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美国总统拜登?

回答
评价美国总统拜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他的政策、风格和执政表现受到来自不同政治光谱的观察家和民众的广泛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一、 政治背景与执政理念:

经验丰富的老将政客: 拜登拥有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生涯,曾任参议员、副总统,对美国政治和外交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经验被支持者视为稳定和可靠的基石,能够驾驭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批评者则认为他的经验也意味着他可能固守旧有的思维模式,缺乏革新。
温和派民主党人: 拜登通常被定位为民主党内的温和派,强调团结和跨党派合作。他的执政理念倾向于修复国内分歧,重建联盟,并利用政府的力量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与一些进步派民主党人强调的更激进的改革有所不同。
“中年危机”的美国复兴: 拜登政府将自己定位为在特朗普政府的动荡后,带领美国走出“中年危机”,重塑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力,并解决国内长期存在的挑战,如气候变化、不平等、基础设施老化等。

二、 主要政策成就与挑战:

1. 经济方面:

《美国救援计划》(American Rescue Plan): 这是拜登政府上任初期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包括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直接援助、支持小企业、扩大失业救济等。
积极评价: 支持者认为该计划有效地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帮助了许多家庭,并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它也刺激了消费需求。
负面评价/挑战: 批评者则认为该计划过于庞大,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并增加了国家债务。尽管通胀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但大规模财政支出被认为是推高物价的因素之一。
《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 该法案旨在投资于美国的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宽带互联网、水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评价: 这是数十年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之一,有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挑战: 法案的实施需要时间和持续的资金投入,能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仍需观察。资金来源和分配的公平性也可能存在争议。
《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这是一项气候、医疗保健和税收改革的综合性法案,旨在降低处方药价格,投资清洁能源,并提高对大公司的税收。
积极评价: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激励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有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它还为医疗保健和降低药品价格提供了一些缓解措施。
挑战/争议: 法案名称中的“通胀削减”效果受到质疑,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其对短期通胀的影响有限。同时,提高公司税收和对能源行业的监管也引发了一些商业界的担忧。
就业市场: 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的失业率大幅下降,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尤其是在疫情后。
积极评价: 这被视为政府经济政策成功的标志。
挑战: 劳动力参与率的恢复速度、工资增长是否能跟上通胀,以及特定行业的就业情况,仍是需要关注的方面。
通货膨胀: 拜登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高通胀。
原因分析: 这被归因于多重因素,包括疫情后的供应链中断、俄乌战争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以及前述的财政刺激。
政府应对: 美联储大幅加息是应对通胀的主要手段,拜登政府也支持美联储的政策,并试图通过减缓能源价格上涨来缓解通胀压力。
批评: 批评者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加剧了通胀。

3. 外交与国际关系方面:

修复盟友关系: 拜登政府上任后,致力于修复特朗普时期受损的盟友关系,重新加强与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合作。
积极评价: 重新加入《巴黎协定》,重返世界卫生组织,与北约盟友加强协调,这些举措被视为重塑美国全球领导力的重要步骤。
挑战: 一些传统盟友对美国在阿富汗撤军方式等方面仍存在疑虑。国际局势依然复杂,美国面临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挑战。
俄乌战争: 拜登政府在俄乌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领导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并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
积极评价: 被视为展现美国领导力和对民主价值支持的行动。
挑战: 战争的长期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核升级风险,都是持续的担忧。
对华关系: 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强硬立场,在贸易、技术、人权等领域保持竞争态势,同时也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评价: 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模式是否有效,以及如何平衡这两者,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阿富汗撤军: 尽管拜登政府继承了前任的撤军决定,但其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塔利班的迅速掌权,受到了广泛批评。
评价: 这被视为其执政期间的一个重大失误,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声誉。

4. 国内政策与社会议题方面:

气候变化: 拜登政府将气候变化作为优先事项,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
积极评价: 被视为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方面重新发挥领导作用的体现。
挑战: 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国内能源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跨党派的支持,这在政治上存在难度。
医疗保健: 拜登政府试图扩大《平价医疗法案》(ACA)的覆盖范围,并降低处方药价格。
评价: 这些措施受到支持者的欢迎,但医疗成本的根本性解决仍是一个长期挑战。
社会公平与种族平等: 拜登政府将促进社会公平和种族平等作为重要议程,并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
评价: 这些努力受到进步派的肯定,但也面临着如何有效解决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的挑战。
移民问题: 边境移民问题一直是拜登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南部边境的移民数量持续高企。
评价: 政府在边境管理和人道主义援助之间面临两难,其政策受到来自两党的批评。

