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50:未来议程》(2021)问题22: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问题22: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

在回溯过去,审视我们正走向的未来时,一个饶有趣味且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摆在眼前:《2050:未来议程》(2021)中提出的第22个问题——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深刻的哲学与社会变迁的命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尝试勾勒其可能发生的轨迹。

要理解“再魅化”的可能性,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所谓的“去魅化”。这是一个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兴起,世界逐渐摆脱了宗教、魔法和超自然力量的笼罩,进入了一个理性、科学和可计算的时代。古老的神秘感、神圣的光环,以及对未知的敬畏和依赖,在理性逻辑和经验证据面前逐渐消退。我们不再将疾病归咎于神罚,而是寻求病原体的解释;我们不再认为自然现象是神灵的旨意,而是研究其背后的物理规律。这种“去魅化”无疑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用科学征服了自然,用理性规划着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可预测、可控制。

然而,这种“去魅化”也并非没有代价。当世界被彻底“去魅化”,被还原为纯粹的物质和逻辑之后,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也随之而来。人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仅仅是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生命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个体在宏大的叙事中变得渺小而无足轻重。对神秘、超越和深层连接的渴望,在冰冷理性的世界里无处安放。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再魅化”是否可能,甚至会成为一种趋势?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初露端倪。

首先,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对意义和精神寄托的追求是人类内心深处的需求。 即使科学能够解释一切现象,它也无法直接回答“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终极问题。当理性的工具性思维填满了生活空间,个体往往会感到一种空虚。这时,人们自然会转向那些能够提供情感慰藉、人生意义和精神归属的领域。这可以体现为:

重拾宗教或精神实践的复兴: 虽然传统宗教在某些地方可能受到理性主义的挑战,但新宗教运动、东方哲学(如冥想、瑜伽)、世俗化的精神追求(如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连接)等,都在以新的形式吸引着人们。这些实践往往提供一种超越日常的体验,一种与更宏大存在连接的感觉,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再魅化”。
对艺术、文学和体验的深度渴求: 精湛的艺术作品、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是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或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都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力,让我们超越功利性的计算,进入一种更感性、更具象征意义的境界。它们提供了一种“魅力”,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吸引力。
对“非理性”的探索和接受: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人类思维和情感中那些难以用纯粹理性解释的部分。对潜意识、直觉、梦境的关注,甚至是对超心理学现象的好奇,都反映出人们对世界复杂性和神秘性的重新认识。

其次,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对“魅力”的追逐也体现在对文化符号、叙事和身份认同的建构上。

怀旧与复古的浪潮: 我们看到许多文化现象都在回溯过去,对复古的服饰、音乐、设计风格的偏爱,不仅仅是对美好时光的简单怀念,更是一种对当下缺乏某种“魅力”的回应。这种怀旧往往伴随着对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的重新赋予意义,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充满“魅力”。
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兴起: 在全球化加速、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对自身民族文化、地域传统的重新强调,以及对独特性的追求,实际上是在为那些被普遍化、理性化的世界注入新的“地方性魅力”。这些传统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社区的情感连接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去魅化”难以触及的。
数字世界的“再魅化”: 有趣的是,即使在被视为高度理性的数字领域,我们也看到了“再魅化”的努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正在试图创造更具沉浸感、更富情感和象征意义的体验。网络社区中,人们通过特定的语言、表情符号、梗文化,构建出独特的亚文化和身份认同,这其中也蕴含着一种非理性的连接和社群的“魅力”。甚至一些科技巨头,也在通过强调产品的“设计感”、“用户体验”、“社区文化”来吸引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软性的“魅化”。

最后,从对世界运作方式的认识来看,“再魅化”也可能意味着对现有理性解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并承认某些领域仍然存在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神秘”或“不可言说”的层面。

