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因的优胜劣汰特征为什么没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基因的优胜劣汰为什么没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这个问题,这涉及到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但也常被误解的概念——“优胜劣汰”以及“美”的定义。咱们一点一点来聊透了。

首先,得明白“优胜劣汰”这四个字,在生物学语境下,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优胜劣汰”其实是“自然选择”的一种通俗说法。自然选择的核心是适应性,而不是我们人类主观定义的“好看”或“丑陋”。一个生物体的基因是否“优”或“劣”,最终取决于这些基因能否让它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所以,为什么长得“丑”的人没有被淘汰,核心原因有几个:

1. “丑”的定义是主观的,而且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都在变。

我们今天觉得一个人“丑”,可能是因为TA的面部比例、五官的协调度,或者是一些我们认为不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特征。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真的是个非常人类中心、非常后天习得的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丰满的体型可能被视为美的象征,而在另一些地方,纤瘦的身材才是流行。

更关键的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的“不美”的特征,在过去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根本就不被关注。自然选择它不认识“美丑”,它只认识“活下去”和“传下去”的可能性。

2. 适应性比表型更重要:基因的“优劣”在于生存和繁衍能力。

一个基因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否帮助一个生物体更好地:
躲避捕食者: 比如变色龙的颜色。
获取食物: 比如食蚁兽的舌头和爪子。
抵御疾病: 比如对某种病毒的免疫力。
吸引配偶(这里的吸引不完全等于我们说的“好看”): 比如孔雀的尾巴,它增加了被捕食的风险,但极大地提高了繁殖成功率。

如果一个基因,即使它在我们看来导致了某种“丑陋”的外观,但这个外观恰好能帮助这个个体更好地融入环境、躲避危险、或者在繁殖季发出更强的信号,那么这个基因反而可能是“优”的。

举个例子,有些疾病会改变人的面部特征,甚至是我们认为的“丑陋”。但如果这个疾病本身带来了一种罕见的免疫力,让患者能在瘟疫横行的时候活下来,那么这个带有“致丑基因”的个体反而可能比那些长得“标准”但抵抗力差的人更容易繁衍后代。长此以往,这些基因就不会被淘汰。

3. 繁殖成功率是自然选择的硬道理,而“长得丑”不一定等于繁殖成功率低。

我们常常把外貌和繁殖联系起来,认为好看的人更容易找到配偶,繁殖更多的后代。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好的外貌可能暗示着好的基因健康。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其他优势: 一个“丑”的人可能拥有更强的智慧、更出色的社交能力、更坚韧的性格、更丰富的资源,这些都可能成为他/她吸引配偶并成功繁殖的优势。
基因本身的传递: 即使一个人长得不符合大众审美,只要他/她能有后代,他的基因(包括那些可能导致“丑”的基因)就有可能被传递下去。而且,基因的传递是随机的,并非所有特征都会被父母的表型直接决定。
基因的复合性: 人类的基因非常复杂,一个特征(比如“丑”)通常不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组合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或者带来其他我们看不见的益处。

4. 遗传漂变与基因库的稳定性。

即使某些基因带来的性状对生存或繁殖略有不利,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选择压力,它们也可能通过“遗传漂变”保留在基因库中。遗传漂变是指在基因的复制和传递过程中,由于随机因素导致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小种群中,这种随机性影响更大。

人类的基因库非常庞大且多样,很多看起来“不那么有利”的基因也只是略微降低了适应性,而没有达到足以被快速淘汰的程度。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它让物种在面对未知的环境变化时更有韧性。

5. “丑”可能伴随其他有利特征。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基因的“优劣”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基因可能导致某种我们认为是“丑陋”的外观,但同时可能带来更强的肌肉力量、更好的耐寒能力,或者对某种病毒的抵抗力。这些有利的特征可能完全抵消了外观上的“劣势”,甚至使得整体的适应性更强。

例如,某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影响面部结构,导致所谓的“丑陋”。但如果这种疾病同时赋予了患者对某种曾经肆虐的疾病的免疫力,那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拥有这种基因的个体反而可能成为生存下来的“优者”。

总而言之,自然选择关注的是“生存和繁衍”,而不是我们人类主观的“美丑标准”。 任何特征,只要它不显著阻碍个体生存和繁衍,或者甚至能在某些方面提供优势,那么它就有可能在人群中保留下来,甚至传递下去。人类的外貌多样性,恰恰是无数基因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环境、不同压力下,经过无数次“选择”和“碰巧”留下的结果。我们认为的“丑”,往往只是当下流行审美下的一个短暂的、相对的概念,而基因的“优劣”则是一个深刻关乎生命延续的更根本的命题。