五、 政治风格与公众形象:

沟通风格: 拜登的沟通风格通常被认为是较为温和、务实,有时显得笨拙。他强调团结和共同点,但有时在清晰传达政策信息方面存在困难。
年龄与健康: 拜登的年龄(他上任时是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和健康状况一直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并被一些人视为执政能力的潜在障碍。
民意支持度: 拜登总统的民意支持度在执政期间经历了起伏,受到经济状况、国际事件和国内政治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结评价:

评价美国总统拜登,需要认识到他所处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他试图在后特朗普时代修复美国形象,重振经济,并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支持者认为: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稳重可靠的领导者,成功地稳定了国内政治,恢复了国际盟友关系。
他的经济政策,如基础设施投资,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民主盟友方面展现了领导力。

批评者认为:

他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出)加剧了通货膨胀,并增加了国家债务。
他对阿富汗撤军的处理方式是一个重大失误,损害了美国的信誉。
他的政策未能完全解决国内存在的深刻分歧和挑战。
他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引发了对其执政能力的担忧。

总而言之,拜登总统的任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期。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也面临着严峻的批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他的评价最终会取决于观察者所侧重的政策领域、价值取向以及对执政成果的衡量标准。 他是一位试图在多元化和分歧严重的美国社会中寻求共识和推进进步的领导人,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仍有待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拜登执政之后接手的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当下的美国不仅仅债台高筑,还因新冠疫情肆虐,让几十万美国人丢掉了性命。更为麻烦的是,美国目前是一个空前撕裂的社会。

这种撕裂包括极其严重的阶级对立与族群对立。

阶级对立主要表现为穷人与富人的矛盾,族群对立包括亚裔、黑人在美国社会被歧视与虐待。本来这些社会矛盾一直都被美国的精英阶层用各种手段很好地掩盖着,但在去年大选时却被特朗普利用作为争取连任的筹码,所以连续发生了弗洛伊德事件(黑命贵)、亚裔被仇视袭击的事件以及特朗普支持者攻占国会山事件——这些事件基本将美国各种人群撕裂对立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给了全世界。

所以,拜登执政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弥合美国不同人群撕裂的矛盾。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国家阶级对立的矛盾不解决,这个国家迟早会爆发革命。美国还要麻烦一点,除了阶级矛盾还有族群矛盾,族群矛盾不解决,美国同样会导致崩溃。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原住民在国家人口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国家是由白人、黑人、黄种人各种移民组成的国家,先天就缺乏一种传承的文化凝聚力,移民国家一旦种族矛盾被放大,立刻就会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所以,在美国,反对种族主义已经成为了精英阶层的共识和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

所以,拜登一上台就在公开场合表态,接下来的头等大事就是让美国重新团结起来。


(来源:新浪网)

那么问题来了,重新团结不是领导人公开呼吁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企业要让员工团结还得搞一系列的团建活动——对于美国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你要搞团结,那么团建的费用谁来买单?

举个例子,上个世纪30年代,魏玛共和国还是一盘散沙,为啥几年之后就被希特勒改造成了战斗力爆表的第三帝国呢?

原因很简单,希特勒为德国人民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犹太人!这个仇恨犹太人的情绪不仅在德国,甚至在当时的欧洲也很有市场。最重要的是,犹太人很有钱,打击犹太人不但能够让德国人重建凝聚力,团建的钱也有了。

本来美国亚裔是最适合为美国团建买单的群体。这个群体有钱,对美国政坛也没啥影响力,性格懦弱还没有反抗精神——差不多就是美国版的犹太人了。

但是美国的情况与二战前的德国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旦美国统治集团对亚裔下手,很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将种族主义矛盾扩大化——今天去掠夺亚裔,明天就有可能扩大拉丁裔,后天就是非裔……最后整个美国社会将分崩离析。

所以,拜登上台之后捏着鼻子出台了禁止歧视亚裔的法令,他也只能将目光放到国外。

谁是美国的竞争对手(di ren)?

中国。

谁来为美国团建买单?

