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参观热门艺术展的人们能看懂多少?

回答
参观热门艺术展的人们,他们究竟能看懂多少?这个问题,藏着太多关于艺术、观众、以及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微妙之处。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如说是一幅层层叠叠的画作,色彩、笔触、乃至留白,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要明白,“看懂”艺术展,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不像数学题有标准答案,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对话。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当代艺术的观众来说,看到一堆杂乱的材料,或者极简的几何图形,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觉得“我上我也行”。这时的“看不懂”,是一种对视觉信息的陌生,对艺术语言的隔阂。他们可能习惯了具象的、有明确叙事的艺术形式,而当艺术走向抽象、观念,甚至行为时,那种熟悉感就荡然无存。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什么都没看懂”呢?我认为未必。即使是感到困惑,那种困惑本身,就是一种观展体验。它可能引发思考:为什么这被认为是艺术?艺术家想表达什么?这种困惑,可能比那些“一眼看懂”的作品,更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可能在寻找一种共鸣,一种情感的连接,或者仅仅是想要一次与众不同的视觉刺激。即便无法精准解析作品的象征意义,但他们可能在某些时刻,被作品的色彩、质感、或者它所营造的氛围所吸引,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这份情绪,哪怕微弱,也是一种“看懂”的萌芽。

再者,热门艺术展的“热门”,本身就说明了它触及了某种社会性的议题,或者具有一种广泛的吸引力。很多时候,观众并不是孤军奋战地去理解作品。他们会参考展签上的文字介绍,浏览画册,甚至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作品的背景和艺术家的意图。这种“外部信息”的辅助,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很多时候,人们看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所承载的故事、观点,以及它在当下语境下的意义。比如,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装置艺术,即使形式抽象,但如果观众了解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知道它与当下气候危机相关,那么这份“看懂”就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社会议题的认同和反思。

而且,不同的人,即使面对同一件作品,他们的“看懂”程度也会千差万别,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知识背景、情感状态,甚至当天的心情。一个经历过相似情感创伤的人,看到一件表达悲伤的作品,可能会瞬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艺术家就是读懂了TA的内心。而另一个没有经历过类似情感的人,可能就只能感受到作品表面的忧郁,无法触及深层的情感共鸣。

更进一步说,很多热门艺术展,尤其是当代艺术,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它不强求唯一的解读,反而鼓励观众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来。观众的“看懂”,不一定是符合艺术家的预期,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模糊”和“不确定”,正是当代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有时候,观众所“看懂”的,可能只是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某种情绪上的慰藉,或者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这同样是价值所在。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观众,他们似乎是抱着一种“打卡”的心态,匆匆浏览,拍照留念,然后立刻分享到朋友圈,仿佛完成了一项任务。对于这些人来说,“看懂”的优先级很低,他们更在意的是“到此一游”的社交证明。这部分观众,或许只能“看懂”作品是否“上镜”,是否符合当下的流行审美。

总而言之,参观热门艺术展的人们,能看懂多少,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有人能深入解读作品的技巧与观念,有人能从中获得情感的触动,有人则是在信息引导下对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甚至有人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交货币。但无论如何,只要观众走进了美术馆,感受了那些精心陈列的作品,尝试与它们进行某种形式的互动,那便是在某种程度上“看懂”了艺术展。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被所有人都理解,而在于它能引发多少思考,多少感受,多少对话。即使是困惑,也是一种与艺术的交流。所以,与其纠结于“看懂”的多少,不如去享受那个过程,那个在作品面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立博物馆里,完全看不懂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机构和策展人出了问题。不是展品故弄玄虚,而是策展人不屑于向公众解读和解释。不理解艺术家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但不理解艺术名词,和艺术家艺术品在艺术史学的江湖地位这就不是和“我们非要看懂艺术品吗?”一样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可以移步我的其他答案zhihu.com/question/2784,这里就不再展开了,这个答案主要讨论题主列举的“热门艺术展”这类的学术界艺术界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的领域)尤其是在国内,近几年大展不少,故宫就连着办了多少。坦白来说绝大多数展览办得非常的傲慢,展品水平不可谓不高,而展览水平就非常差了。基本上起一个似是而非的四字词组的名字把展览分成几部分,然后展品也就是作者名字作品名字材质,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写上了大概推测的创作日期。最后很多观众的讨论都变成了,看到金笺说这是真的金子吗?在展厅转一圈议论你说这玩意得值多少钱?

很多人非常傲慢地说一句看得多你自然就懂了?我们中国的山水画和书法的博大精深和很多次峰回路转的变化真的能在毫无引导下看得多就懂了吗?以现在的展览水平,就是不走上歧路,也会走很多弯路。更不要提中国画独一无二的真伪观还会不断混淆视听。

作者问看董其昌大展的观众懂不懂南北宗论,是不是都是来附庸风雅的。我想问一个中国高水平的博物馆,办一个展品水平如此之高的大展,在一个普通的观众走完展览后,还是不能说出几项董其昌的艺术特点,不知道南北宗论大概怎么来的,这难道不是博物馆的笑话吗?故宫的青绿山水大展阵容土豪,但很多即便是经常看展热爱艺术的观众,搞不清青绿山水画的制作过程还是很正常的。很多人看完都是一脑袋的谜团,但是等走出展厅了,走出故宫了,大多数人就再也没有精力去深究了。展厅里如果有一个示范视频或是步骤图很容易解释的事情。有些内容在学术上确实是没有定论的,但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可以科普的内容还是太多太多。

尤其是中国画古画的展览,展览标签非常简陋,展览也没有讲出一个很好的策展脉络。重要的作品不解释为什么重要,借展的作品也都不解释为什么这个展要有这个作品才完整。但是展厅里常常看到工作人员忙不迭的给特权人士特别导览,导览内容浅显却十分必要。转身后却对同事抱怨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如果这些浅显精要的内容在策展时就能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就可以省下时间去讲更精深更有趣的内容,观众也不会只关心这东西值多少钱,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也会更加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必被嘲笑附庸风雅。

公共博物馆拿着纳税人的钱办展览,目的本该是成为广大对艺术有兴趣的人的领路人,而不是炫耀自己的藏品。西方享有税务减免的非盈利私立艺术机构也承担这样的任务。我常常看着家里一摞摞艺术史艺术理论书叹息,如果我能买得起艺术品,我就不用去读这些书了。公共博物馆应该给那些没有特权和钱的公共大众一个真正开始理解艺术参与讨论艺术的机会。而不是让艺术紧锁在艺术藏家和艺术从业人员的小范围圈子里。

垄断知识和通过拥有藏品垄断知识话语权却摆出一副尊重别人无知的样子真是再无聊没有的事情。逛了几年西方的美术馆,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越来越精细,脉络看得越来越清晰。而尝试逛了多次的中国艺术展,仍然不理解祖宗的艺术。我不是一个不用功的艺术爱好者,几次尝试寻找大青绿的具体制作方法而不得,最后我偶然买了一本很少有人会买的故宫期刊,里面的一篇文章解答了我的问题,我把这篇文章扫描了下来,分享了给我有同样问题的朋友们。但好的艺术机构不应该让观众绕这么大的弯路去寻找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国内的公立艺术机构有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