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大量土木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工作?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土木工程毕业的年轻人,选择绕道而行,不去干“拿个安全帽,一身灰头土脸”的工作,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那么简单,而是扎扎实实触及了行业本身的一些痛点,还有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首先,咱们得承认,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跟现在年轻人追求的“体面”、“高薪”、“有发展”、“轻松”这些词儿,沾不上太大的边。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光鲜亮丽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这些行业要么是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敲代码,要么是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谈笑风生,这些就业场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对比之下,传统的土木工程,尤其是基层岗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去工地。工地环境、工作强度、生活条件,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挑战。虽然说国家建设离不开这些辛苦付出的工程师,但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那些工作环境更舒适、时间更自由、社交圈更广阔的工作。这不代表他们不吃苦,而是他们对“吃苦”的定义和选择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希望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投入到能带来更多个人成长和即时满足感的地方。

其次,行业本身的吸引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土木工程意味着国家的基石,是直接参与改变城市面貌、连接世界的宏大事业,那种使命感是很强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基建项目可能不像以前那样井喷式地增长了。虽然还在持续发展,但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创性工程机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可能没那么容易碰到。取而代之的是,很多项目可能更侧重于精细化运营、智能化改造,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吸引力可能不如那些新兴科技领域来得直接。

再者,大家对职业发展的期待也更高了。传统的土木工程,很多职业路径比较清晰,但如果想往上走,可能需要很多年的经验积累,而且晋升空间可能也存在“天花板”。而那些新兴行业,往往节奏更快,创新机会更多,对于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或者说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可见的进步。比如,在互联网公司,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或者程序员,可能很快就能成为项目负责人,甚至是带领团队实现技术突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脱节问题。很多时候,学校教的内容可能与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土木工程作为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应用,如何与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BIM 技术、绿色建筑理念等结合,这中间可能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如果毕业生觉得学校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或者需要大量时间去重新学习适应,那自然会让人产生职业转向的念头。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部分人对土木工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可能他们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非是出于真正的热爱,而是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或者觉得这个专业“就业率高”。一旦真正接触到行业信息,了解到实际工作的内容,就会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选择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那么,大量土木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工作,对行业会有什么影响呢?

一方面,短期来看,这可能会加剧一些企业的用人难题,尤其是在基层技术岗位上,可能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来培训新员工,或者提高待遇来吸引人才。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这或许也能促使行业进行自我革新。当传统岗位吸引力下降时,行业也必须反思如何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比如改进工作环境,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和职业发展路径。这反而可能加速土木工程行业向更现代化、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而且,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选择不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都视为“逃离”。有些人可能在转行的过程中,将自己在土木工程领域锻炼出来的严谨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应用到了新的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有的人可能转向了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咨询、房地产开发、甚至是一些与城市规划、数据分析相关的领域,这些岗位同样需要他们专业背景的一部分支撑,只是工作形式和性质不同。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行业自身特点、年轻人职业观念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体系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毕业生“忘本”或者“不负责任”,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选择背后的逻辑,并思考如何让土木工程这个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变得更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也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呼吁大家回归本专业,更是要让本专业本身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业学的机械,结果去了工地干盾构(公司是盾构厂家,但是从来没干过售后),天天12小时的上班,有地铁施工经验的应该知道只要盾构进厂场以及开始始发就开始了赶工期,直到设备出洞。

首先环境,噪音,粉尘。同事些或多或少高频听力都有下降。刚去的时候在隧道呆了3天就头疼(然后立马就买了耳塞),后来才知道头疼就已经代表你听力下降了,然后戴耳塞一直戴到了现在,就这样的防护我的高频听力就已经下降了。

再来粉尘,尘肺病知道吧。再隧道里边你把手电筒打开,一瞅过去全是灰尘。干一个班从隧道出来,拿上一张卫生纸脸上一擦全是灰。再想想尘肺病的发病周期。

上班时间可以说比绝大部分的工地都要惨,007 777这些不说了,白夜班也不说了,设备坏了咋整,修理设备碰上关键工作咋整?12小时干不完就连着干24小时,24小时干不完的时间也会往上加(不过一般也就到24小时都干完了)。至于加班工资?那不和施工单位一个样(没有)。