全世界。

这就是拜登在种种掣肘下拼凑出来的外交策略。

本来拜登最好的策略是集中力量打击对美国威胁最大的中国,并且让中国为美国团建买单,但是中国目前对美态度异常强硬,对于美国的逼迫一般都是硬怼,更不可能为美国团建买单,拜登也就只能将薅羊毛的对象调整为其他国家。

最大的敌人是中国,但是买单的对象却是其他国家,这个策略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一边薅盟友的羊毛,一边又驱使盟友去做反华的马前卒?

拜登上台之后,依靠欧盟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勉强组织了一轮对中国新疆问题的群殴,但是当中国愤怒的反击之后,欧盟却迅速偃旗息鼓,连后期世界卫生组织的溯源问题都没有参与。

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强硬的反击态度之外,最重要的是,美国在发动盟友群殴中国的同时还要制裁北溪2号项目,对征收数字税的欧盟国家加征报复性关税。

又要马儿跑,又要抢马儿的草!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于是就有了——

5月20日,欧盟议会通过一份决议,宣布无限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

1、真实的原因

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理由也很搞笑,因为中国对欧盟议会的议员进行了制裁,所以,中国在解除这些制裁措施之前,欧盟议会不会恢复对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

按:中国制裁欧盟议员以及相应的实体是因为欧盟以莫须有的理由制裁新疆,这是中国被迫采取的反制措施。

一份关系到中欧双边重大投资利益的协定仅仅因为中国制裁欧盟几个议员就冻结了?

你相信这是真实的原因吗?

如果你相信这是真实的原因,那就得同时相信——中国禁止澳大利亚木材进口仅仅就是因为在澳洲的木材中发现了“虫害”。

大国博弈哪有这么简单?

大国博弈其实有时与人际交往差不多,在真实原因不方便说出口的时候,总要找个很扯的理由来搪塞,成年人遇到这种事一般都是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而已。

那么,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来源:人民资讯)

美国解除对北溪2号线制裁与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几乎同时发生,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不是。

这是一场交易。

美国以解除对北溪2号项目的制裁为条件,换取欧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美欧联手做了一笔交易,将中国出卖了?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中欧投资协定原本是从中国与德法等少数西欧发达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拓展而来的。中国需要德法等国的资金与技术,德法等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这是一个对双边互惠互利的协定。

中欧投资协定过去谈了好几年,主要障碍一个是欧洲国家对我国劳工人权以及产业补贴开价很高,另一个就是中国也不愿意把给德、法的优惠政策给捷克、波兰、瑞典这些反华国家。

最后中国做了一定的让步,主要出发点就是希望从经济上捆绑欧洲,孤立美国——换句话说,中国希望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经济层面更利好欧盟一些。

所以,现在欧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从经济利益层面欧盟损失更大一些。当然,美国放弃制裁北溪2号项目付出的代价更大!



(来源:新浪网)

北溪2号项目一旦贯通,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就会急剧增加,现在从俄罗斯进口40%的天然气未来将增加到6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气在欧盟的份额也会被极大压缩。

其次,俄罗斯与欧盟能源上捆绑加深,未来美国就更加难以打压俄罗斯。

最后,美国公开放弃制裁北溪2号项目,将东欧地区一票反俄急先锋——比如乌克兰卖得干干净净,其带来的后果我们后面来谈。

所以,欧盟也很鸡贼,对于中欧投资协定是“冻结”而不是“否决”,就是防着美国未来反悔,继续拿着北溪2号项目敲打欧盟——

这个“冻结”的中欧投资协定就是欧盟可以拿来反制美国的筹码,“冻结”到“解冻”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结合上述的分析,美欧这场交易很难说中国就是被出卖的输家!

究其根本,中国其实啥也没付出,仅凭一张纸面协定,就迫使美国在欧洲方向投入大量的战略资源,加大了美国维系与欧洲传统盟友关系的政治与经济成本。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其它领域多耗费一分资源与成本,我们面临的压力就小一分。在这个意义上,中欧投资协定虽然被“冻结”,但是已经兑现了部分牵制美国的战略价值。

中美博弈是多层面系统性对抗,别看美国在我国周边地缘层面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但是在其它层面中国的攻击力也是很凶悍的。

在欧洲,我们搞了一个中欧投资协定来牵制美国,在亚洲,我们搞了一个RCEP协议稳固基本盘(别看日本最近与我们关系不大好,但是最近日本也签署了RCEP协议),在中东地区,我们与伊朗还签订了25年的投资协议——这些领域的攻势在全球层面给美国制造了很多麻烦,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维系全球统治地位的成本。


