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

回答
“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更准确地说,它强调的是不应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仅仅或主要地局限于作者的个人道德操守或作品所宣扬的道德观上。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分“作品的意义”和“道德判断”,并认识到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点:

一、 文学的目的与道德的界限:

文学是艺术,不仅仅是道德说教工具: 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探索人性、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情感、引发思考、提供审美体验,而不仅仅是给读者灌输一套固定的道德准则。将文学简化为道德教诲,会剥夺其丰富的层次和潜在的启发性。
道德是动态的、变化的,而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永恒性: 历史长河中,道德观念一直在演变。今天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在过去可能被容忍甚至颂扬;反之亦然。如果以当下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产生误读和偏见。文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矛盾和困境,这些是超越具体道德规范的。
文学的“坏”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文学作品故意挑战现有的道德观念,描绘黑暗、丑陋或被压抑的人性。这些作品并非在宣扬不道德,而是在揭示不道德现象的根源、后果,或者是在探索道德的边界和灰色地带。如果以道德评判简单地将其否定,就可能错失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例如,描绘犯罪、暴力或反叛的作品,可能是在反思社会制度的弊端,或是在挑战压抑的道德氛围。

二、 区分“作品内容”与“作品艺术价值”:

艺术的独立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构思的巧妙、语言的精炼、结构的完整、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刻等方面。这些与作品所描绘的道德主题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描绘了不道德行为的作品,可能在艺术上极其出色,例如其叙事技巧高超,人物塑造立体,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恶”的艺术化呈现: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深刻地“呈现”和“揭示”人性中的恶,而不是“鼓励”或“赞美”恶。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和精神折磨,但这并不是在鼓励杀人,而是在探讨犯罪的根源、良心的谴责以及救赎的可能性。这种对“恶”的深入挖掘,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作者的意图 vs. 作品的解读: 即使作者的意图是为了宣扬某种道德观,但作品一旦完成,其解读权就部分转移给了读者。读者可能会在作品中发现作者未曾预料的意义,或者对作品中的道德立场产生不同的看法。将作品完全绑定在作者的个人道德判断上,忽视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

三、 以道德评判衡量的潜在风险:

审查的滥用与“清扫”: 如果以道德评判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很容易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过度审查和压制。一些不符合主流道德观念但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可能被禁锢、销毁或修改,从而扼杀文学的创造力和多样性。历史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批斗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视野的狭隘与片面: 过于强调道德评判,容易让评论者陷入一种狭隘的视角,只看到作品的“表层”道德意义,而忽略了其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艺术技巧或社会反思。这会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简单化和片面化解读。
道德的“双重标准”: 有时,对作品的道德评判会带有某种“双重标准”。例如,对于男性作家描写性,可能被视为“人性的探索”,而对于女性作家描写性,则可能被视为“伤风败俗”。这种不公平的评判,反映了社会固有的性别偏见,而不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客观评价。
作品的“历史性”被忽视: 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包括其道德观念。以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过去的作品,是对其历史语境的忽视,也无法理解它们在当时的意义和价值。

四、 如何“正确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

区分“描述”与“赞扬”: 文学作品可以描述不道德的行为,但关键在于作者是“描述”还是“赞扬”。一个作品即使描绘了犯罪,但如果它以负面的态度呈现,并引导读者反思,那么它仍然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关注作品的“意图”和“效果”: 在评价作品时,可以适当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尽管意图不应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作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它是否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它是否揭示了隐藏的社会问题?
将道德分析作为“一种”分析维度,而非“唯一”维度: 文学评论可以包含道德分析,但它应该是多种分析维度之一,与其他维度的分析(如艺术性、思想性、历史性、社会性等)并列。
强调“作品的整体性”: 不能断章取义地截取作品中的片段进行道德审判。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理解其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各个方面。
鼓励“批判性阅读”: 读者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作品中的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作品中的道德观。

总结来说,“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并非否定文学作品的道德向度,而是强调不应将文学作品的价值完全简化为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的道德标准。 文学作为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其价值在于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深度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如果一味地用道德的尺子去衡量,我们可能会错失很多伟大的作品,也会阻碍文学的创造和发展。