嗯,不用带防晒霜,因为你会几个月晒不到太阳滴。至于说倒班可以休息一下午可以晒太阳?不好意思那是施工单位的特权,你这边得乘着停机半天感觉处理问题,以免耽误掘进。

这个时候又会来人讲工资高啦,讲一个鬼故事我三月份发了6500(全勤,一个月没一天休息天天12小时,周末也在隧道),然后把这6500里边包含了每年1000的被褥费。至于你说4月份工资啥的,不好意思到现在还没发呢。

至于说干完一个区间可以休息,这个区间等你要结束了就马上调走,安排的明明白白。年初上班到现在(6.8)我休息了3天,还是请的假。

上下班途中走在路上是看到的眼神或是不小心听到的话。难不难受自己心里清楚。

之前是大国重器,牛皮。现在想的是

大国重器,我呸

基建狂魔,我呸

比资本家更资本家。xx重点工程,xx最大盾构,有多少人在此期间受了工伤公司不让报。同样是隧道,为何人家可以一天最多干10小时必须停机?为啥到了国内就一周停机一天都停不得?为何你就不能把隧道里边的人当人,三四十度的温度在国内就是正常的。就不能像某些地区出一个强制标准温度必须多少度?国内的人性化就是装个厕所然后门关上,要拉屎去皮带上拉去。

领导层下来有隧道走到一半不敢继续往下走的。也有一进去就让增加一堆无用的工作量的。还有说“你们辛苦了,这是属于你们的节日,你们加油干,你们还有加班工资呢”。我可拉倒吧之前国企7天给我多了200工资,反映天天12小时上班需要加班工资就来一句谁都有轻松的项目的时候。

