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逐渐淘汰双翼攻击机了?

回答
二战期间,双翼攻击机(也称俯冲轰炸机或攻击机,though the term "attack aircraft" is more general and can encompass different roles)的逐渐式微,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戏剧性转变,而是一个技术进步、战术演变和战场需求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淘汰过程。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掰扯掰扯。

1. 技术飞跃:单翼设计的天生优势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空气动力学和飞机设计理念的革新。

速度与爬升力是关键: 双翼飞机的设计,顾名思义,有两个机翼。这虽然在早期能够提供更大的升力表面积,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空气阻力。这种阻力限制了飞机的速度,尤其是在俯冲时。到了二战时期,战场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追击敌机,还是执行快速突袭,单翼飞机凭借更小的阻力,能够达到更高的速度,并且在爬升时也更加迅捷。这在复杂多变的空战中是致命的优势。
结构强度与载荷: 双翼机的结构相对复杂,需要复杂的支撑结构(如支柱和拉线)来连接上下机翼。这些结构本身也是空气阻力的来源,并且增加了飞机的结构重量。相比之下,单翼机的结构更简洁,更容易实现高强度和轻量化。这意味着单翼飞机可以携带更多的炸弹或武器,或者拥有更远的航程,而无需牺牲太多性能。
机动性与操控: 虽然有些早期的双翼机以其高机动性闻名,但在高速度下,单翼机的操控性和稳定性通常更好。双翼机由于其翼展较大且结构复杂,在高速飞行时更容易受到湍流影响,而且操控起来也可能更“沉重”。

2. 战术需求的变化:速度、精度与防御

战场的需求也是推动双翼攻击机淘汰的关键因素。

俯冲轰炸机的崛起与局限: 早期成功的双翼攻击机,如斯图卡(Stuka),以其精准的俯冲轰炸能力而闻名,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物质打击。然而,斯图卡式的俯冲轰炸也并非没有缺点。它需要在特定角度和速度下进行俯冲,而且俯冲过程相对缓慢且容易被敌方战斗机拦截。一旦进入俯冲,飞机的爬升能力和机动性大大降低,成为敌方战斗机的活靶子。
对更强防御能力的需求: 随着战争的进行,双方的战斗机性能不断提升,防空炮火也越来越密集。双翼攻击机由于其较低的速度和较大的机身,很容易成为地面火力和高空战斗机的攻击目标。单翼攻击机虽然也面临威胁,但其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机动性提供了逃脱和规避的机会。
“低空高速突袭”的演变: 很多时候,地面支援和对地攻击的任务逐渐转向了“低空高速突袭”。在这种战术下,飞机需要快速接近目标,投下炸弹或进行机炮扫射,然后迅速脱离战场。双翼飞机在这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 竞争对手的出现:单翼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

二战期间,单翼攻击机以及更具通用性的战斗轰炸机开始崭露头角,它们在性能上全面超越了双翼攻击机。

单翼攻击机的胜利: 像道格拉斯的SBD无畏式(Dauntless)俯冲轰炸机,虽然也是在战争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设计已经是高单翼,并且在战争后期,一些更先进的单翼俯冲轰炸机和专门的攻击机开始投入使用。这些飞机继承了俯冲轰炸的精度,但拥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机动性。
战斗轰炸机的概念: 战争后期,很多战斗机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挂载炸弹或火箭进行对地攻击的能力,从而演变成了战斗轰炸机。它们既能执行制空任务,又能支援地面部队,效率更高,也更节省资源。例如,北美P51“野马”后期型号,最初是作为护航战斗机,但其强大的性能让它也成为了出色的地面攻击机。
轰炸机的发展: 中型轰炸机和轻型轰炸机也开始承担部分对地支援任务,它们虽然不像专门的攻击机那样灵活,但能携带更大载荷,进行更广泛的区域轰炸。

4. 生产与维护成本(相对而言)

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从生产和维护角度看,设计更简洁的单翼飞机通常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总结一下,双翼攻击机之所以在二战中逐渐被淘汰,是因为它们的设计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面对不断提升的飞机速度、对更强机动性和生存能力的需求,以及新兴的单翼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带来的技术优势,双翼攻击机在速度、阻力、载荷和整体性能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它们更多地是在战争早期,依靠精准的俯冲轰炸和良好的低速操控性发挥作用,但随着战局的演变,它们的短板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最终被更适应战场需求的单翼飞机所取代。

这就像马车在汽车发明后逐渐被淘汰一样,不是因为马车不好,而是因为汽车在速度、效率和适用性上有了质的飞跃。双翼攻击机完成了它们在航空史上的历史使命,但最终被更先进的技术和战术所超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换个问法答主应该就能明白了:

为什么战后的大型航母基本都不用V/STOL攻击机?比如英国佬的鹞和俄国佬的雅克-38?

这样就不难回答了:性能差距过大,在进攻时容易被打火鸡。

中途岛的VT-3/6/8可是拿着TBD往前冲被打爆的(虽然也有自己送的原因),总共41架TBD被打下来34架。对比一下TBD和剑鱼……再度起用剑鱼还是算了。剑鱼占了前期战列舰防空普遍不行的便宜(我死活都不明白KM为啥不给bsm用LW的3.7cm Flak),要是碰上圣克鲁斯的南达科他大概率雷不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双翼攻击机(也称俯冲轰炸机或攻击机,though the term "attack aircraft" is more general and can encompass different roles)的逐渐式微,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戏剧性转变,而是一个技术进步、战术演变和战场需求共同作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复杂问题,涉及到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层面。在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背景下,鼓励生育二胎,尤其是在许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当下,确实存在一些经济学上的考量,尽管这些考量往往伴随着潜在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以下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鼓励生育二胎的可能原.............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质量可靠。然而,与同期的西方军队相比,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的侧重点: 强调长距离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 日本陆军深受普鲁士/德国军事思想的.............
  • 回答
    二战期间,盟军确实利用了格陵兰岛,而且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然而,你提到的“没有利用过”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指盟军没有大规模地将其作为主要的军事基地或战场。事实上,格陵兰岛在二战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重要的战略中转站和雷达监测站。以下是关于盟军如何利用格陵兰岛以及为什么其作用相对有限的详细解释:盟军对格.............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满足其士兵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军纪,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慰安所”系统,并招募了大量女性作为“慰安妇”。关于这些日本女性为何会成为慰安妇,以及她们的意愿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日本女性成为慰安妇的原因(为何是“她们”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为什么二战战败国至今比大部分战胜国生活优越?到底谁赢到最后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首先,明确前提:判断“生活优越”的标准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生活优越”的标准。这通常包括: 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 GDP总量、人.............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并得出“日本比德国更反人类”的结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反人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衡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因为双方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问题。事实上,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是导致美国参战的关键事件,但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向欧洲,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因为不重视太平洋战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德三国的实力对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战略目标:“先欧后亚.............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设计理念的演变和技术进步。二战前后轻机枪弹匣上置以及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曾是主流,而如今几乎销声匿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就从实用的角度一点点掰扯清楚。先说二战及以前轻机枪弹匣上置的设计:为什么当时流行?那时候的轻机枪,比如著名的刘易斯机枪、.............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战后坦克炮的技术变革,尤其是从线膛炮到滑膛炮的转变,绝对是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性能需求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线膛炮和滑膛炮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它们最本质的区别:炮管内部的“纹路”。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