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回答
“形而上学”是一个非常古老且核心的哲学概念,它的含义深刻且复杂,甚至在哲学内部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一、 字面意义与词源:

“形而上学”的中文翻译本身就带有启发性。

形而上 (xíng ér shàng): 这个词组来自《易经》的乾卦,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超越具体形体、形式、物质的东西叫做“道”,具有具体形体、形式、物质的东西叫做“器”。

形而下 (xíng ér xià): 指的是具体、可见、可感、可触摸的物质世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

因此,“形而上学”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研究“超越具体形体和物质的东西”的学问。

二、 历史渊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本身并非亚里士多德创造,但他的著作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石。

“Metaphysics”的词源: 这个词源自希腊文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meta ta physika),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或“在自然科学之后”。
亚里士多德有一系列著作,其中一部分探讨的是与物理世界(自然事物)相关的概念。在他去世后,他的编辑们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将那些关于“物理学之后”的著作排在物理学著作的后面,就有了“Metaphysics”这个名字。
然而,这个命名恰好也反映了这些著作探讨的内容:它们探讨的不是物理学所研究的具体事物,而是更根本、更普遍、更抽象的原理。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视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他认为,第一哲学是研究“存在之存在及其属性”的学问。
存在之存在 (Being qua being): 这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它不是研究某个具体事物(比如一棵树、一块石头)的存在,而是研究“存在”本身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存在的普遍本质是什么?
作为“存在之存在”研究的对象:
本原和原因 (First principles and causes): 探究万物的最终原因,即那些自身不被他物所原因,但却是他物原因的存在。比如,是什么使得事物成为事物?是什么使得事物运动?
实体 (Substance): 什么是“实体”?什么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基本构成?是物质吗?是形式吗?还是其他什么?
属性和关系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探究实体所具有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同一性、差异性等)。
运动与变化 (Motion and change): 为什么事物会运动和变化?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神 (God) 或不动之动者 (Unmoved mover):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不动的、驱动万物运动的本体。

三、 形而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哲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形而上学试图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存在的本质 (The nature of existence/being):
什么是“存在”? 存在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
什么是实在? 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虚幻的?我们如何区分实在与非实在?
万物的终极本原是什么? 是物质?是精神?是某种能量?是逻辑结构?
实体是什么? 事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是不可再分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灵魂?
普遍项(如“红色”、“正义”)是真的存在的吗?还是只是概念? (这是普遍项问题,关乎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2. 实在的结构和分类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ality):
宇宙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
是否存在超越物质世界的实在? (如精神、灵魂、上帝、理念等)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它们是独立的实在,还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因果关系是如何运作的? 是必然的联系,还是偶然的巧合?

3. 基本概念的分析 (Analysis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同一性与变化 (Identity and change): 为什么事物在变化中仍然保持为自身?(例如,忒修斯之船悖论)
可能性与必然性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什么是可能发生的事物,什么是必然发生的事物?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我们是自由行动的,还是我们的行为早已被决定?

4.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The mindbody problem):
意识是什么? 它与大脑物质有什么关系?精神是独立的吗?
心灵和身体是同一的吗?还是相互独立的实体?

四、 形而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领域,它与其他哲学分支以及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是基础。

与知识论 (Epistemology): 形而上学探讨“什么存在”,而知识论探讨“我们如何知道什么存在”。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预设会影响我们对知识来源和可能性的判断。
与逻辑学 (Logic): 逻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研究的工具,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推理来探讨存在的结构和关系。
与伦理学 (Ethics): 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会影响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例如,如果存在一个神圣的立法者,那么道德规则就可能源于神圣的命令。
与科学 (Science):
基础: 科学研究的是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事物,而形而上学探讨的是科学的基本假设和前提。例如,科学假定存在一个规律的、可预测的宇宙,这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观点。
界限: 当科学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或者需要回答关于“为什么”而不是“如何”的问题时,形而上学便会介入。
哲学反思: 科学本身的发展也会引发形而上学的反思。例如,量子力学对实在的理解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

五、 形而上学的不同流派和发展:

形而上学并非铁板一块,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唯心主义 (Idealism): 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意识或理念是根本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 认为可感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真正的实在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念。
休谟、贝克莱: 强调经验和观念的重要性。
康德: 区分了物自体(noumenal world)和现象界(phenomenal world),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黑格尔: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