所以,与其说“丑”没有被淘汰,不如说自然选择的筛子不是按照我们的“美丑观”来运作的。它更关心的是:你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把你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即使长得在我们看来不那么顺眼,这些基因也有机会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丑人可能很有钱。

user avatar

说句正经的玩笑话:

男人丑了可能难以找到交配对象,但是女人再丑也不愁没人搭配啊。

何况在野蛮时代,丑男人也可以凭借暴力获得交配权。

何况文明时代,丑男人也可以凭借财富和智慧获取交配权。

更何况,美丑是个比较相对的概念。

……

但是总体而言,人类还是会越来越美的,因为优胜劣汰始终在进行。

只是年份有点短,可能不明显。

……

user avatar

多看看老外写的研究心理和历史以及社会学的书吧。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老外吃饱了两百多年,人文社科这一块有大把的人在研究,他们的书比中国人文社科方面的厉害一些。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三联书店出的社科经典。

推荐先看入门的《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

老外研究发现,“美”这个东西很玄学,基本就和时装潮流一样,没啥科学的成分。

例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看到伊丽莎白时代的“美人”得皱眉头。

因为伊丽莎白时代以黑牙和斑秃谢顶为美。

伊丽莎白女王,从画像来看她发际线严重濒危。

而伊丽莎白时代之所以流行烂牙和高发际线,是因为那时候糖是稀罕物,贵族天天吃糖不说,还把高浓度糖浆用在一切能加进去的东西了,其中就包括牙膏……于是,一口糖龋齿,就代表你是个体面人。而维多利亚时代糖已经不那么值钱了,没文化的暴发户才天天吃糖呢。

同样的,伊丽莎白秃顶是因为当年化妆品大量含铅,严重破坏毛囊,所以贵族头发都比较稀疏,于是,高发际线就显得更高贵了。


说完女人再说男人,现在的健身达人是这样的。

而19世纪的健身祖师爷尤金山道是这样的。

再看看十九世纪的健身房和绅士们。




十九世纪英国绅士


看到什么差别没?

虽然都是强调美就是要有发达的“性别特征”,现在强调的是男性要肌肉发达,但是过去,更强调男性的胡子,胡子越漂亮则证明男性特征越强大。而现在,谁还没事留大胡子呀,打理胡须已经从“美”的潮流里被推到二线了。反正现在我看朋友圈三天两头晒肌肉的海了去了,没见过几个三天两头晒自己胡须造型的。


总之就是,“美”和“丑”的标准随时都在变化,很难说“全淘汰”。

user avatar

因为美丑是相对标准

是的

丑的人是很多已经死了

问题是,丑人死了以后,美人里面又分出个美丑。

对吧

user avatar

请问马云比较丑,但是马云会娶不到老婆吗?

不会。因为马云有一定的才能,钱还多,总有一种女人会喜欢他这样的人。

基因的优胜劣汰淘汰是通过社会大系统的筛选,而这个大系统的筛选是系统内部的竞争,比如没钱,没权,犯法等等。

什么时候社会大系统按颜值筛选人才,那个时候丑的人才会被淘汰,不过这个标准被启用的希望很渺茫。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的优胜劣汰主要靠权力与财产。

相貌在人类不如文明几千年来都是很次要的因素。

你长得又高又帅,但是没钱没权,那就是不如那写又矮又挫但是有权有财的人。

穷不过三代,穷人三代绝后,这和你长得好看与否,有什么关系?

