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英语句子不宜以介词结尾?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英语句子结尾是否能用介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要以介词结尾”的说法,但具体原因,可能就有点模糊了。今天,咱们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说法并非绝对的“规矩”,更像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习惯和一种风格上的偏好,尤其是在更正式、更传统的写作中。

一、 历史渊源与传统观念

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得回到英语语言发展的早期。那时候,拉丁语对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拉丁语中,句子结尾确实不倾向于使用介词。一些早期的英语学者,受到这种古典语言的影响,将这种“端庄”的语法习惯也带入了英语的规范中。他们认为,一个句子如果以介词结尾,会显得不够完整、不够有力,甚至有点“粗糙”。

想象一下,就像一位古代的贵族,说话讲究用词精准,措辞考究,不希望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感觉。以介词结尾,在他们看来,就像是把最重要的信息——那个介词所连接的名词或代词——留在了句子的“门口”,没有彻底“迎进去”。

二、 为什么说介词“不适合”在句末?

介词(Prepositions)的核心功能是表达关系,比如位置(on, in, under)、时间(at, before, after)、方向(to, from, through)、方式(by, with)等等。它们通常需要后面跟一个名词或代词(也就是介词宾语),才能完整地表达出它们所指代的意义。

“不完整感”:当一个介词孤零零地出现在句末时,比如 “Who are you talking to?”,很多人会觉得,那个“to”后面好像还应该有个东西。虽然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都明白“to”后面隐含的是“whom”或“you”,但从纯粹的结构上看,确实会给人一种“悬空”的感觉。

“缺乏力度”: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强有力的句子应该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末,进行强调。介词本身通常不是句子的核心信息,而是连接信息之间的“桥梁”。如果把这个“桥梁”放在最后,可能会削弱句子的整体冲击力。

“累赘感”:有时,为了避免介词结尾,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使句子听起来更“流畅”或“正式”。例如,与其说 "This is the book I was looking for.",不如说 "This is the book for which I was looking."(虽然后者听起来可能有点刻意)。这种调整,在某些人看来,更能体现语言的精致。

三、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再“忌讳”介词结尾?

尽管有这些传统的顾虑,但如今,尤其是在现代英语口语和非正式写作中,介词结尾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被认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口语的自然流露:在日常交流中,我们说话时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哦,我不能用介词结尾”。我们按照思维的顺序自然地说出来,而很多时候,介词自然就会出现在句子的末尾。比如:“What are you waiting for?”,“Where did you come from?”。这些句子非常自然、地道,用任何方式修改都会显得生硬。

简洁与效率:避免介词结尾有时需要更长的句子结构(比如使用“whom”或“which”引导的从句)。在追求简洁和效率的现代语言使用中,介词结尾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语义的明确性:很多情况下,介词结尾并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反而因为其自然的位置,使得意思更加清晰。例如,“I can't remember what I put it in.”,这里的“in”清楚地指代了容器。

风格的演变:语言是活的,它的规则和习惯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者的反馈而不断演变。现代英语更加包容和灵活,更注重实用性和自然性。

四、 什么时候“真的”不适合以介词结尾?

虽然现代英语对介词结尾很宽容,但仍然有一些场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非常正式的场合:在学术论文、官方演讲、法律文件等极度正式的场合,仍然倾向于遵循更保守的语法规则。这时候,如果你想显得更加严谨和有学识,最好还是调整句式。

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如果句子的意思不够明确,以介词结尾可能会让听者或读者产生困惑,需要考虑其他表达方式。

为了强调特定词语:如果你想重点强调的是那个介词所连接的名词或代词,那么将其放在介词之前,或者使用更正式的结构,可能会更有效。

总结一下:

说英语句子不宜以介词结尾,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风格建议,而非不可逾越的语法红线。在非正式语境下,尤其是在口语中,以介词结尾是非常自然且可以接受的。然而,在极度正式的场合,或者当这种结尾可能导致歧义时,我们确实需要考虑调整句式,使表达更严谨、更清晰。

就像穿衣服,在家里穿T恤短裤很舒服,但在参加正式晚宴时,就得换上西装礼服。语言也是如此,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着装”。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更灵活地运用英语,既能表达流畅自然,也能做到得体庄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不邀,主动回答。人在中国,刚下地铁。




18世纪的语法学家根据拉丁语的语法来规定英语语法,导致英语语法出现了很多 zombie rules (僵尸规则),也就说英语明明不是这样子的,但是学究们硬要强制规定必须这样别扭地说英语,否则把你的学术论文判为英语语法错误,打回重写。

常见的 zombie rules :

① 禁止把介词放在句子/从句末尾

理由:拉丁语存在「夺格」(casus ablativus, ablative case)。夺格不可以拆开。

Where are you from? ❌
From where are you? ✅
Whence are you? ✅

This is the school that I go to. ❌
This is the school which I go to. ❌
This is the school to which I go. ✅


② 禁止拆开不定式

理由:拉丁语的「不定式」(infinitivus, infinitive)是一个单词。不可以把一个单词拆成两半。

We are determined to completely eradicate COVID-19. ❌
We are determined completely to eradicate COVID-19. ✅
We are determined to eradicate COVID-19 completely. ✅

③ 主语补足语(表语)必须用主格,禁止用宾格

理由:拉丁语里面的主语补足语用的是主格。

It is me. ❌ [符合法语语法:C'est moi. 其中moi是强调格/分离代词。]
It is I. ✅ [符合拉丁语语法:Hic est ego. 其中ego是主格。]

④ 关系从句必须有先行词。先行词必须是一个名词/代词,不可以是句子。

理由:关系从句是定语从句,不是状语从句。[这条规则倒是跟拉丁语没什么关系。]