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物质性的,所有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及其运动。
原子论: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马克思主义: 将唯物主义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二元论 (Dualism): 认为实在由两种根本不同的实体构成,通常是精神和物质。
笛卡尔: 提出心物二元论,认为精神(思想)和物质(广延)是独立的实体。

实在论 (Realism): 普遍项(如“美”)具有独立的实在性,独立于我们的思想。

唯名论 (Nominalism): 普遍项只是名字或概念,并不具有独立的实在性。

现象学 (Phenomenology): 侧重于描述意识的结构和体验,从而反思实在。

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20世纪以来的分析哲学,尤其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曾一度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认为许多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但近年来,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兴趣又重新抬头,主要集中在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以及科学基础的探讨上。

六、 为什么形而上学很重要?

尽管形而上学经常被批评为抽象、脱离实际,但它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塑造世界观: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我们理解宇宙、认识自我、安排生活的基础。你如何看待实在的本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如何看待生命、道德、知识等。
驱动科学发展: 形而上学的思考为科学提供了方向和灵感,例如对宇宙起源、生命本质的思考。
深化哲学思考: 形而上学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对它的探讨能够极大地锻炼我们的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人类思想史: 许多伟大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乃至科学理论,都深深地植根于其形而上学的预设。

总结:

形而上学,顾名思义,是研究那些超越具体形体、物质和经验现象的根本性、普遍性原理和实在。它试图回答关于存在本身、实在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基本概念的含义等最根本的问题。它不是一门实证科学,而是通过理性思辨、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来探索人类最深层次的疑问。虽然其研究对象晦涩难懂,但形而上学的思考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史,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并为科学和其他人文领域提供了基础性的框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过去在讲文言文的时候,为了拓展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为了拓展他们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给他们抛了一个句子: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

我:同学们,这句话你们听过没有?

大部分学生摇摇头,但是不少学生说:“老师,‘形而上’我们学过。因为我们教材里有‘形而上学’,说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反义词是‘辩证法’。”

我:老师中学也学过你们说的。不过,你们知道‘形而上’到底说的是什么吗?大家把它视作文言文翻译,看看怎么翻译前半句话。

A学生: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叫作“道”。

我:哦?那“形而下”呢?

学生们一片沉默。

我:大家想想,“孤立、静止、片面”会用来形容“道”么?现在我花点时间给大家讲讲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代表着我们中国人对哲学本身的理解,非常重要。“形而上”是使动用法,文言文里的动词活用现象,“使……现形;使……展现”,这里的“上”是指现象之上或者背后的东西,所以“形而上”是“使得现象显现出来之上的东西”。换言之,现象之上或者背后的东西,叫什么?是不是叫“本质”?古人认为这个本质就是“道”。《周易》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论源头,儒家和道家共同承认一种最高的东西——“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大家试试翻译后半句。

学生们异口同声:使得现象显现出来之……

卡住了。

显然,他们不知道如何翻译这个“下”。

我接着他们的话:

这个“下”,字面意思就是“之下”,与前面的“上”相对,看不见的是“上”,看得见的是“下”。放在这句话里,就是使得现象显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组成物件、材料,古人把这个叫“器”。比如,现在眼前有一张讲桌,使得桌子是桌子的材料、构造,这个就是“形而下”,“使得桌子是桌子,而不是其他东西”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的桌子,你一眼就认出它们都是桌子?这说明背后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桌子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就是“形而上”领域的思考。

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核心之一是“道器之辩”,而且“道”高于“器”。

同学们,“形而上学”的本义是“本质学”,在哲学领域叫“本体论”(ontology),也叫“传统哲学“,它是以研究世界本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本体论探讨的就是使得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世界背后的东西。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叫做《物理学》(Physics),这个物理学可不是现在的物理学,而是指关于这个世界现象的学问,其实相当于我们古人讲的“形而下学”。

另外,他还留下了一本著作——《物理学之上/之后》(Metaphysics)。当然,这本书是后人根据他的著作整理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里面讨论的都是推动现象产生的本质,就像之前我给你们讲过市场,叫做“看不见的手”,他就是想探索导致经验现象产生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你们看Metaphysics,这个“Meta”,看着很陌生,其实你们学过,就是beyond,所以“Metaphysics”就是“超越现象之上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本体论哲学。我们古代没有“哲学”这个词汇,是日本哲学家西周最先使用,然后被我们借用的。大约在清朝晚期,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上/之后》(Metaphysics)的时候,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就用“形而上”对译”Metaphysics”。我们要感谢这位日本哲学家,这个翻译在我看来是“神来之笔”,非常符合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学生:原来是这样呀……老师,那我们学的“形而上学”是怎么回事?

