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过一篇答案 司马懿:从经济学角度看,双十一什么也不买,是种损失吗? 里面提到双十一复杂的机制本身是二级价格歧视,是成功的把『时间金贵的人』和『时间不值钱的人』区分开来的手段,这个问题下高票 @王诺诺 的答案基本也是这个意思。区分开之后,不同的人支付不同的价格,各得其所,对社会福利是一个变相的促进。
但是这么复杂的机制仅仅是二级价格歧视么?重新审视这个答案,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假定每个人的大脑都是超级计算机,可以从数量繁多,覆盖区域不同的优惠中一眼就能够精准的计算出来最适合自己的优惠的组合,那么所有的这些机制可能确实仅仅就是一个二级价格歧视而已,但是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做纯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往往有一个『坏』习惯,前脚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绞尽脑汁算出来模型的解,后脚就兴高采烈的在论文里面假设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的瞬间解出来^_^
其实人们并不会总如此,或者说人们面对错综复杂的价格设置,总是要花时间去把这些东西算一算的。而算的这个过程,在经济学中就可以理解为另外一种『搜寻成本』。什么叫做搜寻成本呢?比如我们去一家网店看到一个喜欢的衣服,如果我们要货比三家,那么就要去另外一家点开细细的看,这中间花的时间和精力就是搜寻成本,有这个时间,说不定我可以再抢几件优惠的东西,而现在我要去比较,就导致我抢不到了。这种搜寻本身所带来的成本,就是搜寻成本。
而商家设置的复杂的优惠条件,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商家人为设计的搜寻成本,因为这让你比较两种产品的真实价格更加的困难了。提高搜寻成本对商家和消费者有什么影响呢? 2012年的『兰德经济学报』上就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是有一定好处的,如果规则太明显,比如『全场五折』,那么消费者会很容易的看出来这家店和另外那家店的区别,从而变相的让店家和店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而如果不同的商店采用不同的复杂的优惠措施,那么消费者进行比较的代价就变大了,于是商店的市场力量增强,在销售同样多产品的前提下,也能够适当的提提价格了。
更震撼人心的结论来自于消费者的一方。我们知道今年的双十一成交额再创新高,凌晨一个小时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2012年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这和网络用户人群基数的扩大,淘宝规模和技术的积累,双十一节日的宣传攻势,以及消费者每年对双十一规则的逐渐熟悉都是分不开的。上面这几个因素,其实都反应了消费者『原生的』搜寻成本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但是消费者搜寻成本不断下降,比较更容易了,那么商家的利润就少了。于是这篇文章就预测:和我们的直觉相反,随着技术的增加,消费者搜寻成本的下降,消费者的搜寻并不会变的更加的有效,因为商家会通过设置更加复杂的价格来人为的增加商品的搜寻成本,来维持自己的价格。
我们回头看看现实,淘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简单粗暴的『全场五折』,『买X百返XX』,到定金膨胀、阶梯型返现、以及名目繁多的优惠价,人们因为技术进步和对优惠套路的熟悉所减少的搜寻成本,都被这些层出不穷的优惠条目抵消掉了。
可能红包规则的设计者并没有读过我上面介绍的这篇文章,但是『看不见的手』就推动着他的行为从宏观上体现着理论的价值——每年红包的规则都有所变化和创新,每年都在变的更加的复杂,12年到17年这六年间双十一规则不断变复杂的原因之一,已经蕴含在六年前的这篇文章里了。
这篇答案为双十一市场行为分析之二——价格混淆的作用。一、三、四在此:
价格歧视
把那些时间不值钱的人筛选出来,让他们去搞懂规则省钱。时间宝贵,不愿意花时间搞懂规则的人,就多花点钱呗。
价格歧视是个好事,无谓损失小,效率高,能把不同购买意愿的人区分出来,这样有钱人没钱人都能买到东西,还能促进生产者多去生产。
@童哲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