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50:未来议程》(2021) 问题2:在工业时代,人被异化为机器;在数字时代,还存在人的异化吗?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 问题二:在工业时代,人被异化为机器;在数字时代,还存在人的异化吗?

工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马克思深刻揭示的“劳动异化”。彼时,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单调、机械的劳动,将人从生产过程的创造者,变成了流水线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他们与自己劳动的产品疏离,与劳动的过程疏离,与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疏离,甚至与彼此之间也因为竞争和流水线上的隔阂而疏离。人的价值被简化为劳动效率,人的创造力被磨灭,人仿佛被压缩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只是为了机器的运转而存在。

那么,进入21世纪,我们身处的数字时代,是否摆脱了这种工业时代的异化?或者说,这种异化只是换了一种更为隐蔽和复杂的面貌?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数字时代不仅没有消除人的异化,反而以一种新的、可能更具渗透性的方式,继续着甚至加剧着这种异化。

让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1. 劳动方式的转变与新的异化形式:

“零工经济”与不稳定性的异化: 尽管数字技术带来了平台经济和灵活就业的曙光,但对于许多人而言,这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它催生了“零工经济”的普及,将过去相对稳定的雇佣关系碎片化。工人不再是公司固定的一员,而是被视为随时可以调用的“任务承包者”。这种不确定性剥夺了工人对自身劳动价值的稳定感知,也使得他们难以形成集体性的工会力量来争取权益。他们被算法雇佣,被平台管理,仿佛又一次成为数字机器的齿轮,但这一次,这个机器更加庞大、模糊,并且可以随时调整或替换“零件”。
“知识劳动者”的异化: 即便是那些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个体,比如程序员、设计师、内容创作者等,也同样面临异化。他们的工作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产出被量化为点击率、下载量、观看时长等指标。创造力在KPI的压力下被扭曲,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思想深度,往往要屈从于市场对流量和“爆款”的渴求。他们可能为多家平台工作,工作内容可能高度重复,甚至对自身的劳动成果缺乏所有权和控制权。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训”,将人的精神能量榨取殆尽,而其创造的价值则被平台和资本虹吸。
“远程工作”与社会疏离的异化: 疫情加速了远程工作的普及。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物理空间的隔离,削弱了同事之间的情感连接和集体认同。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可能被迫24/7地处于“工作模式”,精神持续紧绷。社交媒体上的“职场精英”形象,也可能成为一种压力,促使人们隐藏真实的情绪和困境,进一步加剧内心的孤独感。这种疏离感,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真实自我之间的隔阂。

2. 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主体性的侵蚀:

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异化: 数字平台通过强大的算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这虽然能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但同时也极易将人封闭在“信息茧房”之中。人们倾向于接触那些与其观点一致的信息,而鲜少接触多元化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这不仅限制了人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使人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我们可能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信息,但实际上,是算法在“替我们选择”,这种被动的选择,是对主体性的消解。
社交媒体与“表演性自我”的异化: 社交媒体鼓励人们不断展示和“表演”自己的生活,追求点赞、评论和关注。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和算法的喜好,人们可能会精心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隐藏真实的自我。这种将生活变成一场持续的“表演”,导致了自我与真实情感的分离。我们可能在网络上拥有无数的“朋友”和“粉丝”,但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真正理解的感受却愈发强烈。这种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赖,是对自我价值的异化。
游戏化与“沉迷”的异化: 数字游戏和各种应用程式,大量运用游戏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奖励机制、成就系统等,不断刺激用户的参与度和停留时间。这种“上瘾”式的设计,将人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高度集中在数字世界,挤占了现实生活中的创造性活动、人际互动和深度思考。当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被游戏化的逻辑所驱动,他可能就成为了数字刺激的奴隶,而非自由的个体。

3. 对身体与物质世界的疏离:

虚拟现实与“身体的缺席”: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人们可能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更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更自由的社交互动,但这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现实身体的忽视。过度沉浸于虚拟体验,可能削弱了人与物理世界的连接,削弱了对真实身体感受的感知能力。当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多地投射到虚拟空间,身体本身可能反而成为一种被遗忘的载体。
“赛博格”的潜行: 随着生物科技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人与机器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植入式芯片、可穿戴设备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脑机接口,都可能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这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也潜藏着异化的风险。当人的生物功能被技术优化、被数据监控,甚至被技术所“控制”时,人的自主性和隐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身体,是否会沦为技术升级的“硬件”,而其内在的生命体验,则被编码和量化?

结论:

数字时代并非人类解放的乌托邦,它以更加精巧和隐秘的方式,延续着甚至深化了工业时代的异化主题。人与劳动的疏离,在零工经济和KPI的压迫下换了新装;人与自身的分离,在信息茧房和表演性自我的塑造下愈演愈烈;人与自然的连接,在虚拟现实的诱惑下渐行渐远。

我们正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在拥抱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可能性时,同时保持我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真实性?如何在算法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如何在虚拟世界的繁华中,不遗忘我们真实的身体和情感?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问题,更是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刻议题。2050年的议程,或许就应该从重新审视和对抗数字时代的异化开始。我们不能让技术的发展,再次将我们变成冰冷的机器零件,即便这些“零件”被包装得多么光鲜亮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数字时代”没有消灭资本主义,当然存在马克思描述的异化。

异化人的不是工业或机器,而是资本主义。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年


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工作的控制,进而失去了对生活和自我的控制。工人无法作为自主的、自我实现的人,而是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去存在。

“数字时代”的技术产物也和生产它们的工人相对立。1844 年上厕所没有电子计时器。

具体而言,以下四类异化都还存在:

