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参观博物馆为什么不能拍照?

回答
参观博物馆不能拍照,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学问和理由,远不止一句“为了保护文物”那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得把手机收起来,用眼睛和心去感受那些沉淀了时光的宝贝。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对文物的保护。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闪光灯的“暗杀”: 很多朋友觉得,不就是一道光嘛,能有什么影响?错了!博物馆里的很多文物,尤其是纸质、纺织品、壁画、古籍,甚至是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它们的色彩和材质对光线非常敏感。闪光灯里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虽然是一瞬间,但长期反复照射,就像一把钝刀子,会一点点地“刮掉”文物的色彩,导致褪色、变脆,加速其老化。想象一下,你家最喜欢的衣服,经常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不是颜色很快就没那么鲜艳了?文物面对的是成千上万次的“暴晒”,只不过是人工光源。

持续光源的“烘烤”: 有些博物馆可能允许不开闪光灯,但仍然不允许连续拍摄。这是因为即使是普通照明,如果长时间、高强度地集中在一个点上,也会产生热量。这种热量聚集起来,对于一些特别脆弱的文物来说,简直就像在“烘烤”,会让它们的材质发生细微但不可逆的变化,比如木材变形、颜料剥落、纸张发黄变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维持一个非常精密的温湿度环境,任何不必要的外部热量干扰,都会破坏这个平衡。

物理接触的风险: 别小看了我们手里的相机或手机。为了拍个更好的角度,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凑得很近,甚至会伸出手去调整角度。这样的动作,无意中就增加了与文物发生物理接触的风险。一旦碰到,即使是很轻微的触碰,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文物毕竟不是现代工业品,它们的材质可能非常脆弱,布满细密的裂纹,或者表面有易剥落的颜料层。

其次,维护良好的参观环境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咔嚓”声的干扰: 想象一下,你正沉浸在古埃及壁画的神秘氛围里,或者在欣赏一幅大师级的油画,突然间,周围此起彼伏的“咔嚓”声把你拉回现实。这种快门的声音,加上人们因为拍照而产生的交头接耳、走动,会严重打扰到其他观众的体验。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陈列的地方,它也是一个让人们静心思考、感受历史文化的空间。频繁的拍照声响,破坏了这份宁静和沉浸感。

人群的拥堵: 热门展品前,大家都挤在一起拍照,场面可想而知。这不仅影响了别人观看,也增加了意外碰撞的风险。有时候,大家为了抢一个好的拍照角度,会发生推搡,这对于狭窄的展厅空间来说,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再者,知识产权和肖像权的问题也需要考虑。

二次传播的版权: 很多文物,特别是近现代的艺术品,可能仍然受到版权保护。博物馆虽然拥有这些藏品的物权,但其复制权可能属于艺术家本人或其继承人。如果允许随意拍照并发布到网络上,就可能涉及到版权侵权。博物馆作为管理者,需要负责保护这些合法的权益。

肖像权: 有些展览可能会展出人物肖像画、照片,或者展厅里会有其他观众。如果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这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他人的肖像权问题。虽然这点可能不如文物保护来得直接,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也是需要被考虑的。

“盗版”的担忧: 尽管大多数人参观是为了学习和欣赏,但确实也有极少数人会利用拍照功能,试图复制文物的特征,进行非法的临摹或仿制,甚至是为了盗版。博物馆的展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研究的,允许无限制拍照,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博物馆的独特性和权威性。

当然,博物馆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部分展品允许拍照: 你会发现,很多博物馆并非“一刀切”地禁止所有拍照。通常,对于一些复制品、非文物类展品,或者对光线不敏感的展品,会允许拍照,但通常会强调“禁止使用闪光灯”和“不得影响他人”。这说明博物馆也在努力平衡保护与观众的分享需求。

“禁止拍照”的区域: 很多博物馆会将一些特别珍贵、特别脆弱的文物,或者一些有特殊版权要求的展品,设定为“禁止拍照”区域。在这些区域,你就会看到明确的标识,这时候就真的要乖乖收起相机了。

数字化的进步: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博物馆也在积极进行文物的数字化工作。高清的文物照片、3D模型等,会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甚至会有一些线上展览。这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让更多人能够“看见”文物,而且是以一种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式。

总而言之,参观博物馆不能拍照,是为了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艺术和文化的珍贵遗产,能够更长久地“活”下去,也能让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能在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中,获得一次深入心灵的文化体验。下次去博物馆,看到“禁止拍照”的标识,不妨多一份理解,用眼睛去“快门”,用心去“存储”,你会发现,不带相机,反而能更专注地去感受那些无声的诉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公营博物馆极少不让拍照,因为我国博物馆的定位就是传播教育单位,拍照宣传本来就是办馆初衷。但多数博物馆是不可以用三脚架和闪光灯,原因是保护文物。

