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拜登称美国 2050 年前将实现净零排放经济,却无具体计划?

回答
拜登政府设定美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经济的宏伟目标,无疑是气候行动领域的一项重大承诺,也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拾气候领导力的意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这项承诺因缺乏具体、详细的实施计划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详细评价:

一、 目标本身的积极意义与国际影响:

重申气候领导力: 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后,拜登政府重新加入并提出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标志着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态度的重大转变。这有助于提升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信誉和影响力,并鼓励其他国家采取更积极的气候行动。
驱动国内转型: 设定明确的长期目标,能够为国内的政策制定、产业投资和技术创新指明方向。这有助于引导市场资源向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等领域倾斜,加速经济的低碳化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 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需要迅速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最灾难性的后果。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符合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需求。

二、 缺乏具体计划引发的担忧与批评:

尽管目标令人鼓舞,但“无具体计划”这一关键点却成为了批评的焦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落实力度存疑: 宏伟的目标如果缺乏可行的政策工具和资金支持,就容易沦为“口号”。批评者担心,没有具体的减排路径、产业政策、监管措施以及相应的财政投入,这一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或者实现过程将异常艰难和缓慢。

2. 时间表和里程碑模糊: 净零排放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一系列中期目标来衡量进展。如果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例如2030年、2040年的减排目标),就难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也可能导致执行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紧迫感和方向感。

3. 跨部门协调与责任划分不清: 实现净零排放需要能源、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努力。缺乏具体计划意味着在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分配减排任务、如何协调政策、以及各自承担的责任可能不清晰,容易导致部门间推诿扯皮或政策冲突。

4. 对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估不足: 转型到净零经济必然会对现有的高碳产业(如化石燃料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可能涉及就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如果没有详细的计划来评估和应对这些影响,可能会引发社会阻力,甚至导致“公正转型”受阻。

5. 技术和创新路径不明朗: 实现净零排放,尤其是在一些难以减排的部门(如工业的某些过程、航空、航运),可能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和创新。如果计划不明确在哪些领域需要重点投入研发,以及如何鼓励和支持这些创新,目标的可行性将大打折扣。

6. 资金来源与规模不确定: 绿色转型需要巨额投资,包括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投资。如果没有明确的融资机制、税收政策、激励措施或公共投资计划,如何筹集到实现目标所需的资金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7. 政治周期与政策连续性问题: 美国政治周期性强,总统任期有限。缺乏具体的、跨党派支持的长期计划,容易受到下一届政府政策调整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气候政策的非连续性,削弱目标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 拜登政府的解释与后续发展:

虽然缺乏一份“白皮书式”的详细计划,但拜登政府并非完全没有行动或思路。通常来说,这类宏大目标的实现会通过以下方式推进:

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 例如,《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是拜登政府推动清洁能源和气候政策的关键立法,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抵免和激励措施,旨在加速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发展。此外,行政命令也用于设定联邦机构的减排目标、推动联邦采购的绿色化等。
发布部门性或行业性目标和战略: 政府可能会发布针对特定部门(如电力部门)的减排目标,或者在特定技术领域(如氢能、碳捕获)制定发展战略。
参与国际合作: 通过与盟友合作、提供气候融资等方式,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技术交流。
市场驱动与技术进步的预期: 政府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信号,来鼓励私营部门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而不是详细规划每一个步骤。

四、 总结评价:

拜登政府设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是一个必要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信号,它重塑了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国际形象,并为国内转型提供了方向。然而,仅有目标而缺乏具体、可执行、有时间表的实施计划,是这一承诺最大的弱点。

这种“目标驱动、计划滞后”的模式,既有可能通过后续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力量的推动来实现,但同时也增加了目标难以实现的风险,并可能引发对政府气候承诺的质疑和不信任。未来,观察拜登政府能否在关键的立法、监管和投资方面拿出更具体、更有力的措施,将是评估这一目标成败的关键。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志向但待证明”的承诺。其评价高度依赖于后续政策的细化和执行的力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美帝如果能够持续去工业化的话,搞不好这能做到(戏言尔)。


因为我们当目标,人家当手段,人家把这事当做搞你的手段,本质目标还是搞你。

环保议题政治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首先,咱们环保是发自真心,因为三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中国的空气、水质、土壤都存在颇为严重的污染。

空气的污染和改善大家深有体会,就不说了。土壤污染方面,重金属和农药的严重超标是我国特色。而且这二者都很棘手,因为重金属超标极难逆转,砷铅镉等无机污染物也与癌症发病率直接相关。