我:这是马哲的说法。最早,黑格尔,也就是马克思的老师,批评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止的,根本无法研究出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他自己企图用辩证法来突破。后来,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片面、静止”的研究方法,要用“辩证法”来研究,苏联承袭了这一说法,我们的教材又承袭了苏联的说法。于是“形而上学”就有了你们教材里学的那个意思。大家注意,这里的“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变成了“方法论”。所以,同学们要清楚,“形而上学”本义就是“本体论哲学”,后来在马哲领域出现了新的意思,变成了方法论层面的概念。

学生:那我们平时该怎么用这个词呢?

我:如果是考思政试卷,按照教材来。如果不在马哲的语境下,而是在一般的哲学语境下讨论,”形而上学“就是以研究世界本体为核心的传统哲学。也就是说,在平时生活中,除非你特别说明谈的是马哲领域,一般来说这个词就是指“本体论哲学”。老师告诉你们这些,是希望你们对哲学有更多的理解。对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user avatar

大家答得很好,可是对于哲学的外行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为了简单其见,我举个几个例子。

假设存在一个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服从的真理,并且去追求这个真理,就是形而上学。

换言之,就是预设一个终极规律的存在。


老子的“道”,就是形而上学。

而假设万物都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一切规律总有“意外”——这就是辩证法。

万物都发展变化,规律只能暂时适用——辩证法。


形而上学的眼里,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追求终极规律,不断接近真理,不断接近“道”的过程。

辩证法家的眼里,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推翻原来的规律,不断寻找“例外”,不断否定,再“否定之否定”。


“孤立,静止,片面”当然都是当年辩证法家的批判,因为形而上学确实容易把找到的真理当作终极规律。

但老是用辩证法“全面,联系,运动”的思想,有的工作一开始就开展不了。

比如说万有引力模型,把地球假设为一个质点,显然是在“片面”,把太阳假设不动,显然是在“静止”,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影响,显然是在“孤立”。

追求到了“万有引力”,就是“终极规律”。

当你提出相对论的时候,你辩证的否定“万有引力”是很有用的,但牛顿那个年代,你不“孤立静止”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说哲学家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马后炮而已。


“Philosophers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different ways,but the point is to change the world。”

user avatar

特简单的问题。

“形”可以理解为物质,也可以对应可视(英文:Visible),生活中可视的东西很多,例如汽车、美女、豪宅、名表、古画。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研究探讨可视可触物品的学问就是形而下的学。

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可视,却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道德、理想、意义、信仰、逻辑、梦境。讨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也就是超过形存在的学。

同学们,我们今天聊聊篮球战术中的牛角和钻石!这就是形而下学。

同学们,我们今天聊聊享受过程与自我实现!这就是形而上学。

user avatar

形而上学,就是试图解释清楚一切的理论。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说成是:形而上学是一个试图(用自身所能理解的认知工具来)解释一切的理论。


形而上学是以自我认识为边界的,现阶段认识不到东西的都是不存在的。

比如所有的一神教,都属于形而上学。因此所有的一神教教义里面都显而易见的带着历史的局限性。

又比如,最早之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现阶段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而来的,这些都被他们自身所能理解的知识所限制。

再比如,大多数人口中的“知识”,也是形而上学。

百科全书是形而上学全书;知乎是“形而上乎”。(手动狗头)

值得指出的是,形而上本身并不是错的,只是说明了人类认知具备阶段局限性。


因为形而上学试图用当下的知识清楚解释一切,但人类的认知又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形而上学本身无法完美的清楚的解释一切。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回避了这个问题:试图用“一切都是物质的,一切都在运动”来刻画一切。有点类似,“因为一切都可以被可以被运动和物质解释,因此大家就不要纠结什么是宇宙的本源了。“

所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其实是说:不要纠结本源,不要纠结一个能解释一切的理论。


那么,反过来说,佛法是形而上学吗?