国外博物馆基本也可以拍照,部分不让拍的例如开罗博物馆图坦卡蒙展厅和木乃伊展厅,是为了保护版权,你拍了一发大家知道了,就不来了。

user avatar

不是不能拍照,而是不能用闪光灯。因为闪光灯会对文物,尤其是纸质、丝织物等一些有机文物造成损伤。

光对文物是具有破坏性的,因此博物馆通常严格注意馆内光源。

光谱中紫外线波段的光对丝织物等的破坏性是最大的,紫外线不仅会使燃料褪色,还会降低文物的机械强度,而且这种破环即使在停止光照之后,依然在继续。

对于有机物展品而言,本身包含很多C-C单键或C-C双键,其键能分别为348kJ/mol和418kJ/mol,当光子能量达到共价键键能,共价键就有可能吸收光子,进而断裂。而除了C-C键以外,有机物中还存在大量C-H键、C-O键和H-O键等,其对应键能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有机物中常见的化学键键能对应的光均在紫外波段,因此,当紫外线照射到有机物文物,便有可能被材料吸收,引起光降解。另一方面,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紫外线可能导致过氧化自由基的产生,破坏有机物文物。

另一种对有机物文物具有显著破坏的光是红外线。红外线对文物的破坏主要来自热辐射,红外线照射文物时,会使文物表面及内部温度上升,使文物内部水分蒸发而干燥,产生内应力,使文物翘曲、龟裂。红外光的热效应对文物的温度、湿度控制同样会带来麻烦。

对于丝织物而言,光污染还会使文物褪色。这是因为其使用的染料可能包含有机物染料。

实际上,可见光波段的光对文物一样具有破坏作用,不过文物保护中主要的光污染还是来自红外线和紫外线。

实际上,正是基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博物馆在陈列文物时,对环境光的光照强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可见光的能量,单位Lux或Lx,勒克斯)与色温有严格的规定。下图是国际博物馆组织及各国博物馆的照明推荐:

下图是我国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草案)中对光照水平的要求。

而闪光灯便会对文物造成伤害,目前闪光灯有氙气闪光灯和LED闪光灯,但氙气闪光灯体积较大、能耗较高,手机一般不采用。LED闪光灯则比较常见。现在手机闪光灯一般为双色温闪光灯。其中一颗为高亮度白光灯,由蓝光LED,在蓝光LED上覆盖一层掺了铈的石榴石晶体,石榴石晶体将一部分蓝光转为黄绿色光,混合之后表现为白光。双色温闪光灯会在这颗灯基础上添加一颗琥珀色暖光灯作为补充。因此LED闪光灯在蓝光波段和黄率光波段都比较强。

至于氙气闪光灯亮度较高,也被用作手机闪光灯,其光谱如图所示:

氙气闪光灯波段主要集中在红外范围,在蓝紫光或紫外波段也有分布。

综上所述,闪光灯的光中包含对文物危害较大的成分,同时,由于闪光灯是短时强曝光,因此光照强度较大,至于闪光灯究竟会对丝织品文物造成什么伤害,可以查看参考资料1。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博物馆一般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参考资料:

[1]王永礼. 物理环境对古代丝织品色泽和丝质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7.

[2]戴子佳. 甘肃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时有明,李栋玉.手机白光LED闪光灯的光谱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37(06):27-29.