这块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区都是重灾区(长三角的土地有10%是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余各省的重工业区也好不到哪去。

水质与土壤紧密相关,但水质污染还面临一个中国淡水资源严重稀缺的问题(人均2300立方,全球排名一百开外)。

加上中国水资源分部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仅有1/4,但辽河海河都是严重污染,黄河中度污染。因此北方(其实全国都有)的超量采用地下水现状都非常严重,河北本省的地下水大概也就能坚持个15年。

所以环保对中国不是什么唱高调,而是真实的自救行为,是为不能说话又承受了几十年发展代价转嫁的自然环境做紧急心肺复苏。

碳中和零排放等概念,是环保治污的有效抓手。在不明显延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环保议题我们还是支持的。

希望有一天,中国别再有“南肺”“北肺”的区别了。


但美帝...美帝就是拿这个话题来搞你的嘛。

当年戈尔和克林顿竞选美帝大统领失败,转身开整环保,重磅推出纪实电影《An inconvenient truth》。咱不质疑他的动机,但他确实掀起了一场“环保标准化”运动。

之前的环保,偏仪式感,缺乏全局测量;之后的环保,“碳排放”“气体中和”等具体参数纷纷出台,环保成了一项可定量分析的业务。

是好事,因为可以更精准地制定政策和产业规划;是坏事,因为标准和话语权长期掌握在欧美手里。

how dare you女孩为什么能有这么强势的号召力,因为环保不仅是欧美的道德高地,更是产业标准高地。当舆论赋予这套标准足够的支持后,这套标准就可以成为某种影响他国产业乃至经济的工具组合。

还记得影响新疆棉花的BCI么?

注意啊,咱不是否认这些标准的合理性,我们确实也要变得更环保。但国际政治不考虑你的动机只考虑你的能力,当环保标准成为了一整套有能力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时,我们不得不在单纯的环保之外,争夺这套工具的使用权。

这就是当年“环保是人权,发展也是人权”的普遍争议。欧美社会已经完成工业化了,美帝这种资源丰富的煤炭发电都不足四分之一,他们当然可以开始忧虑自己的空气土壤水质。

可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工业化,这等于还没有相应的收入和军事实力,然后你欧美下场说“地球是大家的你们别发展了”。哦,我们穷着,弱着,和你们一起共享一个健康的地球?

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在环保议题上一直是第三世界的领袖,一方面是我们做的好,另一方面是第三世界国家们有怨气:凭什么?要么一块穷,要么一块早死。

大家已经发现了欧美社会的虚伪,更意识到了环保成为限制甚至制裁的工具的可能。


现在美帝聊环保,其实有点尴尬,因为中国真的在正儿八经地搞环保。

而且以中国的规模,是有可能实现相对低廉的绿色生产模式的,这套模式也是可以扩散到其他后发国家的。

作为已经明显去工业化、煤炭发电占比低、风力光伏等设备可以廉价采购中国制造的美帝,人均碳排放还是20吨,二十年里基本就在10%左右波动。这种成绩单站出来想扛环保大旗,川皇都没这么干。

况且美帝的碳中和标准,粗暴点说,不过是本土排放的中和。那些从中国越南孟加拉采购的产品,那些产品在原材料生产运输中的碳排放,美帝一概不计。

这两天库克都站出来说,“苹果要在2030年实现包括供应链在内的碳中和”,苹果也确实在中国做了不少绿色产业的事(成立中国清洁能源基金,参与中美绿色基金)。所以虽然前两天发布会没有新iPad mini让我有点伤心,但库克这番表态,好歹是有点大厂风范的。

(当然,这也是有利可图的。苹果如果能够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这意味着苹果掌握了全链条的能源数据,是可以一夜间转型为一家能源公司的。)

美帝,有可能照苹果这套标准吗?你把白宫漆成黑宫也不可能。


美帝的大量组织和个人确实长年致力于环保事业,对他们我是尊重的。但零排放对美帝政府就是个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和产业利益,其效果和当年“一边倡导垃圾分类一边把垃圾运往中国”一样,白给。

现在唱了这么久的高调,突然发现中国没鸽,真做了,才感到脸上挂不住而已。

没事,到真要交作业的时候,喊一嗓子Fake news,把中国的环保包装成“专制环保”、“反自由环保”、“不可持续的虚假环保”,就完事了。

靠环保搞钱可以,为了环保而改变美帝民众的生活方式进而降低支持率和现行产业的收益,那是万万不能。

user avatar

4年后换个共和党总统上台又没用了,2030年的承诺也不见得有用。

防洪堤得建起来了。

user avatar

1997年京都议定书,37个工业化国家和欧盟约定2008-2012要相较1990年的排放水平下降4.2%

结果,最后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没完成指标,一个增长了9.5%、一个增长了18.5%。

