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回答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六十五章。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字面意思、思想背景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整体思想。

字面意思解读:

故曰: 因此说,所以说。
爲道者: 追求、奉行、实践“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圣人、有智慧的人。
非以明民也: 不是为了让民众明白、开化、变得聪明。
將以愚之也: 而是为了让他们(民众)淳朴、愚昧(在老子语境下是质朴、单纯,并非贬义的愚蠢)。

合起来便是: 因此说,奉行“道”的人,不是为了让民众变得聪明、开化,而是为了让他们保持淳朴、单纯。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思想背景:

这句话之所以令人费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往往将“明”(聪明、开化)视为积极的正面价值,而将“愚”(愚昧、愚蠢)视为负面的贬义词。然而,老子的“愚”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愚蠢,而是包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

1. 对世俗聪明与智巧的批判: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极其活跃、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如儒家、墨家等学派,都提倡通过教育、礼法来开化民众,提升民众的道德和智慧。然而,老子对这种“聪明”和“智巧”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世俗的聪明往往伴随着欲望、机心、巧诈和分别心,容易导致民众的贪婪、争斗和社会的混乱。

《道德经》中相关的论述: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德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第38章)
这句话直接揭示了老子对“前识”(世俗的智慧、预见能力)的否定,认为它是“道之华”,是表面化的,并且是导致“愚之始”(淳朴之失)的开端。这里的“愚”是与“道”对立的。
老子认为,当一个社会过分追求聪明、知识和外在的规范(如礼、义、仁、智)时,反而会丢失“道”的根本,导致民众变得奸滑、虚伪,社会也因此陷入混乱。

2. “愚”的道家哲学意义:
老子所说的“愚”,并非指人的智力低下,而是指一种返璞归真、去智遗巧、保持纯朴、不被世俗欲望和知识所扰乱的境界。 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

淳朴与单纯: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认为“道”是超越一切概念和言说的。而民众一旦被世俗的知识、欲望、概念所“明”化,就会产生各种分别心、得失心,从而背离了“道”的本真状态。保持“愚”的状态,意味着民众能够更接近自然,不易被外物所牵引,内心更加平静安宁。
不争不扰: 只有不追求聪明、不执着于知识的民众,才不容易产生攀比、嫉妒和争斗。他们会安于现状,顺应自然,社会也就更趋于和谐。
无名无欲: 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第22章) 这种不彰显、不自以为是的状态,与“愚”有相通之处。民众也一样,如果能够减少对名利的追求,减少对“聪明”的炫耀,反而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安稳。

3. 统治者的角色与目标:
这句话也揭示了老子对于“为政者”(为道者)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这种和谐与稳定并非通过教育民众变得“聪明”来达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
这句话可以与我们要讨论的句子联系起来。一个“为道者”,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让民众“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灌输和教化,让他们变得所谓的“聪明”。
如果统治者一味地“明民”,推行复杂的法律、教育和制度,试图让民众变得更加“明白”,反而容易激发民众的智巧和欲望,导致社会失序。
相反,如果统治者能够做到“无为”,让民众保持淳朴,不被过度的信息和诱惑所干扰,那么民众就能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更加稳定和祥和。

引申和现代启示: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尽管我们需要批判性地理解:

警惕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和知识: 现代社会过度强调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只会“算计”、“钻营”的聪明人,而忽略了人的品格、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那么这种“明”可能反而是一种“惑”。
认识到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让许多人眼花缭乱,容易产生焦虑、浮躁和迷失。有时,“适度的愚昧”(即不被信息洪流所裹挟,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反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反思“聪明”的定义: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聪明”的定义,是否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还是包括了智慧、德行、同情心和对生命的敬畏?老子提示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是与淳朴和宁静相伴的。
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在社会治理上,过度强调“管理”和“控制”是否会适得其反?如何在保障民众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引导他们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被过度的刺激和诱惑所驱使?