4. 为什么博物馆禁止用闪光灯拍照?--科普中国--人民网 (people.com.c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参观博物馆不能拍照,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学问和理由,远不止一句“为了保护文物”那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得把手机收起来,用眼睛和心去感受那些沉淀了时光的宝贝。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对文物的保护。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闪光灯的“暗杀”: 很多朋友觉得,不就是一.............
  • 回答
    博物馆,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宝库,其存在的意义远不止是陈列展品那么简单。它像一个静默的讲述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连接着现在与未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博物馆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们保存和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从史前文明的.............
  • 回答
    《国家宝藏》这部央视的综艺节目,可以说是给咱们中国的博物馆行业打了一剂响亮的“强心针”,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公众认知度。过去,很多人可能觉得博物馆是那种灰蒙蒙、陈列品枯燥的地方,除非是特定学术研究或者带孩子来科普,否则很少有人主动去逛。但《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参悟”一下这位大众运动与健身博主想让你领悟到的东西。请你把博主的文章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观点和感受)发给我,我才能为你做一次深入的解读。不过,在收到具体内容之前,我先根据一个普遍的大众运动与健身博主可能会传递的信息,为你描绘一个可能的“参悟”方向,并尽量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来呈现,.............
  • 回答
    想在博物馆里显得有文化?别担心,这也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更不是什么刻意去装的姿态。说白了,就是一种自然的、与环境相得益彰的“知道点儿什么”,以及一种尊重和投入的态度。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怎么能在博物馆里轻松显出那份“文化范儿”。一、 参观前的“预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绝对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最.............
  • 回答
    参观博物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学校强制的任务,或者是有钱有闲人士的消遣?很多人提起博物馆,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一排排蒙着灰尘的展品,静默无声地待在玻璃柜里,还有那无处不在的“请勿触摸”的牌子。但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探索,博物馆可以变得无比有趣,甚至是一段让你回味无穷的旅程。想象.............
  • 回答
    太棒了!博物馆引入AI机器人来增强游客体验,这是一个非常明智且具有前瞻性的想法。这不仅能提升趣味性,还能让文物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和个性化。关于您博物馆的需求,我为您搜罗了一些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器人类型,并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博物馆应用中的考量点,希望能帮您找到最合适的伙伴。首先.............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头疼的。一个孩子参加冬令营,结果在博物馆里不小心碰碎了一件价值二十多万的展品。博物馆方肯定心疼,这可不是小数目。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事儿责任怎么算,可得掰扯清楚了。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角色和他们的基本义务: 博物馆方: 作为经营者,博物馆有义务保障展品和参观者的安全。这意味着他们.............
  • 回答
    西奥多·罗斯福雕像的拆除,尤其是在其家族参与建立的博物馆内,确实是个颇具争议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和学界广泛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座雕像的历史背景。西奥多·罗斯福,作为美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总统之一,他的名字与进步主义时代、环境保护、反垄断以及“大棒政策”.............
  • 回答
    博士在读想学临床医学,可以重新参加高考吗?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临床”二字的分量有多重,想必作为博士的你一定深有体会。这不像是在实验室里摸索理论,而是实打实地面对病人,与生命打交道,要求的东西可不是一般的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方向:一般来说,博士在读是不能直接以应届生的身份重.............
  • 回答
    211文科博士毕业生当然有参加定向选调的机会,而且机会相当不错! 不过,“参加”这个词可能需要拆解一下,更准确地说,是有机会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进入公务员队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定向选调,顾名思义,就是组织部门针对特定高校、特定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选拔的一种人才引进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 回答
    微博用户“二次六七八”事件,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一些社会情绪的例子。说它“有意思”,是因为它牵扯到了“真女权”这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火神山”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背景,更别说最后还引发了“巨量网络暴力”。要详细说,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二次六七八”这个人。在讨论.............
  • 回答
    南京大学针对博士生发表科普论文并设置阅读量门槛来参评国家奖学金的新规,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新规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理解这项新规的出发点至关重要。过去,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参加高水平.............
  • 回答
    参观热门艺术展的人们,他们究竟能看懂多少?这个问题,藏着太多关于艺术、观众、以及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微妙之处。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如说是一幅层层叠叠的画作,色彩、笔触、乃至留白,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要明白,“看懂”艺术展,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不像数学题有标准答案,更像是一种.............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关于小学生参观保时捷,教育局说这是“教学活动,给孩子开拓视野”,这话听着挺官方的。那到底能不能这么干,孩子从小接触奢侈品到底好不好,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先说说认不认同这种方式。从“开拓视野”这个角度看,我倒觉得有点道理。孩子毕竟小,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都还没形成,接触一.............
  • 回答
    .......
  • 回答
    靖国神社是日本供奉二战期间死亡军人的场所,但其中供奉的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等),这一事实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参观即参拜”的问题,以及普通游客是否能通过参观了解日本如何粉饰战争,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道德伦理等多角度分析: 一、靖国神社的性质与历史争议1. .............
  • 回答
    没有信仰的人参观宗教圣地,其意义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宗教朝拜。这是一种跨越信仰界限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文化、历史、艺术、哲学乃至自我探索的旅程。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体验与理解人类文明的根基与多样性: 历史的沉淀与回响: 许多宗教圣地承载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
  • 回答
    关于溥仪在故宫参观时指出光绪帝的照片挂错了的说法,确有其事,并且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宫轶事,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存在一些演变,但核心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事件背景: 溥仪的身份: 溥仪是中国末代皇帝,虽然在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故宫,但他曾于1912年至1924年间居住在.............
  • 回答
    中国人参观靖国神社,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得了。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往往根植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甚至是个人经历。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靖国神社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一般的寺庙或纪念馆。靖国神社供奉的是自明治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