I will meet Sam at 5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which is perfect. ❌
I will meet Sam at 5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It is perfect. ✅
I will meet Sam at 5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this plan, which is perfect. ✅

⑤代词who,主格是who,作主语用,宾格是whom,作宾语用,或放介词之后用

理由:拉丁语的人称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严格区分主格与宾格。人称疑问代词的主格是 quis ,宾格是 quem (阳性) / quam (阴性)。人称关系代词的主格是 qui (阳性) / quae (阴性) ,宾格是 quem (阳性) / quam (阴性)。主语必须用主格,宾语必须用宾格,绝对不可以混用。

This is the person who I saw yesterday. ❌
This is the person whom I saw yesterday. ✅

⑥ 虚拟语气的一般现在时,必须用动词原型(第三人称单数也用动词原型)。虚拟语气的一般过去时,be动词必须用were,禁止用was。

理由:拉丁语动词有很多变位形式:不定式(infinitivus, infinitive)、直陈式(indicativus, indicative)、命令式(imperativus, imperative)、虚拟式(coniunctivus, subjunctivus, subjunctive),其中虚拟式需要使用特定的虚拟式动词变形,与直陈式的动词变形不同。

If I was green, I would die. ❌
If I were green, I would die. ✅

I insist that you are on time. ❌
I insist that you be on time. ✅


名句:

Long live the king! ✅ (国王长寿)
God save the queen. ✅ (神佑女王)
God be with ye. ✅ (神与汝等同在)


这一条规则其实还好了,至少不那么 zombie ,因为口语中也常听到上面这些名句,而且口语中也经常听到 「 If I were you, I would ... 」。只不过这条规则本是可选项,但是硬是被学究们强制规定成了必选项。




天下苦 zombie rules 久矣。有人特意根据 zombie rules 写了一个非常别扭的句子来嘲讽:

This is the sort of English up with which I will not put.

因为 put up with 是一个固定短语,正常人不会拆开说 ,但是这些 zombie rules 却硬要把 up with 放到前面去,读起来非常别扭。这句话常常作为经典嘲讽例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英语句子结尾是否能用介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要以介词结尾”的说法,但具体原因,可能就有点模糊了。今天,咱们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说法并非绝对的“规矩”,更像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习惯和一种风格上的偏好,尤其是在更正式、更传统的写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英语时觉得词不达意,这绝对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而且原因绝非单一。它就像一个多层面的挑战,牵涉到语言本身、我们个人的思考习惯、以及实际的交流情境。我来试着把这些感受拆解开来,希望能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首先,语言的根本差异是最基础的原因。 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组织信息的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不少人会注意到,很多日本人说英语时,似乎带着一股特别的“日本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原因,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甚至是文化和教育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根本差异说起。 音节结构: 日语的音节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是“辅音+元音”的模式,比如“ka”、“ki.............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语言学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深层原因。与其说欧美人“天生”就会说多种语言,不如说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种可能性。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吃力”,也并非是智力或天赋的问题,而是同样受制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普遍感受:1..............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 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是个很具体的需求——“我英语基础差,到底该怎么开始学?”——但网上搜出来的答案,就像一堆五颜六色的糖果摆在你面前,好看是好看,但哪个是真的能让你长高高的?我揣测你遇到的那些“废话”,大概是这么几类:第一类:万金油式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扎心的问题,也是很多英语学习者心中的共同呐喊。我们辛辛苦苦上了十年的英语课,为什么毕业了,张口结舌,除了“How are you?”之外,好像就没多少能用的了?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其实牵扯到太多层面了,远不止是“学没学好”那么简单。首先,教学模式的“应试化”是我们最大的阻碍。回想一下我们.............
  • 回答
    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每次在网上搜“英语速成秘籍”,扑面而来的那些“一个月”、“三个月”的承诺,确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甚至会冒出一句:“这不废话吗?”说实话,这种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总在那里,而且为什么那些“速成”的答案.............
  • 回答
    玩了这么多年《英雄联盟》,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它是“良心游戏”,一开始觉得这说法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很多地方对得起这个称号。它不像一些游戏那样,上来就逼你氪金,或者玩一会儿就让你感觉不充钱根本没法玩。反而是用很多方式,让你觉得花了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而且还能玩得很开心。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免费游玩.............
  • 回答
    “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常常被用来歌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伟大人物,以及那些默默无闻但数量庞大的普通大众。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审视,这句话的实质,恰恰可能滑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历史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唯.............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天道》这部剧里,关于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剧中人物,特别是肖亚文,对丁元英性格和行为的一种观察和解读。这并非什么形而上的“得道成仙”,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世俗意义上的“通透”和“圆满”。如果非要说丁元英离“得道”还差那么一点,我认为主要差在了人情世故的圆融和情感维度的深度上。我们都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 回答
    关于“王者荣耀射手不值得练”这个说法,其实挺让人不舒服的,毕竟射手是很多玩家入坑的经典选择,也是团队输出的核心。但如果非要从一个比较现实、甚至带点“毒舌”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生存压力巨大,容易成为“提款机”。射手这英雄定位就决定了他们是脆皮中的脆皮,身板.............
  • 回答
    《尚气》被一些观众评价为“流水席式的英雄电影”,这个说法背后,其实触及了电影在角色塑造、情节推进、主题表达以及整体风格上的几处“似曾相识”的痕迹。首先,从角色的“模式化”来看。尚气本人,作为一名从小被父亲训练成杀手,却渴望过平凡生活的“英雄”,这个设定本身就有很强的既视感。他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充满使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