当美国给的理由是参议院未批准、加拿大给的理由是美国都退了这指标也没用了。


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主要工业化国家承诺限制碳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1.5℃

结果,美国每年碳排放增量达到了2.5%,没有一年的碳排放受到了限制。

而要实现目标,美国在2030年之前必须相较2005年的碳排放下降57-63%

这次拜登的“2030年相较2005年下降50%”,其实就是巴黎气候协定里预定要完成、但美国始终没完成的目标。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听其言,观其行。

作为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完成任何一个减排协议的国家,美国号称9年里要削减50%,这个卫星放得没人会信呀。

更何况,万一,我是说万一,4年之后懂王派系卷土重来,美国会不会反向增排?

user avatar

自从我国发布2060碳中和计划后,引起世界的广泛响应。

一票欧美国家,生怕我们抢占了环保的先机,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所谓“目标”。

然而,实际,这些“目标”,其实说白了就是:嘴炮。

这些国家无非是:绝不能让你中占了道德高地。我给你整个标准更高的。

然而,事实上,从《京都议定书》到现在已经16年过去了,欧美国家在环保减排方面没有任何进展。

过去16年没进展,将来20-30年就能有进展了?

人家选举制度国家,有甩锅神器。

到时候实现不了,换个党派上来,责任都是前任的,跟我没关。我再定个目标,10年后将碳排放降 为0。

至于10年后谁当政,谁踏马知道。

user avatar

问题不大。现在美国绿色能源发电量已经超过核电,矿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低于60%。只要民主党长期执政,持之以恒推行环保政策,顺便任由美国去工业化,美国可以实现拜登的目标。

user avatar

我替拜登出个主意,直接把美国改个名字或者分拆了就行。

没有美国了,那”美国”的排放自然也就是零了,完美实现目标。

而且顺道还能赖掉那28万亿(几年后干到100万亿)的欠款。岂不美哉。


除了这个办法外,其他也就是修改统计方法,隐瞒数据,国会不批这些招数了,不够高大上,配不上自带光环的拜登。

user avatar

下面是2005年旧报纸,没对比没伤害

只有中国是言必行,行必果的负责任的大国。至于其他国家的承诺,你听听就好。

user avatar

我挺喜欢看美国人吹牛的,

他神态坚毅语气诚恳,说的跟真的似的。

同样是吹牛,

比起绿皮硬座上指点江山的中央领导们的好兄弟们多了几分从容;

比起酒桌上张口闭口“这事包在兄弟身上”的老板们多了几分内敛;

就算一句都不是真的,但是其神情举止乃至每一个毛孔都在告诉大家,我这个可是真真的!

不愧是这一届美利坚忽悠大赛的胜利者。

没几十年功力真演不出这样的效果。

比国内某些所谓“专业演员”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先别笑,好歹当年人家也是用这一套成功忽悠了苏联,而且还把苏联忽悠死了。

所以也别看他说了啥,

无非就是忽悠咱也去搞那些效率不高的环保科技

间接放弃高效率的传统行业,进而导致产能下降,工人下岗,GDP降低,经济下滑。

这是当年把苏联忽悠瘸了的星球大战计划的不知道多少衍生版本了。

各位淡定就好,淡定就好。


我觉得拜登老师与其这样说,不如干脆在北京开个演员训练班,

通过美式政客的训练办法,把中国演员的演技训练上去,

进而导致中国群众沉迷电影电视,从而不思进取,不事生产,

一样可以导致中国产能下降,工人下岗,GDP降低,经济下滑。

曲线救美,岂不美哉?

user avatar

日常打脸,先上一张图。

美国提出登月计划时,国力如日中天。

过去了15年,太空站在哪呢?