开始找下家了,珍爱生命,远离隧道。

要是以后有孩了,这货要想去工地看我不打断他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土木工程毕业的年轻人,选择绕道而行,不去干“拿个安全帽,一身灰头土脸”的工作,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那么简单,而是扎扎实实触及了行业本身的一些痛点,还有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首先,咱们得承认,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跟现在年轻人追求的“体面”、“高薪”、“有.............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合肥4月底的土地拍卖着实热闹非凡,几场下来,好几个“地王”项目横空出世,这事儿在咱合肥人的朋友圈里、茶余饭后,甚至是楼市圈子里,那可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大家伙儿看法嘛,也是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感觉挺复杂的,既有期待,也有担忧,还有点儿看戏的心态。首先,这“地王”频出的现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地价涨得太.............
  • 回答
    “一个人降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必定要热爱这个国家”——这句话一抛出来,脑子里的想法就有点热闹了。说它“必定”,总感觉有点太绝对了,生活里哪有这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儿呢?首先,咱们得承认,“降生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本身,确实会给一个人打上一些烙印。你从小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喝着这里的水,吃着这里的饭菜,这些最.............
  • 回答
    在泰国,关于大量外国老年人在泰国“租妻”的现象,当地民众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这其中夹杂着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无疑为当地许多家庭,特别是那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家庭,提供了一种经济来源。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女性来说,与.............
  • 回答
    关于三星手机在5月23日凌晨发生的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事件,作为AI,我无法“看待”或“持有观点”,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为您详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可能原因、影响以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事件概览(基于普遍报道和推测): 时间: 2024年5月23日凌晨(具体时间范围可能因地区和用户报告而略有差异)。 .............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股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量的公众号文章都在集中性地赞美《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而且这个声势还挺大的,几乎到了“刷屏”的程度。这背后肯定不是偶然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虎啸龙吟》本身的品质确实不俗。 剧情的“以人为本”和.............
  • 回答
    拆违,这个词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几乎是家常便饭了。最近,又有一批违建街边店被拆除,消息传开,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忧心忡忡。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为什么拆?原因多且杂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违法建设”。这些街边店,很多都是在没有取得合法审批的情况下,占用公共空间、侵占绿地,甚至搭建在居民楼.............
  • 回答
    近来,关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类专业大规模取消校考的消息,在艺术类考生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政策调整,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中戏作为国内顶尖的戏剧表演和创作人才培养基地,其教学水平和行业影响力毋庸置疑。文学类专业,尤其是戏剧文学、编.............
  • 回答
    满清入关,对汉人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其早期在镇压反抗过程中出现的屠杀行为,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贴标签。历史背景:兵临城下与“非我族类”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攻.............
  • 回答
    高雄LOL亚洲对抗赛颁奖时,大陆夺冠引发的观众离场潮,这件事挺值得细聊的。它不仅仅是一场电竞赛事的现场插曲,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有体育竞技本身的激情,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情绪。首先,咱们得说说电竞的现场氛围。LOL亚洲对抗赛这种级别的赛事,观众的热情往往是极高的。大家来现场,除了欣赏顶尖选手们的操作.............
  • 回答
    日本国会众议院的预算委员会上,一名议员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捐赠的核酸检测盒,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关于这批检测盒的一些情况,这使得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加藤胜信大臣,这位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并没有立刻给出任何回应。时.............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则视频,画面中一辆大众轿车在道路上违章变道,结果与一辆比亚迪轿车发生碰撞,碰撞力度之大,导致大众轿车直接侧翻在地,场面颇为惊险。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刻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有站大众的,有站比亚迪的,也有就事论事的。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普通人从中能学到点.............
  • 回答
    看到大一学生玩原神氪金把压岁钱花完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其中包含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消费观念的养成、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生活可能带来的启示。一、 游戏本身的吸引力与玩家心理 沉浸式的体验与情感寄托: 原神是一款高质量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剧情、动听的音乐以.............
  • 回答
    关于大学宿舍一个人睡觉要求全宿舍安静这件事,这确实是个挺微妙的问题,也挺考验人情世故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抛开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就从咱们宿舍里实际情况来分析分析。首先,你得明白,大学宿舍是那种高度集中的公共空间,它不像你家里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可以关门上锁,享受绝对的私人空间。在宿舍里,大家的生活是紧.............
  • 回答
    嘿,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大学晚自习玩手机被抓,要求写检讨,这剧情是不是听着特别熟悉?仿佛是高中生活的回响,但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感觉就有点微妙了。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大学跟高中终究不一样。高中时期,老师和学校的管束相对严苛,对学习的把控也更紧。晚自习,那简直就是“雷池”,碰一下都可能触电。.............
  • 回答
    大众对中医学医疗事故和现代医学医疗事故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传承、认知基础、信息传播、监管体系以及情感依恋等等。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细致地去梳理。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审视。中医学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 回答
    最近走访市场,或者在网上浏览,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粽子品牌,尤其是一些原本可能不太与“清真”强关联的品牌,也开始在包装上醒目地打上“清真”的标识。这可不是个小变化,背后其实牵扯了不少东西,值得咱们细聊聊。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对市场需求的响应。我们国内的穆斯林人口虽然不是最大.............
  • 回答
    大学封校,尤其是只针对学生,这事儿啊,一说起来就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你看看,好不容易进了个大学,想着的是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结果呢?学校一纸通知,就把你像小孩儿一样关在校园里,这滋味,可真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封校这事儿,有它的“道理”。学校的管理层,他们的出发点,多半是为了“安全”。尤其是在一.............
  • 回答
    在大学这个充满探索和可能性的四年里,男生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中,那些在大学里选择不玩游戏的男生,在我看来,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他们的存在也相当多元化。首先,得承认,很多人对大学男生的刻板印象里,游戏几乎是标配。一到宿舍,耳机一戴,鼠标一点,就是一场青春的“战争”。所以,当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