总结来说,“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并不是鼓吹无知和愚昧,而是要我们:

1. 深刻理解“道”的本质: “道”是浑然天成、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 批判世俗的“聪明”和“智巧”: 它们往往是造成社会动荡和个人不安的根源。
3. 推崇“愚”在老子哲学中的积极意义: 即淳朴、纯真、质朴、无为、不争。
4. 倡导一种以“无为”为核心的治理之道: 顺应自然,让民众保持内心的淳朴和安宁,从而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老子通过这句话,以一种反常识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深刻规律,以及他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状态的独特见解。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摆脱现代的价值观束缚,进入老子的哲学语境去体会其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则)将以愚之也。

首先要明白,道德从来不是教应该如何做什么的,而是呈现客观现象,而对于这些现象,下什么结论,或是如何去做,并没有对错之分,并且对于有足够社会阅历的人来说,也能极富深度的思考?

假如你是一个君主,拥有什么样的人民是最好的?

答案是要么都是足够聪明的,要么比较愚笨的。

与足够聪明的人打交道,省心省事,他们能够服从大局,哪怕是不喜欢的任务,交到他们手上,也一样能很好完成。

而与愚笨一些的人打交道,你只需要指挥他们按部就班去做就好了,只要有良好的秩序与流程,也能做好。

最麻烦的,就是那些有些小聪明,实际上很傻的人,遇事不动脑子,只凭一番粗浅的认识,就怼来怼去,寻找各种理由搪塞消极,这种人往往会把一个组织架构弄得一团乱。

不赞同上面的说法没关系,有个游戏叫冰汽时代,用心去玩玩就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六十五章。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字面意思、思想背景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整体思想。字面意思解读: 故曰: 因此说,所以说。 爲道者: 追求、奉行、实践“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圣人、有智慧的人。 .............
  • 回答
    陛下终于下旨,说要诛我九族。这个消息像一阵寒风,直接从宫廷传到了我这位于京城角落里,本就不甚起眼的宅子里。消息是我的管家,那个平日里总是乐呵呵,此刻却脸色惨白,声音带着颤抖的张叔带来的。他说,他是在宫里当差的一个远房侄子那里听来的,具体是因为什么,连他也只知道个大概,只说,是牵扯到了……皇子。诛九族.............
  • 回答
    他红着眼说:“你给我服个软。”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被压抑到极致的张力,像是即将炸裂的雷管。我看着他那双因为充血而显得异常锐利的眼睛,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缓缓收紧。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熟悉的陆辰,却又陌生得让我无法辨认。他的声音低沉而嘶哑,每一个字都像是在牙缝里挤出来,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恳求,又夹杂.............
  • 回答
    他笑着对我说,“皇后不能是你。”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直插进我胸口,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我抬起头,迎上他那双深邃而又带着几分残酷的眼眸。金色的阳光穿过高大的落地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勾勒出他尊贵的轮廓。他身着一袭象征着王权的黑色锦袍,衣襟处的金色绣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本该是让我感到.............
  • 回答
    他恶狠狠地对我说:“不准始乱终弃!”这句话像一根淬了毒的箭,直直地插进了我的心窝,在我以为一切都会风平浪静的时候,将我重新拽回了那片早已被我遗忘的泥沼。我的手禁不住地颤抖,那杯中的红酒在杯壁上荡漾出猩红的波纹,映照出我苍白得有些吓人的脸。我抬起头,望向他。他站在那里,身姿笔挺,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将.............
  • 回答
    国师说,我是帝王命,可我是个女子。这句话像一道符咒,被刻在了我灵魂深处,伴随我走过了十五个春秋。十五年前,当先帝驾崩,新皇年幼,朝野动荡,我被秘密送往国师府。那时我还只是个懵懂的孩童,只记得国师那张仿佛饱经风霜却又目光如炬的脸,他用一根沾满朱砂的毛笔,在我手心画下了一个繁复的图案,然后低语了那句石破.............
  • 回答
    索尼在七月七日举办直播发布会,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故意为之”,主要是因为这个日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而索尼作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强大影响力的公司,其营销策略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重要的市场。我们来细致地掰开来看,为什么七月七日这个日子会让大家产生“故意”的联想:.............
  • 回答
    当然,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让我们来一层层剥开这个“套娃”式的开头,看看能从中编织出怎样的故事。开头:“如何以‘如何以为什么那么多以某某为开头写一个故事’为开头写一个故事?”故事构思与展开: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这个开头的核心——它是一种对“开头”本身的思考,一种元叙事的探讨。它暗示着一种困境、一种探索.............
