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博物馆里,完全看不懂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机构和策展人出了问题。不是展品故弄玄虚,而是策展人不屑于向公众解读和解释。不理解艺术家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但不理解艺术名词,和艺术家艺术品在艺术史学的江湖地位这就不是和“我们非要看懂艺术品吗?”一样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可以移步我的其他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400731/answer/400426325,这里就不再展开了,这个答案主要讨论题主列举的“热门艺术展”这类的学术界艺术界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的领域)尤其是在国内,近几年大展不少,故宫就连着办了多少。坦白来说绝大多数展览办得非常的傲慢,展品水平不可谓不高,而展览水平就非常差了。基本上起一个似是而非的四字词组的名字把展览分成几部分,然后展品也就是作者名字作品名字材质,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写上了大概推测的创作日期。最后很多观众的讨论都变成了,看到金笺说这是真的金子吗?在展厅转一圈议论你说这玩意得值多少钱?
很多人非常傲慢地说一句看得多你自然就懂了?我们中国的山水画和书法的博大精深和很多次峰回路转的变化真的能在毫无引导下看得多就懂了吗?以现在的展览水平,就是不走上歧路,也会走很多弯路。更不要提中国画独一无二的真伪观还会不断混淆视听。
作者问看董其昌大展的观众懂不懂南北宗论,是不是都是来附庸风雅的。我想问一个中国高水平的博物馆,办一个展品水平如此之高的大展,在一个普通的观众走完展览后,还是不能说出几项董其昌的艺术特点,不知道南北宗论大概怎么来的,这难道不是博物馆的笑话吗?故宫的青绿山水大展阵容土豪,但很多即便是经常看展热爱艺术的观众,搞不清青绿山水画的制作过程还是很正常的。很多人看完都是一脑袋的谜团,但是等走出展厅了,走出故宫了,大多数人就再也没有精力去深究了。展厅里如果有一个示范视频或是步骤图很容易解释的事情。有些内容在学术上确实是没有定论的,但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可以科普的内容还是太多太多。
尤其是中国画古画的展览,展览标签非常简陋,展览也没有讲出一个很好的策展脉络。重要的作品不解释为什么重要,借展的作品也都不解释为什么这个展要有这个作品才完整。但是展厅里常常看到工作人员忙不迭的给特权人士特别导览,导览内容浅显却十分必要。转身后却对同事抱怨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如果这些浅显精要的内容在策展时就能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就可以省下时间去讲更精深更有趣的内容,观众也不会只关心这东西值多少钱,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也会更加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必被嘲笑附庸风雅。
公共博物馆拿着纳税人的钱办展览,目的本该是成为广大对艺术有兴趣的人的领路人,而不是炫耀自己的藏品。西方享有税务减免的非盈利私立艺术机构也承担这样的任务。我常常看着家里一摞摞艺术史艺术理论书叹息,如果我能买得起艺术品,我就不用去读这些书了。公共博物馆应该给那些没有特权和钱的公共大众一个真正开始理解艺术参与讨论艺术的机会。而不是让艺术紧锁在艺术藏家和艺术从业人员的小范围圈子里。
垄断知识和通过拥有藏品垄断知识话语权却摆出一副尊重别人无知的样子真是再无聊没有的事情。逛了几年西方的美术馆,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越来越精细,脉络看得越来越清晰。而尝试逛了多次的中国艺术展,仍然不理解祖宗的艺术。我不是一个不用功的艺术爱好者,几次尝试寻找大青绿的具体制作方法而不得,最后我偶然买了一本很少有人会买的故宫期刊,里面的一篇文章解答了我的问题,我把这篇文章扫描了下来,分享了给我有同样问题的朋友们。但好的艺术机构不应该让观众绕这么大的弯路去寻找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国内的公立艺术机构有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有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