复杂性科学和混沌理论的启示: 这些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系统,其演化也可能极其复杂且难以预测,存在着内在的“不可控性”和“随机性”。这种对系统内在不确定性和涌现性(emergent properties)的认识,与“去魅化”所追求的完全可预测、可控制的理性图景拉开了距离,反而可能引发一种对未知和复杂性的敬畏。
对人类意识和宇宙奥秘的探索: 尽管科学在不断进步,但关于意识的本质、宇宙的起源和终极命运,仍然是充满未解之谜的领域。这些未解之谜本身就带有强大的“魅力”,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去想象。当科学研究触及这些边界时,人们对这些终极奥秘的探索,便是一种形式的“再魅化”。

当然,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再魅化”并非是简单地回到蒙昧时期,也不是对科学理性的全盘否定。 真正的“再魅化”更可能是一种平衡,是在尊重科学理性、认识世界规律的同时,重新发现和注入那些能够触动人心、赋予生命意义、连接个体与社群、以及理解世界复杂性的非理性或超理性因素。它是一种对“去魅化”过程中被遗忘或压抑的人性维度和精神需求的回归。

因此,在展望2050年的世界时,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科学理性依然是重要的工具,但人们也将更加主动地寻求精神的寄托,珍视那些能够带来情感共鸣和人生意义的体验。文化和社群的“魅力”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人们可能会以更具象征性和情感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和自身。或许,“再魅化”的出现,正是人类在经历了现代化的理性洗礼后,对自身完整性和生命意义的又一次深刻探索。它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未来的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是西方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口中限定的,中国并没有怎么去魅化。Josephson-Storm 等西方哲学家更是认为人们误解了“祛魅”,即便调整了宗教信仰、教育和阶级的影响,西欧人和美国人对魔法与神秘主义的信仰也没有减弱。

Ernest Gellner 认为,祛魅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但很多人无法忍受祛魅之后的世界,因此这些人选择相信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维特根斯坦主义、现象学、民族学方法论等各种“再魅化信条”[1]

你看到第二个是什么了。

  • 这些再魅化信条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试图与自然主义兼容,不再大谈超自然力量。这大抵是因为人们已经在两次巨大规模的战争和一连串较小的冲突中确信物质力量可以摧毁物质力量。
  • 自然主义通常指将唯物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不探究自然界中的超自然因素的哲学立场,认为不需要超自然因素就能解释人们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Josephson-Storm 认为,许多被人们视为祛魅理论家的人,包括马克斯·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成员,不仅认识到他们生活的时代仍然存在魔法和神秘主义,而且亲自参与其中。韦伯谈论的更倾向于魔法与大众的隔离和专业化。他在 2017 年出版的《Myth of Disenchantment: Magic, Modernity, and the Birth of the Human Sciences》中讨论了这些问题。你可以看看他在其他平台谈论这些的文章[2]