佛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什么意思呢,“解释”本身都是一种不正确的解释。

佛家的“空”,不是和“有”相对的“无”,不是跟存在对应的不存在,而是在“有”和“无”之外的概念。

借用佛的语言来说这句话,所有“解释”,都是“名”解释,只是凡夫非要给个定义的“解释”。

注意了,如果:

A = 非A, 那么A不存在

所以,按照佛法来说,“解释”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既然解释本身不存在,佛法可以涵盖“解释“存在和不存在之外的东西,那么佛法理应不是形而上学。


同样的,道家也不是形而上学。

因为“道,可道,非恒道也。”

定义了,“可以被解释的道就不是真的道”。

用佛祖的语气来说,是“名道也”。


所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用“一切都在运动的”来试图刻画了“道,可道,非衡道也”中的道,但是也没有给出类似“道,可道,非恒道也”这种漂亮的解释。正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给人一种容易让人不着边际的感觉,也很难有实操价值。

毕竟一个说不清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理论很难让人有认同感。

列宁后面的这帮人于是借马克思的名义,把形而上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彻底对立起来。

这种对立本身,其实是很不“辩证唯物的”。

就好像你说,一切都在运动的,那么形而上学的反面就一定必须是“一切都在运动的”这个取反。


这是非常着相的划分方式,本身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已经在试图接近“有跟无,存在和不存在”这个范畴之外的范畴了。

他们这帮人一修正,结果彻底把马克思主义修正回“有根无”这个范畴里面了。

所以,这帮人后来被叫做“修正分子”,是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因为修正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所以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显然是要翻车的。

这时候出来一个人,创造性地把修正主义再修正回来,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一切“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把“有和无”之外的概念,用“人民利益”来直接涵盖了。

注意了,人民本身不是具体个体,也不是具体群体。

这就是他神的地方。

这个和心学以及儒家“民本思想”还一脉相承,有群众基础。

彻底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从人民中来,要回到人民中去“。

所以说,他以只身之力,把已经脱轨的马克思主义拉了回来。

然而这个过程本身并不容易,中间很多曲折,他自己也说了,“我是长期靠边站的人”。


所以一切事情,都最后都是在哲学层面做较量。

哲学关系理顺了,那么剩下的就是顺理成章。

因此,当尼克松拜会毛泽东的时候,他们聊的是哲学。


如果非要给形而上学给一个确切的解释,

那就是佛家说的

“有为法“。

所以,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梦幻泡影。


但是,注意了,有为法,是得到“真理”基础。

没有有为法,无为是不存在的。

只有从有为法中,才能找到无为法。


翻译过来就是,只有从形而上学下手,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理。

没有形而上学,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辩证法,归根到底说的是如何从形而上学走到真理。

而不是跟形而上学相对起来。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纬度的关系。


回到我们自己,佛家,道家,儒家(心学),都有辩证法。

因为这三者不仅仅有辩证法本身,还辩证的解释了辩证法,涵盖了辩证法,内化了辩证法。

非要说的话,

这些都是“名超哲学”。


回过头来看,

道德经这本书是形而上的吗?是的。但是道家不是形而上的。

金刚经这本书是形而上的吗?是的。但是佛家不是形而上的。

《毛概》这本书是形而上的吗?是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不是形而上的。


但是,道德经说了不要形而上的看问题,所以道德经才难懂,才谓之“玄”。

道德经是在用形而上的方式去讲述怎么不去形而上。

如果一本书能解释清楚一切,形而上能解决一切,那每个人都瞬间得道了。

就好像一个人读了《毛泽东选集》就觉得自己懂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真的要试图接近真理,只能用形而上的方式只能给真理一个概述,而无法做到形而上的描述真理。

真理一旦被“解释”,就会从全息变成信息不对称。因此即便一个人得到了真理,在他想要吐露的瞬间也会一时语塞。语言本身是逻辑的载体,而当真理无法用逻辑衡量,处于“存在于不存在之外的状态”的时候,真理便无法用逻辑的载体语言表达。


因此,真理可以被不同的形而上的形式刻画出来某一些轮廓,比如辩证法,比如佛经,比如道德经。

但是永远无法形而上的表达出来。

user avatar

形而上学:1.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简单的二元论,非黑即白。

哲学第一性: 哲学观点的基础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例如,唯物主义,只看重事务发展的规律,所以唯物历史主义观就反对宿命论与杰出历史人物不可少观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定会出现一个杰出人物经历这段关键点,必定会出现一个集大成的科学家等等。

如果有人说我浅显,那是因为专业没有了神秘性。

就像我说直播带货和电视购物本质没有区别;年轻人买盲盒和老年人买保健品本质也没区别,很多人不愿意一样。

user avatar

什么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了解一下?

