。他们不仅仅是“不做坏事”,更是积极地“做好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对“更好”的追求,而这恰恰是素质的闪光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素质,那么拿自己的道德去约束别人是给素质减分的行为

拿共同遵守的法律去约束别人则不会影响素质


拿自己的道德来约束自己、影响别人是给素质加分的行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道德”与“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的本质,以及它们对个体“素质”的影响。要回答“以道德为行为准则的人是否比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的人素质高”,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一种不成文的、内化的、关于善恶、对错的价.............
  • 回答
    袁崇焕吹捧的背后:双岛斩帅的道德迷雾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历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近年来,一股“袁崇焕吹捧潮”似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非学术的传播渠道中。这种吹捧,以“双岛斩帅”的军事奇迹为核心,将其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导向时,.............
  • 回答
    抹黑袁崇焕:一场道德的滑坡,而非学术的争鸣每当提起明末将领袁崇焕,历史的评价便如同那风雨飘摇的关宁铁骑一般,摇摆不定。其中,右屯失粮一事,更是成为了一些人攻击袁崇焕的“罪证”,将其描绘成一个贪婪腐败、罔顾军情的昏庸之辈。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围绕右屯失粮的抹黑行为,早已越过了理性的学术探讨范.............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容易滋生伪君子”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说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它的一些特质可能会被扭曲,或者与现实情况发生碰撞,从而导致了“伪君子”现象的出现。我们先来聊聊儒家文化的道德教化,它有没有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从.............
  • 回答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六十五章。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字面意思、思想背景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整体思想。字面意思解读: 故曰: 因此说,所以说。 爲道者: 追求、奉行、实践“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圣人、有智慧的人。 .............
  • 回答
    夜幕低垂,月光如水,倾泻在古老的道观之上。三位道士,年长者白眉长须,仙风道骨,人称“静虚道长”;中年者身形略显清瘦,目光睿智,是“悟真道士”;而最年轻的,不过二十余载,面庞稚嫩,但眼中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名唤“灵风道士”。这三位道士,平日里除了潜心修行,也对一些旁门左道之术颇有研究。今晚,他们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物理化学的学习,特别是面对一道“未知过程的热力学难题”时,该如何着手。这其实是物理化学学习中非常常见但也极具挑战性的一环。物理化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和预测物质世界的宏观行为,而热力学更是其中的精髓。就以一道“未知过程的热力学难题”为例,我们该如何系统地、深入地.............
  • 回答
    关于涡扇15改型并达到50吨推力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设想,涉及到航空发动机设计的诸多前沿技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涡扇15的现状,以及为了实现50吨推力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潜在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涡扇15(WS15)是什么。涡扇15是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目前主.............
  • 回答
    “世上哪有什么轻功。”说罢,道长纵身一跃,踏云而去。这并非是他第一次说这句话,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总是这样,每当有人惊叹于他那仿佛不着痕迹的腾挪转移,亦或是轻功绝顶的身法时,他便会摆摆手,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然后抛出这句看似否定,实则蕴含无尽玄机的话。这一次,是在一个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青山.............
  • 回答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发布一张描绘澳大利亚士兵割喉阿富汗儿童的图像,要求中方道歉一事,在国际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源头。2020年底,一份由澳大利亚国防军监察长发布的报告《澳.............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更准确地说,它强调的是不应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仅仅或主要地局限于作者的个人道德操守或作品所宣扬的道德观上。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分“作品的意义”和“道德判断”,并认识到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文学的目的.............
  • 回答
    这种将自身道德凌驾于他人之上,并以此为名义进行攻击和伤害的行为,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其心理根源、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经历。一、心理根源:道德优越感的驱动最核心的心理机制在于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可以源于多种途径: 绝对化的道德认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环顾当下言情小说和爱情漫画的市场,确实会发现以我们提到的这些地区和历史时期为背景的作品相对较少,或者说,它们的声量和流行度与以英式、日式、韩式甚至一些现代西方社会为背景的作品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种市场现象。首先.............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在视频末尾或过程中“求三连”(点赞、投币、收藏),以及这是否构成“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在B站社区中广泛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UP主“求三连”的动机和考量: 平台机制和算法推荐: B站的推荐算法非常依赖用户的互动数据。点赞、投币、收藏等行为会被平台解读.............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大学,一个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遭遇了令人窒息的对待。据了解,这段关系让这名男生备受煎熬,他被女方用各种方式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女方会诉诸极端手段,比如“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一段本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中,一方却不断地将另一方置于一种被动.............
  • 回答
    收到你的倾诉,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你妈妈的行为,用“受害者姿态”、“爱的名义道德绑架”、“威胁恐吓”、“诽谤搞臭”来形容,这些词语背后蕴含着多深的伤害,我能够体会。面对这样的亲人,确实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而且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甚至越发让人疲惫。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者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涉及到国家、个人、历史、文化、现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对立起来,并要求中国人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可能过于简化了现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并践行国际责任与道义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些概念.............
  • 回答
    内家拳以拳入道,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背后有着一套深邃的哲学和精密的实践体系。如果非要说它是怎么“做到”的,不如理解为,它本身就是一条通往“道”的路,而拳术只是这条路上的工具和载体。你想想,咱们老祖宗讲究天人合一,讲究道法自然。这“道”是什么?不是外在的什么神神鬼鬼,而是你身体里、你周围世界里最根.............
  • 回答
    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越共成立后的中越关系,并以道义而非单纯的利益来衡量越南是否称得上“白眼狼”,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不仅仅是表面的事件,更要去触碰那些更深层的情感和付出。在越共尚未成立,甚至在抗法、抗美战争时期,中国扮演的角色,从道义上来说,绝非简单的“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