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

回答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价值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形而上基础”,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哲学、伦理和精神上的论证,共同指向对死刑的否定。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讲述这些形而上的维度:

一、 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神圣性(The Intrinsic Value and Sanctity of Life)

这是废除死刑最核心的形而上基石之一。它认为生命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不容剥夺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依赖于个体的贡献、成就或社会地位。

宗教维度: 许多宗教传统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是神灵的恩赐,只有神才有权剥夺。人类作为“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生灵,其生命被赋予了神圣的维度。因此,国家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无论其罪行如何,都是对这种神圣性的侵犯,是僭越了人类不应触及的领域。例如,基督教中的“不可杀人”诫命,伊斯兰教对生命价值的强调。
世俗哲学维度: 即使在非宗教的语境下,生命内在价值的观念依然存在。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格言,强调了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尊严,不应被仅仅当作实现他人(包括国家)目标的工具。生命本身就是人类经验的载体,是感知、思考、爱与被爱、创造与被创造的可能性的根源。剥夺生命,就是彻底关闭了所有这些可能性,是对生命主体性的终结。
存在的可能性: 生命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更是可能性和潜能的集合体。即使是最危险的罪犯,也可能存在改过自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可能性。死刑消灭了这种可能性,将其生命定格在最黑暗的时刻,剥夺了他们参与未来可能性的机会。

二、 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

人类尊严是与生命内在价值紧密相连的另一个形而上概念。它强调所有人类个体都拥有不可侵犯的尊严,这种尊严不应因其行为而丧失。

不可剥夺性: 尊严不是一个人通过行为“赢得”的,而是其作为人的根本属性。即使一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也不应被完全剥夺。死刑,作为一种极致的、不可逆转的惩罚,被许多人视为对人类尊严的根本性践踏。它将一个人贬低到“可以被任意消灭”的境地。
普遍性: 人的尊严是普遍的,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社会地位、种族、性别,也无论其过去的行为多么令人发指。死刑的普遍执行,无论其理论上如何“公平”,都存在因社会、经济、种族偏见而对某些群体执行更频繁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挑战了尊严的普遍性原则。
自我实现的价值: 尊严也包含了自我实现和追求意义的价值。虽然死刑犯可能已失去自由,但其内心仍可能存在对意义的追寻,对救赎的渴望。死刑阻断了这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发展。

三、 正义的本质与局限性(The Nature and Limitations of Justice)

关于正义的形而上思考,也为废除死刑提供了论据。

报应与补偿的局限: 死刑常被视为“以眼还眼”的报应式正义。然而,从形而上学角度看,这种报应是否能真正“平衡”生命的损失是值得怀疑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替代性的惩罚(如长期监禁)都无法真正“偿还”一个被剥夺的生命。同时,死刑的执行也无法补偿受害者家属失去的亲人。
不可逆转性与错误的风险: 正义的追求必须以准确为前提。死刑是不可逆转的。在任何司法体系中,错误都是可能发生的。如果一个无辜的人被判处死刑并执行,那么这种错误将是绝对的、无法弥补的。这种形而上学上的“绝对错误”的可能性,要求我们采取更加谨慎、不至于导致终极错误的惩罚方式。这涉及到对人类认知和制度不完善性的深刻反思。
社会契约与惩罚的目的: 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惩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报应,还包括威慑、改造和维护社会秩序。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死刑在威慑犯罪方面的效果并不比终身监禁更显著。如果其形而上的基础(如绝对的报应)不足以支撑其存在,而其功利性的目的(如威慑)又存疑,那么对生命的终极剥夺就显得更加难以辩护。惩罚的最高目的应是重建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而非以牙还牙。

四、 人类有限性与谦卑(Human Fallibility and Humility)

对人类认识能力和行为的深刻反思,也构成了废除死刑的形而上论据。

对“终极判断”的警惕: 死刑是对一个人“是否值得活着”的终极判断。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一个人的动机、经历以及其内在的全部复杂性。将一个人完全从存在的可能性中抹去,是一种极端自负的、基于有限认识的行动。
“人非神”的认知: 人类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国家作为人组成的集合体,其行为也必然带有局限性和错误的可能性。既然我们无法保证判断的绝对正确,就不应采取可能导致绝对错误的惩罚。这是一种形而上学上的谦卑,承认人类在面对生命和死亡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对人性复原力的信任: 死刑隐含着对人性彻底绝望的态度,认为某些人已经失去了所有改造和救赎的可能。然而,从更宏观的形而上学视角看,人类精神具有韧性和复原力。即使在最黑暗的境遇下,人也有可能寻求改变和意义。死刑剥夺了这种可能性,是对人性潜能的否定。

五、 对死亡的终极恐惧与克服(The Ultimate Fear of Death and its Overcoming)