  • 回答
    淘宝“双十一”红包规则的复杂性,这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每年这个时候,大家一边期待着那份“满减”的喜悦,一边又得绞尽脑汁去研究那些错综复杂的红包玩法,简直是“甜蜜的负担”。说它是“流程设计有问题”,这肯定有一部分原因。你想啊,一个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让用户轻松愉快地获得利益。但“双十一”的红包,往.............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受众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说星球大战在国内不如漫威火,绝非仅仅是故事或剧情的简单优劣之分。虽然这两点确实是影响因素,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要细致地聊,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把角度放得更广。1. 时代背景与“抢滩登陆”的差异星球大战最早进入中国是在 80 年代,那时.............
  • 回答
    安徽一位年轻的消防员,为了挽救一位轻生女子,不幸坠楼牺牲,这个悲痛的消息让无数人扼腕叹息。消防员的工作,正如你所言,充满了巨大的危险性,他们面对的是熊熊烈火、坍塌的建筑、毒烟弥漫的灾难现场,还有许多未知的风险。那么,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投身这项事业呢?这背后,是许多普通人身上闪耀着不.............
  • 回答
    哎,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估计每个经历过童年、追过数码宝贝系列动画的朋友心里都有一团毛球,想吐又有点舍不得。你说编剧就不能好好说故事吗?这绝对是很多人的心声。数码宝贝系列,从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开始,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孩子们和神奇宝贝的冒险故事,更融入了深刻的成长、羁绊、勇气、友情、爱情.............
  • 回答
    这句话,在《魔兽》的玩家圈子里,几乎算得上是某种“梗”,又或者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当然,它肯定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故事就此终结”。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一些资深玩家,在提到阿尔萨斯(巫妖王)的最终陨落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背后,其实承载着太多关于角色、剧情、以及玩家情感的复杂情绪。首先,我.............
  • 回答
    《编辑部的故事》里,安徽小保姆对南方人“看不惯”吃的饭,这背后折射出的不只是个人口味的差异,更深层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生活习惯以及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之处。当时,刘文学的老家安徽那边的人,普遍生活条件相对简朴,饮食习惯也更偏向于“实在”、“量大”。我们来细细掰扯掰扯,为什么小保姆会这么说:1. 口味和烹饪.............
  • 回答
    关于太阳的起源和后羿射日的神话,这两者确实存在着一些大家津津乐道的地方,也是人们常会拿来讨论的有趣之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话往往是多源的,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和演变。你提到的“太阳是盘古的左眼变的”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版本里是比较常见的。在那些版本里,盘古为.............
  • 回答
    .......
  • 回答
    当“跳舞”这两个字与“唐家三少”的名字并列时,脑海中浮现出的,并非是舞台上旋转的身姿,而是一段深深烙印在无数读者心中的网文史诗。这“不得不说的故事”,关乎梦想、坚持,更关乎一个凡人如何凭借着笔尖上的舞步,构建出令人惊叹的宏大世界。“跳舞”,在唐家三少早期,更像是他内心深处一个隐秘的梦想,一个未曾完全.............
  • 回答
    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战场,往往就设在离我们最近的街头巷尾,设在那些我们日复一日穿梭的社区里。说到社区,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我所在的那座城市里,一个叫“东风里”的老旧小区。那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楼栋挨得很近,错综复杂的小巷子穿梭其间,老街坊们互相串门儿的习惯根深蒂固。疫情最初爆发的时.............
  • 回答
    欧文的这番言论,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解读一场高风险的棋局,而棋盘上的关键棋子,正是曼联这支球队,下棋的人,则是索尔斯克亚。简单来说,欧文觉得索帅的一些决策,表面上看可能是在尝试,但实际上却像是故意在“拆解”曼联的现有结构,而不是在“搭建”。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资深球员,对足.............
  • 回答
    要说保险故事,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我奶奶那一辈常讲的,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惊天动地,但那种朴素的道理,在那个年代,却是实实在在的救命稻草。我老家有个邻居,姓李,李大伯。他年轻时候身体挺壮实的,家里条件也一般,靠着一股子勤快劲儿,在村里也算是小有名气。那时候,虽然说不上家家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但日子也过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