喊话谁不敢

美国这些年喊的话多了

新冠先是没问题,然后乖乖戴口罩,然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死人。

然后等疫苗,疫苗出来了,还是继续死人。

这会还说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经济,还是先把国内新冠治好再说吧。

再看这张图,咱们就明显很靠谱。

按部就班,提出计划,实施计划,完成计划。

我们说要登月,那就登月,说采集月壤就采集土壤。

我们提出了30,60战略,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

从战略提出,紧跟着就是各种规划,行业发展纲要,五年计划陆续出台。

在碳中和,零排放,应付全球气候危机。

我们是有信心的,也是勇于担当的。

而美国,空口白牙。。。

人不能活在梦中,要脚踏实地2333


拓展阅读-国内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些战略规划跟计划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1年1月,生态环境部下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

2021年4月,《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意见稿指出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站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占11%,2025年达16.5%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再来几张图片[1]

最后,更新几本书,权做拓展。

参考

  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79115239141894&wfr=spider&for=pc
user avatar

第53任美国总统巴伦·特朗普宣布,拒绝为第46任美国总统的荒唐承诺负责,并谴责民主党在国家发展中不断扯后腿的行为。

user avatar

公信力真贵......公信力真好使。

如果是2008年以前,我们的碳中和目标估计自己都不信。老外更不会在意。

而那时如果美国发出如今的零排放宣言,那场面一定如同灯塔放光了。


今年很特殊,我们说完碳中和,美国人马上跟牌。

就跟星球大战计划似的,如同反向狗哨,吹得冷战遗老朝着上个世纪回望。


可如果扶贫没按时完成,碳中和的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如果没有积累太多说道做到的实例,美国不可能那么着急跟风。更不用说经历2020这样玄幻的一年后,公信力的此消彼长过于剧烈了,此时好不容易上台的白左怎么会在环保议题上轻易甘拜下风?

除去那些为了找国会要饭而搞出来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好像还从来没有抛出个概念让美国屁颠屁颠跟牌的时候。这个心态的变化,还是值得留意一下。这份战略敏感,这是被西方刻意经营后的舆论场里看不到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是我们吹响了狗哨。但他们还是有极强的动机,把这次星球大战似的跟牌纳入到自己节奏当中的。比如我们看不到任何具体计划,因为公信力丧失之后毫无枷锁破罐子破摔,在释放烟雾弹的时候,他们有更大的灵活性。

对于舆论场来说,总说这些真的腻了,你再怎么批判也不会引起别人兴趣。美国就是说了不算,你指出来又怎样?就像丑闻缠身的艺人,丑闻聊多了就成了热度,而不是负担。久而久之大家的批判情绪消退,留下的是对这个艺人的记忆。

美国现在也是这个状态,你骂吧,反正最后大家记住了环保议题。

而我们一直处于舆论被动,捉襟见肘。说出来的事是真要做的,一旦开始制定确定的大规模减排计划,就很难有灵活性。就像《流浪地球》的原作,几千年的计划里变数多的要死,在人类不经过努力与斗争的情况下想保持永远有远见简直就是开玩笑。