(一)亚里士多德不知“形而上学”?

让我们从形而上学的创建者说起:亚里士多德(卒于公元前322),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与其老师柏拉图(卒于公元前348或347)二者共同作为“西方哲学之父”。

作为一门学科,形而上学最初由亚里士多德在一本包括十四卷的著述中构建。

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实质上创建了这门学科,但他却从来没用过“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指代这门学科。

亚里士多德使用的四个词是:“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第一科学”(first science)、“智慧”(wisdom),和“神学”(theology)。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本人其实并不知道“形而上学”(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还是其他文)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形而上学”与“在《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排者所使用的,用以命名这本著述。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字面义是“在《物理学》之后”(after the Physics)。

编排者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或许仅仅意指这本著述在著作编排顺序上,是位于《物理学》之后的。同学们应该在学习《物理学》之后,再学习《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形而上学》。

(但很多研究形而上学的同学,比如我,就没完整读过《物理学》……)

在此之后,哲学家们渐渐开始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指代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那门学科。

尽管有时也用“第一哲学”、“神学”等其他名称,但“形而上学”是更常用的名称。


(三)“形而上学”与“道学”

让我们再聊聊“形而上学”这个中文词,以及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是否恰当。

“形而上学”一词源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那么,“形而上学”,如果仅仅从中文理解,就应该是“道学”(与“器学”相对),也就是,“研究无形象的、非物质性的、可以作为规律或准则的事物的学科”。

然而,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而上学,却远非“道学”。

尽管“形而上学”是一个华丽的、很接地气的翻译,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容易造成误解的翻译。因为“形而上”一词已经带有太强的中国哲学固有内涵,以至于很难再将其他内涵强加于它。


(四)什么是形而上学?

那么,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这是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之一。

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形而上学对象的解释,存有歧义。

有时,他说对象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being qua being);有时,对象是“诸第一原因和本原”(first causes and principles)。


伊本·西那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对形而上学对象的最明确限定,或许是由中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卒于1037)提出的。

伊本·西那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在伊本·西那之前,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读亚里士多德;但在伊本·西那之后,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只读伊本·西那。


根据伊本·西那,一门学科既要有它的对象,又要有它的目的。

对象,作为学科的起点,其存在应该是毋容置疑的;目的,作为学科的终点,其存在则是需要被确立的。

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existent qua existent),它研究关于存在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目的,则是第一本原(First Principle),它试图确证第一本原的存在。

因此,从对象而言,形而上学是“存在论”(ontology);从目的而言,形而上学则又是“神学”(theology)。


何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它是否是某个玄之又玄的事物?

“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没有任何玄妙之处,它指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者。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切存在者。

各门科学也研究存在者,但各门科学仅研究某一部分存在者,并非一切存在者。

比如,数学研究“作为数、量的存在者”,物理学研究“作为物质的、运动变化的存在者”,生物学研究“作为生命、有生命机体的存在者”,等等。

那么,我们理应有一门学科同时研究一切存在者,而不局限于存在者的某一部分。

我们同时考察所有存在者的分类、结构、相互关系等等。

这门学科,就是形而上学。


因此,形而上学是一门多么广博的学科。

如果思考无垠的宇宙会使你感到一阵眩晕,那么思考形而上学问题,眩晕感只应更加强烈。

如果此时你已经开始对形而上学产生兴趣,并找书或文章来看(参考结尾“扩展阅读”),

(虽然都很难读……)

那么恭喜,你的半只脚已经迈进了真正的哲学殿堂。


结语

总之,关于真正的形而上学,我们需要知晓如下:

(1)形而上学实质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建的,但“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却是其著作编排者给予的。