2 拜登的策略

站在全球的层面,现在拜登政府的策略非常清晰——在全球其它地区收缩,全力以赴对付中国。

—宣布将无条件在阿富汗撤军;

—与伊朗和解,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缓和与俄罗斯关系,取消对北溪2号项目制裁,今年普京与拜登将会面;

—极力修复与欧盟的关系;

如果仅仅只看上述现象,美国妥妥就是一幅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帝国末日形象。

但是,一旦涉及中国的问题,美国却是一副异常凶狠的姿态:

—拉拢欧盟,对我国新疆发起制裁;

—强化印太战略,联合日、印、澳、法等国在中国周边海域多次军演;

—拉拢日本发表对华强硬声明,最近还邀请韩国总统访问美国,准备逼迫韩国发表联合对华强硬声明;

—派出军舰多次闯入台湾海峡挑衅,甚至在台湾还有更危险的动作。

如果我们把中美博弈比喻成围棋手对弈,美国这一系列行棋思路几乎就是公开的声明:

边角我都不要了!我只争中腹!

用地缘政治语言描述就是——

全球其他任何地方我都可以妥协退让,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掐死中国!



(来源:新浪网)

凶狠吗?

确实非常凶狠!

全球头号强国以不顾一切的气势在全球所有地区收缩积蓄力量,准备给中国以致命一击!

说实话,拜登政府这套打法确实给我们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但是,任何硬币永远有另外一面。

拜登这套拳法威猛十足,却蕴含着极大的负作用。某种层面拜登现在的拳法有点类似《倚天屠龙记》里的七伤拳,凶悍当然是凶悍无比,但是对自身也有极大的隐患。

下面我们就翻开硬币的另一面,看看拜登这套拳法的隐患。

3 硬币的另一面

表面上看,美国现在不顾一切地在全球其它地区收缩,其积蓄的力量是很恐怖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在战略性收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出卖队友。

—与塔利班和解,从阿富汗撤军,这是将阿富汗政府卖了;

—与伊朗和解,这是将以色列卖了;

—解除北溪2号项目的制裁,这是将一票反俄急先锋——比如乌克兰卖了;

站在全球其他国家的角度,美国这一系列行为表明了什么?

——凡是跟美国做队友,最终会被出卖!

——凡是与美国作对,最终美国会来拉拢你!

如果美国给全球各国造成这样的印象,未来会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说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影响还只是损害美国未来的长远的战略利益,拜登这套七伤拳对美国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

—阿富汗撤军,损害军方的利益;

—与伊朗和解,得罪华尔街犹太财团;

—取消对北溪2号项目制裁,损害美国能源资本的利益;

这些美国利益集团未来一旦合流形成反拜登势力,拜登这套七伤拳的副作用马上就要反噬自身,让拜登现行对外政策出现动摇与转向!



现在问题来了,拜登打出这套七伤拳难道没有意识到它有极大的副作用吗?

拜登当然知道自己这套策略对未来有极大的隐患。

只是他现在等不起!

因为美国经济已经有不好的征兆。

4 美国经济巨大的隐忧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以欧元区为例,虽然欧洲在新冠疫情之后出台了力度很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但是欧元毕竟不是美元可以通过肆无忌惮地印钞来转嫁危机,所以,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指标很难看。

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6%;

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同比下跌3.3%;

意大利环比同比下跌1.4%;

西班牙同比下跌4.3%;

唯一正增长的是法国,同比增长1.5%。

以上都是同比数据,也就是欧元区一季度相比去年没有爆发疫情的一季度经济还在衰退,这还是疫情之后出台了很大力度经济刺激的结果。

所以,虽然欧盟议会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中国单方面解除对欧盟议员与实体的制裁,否则就要冻结中欧协议,但也只能是冻结而已!

按:日本一季度经济也是同比衰退,所以,虽然中日关系现在很不好,日本也悄声无息地批准了RCEP协议。毕竟,日本与欧盟不大一样,如果要日本否决RCEP协议,美国拿不出一个北溪2号项目作为交换!

美国经济比欧盟要好一些,毕竟是全球头号强国,新冠疫情之后美国印钞机史无前例的大放水,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美国经济最多也就是比欧元区好一点点。

中国经济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8%+,而美国同比增长0.4%,前后砸了5万亿美元,美国一季度经济同比才勉强保持正增长而已!