他们可以继续动嘴皮子,然后我们继续被“说到做到”的压力压着,承受一种不得不受的委屈。新保和白左两极反转,无限交替给美国发交流电,根本不需要记住承诺。

他们可以说了不算,因为这是他们好不容易用期待管理养出来的选项。我们不行,我们每次都来真的。就算搞不成背负骂名,也不放弃。

user avatar

2050的目标和2021的美国总统无关

当下的具体计划有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拜登政府设定美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经济的宏伟目标,无疑是气候行动领域的一项重大承诺,也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拾气候领导力的意愿。然而,正如您所指出的,这项承诺因缺乏具体、详细的实施计划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详细评价:一、 目标本身的积极意义与国际影响: 重申气候领导.............
  • 回答
    拜登总统上任一周年之际,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他在会上表达了对美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并表示“好日子仍在前面”。要评价拜登总统的政绩以及预测美国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评价拜登总统的政绩:多角度审视评价一位总统的政绩,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因为不同的人群和利益集团会有不同的标.............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政府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批评,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政策耻辱”,这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和对他执政时期外交政策的辩护。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的批评点及其论据(通常是): 混乱和仓促的撤离: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撤离方式极其混乱,导致喀布尔机场出现混.............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无疑是近年来美国经济政策中一项重磅的动作,其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都值得仔细剖析。要评价这个计划,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从必要性来看,美国基础设施老化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从年久失修的桥梁、公路,到日益拥挤的交通系统,再到落后的电网和水.............
  • 回答
    拜登政府近期宣布将颁布一项名为“买美国货”(Buy American)的行政命令,旨在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保障国内就业。这项政策的初衷是明确的: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然而,任何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都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其影响,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国内外的利益博弈以及.............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 First Use, NFU)的政策调整,虽然目前仍是“打算宣布”而非正式执行,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是多层面且复杂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要全面评价这一信号,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对全球核不扩散与核裁军进程的影响信号: 积极信.............
  • 回答
    评价美国总统拜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他的政策、风格和执政表现受到来自不同政治光谱的观察家和民众的广泛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政治背景与执政理念: 经验丰富的老将政客: 拜登拥有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生涯,曾任参议员、副总统,对美国政治和外交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
  • 回答
    拜登和马克龙通话后,被召回的法国大使下周将返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背后含义,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起点:澳大利亚与美英两国签署了“奥库斯”(AUKUS)安全伙伴关系协议。这项协议直接导致澳大利亚撕毁了与法国在2016年达成的价值600多亿澳元的潜艇合同,转而寻求与英美合作发展核.............
  • 回答
    拜登总统的“六步计划”:一次深入的评估,以及美国抗疫之路上的重重挑战美国总统乔·拜登在上任初期,确实推出了一个被他称为“六步计划”的策略,旨在遏制当时仍在肆虐的新冠疫情。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加速疫苗接种、提升检测能力、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医疗系统的韧性、安全地重开学校和经济,以及制定长期的应对策略.............
  • 回答
    2024年美国大选的赔率变动,特别是特朗普的赔率一度超过拜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投注市场本身的运作规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首先,投注市场与民意调查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是理解赔率变动的基石。 民意调查反映的是“意图”:民.............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终场辩论(即第三场)于10月22日举行,这是特朗普和拜登在总统竞选中最后一次直接交锋。这场辩论被广泛视为两人的“终极对决”,因其涉及关键议题(如新冠疫情、经济复苏、种族问题等),且对选民的最终投票意向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位候选人的表现: 一、辩论背景与焦点1..............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详细评价美东时间9月29日美国总统大选首场辩论中,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乔·拜登(Joe Biden)的表现。这场辩论是两位候选人首次正面交锋,备受全球瞩目,其内容和风格都极具争议性。总体印象:一场混乱而充满对抗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总体基调可以被描述为“混乱”、“充满.............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对乔·拜登政府的严厉批评,并再次宣称角逐总统宝座,这无疑是美国政坛近来最引人注目的动态之一。要理解特朗普的评价以及他再次当选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特朗普对拜登政府的评价:核心与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在于,拜登政府正在“破坏美国”。这句口号式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应邀与拜登总统通电话,随后法国驻美大使下周将返回华盛顿,这无疑是美法关系近期出现的一道重要转折信号。此前,由于美国与英国在秘密签署奥库斯(AUKUS)安全协议时,单方面取消了与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潜艇合同,法国愤怒地召回了其驻美和驻澳大使,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冰点。这次通话及大使的回归,意味着双方.............
  • 回答
    拜登政府派遣前官员代表团突访台湾,并在媒体上引发了“临时组队,想安抚恐慌情绪”的解读,这一事件确实释放了多重信号,也反映了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频繁的访问与持续的紧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派遣代表团访问台湾并非首次。自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
  • 回答
    拜登政府对俄罗斯发出严厉警告,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其经济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一表态是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潜在军事行动表达担忧和决心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评价这一主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主张的依据与潜在的制裁工具:拜登政府的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的经济制裁工具和.............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的评价,简单粗暴,直接给出了“史上最差总统”和“F”这样的评语。这无疑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攻击性强,标签化鲜明。要理解特朗普的这种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是政治对抗的必然产物。特朗普和拜登是政坛上最直接的竞争对手,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理念上的水火不容。特朗普的目标是动摇拜登的执政.............
  • 回答
    如何评价拜登选择贺锦丽为2020年副总统候选人?2020年,乔·拜登选择卡玛拉·贺锦丽(Kamala Harris)作为他的副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战略、象征意义以及对竞选本身的影响等多个角度来看,这一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评价这一决定:一、战.............
  • 回答
    老实说,评价一位政治人物的“牌技”,这词用得挺有意思,也挺贴切的。尤其是在政治这个复杂的游戏里,手中握着什么样的牌,怎么出牌,怎么摸牌,这些都至关重要。拜登这位老牌政治家,他的“牌技”嘛,用我的话来说,更像是那种老练但偶尔也会让人捏一把汗的风格。他的底牌和发牌:首先得看看他手里的牌。拜登在位时,可以.............
  • 回答
    关于“拜登在约翰逊面前失禁”的说法,我需要澄清一下:目前没有任何公开的、可靠的报道或证据能够证实乔·拜登总统在与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会面时发生了失禁。因此,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无法对一个未发生过的事件进行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有时会出现一些未经证实、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