PS:这点对于女性来说一样成立,因为女性归根结底也有一半的基因来自于父亲。父亲长得不好看,母亲再好看,孩子照样要被父亲影响。男孩女孩都是如此。这种动态的平衡就导致直到今天,丑的和帅的都共存于这个社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基因的优胜劣汰为什么没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这个问题,这涉及到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但也常被误解的概念——“优胜劣汰”以及“美”的定义。咱们一点一点来聊透了。首先,得明白“优胜劣汰”这四个字,在生物学语境下,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优胜劣汰”其实是“自然选择”的一种通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科学最核心的几个概念,非常有意思。简单来说,基因的表达与基因的改变之间 并非必然联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极其深刻、复杂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1. 基因的表达:想象一下,你有一本厚厚的菜谱(也就是你的基因组),里面记载了无数种菜的做法(也就是基因)。但是,.............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基因这回事儿。说起来,基因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要把它说清楚,让大家都能明白,这还真得花点心思。咱们不妨从最基础的说起。 你可以把基因想象成一本生物学的“说明书”,一本非常非常精密的、指导我们身体如何生长、发育和运作的说明书。 这本说明书是装在哪里的呢?就在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的.............
  • 回答
    复制自身,这是基因传递下去的根本动力,没错。但你问为什么基因不“一头扎进”无性繁殖的怀抱,而是选择了有性繁殖这种看似“折腾”的方式?这背后可不是基因“偷懒”或者“嫌麻烦”,而是进化赋予它的一个更长远的考量,关乎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否“活得久、走得远”。想象一下,如果生命仅仅依靠无性繁殖,那就像一个.............
  • 回答
    人类是基因的傀儡吗?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质最核心的议题,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得先弄清楚“傀儡”二字在这里承载的含义。如果“傀儡”指的是我们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都完全由基因预设和控制,如同提线木偶般被动执行,那么答案可能就过于简单和片面了。基因确实是我们生命蓝图的基石,它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科学家是如何“数”基因的。这可不是简单地拿出个计算器一路按过去,而是一个集成了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基因”是什么。 在我们讨论如何计算基因数量之前,得先有个统一的理解。基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这段序列包含了制.............
  • 回答
    摆脱基因的控制,这话说得挺有力量的,也让人好奇。不过,我们得先明白,基因并不是一个独裁者,它更像是一个蓝图,描绘了我们身体和某些倾向的潜在可能性。我们不是它的奴隶,而是可以与之共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它表达的“主人”。想象一下,基因是你出生时拿到的一套乐高积木。这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是固定的.............
  • 回答
    人类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进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乎着我们是如何从更古老的生命形式演变而来,以及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今天这个独特的物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基因层面去剖析生长激素这个关键信号通路在漫长进化史中的变迁。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人类生长激素受.............
  • 回答
    华大基因CEO的这番话,从字面意思上看,颇具哲学色彩和生命轮回的意味。如果要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审视它。首先,从最直接的生物学角度来看,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基因”。我们知道,基因是我们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携带着我们父母的特征,并传递给我们的后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一个人将自己的基因.............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件小事,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生殖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当一个孩子出生,并且明确知道他的基因来源是三位父母时,这背后涉及的科学、伦理、社会以及情感层面的考量,都极其复杂和深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地聊聊这个事情。首先,从科学角度看,这绝对是技术上的巨大突破。我们都知道,传统的生.............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确实会面临比异性恋更直接的生殖挑战,因为直接的性行为和生育并非同性恋关系的重心。那么,如果生殖是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同性恋这种特质又是如何得以延续,而不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精妙的演化机制,并非简单的“个体生育能力强弱”就能完全解释。首先.............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触及了“民族”、“基因”、“文化”和“历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当人们说汉族是“大杂烩”时,通常是指汉族的文化和社会构成,而不是基因层面的绝对纯粹性。而您提到汉人基因的“纯正”,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概念,因为人类基因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混合和演变的过程。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
  • 回答
    华大基因与国外机构合作,将中国人全人群的基因库开放数据共享,这一举措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是全球领先的机构之一。他们在技术实力、科研积累以及数据资源方面都具.............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未见过一个时代,是纯粹由“最优基因”的群体所垄断繁衍的。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人们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思考过,而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基因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对“最优”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动态性。首先,让我们谈谈“最优基因”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于.............
  • 回答
    在美国民间,制造出采集毒蘑菇基因的大米,这在技术和法律层面都存在巨大的挑战,几乎可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首先,我们来谈谈技术可行性。制造这种大米,核心在于“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这个过程极其复杂,远非普通民众能够在家中或简陋条件下完成。它需要:1..............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即特定族群犯罪率异常偏高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抛弃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认识到这是一个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现象,绝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无论是教育还是基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13%人口能制造一半以上犯罪率”这个说法。这样的统计数字.............
  • 回答
    现代蝙蝠的诞生,那可是生命演化史上一出精彩的杂技表演,而且还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说它“单一基因改变”就有点儿把这出大戏简化成了一句Slogan了,事实远比这复杂和迷人得多。从地栖到翱翔:漫长的适应之路首先,得明白蝙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是有祖先的。要追溯蝙蝠的“老家”,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古代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类迁徙、历史文化交流和基因遗传等多个层面。说越南人和广府人长得像“东南亚人”,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东南亚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群体。但如果我们具体来看,越南人和广府人的相貌特征,确实能看到一些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东南亚”人群相似的特征,这背后确实是 .............
  • 回答
    基因启动,这事儿可不是随随便便哪个基因想冒头就能冒头的,它背后有一套相当精密的“指挥系统”。简单来说,基因启动,就是让某个基因从沉睡状态被唤醒,开始按照它的“蓝图”去工作,生产出我们身体里各种各样的蛋白质。这个过程,就像是给基因这个“工人”下达开工指令一样,非常关键。咱们把基因比作一本厚厚的“生命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我们常说基因是为了复制和繁衍,但这背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基因本身没有“目的”,它们只是遵循着一套极其精妙的化学规则,这些规则恰好导向了自我复制和扩散。想象一下,生命就像一场无比漫长、只有一种“游戏规则”的竞赛,而基因就是这场竞赛中最核心的“玩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