我们继续分析美国经济结构性数据。

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居民消费与政府支出,毕竟,美国砸了5万亿美元主要就是直接投放给居民与政府支出,所以这两项指标贡献最大不算意外,意外的是,这两项指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乐观。

一季度美国居民消费环比增加10.7%(同比1.6%),居民消费比较旺盛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财政补贴,特朗普和拜登对美国居民600和1400美元的补贴都在一季度发放,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二是消费替代,在服务类消费,如旅行、餐饮等受限的情况下,消费的结构进一步从服务消费向商品消费转化。

从居民支出结构来看,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

考虑到美国政府给居民发钱不可持续,所以,未来居民消费能否延续强劲实在难以乐观。



(来源:新浪网)

另外就是美国政府支出增速由负转正,一季度环比增加6.3%(同比0.7%),其中联邦政府非防务支出增长44.8%(同比10.4%),主要由疫苗采购分发和薪酬保护计划贷款管理费等拉动。

美国财政目前全靠扩大赤字维系,这种借钱来扩大财政支出的模式同样难以持续。

拖累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指标主要是私人投资与进出口。

一季度私人投资意外成为拖累因素,环比负增长5%,这反应出美国资本对国内市场前景持比较悲观的态度。虽然美联储给美国企业提供了大笔的低利率贷款,但是美国企业宁愿将资金投入股市也不愿意去扩大生产。

一季度美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放缓,出口仍保持正增长,但增幅从去年四季度的29.8%下降至5.7%(同比5%);净出口则由正转负(-1.1%,同比-8.9%)。

另外美国还有两个数据非常不乐观,这两个数据恰恰是美联储最关注,也是决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键数据。

一个是就业数据。

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4月美国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6.6万人,预期增97.8万人,前值增91.6万人。这个低迷的就业数据与前面低迷的私人投资数据是非常契合的。

一个是通胀数据。

5月1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4月CPI环比增长0.8%,同比上涨4.2%,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



这两个很不乐观的数据让美联储左右为难。

就业数据差,按道理美联储应该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但是通胀指数抬头,美联储又该收紧货币去控制通胀。

这就很麻烦了。

从去年3月到当下,美联储已经实施了1年多宽松货币政策,但是现在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差,所以现在美联储官员已经开始讨论削减QE(结束货币宽松政策)的问题了。

但是美国经济现在已现疲态,如果这个时候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于美国经济将是致命一击,不但股市会暴跌,而且国内经济将有很大可能陷入衰退之中。

说白一点,美国经济结构与欧元区差不多,在经历一段经济刺激政策之后,欧元区已经显露出衰退的模样,而美国血厚一点,经济刺激的力度也更大,所以,美国经济表面上还没有陷入衰退,但是前景绝对不乐观。

怎么办?

5 接盘侠

所以,现在美国前所未有的需要中国!

其一,需要中国来稳定摇摇欲坠的美元。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元指数一泻千里,关键时刻是中国站出来宣布增持2000亿美元国债,才稳定了美元指数,救美国于水火之间。

现在因为美国不负责任地疯狂印钞,导致全球投资者用脚投票。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国债前十大海外买家全部都在减持美国国债,其中减持美国国债最多的恰恰是美国的两大盟国——英国与日本,分别减持了163亿美元与144亿美元,其余爱尔兰、巴西、瑞士则减持几十亿美元不等,中国减持了38亿美元美国国债。


(来源:环球网)

现在美国迫切希望有一个实力大的买家站出来,大手笔增持美国国债,以压低美国国债利率,稳定美元指数。放眼全球,有这个实力稳定美元指数的买家就只有中国。

其二,需要中国大规模进口美国商品提振出口。

去年年初,中美签订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大规模购买美国产品。但是由于疫情原因以及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实际执行购买力度与美国的期望值差距很大。

但是美国现在也奈何中国不得。

如果美国现在撕毁这个协议,恢复部分中国商品关税,由于中国商品不可替代,增加的关税基本就是美国老百姓承担,这是美国自找麻烦。相反,中国也恢复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那么对于美国出口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美国现在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恢复对美国产品的大规模采购。




其三,需要中国延缓甚至放弃自己的产业升级计划。

逼迫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就是逼迫中国放弃产业升级是特朗普时代中美博弈的焦点。