(2)“形而上学”,从中文理解,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metaphysics”的理想翻译,因为“metaphysics”并不对应中国哲学中的“道学”。

(3)“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的学科;各门科学则仅研究某一部分存在者。

至于形而上学如何同时研究一切存在者,我们以后会聊到。


想了解更多形而上学,请戳:


扩展阅读:
Peter van Inwagen & Meghan Sullivan, “Metaphysics”, 2014: plato.stanford.edu/entr.
S. Marc Cohen, “Aristotle’s Metaphysics”, 2016: plato.stanford.edu/entr.
Stephen Mumford, Metaphys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Olga Lizzini, Ibn Sina’s Metaphysics, 2015: plato.stanford.edu/entr.
user avatar

不行就不上学

user avatar

我个人理解是当年翻译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而专门使用的一个词汇。他还有本著作被翻译成“形而下学”。然而有意思的事情是“行而下学”后来变成了物理学,而行而上学则成了哲学理论的一个分支。

其实说到底,这是古人翻译英文时候太有文化导致的理解困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系辞》,所谓“形而上”就是“形之上”,可以理解为:一切在可观察形式之上所总结出来的抽象规则和规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道”学,在世间万物之上的规则规律理论,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哲学。相对的“形而下”就是一切可观察形式之下的规律和规则”,就是“器”学,就是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问,也就是我们认为的物理学。


所以形而上学就是“道”学,也就是哲学。但是,哲学体系和物理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物理学理论只要正确,大家都认,基本就只有一个物理学;而哲学,无论这个理论多自洽,有多少人认可,也都只是哲学框架之一。所以形而上学也就渐渐指的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发展出来的哲学框架了。


再回过来说说这个翻译,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话说中国已有自己的道学了,你翻译成“道学”并不合适,翻译成干“外国的道学”,感觉是外国人学了中国的道学,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外国道学,然而却又找不到比道学更高一级的科学分类,最后就把道学对应的“形而上”用于给外国“道”学命名,也不乏是个好主意。如今又有了哲学这一高级别分类,这样中国道学和“形而上”这个外国“道”学一起在这个分类下面了。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方式。

以下,实际情况是:

“形而上学”和“哲学”这两个词的翻译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的翻译,而是日本哲学家的翻译,中国沿用而已。西周把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井上哲次郎把metaphysis翻译成形而上学。而型而下学原名是“physis”,也就是现在称为的物理学。中国学者严复抗拒形而下学这个翻译,想用“玄学”这个词翻译metaphysis,但没有被别人接受。meta这个词根很玄妙,meta-xx一般现在翻译都是翻译成关于xx自己的研究,比如metadata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但会翻译成元数据。metaphysis可能就是关于物理学本身的研究。只是问题在于metaphsis成书有点和中国古籍一样,是一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有点像韩非子,论语的编撰,是后人收集成册后,给起的名字,完全和物理无关。它探讨就是这个世界终极本质是什么,它长什么样子?如果以韩非子方法命名,应该叫亚里士多德子……

所以形而上学是什么?广义上说就是哲学,狭义上说就是亚里士多德理对世界本质思考的哲学体系,以及后人在这基础上对其的研究

user avatar

写一个事后的提纲,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明白三块内容,尽管我没有按这个顺序写答案,但是这三块内容我都涉及到了。

  1. 高中政治教材(以及从苏联沿袭而来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是怎样界定「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
  2. 「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它的原词 metaphysics 又是怎么来的。
  3. 「形而上学」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通常是什么意思,和马哲教科书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两大主题。这里的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不准确地说,可以理解为各种抽象的大追问。作为非专业人士和日常使用来说,只要理解这个大致的感觉就可以了。

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界定,对于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首先还是区分形而上学这个词的本义和它在马哲传统里的意义,区分清楚之后如果还对形而上学研究感兴趣,再去看形而上学的入门书籍。

现在大陆马哲教科书上的这个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子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都接受了黑格尔辩证法最核心的逻辑(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自然也沿袭了这个对立,而国内的哲学教科书也直接来自苏联。

接受辩证法的哲学家会认为从前的形而上学没有辩证法,没有发展和运动,是僵化的。所以很多时候把形而上学当作一个贬义词来用,用来指代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形而上学指的是某一类问题,把这个词用来指「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却不介绍这个词本来的意思,这么做显然不合适。这好歹是写教材,又不是一个哲学家与另一个哲学家论战。我相信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不知道形而上学字面上怎么解释,这个字面解释又怎么和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