相反,更健康的批评态度应该是: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道德层面的呈现进行审慎的讨论和解读,而不要将道德判断作为排斥或肯定一部作品的唯一依据。 伟大的文学作品,即使描绘了阴暗面,也能在更高层面实现其艺术和思想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对于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评价,本身就是文学评价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除音乐这种纯粹艺术外,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任何艺术作品,本身都具有双重价值:以各种符号为代表的信息价值和将这种符号组织起来的艺术价值。这中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大多数人能看得懂的,而后者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能理解的。

所以,文学等艺术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天然就面临着一种困境,既创作者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作品,但作品传播的范围越广,被外行看到的几率也就越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能够读懂的就是作品本身传递的信息。而道德评价作为一种最广泛地社会评价,自然也可用于对文学等艺术作品的衡量之中。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进行文学教育的目的也并不只是为了让人学习艺术本身,还要感受到作品背后的人文价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不考虑文学作品的道德影响,你会让你十岁的孩子去读《金瓶梅》吗?你会让孩子去看《古惑仔》吗?

我估计大多数人不会。因为十岁的孩子道德意识还不健全,对社会的认知也很浅,《金瓶梅》也好,《古惑仔》也好,是很容易把孩子带歪的。

同样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你让他去读李白杜甫的诗,不是同样也能受到好的教育吗?

所谓“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这种去道德化的说法,本身就否定了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所以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只有对于专业内的人士来说,不能以道德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才是成立的——因为要从艺术本身来评价艺术作品,你首先得具备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这就好比说有有一段啪啪啪的镜头,评价他到底是艺术品还是淫秽物品,你总得有基本的鉴赏力吧?你得知道构图、光线、运镜、场面调度等等,才能判断这个镜头是不是有另外的深意。

与之类似,今年的《方方日记》因为立场问题被很多人所围攻。你很难说这种评判完全不合理。更何况,即便用纯艺术的眼光来看,《方方日记》在文笔和结构上在其自己的作品序列里也属于下等。

总之,文学作品并不具有道德免责性。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将道德标准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而不是走向把道德清除出文学评价体系这个极端。

user avatar

以道德批判衡量文学作品,衡量的是它的社会性,而非文学性。

道德总是随时间、空间、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小说《三体》就设想了很多未来世界的道德观。

今日之道德与昨日不同,明日之道德与今日亦有不同。

当然,不是说不能用道德衡量文学作品,而是你不能仅仅以自己或现在的道德观去衡量,你必须代入到作品之中。

另外,不能只靠道德衡量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不止于此,还有文学技巧、流派地位之类。