去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好谈的贸易问题基本都达成了协议,难谈的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部分则放到了理论上的第二阶段协议之中。

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订之后,中美关系不是缓和而是更加恶化,这有疫情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就是希望压迫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如果说让中国延缓甚至放弃自己的产业升级计划在过去属于美国必争的战略利益,现在还变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利益。

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延缓甚至放弃自己的产业升级计划,对于美国科技龙头企业就属于超级重大利好,必然带来资本市场估值的极大提升。有这个为支撑,美联储即使货币政策转向,美股龙头股估值不跌,美股也不可能大规模下跌。

总结一下以上美国前所未有需要中国的原因,说白一点,就是急于让中国当接盘侠,以举国之力承担美国经济危机的大部分转移成本。

这就是拜登对中国摆出一副不顾一切梭哈的凶狠的姿态——我边边角角都可以放弃,集中所有力量也要把你打趴下!

那么中国怎么办?

妥协还是反击?

6 中国的反击

5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有两位央行官员出来吹风,吹风的主题就一个——人民币升值!



(来源:新浪财经)



(来源:新浪财经)

连续两天两个央行官员同时吹风人民币升值,这绝不是偶然。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央行官员既不是央行货币委员会成员,也不是央行在任官员,而是央行所属研究机构的学者型官员。

所以他们发声一方面可以给市场吹风,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绑架央行决策,属于可进可退的非正式官方表态。

那么这种非正式官方表态有什么目的呢?

讲一讲其中的逻辑。

任何国家主权货币汇率无论贬值还是升值都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简单的说,货币贬值就是让进口东西变得更贵,出口商品更便宜——利于出口;货币升值就是让进口东西变得便宜,出口商品变得更贵——利于进口。

一般来说,对进出口依赖比较大的外向型经济国家都希望主权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所以,在2008年之前,美国老是指责我们“操纵”汇率让人民币贬值来扩大全球贸易份额。

但是现在情况又大为不同。

我们以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为例。

2021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3.86万亿元,增长19.3%;贸易顺差7592.9亿元,扩大690.6%。

这个出口增长的势头太猛了!这主要是国外深陷疫情的影响让中国商品不可替代。所以,人民币升值短期对出口影响不大,相反还可以触动淘汰一批耗费资源多,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按:最近我国提高粗钢出口关税就属于这类。

另一方面,因为欧美国家疯狂印钞,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猛涨,已经对我国造成较大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所以,在当下让人民币升值让进口资源更便宜,出口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商品绝对是利大于弊。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扩大进口,倒逼我们产业升级,缩小贸易顺差也是利大于弊的。

以上是站在国内经济的层面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站在中美博弈的层面,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反制美国最犀利的经济手段。

为什么?

去年中国对美出口超过6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金额18%,今年大概率会达到70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金额的20%以上。

这个占比虽然不大,但是美国进口的中国商品都属于老百姓日常家用商品,对美国通胀指数影响极大,假如人民币升值5%,差不多就能导致这批中国商品在美国价格提高5%!

对!就是反向给美国制造输入型通胀!

美联储现在最怕就是通胀抬头不可遏制,我们就给它加一把火!

过去中美大打贸易战,虽然美国加征的关税90%以上都是美国老百姓承担,但是当时美国经济很强劲,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也低,所以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对美国通胀指数影响不大。

现在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猛涨,美国通胀指数也创下2008年9月以来新高,如果人民币突然开启升值通道,就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趁你病要你命!

拜登急于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之前压迫中国当接盘侠,我们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刻给你添一把火!

比狠谁怕谁?

别看兔子平时不哼不哈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真到捅刀子的时候也没手软过。

围棋中腹争夺一般都是拼得最激烈的时候,越是贴身肉搏战越是不能手软。拜登现在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姿态,但是却是一套副作用很大的七伤拳,顶过这段时间,都不用我们出手,其副作用自然会反噬其身。

现在是拜登着急,我们不急。

时间是我们的朋友。


这里是@花猫哥哥,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也感到我写作分享的诚意,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1.放弃疫苗专利:拜登最毒辣的算计

2.拜登还能打什么牌?