以下是关于「metaphysics」「形而上学」词源、历史等问题的介绍。

「形而上学」是被用来翻译 metaphysics 这个词的。 metaphysics 这个词的来源大致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留下了很多著作,物理学的、政治学的、生物学……其中有一本没有命名(亚里士多德本人把这部分称为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后世编者把这本书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就写了 metaphysics(原文是希腊语 Ta meta ta phusika (the after the physicals) [1]),也就是「物理学(那本书)之后」这样的意思。有人(比如古代阿拉伯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指探索物理学背后的哲学问题之类的意思,其实也有可能编者只是在标明顺序(比如阅读或学习的顺序),表示这本书在物理学那本书的后面。当然,说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是比物理学更深一层的追问也没什么问题。

[1] plato.stanford.edu/entr

后来 metaphysics 就被用来指类似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里讨论的这些话题,但 metaphysics 到底具体包括哪些问题在中世纪、近代早期、康德及其后是各不相同的,到现在也有争议。(SEP 的 metaphysics 词条的引言第一句话是:It is not easy to say what metaphysics is;正文第一句话是:The word metaphysics is notoriously hard to define.)所以简单解释为关于世界实在的追问是比较省事的做法。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做减法的方式来理解,比如把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区别开来,认识论是讨论关于知识和真理的问题。

「形而上」这三个字出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道」和「器」的区别非常类似哲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区别,所以用「形而上」翻译 metaphysics 还是蛮贴切的。 这还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1856–1944) 的翻译。

至于苏联教科书体系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这里的形而上学表达了辩证法哲学家对旧形而上学的不满,以及用形而上学来形容那些思维僵化的人。但今天我们不必再沿袭这种特指,并不是只有接受辩证法才能脱离那种孤立静止的思维。形而上学就研究某类问题而言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僵死的,只是某一时间段的某些形而上学被辩证法家们认为是僵死的。说起来辩证法也是关于世界实在的哲学观点,其实也属于 metaphysics 的领域,同时辩证法也讨论了认识论的问题。

Metaphysics,形而上学,只是说对世界实在的探究,跟辩证法、僵死的什么都没有直接联系。现在教政治课的老师恐怕都不解释可能根本也不知道「形而上」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 metaphysics 的来历,然后学生也不知道,就把这四个字死死的记在心里当作辩证法的反面,当作不好的东西。这是非常糟糕的教育。

扩展阅读:
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的关系是怎样?
将形而上学定义为与辩证法相对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

从第一条评论来看第一次回答是 2012 年 4 月(或之前)回答的
途中多次修改,最近一次小修改是 2013 年 11 月 19 日
2014 年 2 月 15 日加入第二条扩展阅读链接
2014 年 2 月 18 日修改
2019 年 4 月 10 日修改
2019 年 11 月 2 日修改

user avatar

说说形而上学这个词语的来历吧。

形而上学最早见于孔子为《周易》的注解,他在《系辞传》上传第十二章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我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子的这番注解,是受《周易》“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所启发,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所谓的“自天佑”就是受天道所助。由于《周易》本身是一本自然玄学书,所以这里的天道必指自然。天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

但这段注解并不是在单独解释道的含义,而是将其作为这个世界运行的起点,而后还跟了器、变、通、事业四步,从而形成世界的五步实现论。

在这里,作为器的对应,道可以泛指一切理念、方法,比如弓箭、马匹就是器,而骑射之术就是道,没有骑射之术,弓箭、马匹就是无用之物,有了作为道的骑射之术,弓箭、马匹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虽然道是无形的,但它却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起点。

而在道和器之后,孔子又将应用称为变,将应用推广称为通,达到天下万民皆用,则称为事业,概括起来讲所谓事业就是将天道付诸万民,五步环环相扣。孔子的这番注解既解释了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则,同时也是他对天下有识之士的要求,寥寥数语就堪称一套严密的理论。

当然,按孔子的要求,后世没几个儒生是合格的。因为我国后世的学者太爱念经,太注重经世致用,以至于陷入了实用主义的陷阱。其实学问并非要有实用,如果有的学问能让人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改良人的思维和语言,就是无用为大用,比如哲学。