一、工人与类本质的异化[1]

二、工人间的异化[2]

三、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3]

四、工人与其劳动行为的异化[4]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年

参考

  1. ^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压制了人的意识。
  2. ^ 资本主义将劳动作为商品,而不是社会关系。
  3. ^ 产品脱离工人的控制,被资本家控制后进一步压制工人。
  4. ^ 工人感到自己的劳动无意义,无法带来内心满足,甚至造成痛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 问题二:在工业时代,人被异化为机器;在数字时代,还存在人的异化吗?工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马克思深刻揭示的“劳动异化”。彼时,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单调、机械的劳动,将人从生产过程的创造者,变成了流水线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他们与自己劳动的产品疏离,与劳动的过程.............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 | 问题21:高智能无机生命体为主导的“新星世”会出现吗?这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终极猜想,也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未来议题。我们讨论的“新星世”,并非科幻电影里那些程式化的机器人叛乱,而是指一种可能出现的、以高度智能化的无机生命体为主要智慧力量,并深刻影响甚至重塑人类社会形态的.............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问题22: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在回溯过去,审视我们正走向的未来时,一个饶有趣味且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摆在眼前:《2050:未来议程》(2021)中提出的第22个问题——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这个问题触.............
  • 回答
    关于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强国是谁这个问题,预测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毕竟这涉及到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化、资源分配以及各国国内政策的演变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然而,根据目前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普遍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较为有力的竞争者和可能位列前茅的国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极有可能继续保持.............
  • 回答
    2050年的东北,想象一下,那将是一幅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新景象,与我们今日的印象或许会有些许不同,但核心的底蕴依然鲜活。首先,经济的触角会更加多元和精细。传统的重工业依然是基石,但它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冒着滚滚浓烟、粗放式发展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的“智慧工厂”。 robot臂在.............
  • 回答
    预测2050年和210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是一项复杂但又极具意义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推算,更是对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发展走向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当下的人口基石与趋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目前庞大的人口基数。.............
  • 回答
    想象一下,2050年的知乎。屏幕的光线柔和地投射在我的脸上,指尖在全息键盘上轻点,一个熟悉的界面——当然,比现在的知乎更流畅,更智能,信息流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展现在我眼前。背景是动态的城市全景,或者说是某种模拟的自然风光,全息投影的立体感让信息仿佛触手可及。问题栏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提问:“如.............
  • 回答
    到2050年,中国人口是否会急速减少并出现结构畸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背后的驱动因素。人口数量的趋势:负增长的阴影中国人口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已经显现出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态势。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出现了自1960年.............
  • 回答
    从2021年到2050年,这30年无疑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许多分析都认为中国将在这一阶段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并有潜力在多个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甚至挑战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然而,“飞速发展”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两个结论的程度和必然性,则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考量多方面因素。一、 中国经济发展.............
  • 回答
    杭州在2050年建成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愿景。要详细分析其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杭州的现有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因素。一、 杭州目前的优势与基础杭州能够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 回答
    美国会不会在2050年左右因为国内矛盾而分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尽量剥离掉那些过于“机器人”的分析框架,还原一些更贴近现实的担忧。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经历过剧烈的国内动荡,最.............
  • 回答
    关于台湾在2050年前是否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话题,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意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审慎地分析各个关键要素。一、 政治层面的考量 中国大陆的战略目标与政策: 中国大陆将台湾问题视为其“核心利益”,并且明确将“国家统一”写入其政.............
  • 回答
    中国能否在2050年问鼎世界强国之巅?一份深入的审视“世界强国”并非一个拥有绝对定义的名词,但普遍认为它涵盖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国际政治话语权以及对全球治理的塑造能力等多个维度。将目光投向2050年,中国能否在这些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从而被广泛认可为世界强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引.............
  • 回答
    “到2050年,法语将成为全球最常用的语言”——这个说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美好愿景,而非一个板上钉钉的预测。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逻辑,并考虑影响语言传播和使用率的各种复杂因素。首先,让我们看看支持这一预测的潜在论据。最大的驱动力往往是人口增长,.............
  • 回答
    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近三成?我们该如何迎接挑战与机遇想象一下,到了2050年,中国每三个公民中就有一位是花甲之年的老人。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却是许多人口学家和政策研究者正在认真探讨的现实。如果这个预言成为事实,那将是中国社会结构上的一个巨大转变,对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保障体系乃至于家.............
  • 回答
    关于“西方学者预测2050年印度GDP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二”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国际经济领域被广泛讨论的议题,并且存在一些支持和质疑的声音。要详细地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逻辑、预测模型,以及潜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预测印度GDP在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基.............
  • 回答
    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7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咱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的重量。你想想,现在我们已经是地球上近80亿人口了,再过二十几年,又要多出将近20亿张嘴等着吃饭,好多好多事情都要跟着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资源。地球上的淡水够不够用?耕地够不够种粮食?能源够不够大家用了?这都是.............
  • 回答
    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尤其是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总是充满变数,但我们不妨从现有数据和发展趋势出发,仔细梳理一下印度经济超越日本的可能性。现状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就目前而言,日本的经济体量远大于印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数据,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印度则位居第五或第六,具体排名.............
  • 回答
    .......
  • 回答
    拜登政府设定美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经济的宏伟目标,无疑是气候行动领域的一项重大承诺,也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拾气候领导力的意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这项承诺因缺乏具体、详细的实施计划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详细评价:一、 目标本身的积极意义与国际影响: 重申气候领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