3.暗战:与拜登政府的博弈

user avatar

希望拜登能干满4年,总比洛佩西哈里斯老妖婆要好点。。。

user avatar

如果说川普是星宿老仙,声势浩大,身边跟了一堆马屁精。

拜登的人设真的是像极了慕容复。

武功差点儿劲儿:武功是斗转星移,对内对外总是要借力使力,但是却没得真传,比其老爹慕容博(奥巴马)略逊一筹。

做人太虚伪:处处收买人心。但是口惠而实不至,从不出于真心。印度疫情的表现已经让不少印度人跳脚骂,台湾疫情爆发在疫苗上的磨磨蹭蹭也让绿党颇为尴尬。总之如慕容复一般,什么事儿都掺和,可最后机关算尽,都没收买得下人心。

做事不专注:萧峰打架脑袋里只有克敌制胜,慕容复打架,心里总是碎碎念,“哎呦,再不取胜我颜面何在?”,“我怎么连他都打不赢?”,“我的武功真的不如萧峰?”……拜登也类似,搞基建就搞基建非说不能比中国差,对外基建就对外基建,非说民主版一带一路。搞电动车就搞电动车,非说一定要超过中国……

手下有好汉:慕容复手下有好汉,风波恶,公孙乾都为萧峰称赞,包不同,邓百川也是豪杰。拜登的内阁也有类似财政部长耶伦(前美联储主席),国务卿布林肯,司法部长加兰德……总体而言比川普的内阁更专业且多元。

目标不靠谱:慕容复的目标是兴复大燕,拜登的目标是恢复霸权(08以前)。大燕不可复,霸权不能回。慕容复如果把目标定为,娶几个绝色美女,或者当武功个天下第一,或者做个一代大侠其实都能实现,而且也许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说不定会有兴复大燕的机会。但是偏偏一上来就把目标定为地狱难度,不仅如此还不顾现实地非要在他这一代实现,最后自然是万事成空。


如果说星宿老仙最大的问题在于狂妄自大,手段恶毒,引起公愤。

那么慕容复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担当,不冒风险,总想让别人为自己火中取栗。

其实,美国最需要站出一个邓公一样的人。邓公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振聋发聩!因为这句话等于是承认了“我们贫穷”。正视问题,然后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这要勇气和决心。

美国什么时候出一个总统说一句:“1%的富人拥有50%的财产,不是平等自由”。美国才真的有希望。

直到今天,无论特朗普,拜登,都对美国真正的问题视而不见,连说都不敢说。

早年一帮夸特朗普的川粉,非说懂王勇敢,他那叫勇敢吗?美国两极分化已经超过大萧条时期了,推特洋洋洒洒那么多话,敢不敢说一句“1%的人有50%的财富”?

还是夸一句邓公,这勇气和担当,真是了不起!分明可以接着混日子,却求新求变,大刀阔斧,直面问题!

至于慕容复,丁春秋之流,在边边角角的问题上,气势汹汹,喊打喊杀,一帮没骨气的怂货!