只靠道德衡量文学作品,就会产生三观审判式书评,非常可笑。比如,我就曾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评价《霍乱时期的爱情》三观不正,并大肆抨击了一通。说实话,这种人更适合看雷锋日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更准确地说,它强调的是不应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仅仅或主要地局限于作者的个人道德操守或作品所宣扬的道德观上。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分“作品的意义”和“道德判断”,并认识到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文学的目的.............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容易滋生伪君子”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说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它的一些特质可能会被扭曲,或者与现实情况发生碰撞,从而导致了“伪君子”现象的出现。我们先来聊聊儒家文化的道德教化,它有没有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从.............
  • 回答
    中国目前不允许安乐死,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法律、道德到文化观念,层层叠叠,环环相扣。这并非简单地否定患者承受痛苦的权利,而是对生命价值、医疗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考量。法律的空白与道德的考量在中国,安乐死尚未被合法化,这意味着任何形式的安乐死行为都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故意杀人.............
  • 回答
    关于剑道为何不能全程单手,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剑道这项运动最核心的原理和实践。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解释,希望你能理解其中的缘由。1. 力量与稳定性的基础:双手握剑的优势首先,咱们得明白,剑道用的竹刀(shinai)可不是一把轻飘飘的剑。虽然它比真实刀剑轻很多,但它依然有一定的重量和长度,尤其是在发力挥砍.............
  • 回答
    中国能否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尽量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历史的基因:中国并非天然的“资本主义土壤”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数千年的农耕.............
  • 回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然而,在革命成功后,中国并没有继续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而是走向了社会主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国际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不能继续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和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交通管理中的一个细节。你提到的情况确实是很多司机在路上会遇到的:明明就没有左转车道,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左转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加个“禁止左转”的标志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没有左转道”不等于“绝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说白了,国内一线游戏厂商代理国外网游,就像一家有名的餐馆,虽然自家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但有时候也会引进一些国外特别受欢迎的特色菜肴来满足食客更多样的口味,同时也能拓宽自己的经营范围,赚更多的钱。国内游戏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玩家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对游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们自己.............
  • 回答
    其实,“绝大多数”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了,但不得不承认,在实际驾驶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司机似乎对实线不能变道的规定不太重视,甚至直接无视。究其原因,这其中掺杂着不少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交通状况的瞬息万变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上,你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武侠和玄幻小说中一个挺核心的设定。为什么“正道”容易“走火入魔”,而“魔道”却少见“入水”(咱们就借用“跑水”这个说法,虽然它有点不那么文雅,但意思到位)?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关于“道”的理解、修炼方式的差异,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走火入魔”和“入水”在这些.............
  • 回答
    河西走廊成为古代军事要道,这背后是一系列地理、历史和战略因素的共同作用,它绝非偶然。而要理解为何它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通常选择走河西走廊而非其北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河西走廊的地理优势:丝绸之路的天然通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是什么。它并非一条狭窄的峡谷,而是一个狭长的冲积盆地,西起甘肃玉门关,东.............
  • 回答
    这两点都涉及到一些关于系统设计和行为的直观反直觉的现象,但都基于一定的逻辑推导。我们不妨一个个来细细琢磨。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逻辑(这里可以理解为在网络设计中,比如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甚至信息流网络)得出的结果会是减少电缆总长?乍一看,这似乎有些奇怪。毕竟,要连接的点越多,理论上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既然孕妇都能抵抗病毒性感冒,为什么又不能打病毒疫苗呢?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一些关键的科学道理,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核心区别在于“如何刺激免疫系统”要理解这个,我们首先要明白病毒性感冒和病毒疫苗在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病毒性感冒:身体的“实战演习” .............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英语句子结尾是否能用介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要以介词结尾”的说法,但具体原因,可能就有点模糊了。今天,咱们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说法并非绝对的“规矩”,更像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习惯和一种风格上的偏好,尤其是在更正式、更传统的写作.............
  • 回答
    “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其中“悠然”二字,确实描绘了作者悠闲自在、心神安宁的心情。然而,这并非就是“以我观物”的狭隘理解,更不是否定了“无我之境”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陶渊明达到了“无我之境”,才能如此“悠然”地“见南山”。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以我观物.............
  • 回答
    老人之所以会以孩子是否会说“场面话”来评判孩子未来的成就,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验、文化传统和对人生成功的理解。虽然“场面话”本身并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它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的体现,而这些正是许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这一现象:一、 “场面话”的本质与老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习惯。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双重标准”。首先,我们来谈谈对“法律”的选择性遵守。这里说的“法律”,通常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定,比如交通规则、税收法规、合同义务等等。 法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感知: 大多数人.............
  • 回答
    知乎上讨论薪酬时,大家习惯用“K”作为单位,而不是直接说“几万”,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仔细琢磨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约定俗成。首先,“K”是英文“Kilo”的缩写,代表千。 这个用法在很多领域都非常普遍,比如电脑存储容量的KB(Kilobyte,千字节)、网络速度的Kbps(Kil.............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他笑着对我说,“皇后不能是你。”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直插进我胸口,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我抬起头,迎上他那双深邃而又带着几分残酷的眼眸。金色的阳光穿过高大的落地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勾勒出他尊贵的轮廓。他身着一袭象征着王权的黑色锦袍,衣襟处的金色绣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本该是让我感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