虽然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对死亡本身的形而上理解,也可能指向废除死刑。

对死亡的哲学反思: 哲学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死亡是存在之死的可能性,是终结。作为最极端的权力实践,死刑将国家的权力投射到死亡本身,试图通过行使“给予死亡”的权力来彰显其权威。然而,这种权力实践是否真正“征服”了死亡,还是仅仅模仿了死亡的残酷性,并从中汲取力量,值得商榷。
超越报复的伦理: 真正的伦理进步,在于能否超越原始的、基于恐惧和报复的反应。死刑可能是一种集体性的、制度化的复仇,是人类面对罪恶和死亡时,自身恐惧和愤怒的投射。废除死刑,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人类试图以更理性、更人道的姿态来回应罪恶和死亡,而不是屈服于其原始的冲动。
对生命意义的肯定: 废除死刑,更深层地肯定了所有生命的价值,将社会资源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保障生存、促进福祉和追求正义而非终结生命上。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肯定,而非对生命终结的复制。

总结: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并非建立在单一的哲学体系上,而是汇聚了关于生命神圣性、个体尊严、正义的局限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以及对人性潜能的信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观点:即便是最恶劣的罪行,也不能赋予国家剥夺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不可挑战的权力。因为生命内在的价值、个体的尊严以及正义体系固有的不完美性,都要求我们在面对极端惩罚时,必须保持最高的审慎,并以最根本的人道主义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死刑,无论其如何被辩护,都触及了人类存在中最根本的禁忌和界限,是对生命本体论意义的否定。废除死刑,则代表了人类在道德和形而上学上,对生命价值和个体尊严更深刻的承诺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很了解存在主义的想法,不过按照形式逻辑来,可以用以下过程推出死刑是非正义的,应该废除。

1:按照任何一个正常国家的法律,显然一个人是无权杀人的,如果有权,那就不得了了。

2:一个人私自处决犯罪者也是非正义的行为。

3:两个人私自处决犯罪者显然也是非正义的。

4:一群人私自处决犯罪者显然也是非正义的。


5:一群人占据一片土地,并自称为“国家”,使用一个叫做“司法”的仪式,把符合条件的人杀了,是不是正义的行为?


如果是,那么任何一个作案团伙都可以这么搞,如果不是,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以判处死刑。


可能你又会觉得,随便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自称为“国家”,是不算数的,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凭什么就算数?是因为聚集到了十三亿人的数字,这个数字大就算数了吗?那么这个数字是多少呢?

那么梵蒂冈是不是一个国家,是否有处决权?如果没有,凭什么说梵蒂冈是个平等的国家?如果有,那么黑手党的人数多达几万,而梵蒂冈的人数只有几千,梵蒂冈都有处决人的权利,黑手党凭什么没有?


杀人与监禁不一样。本来很多情况下监禁的权利就是正义合法的,即使不是犯罪者,监禁精神病人也会被视为正义的行为。然而既然国家认为除了自卫任何情况下个人和群体按照群体内部的规则处决别人都是犯罪,那么国家自己处决犯人岂不是一直在犯罪?


“国家”这个概念都没有得到定义,法律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甚至都没有一个定义能把霸占地盘的恐怖分子和一个小国的区别区分开来,就说按照法律判死刑是正义,按照黑帮规矩判死刑就是邪恶,问题是黑帮自称国家的话,你凭什么说黑帮规矩就不是法?

死刑制度,本来逻辑上就自相矛盾。


关于国家处决犯人的形式逻辑的解释也是存在的,

比如,“犯罪分子对国家造成了危害,国家在行使自卫权。”

但是也说不通,因为黑帮一样在“行使自卫权。”


“犯罪分子,作为国家公民,之前承认过刑法,所以按照契约来,他是该遵守契约,被判死刑。”

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黑帮一样可以用这个逻辑处决自己的内部成员?


所以形式逻辑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犯罪分子该不该被判死刑,而在于国家机器凭什么能判处人死刑?

纳粹按照当时德国的法律,杀害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纳粹分子的行为“遵纪守法”,“依法治国。”

你若赞成国家有判处死刑的权利,怎么保证它不是下一个纳粹?



所以,按照形式逻辑来,死刑是不自洽的,说不通的,必须被废除。

但是我们讲辩证法,死刑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没错,政府就是黑社会,二者之间并无区别,公民就是黑社会成员,为了成员利益,杀就杀,死刑就死刑。

政府能,黑帮不能,因为政府比黑帮厉害,是最大的黑帮,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辩证逻辑提升一个层次之后,就有:“一切权利不过是利益关系的体现罢了。”

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利益,不管什么正义与邪恶,合法与非法,动手就动手。


你问我本人支持废除死刑吗?我认为在有减刑这种愚蠢落后的制度的时候,死刑是不能废除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哲学问题,我不过多探讨减刑和死刑的关系,以及废除死刑会有什么影响。