user avatar

拜登和特朗普总让人想起《没头脑和不高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美国总统拜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他的政策、风格和执政表现受到来自不同政治光谱的观察家和民众的广泛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政治背景与执政理念: 经验丰富的老将政客: 拜登拥有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生涯,曾任参议员、副总统,对美国政治和外交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 First Use, NFU)的政策调整,虽然目前仍是“打算宣布”而非正式执行,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是多层面且复杂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要全面评价这一信号,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对全球核不扩散与核裁军进程的影响信号: 积极信.............
  • 回答
    拜登和马克龙通话后,被召回的法国大使下周将返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背后含义,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起点:澳大利亚与美英两国签署了“奥库斯”(AUKUS)安全伙伴关系协议。这项协议直接导致澳大利亚撕毁了与法国在2016年达成的价值600多亿澳元的潜艇合同,转而寻求与英美合作发展核.............
  • 回答
    拜登总统的“六步计划”:一次深入的评估,以及美国抗疫之路上的重重挑战美国总统乔·拜登在上任初期,确实推出了一个被他称为“六步计划”的策略,旨在遏制当时仍在肆虐的新冠疫情。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加速疫苗接种、提升检测能力、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医疗系统的韧性、安全地重开学校和经济,以及制定长期的应对策略.............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终场辩论(即第三场)于10月22日举行,这是特朗普和拜登在总统竞选中最后一次直接交锋。这场辩论被广泛视为两人的“终极对决”,因其涉及关键议题(如新冠疫情、经济复苏、种族问题等),且对选民的最终投票意向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位候选人的表现: 一、辩论背景与焦点1..............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对乔·拜登政府的严厉批评,并再次宣称角逐总统宝座,这无疑是美国政坛近来最引人注目的动态之一。要理解特朗普的评价以及他再次当选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特朗普对拜登政府的评价:核心与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在于,拜登政府正在“破坏美国”。这句口号式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
  • 回答
    Michael Flynn,这位曾任美国陆军中将的退役军官,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担任了不到一个月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的辞职成为了美国政治早期一个备受瞩目的事件。评价他的辞职,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他上任前后的背景、引发争议的具体原因、他个人的回应,以及这次事件对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政治产生的深远.............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首次东亚之行前夕,选择在夏威夷珍珠港进行访问并献花,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象征意义、以及可能传递给不同受众的信号。历史的重访与情感的共鸣:珍珠港是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发生地,也是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宣布全国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这无疑是一个重磅举措,其背后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要评价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从信号意义来看,这一宣布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将阿片类药物危机提升到国家紧急状态的高度,意味着政府不再将这个问.............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 JCPOA)是其执政期间一项备受争议且影响深远的决定。要全面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决策背景、具体内容、影响、各方反应以及长远意义。一、 决策背景与特朗普政府的论调特朗普总统在2018年5月8日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对伊.............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上任伊始提交的首份预算计划,无疑是美国政治舞台上一个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分歧的事件。这份预算的核心理念,如同一幅勾勒未来国家财政的蓝图,其大胆的削减和巨额的投资并存,既有人欢呼叫好,也有人忧心忡忡。要评价这份预算,我们不得不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意图、影响以及潜在.............
  • 回答
    唐纳德·约翰·特朗普,一位在商界和娱乐界早已声名鹊起的实业家和电视名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闯入了美国政治,并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他的当选本身就标志着美国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打破了许多传统的政治精英的预测,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特朗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当年特朗普总统解雇蒂勒森国务卿这件事。这事儿当时可是闹得挺大的,也确实挺有意思,不少人至今都还记得。首先,得看看这俩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特朗普在当选总统后,找了很多人来组阁,其中就挑中了蒂勒森。蒂勒森当时是埃克森美孚的CEO,一个在全球能源界呼风唤雨的人物,跟俄罗斯那边的石油公司也.............
  • 回答
    特朗普总统最近关于“电子游戏美化暴力”的言论,以及随之而来的游戏公司股票下跌,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挺多东西,值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背景。美国频繁发生枪击案,社会上的情绪是很紧张的,大家都在寻找原因,给个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总统的发言,尤其是涉及到社会问题的,分量是很重的。特朗.............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 2018 年决定让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举动,毫无疑问是其任期内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外交政策之一。这件事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包括其政策目标、实施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特朗普政府退出协议的理由:特朗普.............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能看出一些美国政治的特点。特朗普总统撤回给金州勇士队(Golden State Warriors)的白宫之行邀请,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不少故事。首先得明白,白宫访问对赢得NBA总冠军的球队来说,是荣誉的象征。以往,不管是哪个球队夺冠,总统都会发出邀请,球队也会盛.............
  • 回答
    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总统的演讲如何?一次不落俗套的评估2017年9月,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站在了第72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上,这无疑是其上任以来最受瞩目也最可能引发争议的国际舞台之一。他的演讲,如同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也预示着美国对外政策将发生深刻的转变。评价这次演讲,需要我们抛.............
  • 回答
    关于杨安泽(Andrew Yang)准备再次竞选美国总统的评价近年来,华裔美国人杨安泽(Andrew Yang)的政治生涯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他两次竞选美国总统的尝试,一次是2020年民主党初选,一次是2024年共和党初选。他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亚裔面孔的政治人物,更代表着一种新颖的政治理念和对美国.............
  • 回答
    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总统:对罗纳德·里根的评价罗纳德·里根,这个名字在现代美国政治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仅是一位总统,更是一位时代的塑造者,一个能够用语言点燃希望、凝聚共识的标志性人物。对里根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既有热烈的赞颂,也有尖锐的批评,这恰恰说明了他政治生涯的深刻影响力和他所推行的政.............
  • 回答
    美国副总统彭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发表的“新增确诊中一半是年轻人,这消息真振奋人心”的言论,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要评价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理解彭斯言论的“语境”和“意图”(可能): 背景: 当时,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许多国家正面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经济停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