科学也是无用的,但科学与技术结合就有用了,比如万有引力论和发动机技术等结合,就能让飞机上天。哲学虽然无用,但经哲学洗礼过的人们就会摆脱宗教和强权的束缚,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庞大和高效的社会。

所以,形而上学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就是指一切与可观察可经验的实用学问相对应的,专门研究不可观察不可经验的理念的学问,它其实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哲学观非常的相似。所以,也可以说我国的学问分类,从最顶层就分为两类,那就是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或称理念学和实用学。

但受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有些西方的哲学观点在近代被错误地翻译成汉语后,反而将我国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的位置占据,我国自己固有的形而上学含义反而被彻底抹去。

对形而上学,现在汉语词典有两个解释:

(1).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 。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

(2).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梁启超 《格致学说沿革小史》:“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曰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羣学等是也。其二曰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

其中第二个解释梁启超所言就是沿用了我国古代的传统解释,但是还不够详细和准确。因为我国古代狭义上的形而上学关注的是支配这个世界运行的力量和原理,跟道家所说的那个与无法言说的道的概念更接近,而社会科学则偏向实用,与所谓的器更接近。

而在西方,形而上学是专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一门学问,在拉丁语中被称为“metaphysica”。很多人将其翻译成本体论,其实也是错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更准确的说,它研究的对象是西方两千多年来哲学的核心命题:“存在”。

而第一个解释的来历颇为复杂,其大体如下:

1、黑格尔曾说过:近代形而上学(metaphysica)过于片面、孤立。其意指在他那个时代,形而上学走向了一个片面化的境地,在研究“存在”这个命题时出了很多问题。他并不是指形而上学历来如此,也并非要整体否定形而上学,只是说形而上学应该换一种方法,那就是他主张的辩证法。

2、而作为受黑格尔哲学启发或者说继承了其内核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学者恩格斯,在其作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则将黑格尔的原话中”近代“一词抹去,直接将形而上学定性为一门片面、孤立的学问。

3、日本在1884年出版的《哲学词典》中,形而上学一词仍与我国传统解释一致。但在1907年,日本学者在翻译恩格斯的这部作品时,将“metaphysica”一词直接翻译成“形而上学”,后被传入我国。所以,包括中国等后来诸多社会主义国家,形而上学都变成了片面、孤立的代名词。

这件事情最荒唐的地方在于,就连日本学者自己都承认日本没有哲学,但作为四大哲学发源地的中国,我们居然用日本人的翻译替代了我们自己的解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形而上学”是一个非常古老且核心的哲学概念,它的含义深刻且复杂,甚至在哲学内部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字面意义与词源:“形而上学”的中文翻译本身就带有启发性。 形而上 (xíng ér shàng): 这个词组来自《易经》的乾卦,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这几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就像一棵大树,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部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形而上学: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哲学首先,咱们得明白“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本身。它源于古.............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数学、哲学以及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的本质。简而言之,纯数学本身并不是形而上学,但它与形而上学有着深厚的联系,并且常常被视为探索形而上学问题的强大工具和视角。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纯数学”和“形而上学”这两个概念。理解“纯数学”纯数学,顾名思义,关注的是数学.............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老哥,这题目听起来挺有挑战性的!2018年武大“哲学核心问题(形而上学)”的期末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想要解答这份试卷,绝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过的,更需要你对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我给你拆解一下,咱们一步一步来,让你心里有个谱。第一步:知己知彼,知彼什么?知彼武大形而上.............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坐在一个房间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微尘。你看到桌子,椅子,还有墙上的画。这些都是你能用眼睛看到,用手摸到的具体事物,对吧?形而上学,说白了,就是跳脱这些具体的事物,去追问更根本、更“在”什么东西。比如说,你看着桌子,你会问:“这张桌子‘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它是木.............
  • 回答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价值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形而上基础”,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哲学、伦理和精神上的论证,共同指向对死刑的否定。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讲述这些形而上的维度:一、 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神圣性(The I.............
  • 回答
    人的形态学上,上体毛发的浓密程度与植物的极性运输原理,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究之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概念上的相似之处,尽管它们是发生在完全不同层级和机制上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植物极性运输是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分、矿物质离子以及一些信号分子(如植物激素)的运输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