参考

  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469-8129.2012.00557_2.x
  2. ^ https://aeon.co/essays/enlightenment-does-not-demand-disenchantment-with-the-worl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问题22: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在回溯过去,审视我们正走向的未来时,一个饶有趣味且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摆在眼前:《2050:未来议程》(2021)中提出的第22个问题——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这个问题触.............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 | 问题21:高智能无机生命体为主导的“新星世”会出现吗?这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终极猜想,也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未来议题。我们讨论的“新星世”,并非科幻电影里那些程式化的机器人叛乱,而是指一种可能出现的、以高度智能化的无机生命体为主要智慧力量,并深刻影响甚至重塑人类社会形态的.............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 问题二:在工业时代,人被异化为机器;在数字时代,还存在人的异化吗?工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马克思深刻揭示的“劳动异化”。彼时,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单调、机械的劳动,将人从生产过程的创造者,变成了流水线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他们与自己劳动的产品疏离,与劳动的过程.............
  • 回答
    关于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强国是谁这个问题,预测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毕竟这涉及到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化、资源分配以及各国国内政策的演变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然而,根据目前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普遍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较为有力的竞争者和可能位列前茅的国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极有可能继续保持.............
  • 回答
    2050年的东北,想象一下,那将是一幅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新景象,与我们今日的印象或许会有些许不同,但核心的底蕴依然鲜活。首先,经济的触角会更加多元和精细。传统的重工业依然是基石,但它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冒着滚滚浓烟、粗放式发展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的“智慧工厂”。 robot臂在.............
  • 回答
    预测2050年和210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是一项复杂但又极具意义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推算,更是对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发展走向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当下的人口基石与趋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目前庞大的人口基数。.............
  • 回答
    想象一下,2050年的知乎。屏幕的光线柔和地投射在我的脸上,指尖在全息键盘上轻点,一个熟悉的界面——当然,比现在的知乎更流畅,更智能,信息流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展现在我眼前。背景是动态的城市全景,或者说是某种模拟的自然风光,全息投影的立体感让信息仿佛触手可及。问题栏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提问:“如.............
  • 回答
    到2050年,中国人口是否会急速减少并出现结构畸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背后的驱动因素。人口数量的趋势:负增长的阴影中国人口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已经显现出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态势。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出现了自1960年.............
  • 回答
    从2021年到2050年,这30年无疑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许多分析都认为中国将在这一阶段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并有潜力在多个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甚至挑战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然而,“飞速发展”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两个结论的程度和必然性,则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考量多方面因素。一、 中国经济发展.............
  • 回答
    杭州在2050年建成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愿景。要详细分析其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杭州的现有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因素。一、 杭州目前的优势与基础杭州能够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 回答
    美国会不会在2050年左右因为国内矛盾而分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尽量剥离掉那些过于“机器人”的分析框架,还原一些更贴近现实的担忧。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经历过剧烈的国内动荡,最.............
  • 回答
    关于台湾在2050年前是否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话题,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意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审慎地分析各个关键要素。一、 政治层面的考量 中国大陆的战略目标与政策: 中国大陆将台湾问题视为其“核心利益”,并且明确将“国家统一”写入其政.............
  • 回答
    中国能否在2050年问鼎世界强国之巅?一份深入的审视“世界强国”并非一个拥有绝对定义的名词,但普遍认为它涵盖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国际政治话语权以及对全球治理的塑造能力等多个维度。将目光投向2050年,中国能否在这些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从而被广泛认可为世界强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引.............
  • 回答
    “到2050年,法语将成为全球最常用的语言”——这个说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美好愿景,而非一个板上钉钉的预测。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逻辑,并考虑影响语言传播和使用率的各种复杂因素。首先,让我们看看支持这一预测的潜在论据。最大的驱动力往往是人口增长,.............
  • 回答
    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近三成?我们该如何迎接挑战与机遇想象一下,到了2050年,中国每三个公民中就有一位是花甲之年的老人。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却是许多人口学家和政策研究者正在认真探讨的现实。如果这个预言成为事实,那将是中国社会结构上的一个巨大转变,对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保障体系乃至于家.............
  • 回答
    关于“西方学者预测2050年印度GDP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二”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国际经济领域被广泛讨论的议题,并且存在一些支持和质疑的声音。要详细地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逻辑、预测模型,以及潜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预测印度GDP在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基.............
  • 回答
    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7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咱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的重量。你想想,现在我们已经是地球上近80亿人口了,再过二十几年,又要多出将近20亿张嘴等着吃饭,好多好多事情都要跟着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资源。地球上的淡水够不够用?耕地够不够种粮食?能源够不够大家用了?这都是.............
  • 回答
    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尤其是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总是充满变数,但我们不妨从现有数据和发展趋势出发,仔细梳理一下印度经济超越日本的可能性。现状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就目前而言,日本的经济体量远大于印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数据,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印度则位居第五或第六,具体排名.............
  • 回答
    .......
  • 回答
    拜登政府设定美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经济的宏伟目标,无疑是气候行动领域的一项重大承诺,也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拾气候领导力的意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这项承诺因缺乏具体、详细的实施计划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详细评价:一、 目标本身的积极意义与国际影响: 重申气候领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