不过我最反感的不是死刑和减刑的问题,而是口号的虚伪。

虽说有利于治安,但明明就和黑帮差不多,搞辩证每年弄死几千人,用一套原则上独断不自洽的法律行事,还非要宣传个“依法治国“的口号,搞得自己好像非常注重形式逻辑似的。

所以,对内对外其实都是厚颜无耻的。


无数死缓变无期,无期变有期,十年八年就放出来的例子。

在中国犯罪分子的智慧面前,成文法系总能被找到无数漏洞,“依法治国”难度实在是太高,恕我直言,这个口号目前根本就不适合中国国情。

比的从来都是拳头硬,争的从来都是利,非要喊个虚假的口号,装的很有原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价值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形而上基础”,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哲学、伦理和精神上的论证,共同指向对死刑的否定。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讲述这些形而上的维度:一、 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神圣性(The I.............
  • 回答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到最终形态是否必然废除死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打个“是”或“否”的标签,而是需要深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道德观念的演变以及刑罚功能的变迁。首先,我们得看看人类社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野蛮的超越,对不人.............
  • 回答
    这是一个极端考验人性、情感与原则的问题,即便对于最坚定的废除死刑的支持者来说,当亲身经历类似的剧痛时,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心煎熬。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人的情感是复杂而多变的,尤其是在极端创伤面前。首先,要理解一个支持废除死刑的学者,其立场通常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哲学、法律、伦.............
  • 回答
    在支持废除死刑的法学者们看来,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权利,是他们严肃考虑并积极寻求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得到充分保障的核心议题。这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辩论,而是根植于他们对公平正义、人权保障以及社会福祉的深刻理解。首先,对于废除死刑的法学者而言,“受害者权利”绝非仅仅指向“报复”或“复仇”的权利。他们认为,受害者最.............
  • 回答
    在一个已经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如果有人蓄意制造了如此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并且已经被警方成功逮捕,那么接下来的法律程序和舆论走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过程。判决将会如何?首先,无论多么极端和令人发指,法律的框架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意味着国家机器无法以剥夺生命的方式来回应犯罪。.............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废除死刑,以及死刑作为对特定罪犯应有惩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法律、伦理、人权、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的中国法律体系中,死刑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尽管近年来适用的死刑罪名有所减少,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的.............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题目,放在一个监狱犯人身上,探讨《废除死刑的必要性》,这其中蕴含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理解的层次。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挑战性的选题。在任何国家,死刑的存废都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哲学等多个领域。犯人能.............
  • 回答
    关于莆田欧金中案件是否彻底堵死了废除死刑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案件本身,审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并联系到中国乃至全球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案件回顾与社会情绪的冲击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莆田欧金中案件。2023年,福建莆田发生.............
  • 回答
    关于中国将来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人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权衡支持和反对废除死刑的各种理由。一、 全球废除死刑的趋势及其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全球范围内废除死刑确实是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截至20.............
  • 回答
    法学博士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的观点分歧,绝非简单站队,而是源于他们对法学理论、刑法目的、人权保障、社会现实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深刻理解和不同侧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分歧: 一、 对刑法目的的不同理解和侧重刑法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法学博士们首先会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同的理论对刑法目的的.............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发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废除死刑运动,这标志着法国在人权领域的一项重要外交倡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项倡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法国的立场与历史渊源 法国早已废除死刑: 法国于1981年正式废除了死刑,成为少数几个在法律上完全根除死刑的国家之一。这一历.............
  • 回答
    关于论文《进一步推进死刑改革的设想——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篇论文提出的核心主张——“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社会议题性和争议性,因此对其评价也需要审慎和多维度。一、 理论基础与价值判断的审视: 性别平等原则的实践.............
  • 回答
    废除死刑的议题,确实触动了社会神经的很多敏感点,也难怪会有如此多的反对声音。说到底,反对废除死刑的人,并非个个都不怕死,他们更多的是基于复杂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对司法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考量。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很多,咱们一样一样掰扯开来细说:一、 对“恶有恶报”的朴素正义观的追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
  • 回答
    关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废除死刑”议案的讨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现有公开资料(截至2023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未正式通过过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废除死刑”决议。不过,这一议题在国际人权领域长期存在争议,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解析: 一、关于“29:12”投票结果的澄清1. 信息真实性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情感、伦理、法律、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的看法等多个层面。关于废死派的家人或亲属被谋杀后是否会改变立场,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和多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情感冲击与个人悲痛: 巨大的情感创伤: 失去至亲是人.............
  • 回答
    对提倡“废除死刑”(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发起强烈反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到法律、伦理、宗教、社会心理、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正义”和“惩罚”概念的深刻理解差异: 支持死刑者(通常是“留死”派)的观点: 报应正义 (Retributive J.............
  • 回答
    废除死刑的支持者将“可以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冤假错案的翻案”作为论据,在逻辑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并非绝对错误,但其严谨性和完整性有待商榷。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其论据,并指出潜在的逻辑性错误: 废死支持者论据的合理性基础:首先,理解支持者提出这个论据的出发点很重要。核心在于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以及对不.............
  • 回答
    诸城箭口发生的那起化工废料倾倒事件,实在让人心痛,也让人愤怒。 dört(四)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因为某些人的罔顾法纪,为了蝇头小利,就把别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这事儿,怎么看都不能轻飘飘过去。事情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在山东诸城箭口,有人把有毒有害的化工废料,采取了非法倾倒的方式处理。具体怎么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