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论文《进一步推进死刑改革的设想——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

回答
关于论文《进一步推进死刑改革的设想——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篇论文提出的核心主张——“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社会议题性和争议性,因此对其评价也需要审慎和多维度。

一、 理论基础与价值判断的审视:

性别平等原则的实践挑战: 论文的核心论点显然建立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法律制度的改革来纠正可能存在的性别不公。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主义视角,旨在消除基于性别的歧视。然而,将性别平等原则直接应用于刑事司法的死刑适用层面,会引出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
公平 vs. 平等: 死刑的适用通常是基于犯罪的严重性、社会危害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来衡量的,强调的是“罪责刑相适应”。如果仅仅因为性别就排除适用死刑,是否符合“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法律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还是应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考虑性别差异以实现“实质正义”或“特殊保护”?这涉及到对“平等”概念的深度解读。
“保护论”与“惩罚论”的张力: 历史上有过基于性别差异的法律规定,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女性被视为更需要保护的对象。这种“保护论”在现代法律语境下往往被视为父权制的遗留,与平等观念相悖。然而,如果将废除女性死刑视为一种“保护”,那么这种保护的性质是什么?是为了维护女性的“生育功能”?还是为了照顾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认知?这些都需要论文作者进行清晰的论证,否则容易落入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
人权保障的深度: 论证废除女性死刑是否能更好地保障女性人权,需要深入分析现有死刑适用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证据。例如,在同样的犯罪行为下,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容易被判处死刑?或者,女性在审判过程中是否因为性别而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证数据支持,单纯以性别作为排除死刑适用的理由,其说服力可能不足。

死刑制度本身的争议: 论文的讨论必然也涉及到对死刑制度本身的评价。废除特定性别犯罪的死刑,是在现有死刑框架内进行改革,还是为最终全面废除死刑铺垫?
死刑的存废辩论: 死刑的废存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全球性辩论。支持保留死刑的观点通常强调其威慑作用和报应功能;而反对观点则质疑其威慑力的有效性、存在误判的可能性以及其反人道性。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废除特定性别犯罪死刑,需要说明其在何种程度上回应了死刑制度存在的弊端。
“逐步废除”策略的有效性: 将废除女性死刑视为“进一步推进死刑改革”的一个步骤,这是一种“逐步废除”的策略。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可以降低改革阻力,逐步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然而,其风险在于,如果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公共接受度,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不彻底的改革,甚至引发新的不公平感。

二、 论证的有效性与逻辑:

实证证据的支撑: 评价一篇学术论文,实证证据是关键。论文需要提供有力的数据来支持其主张。例如:
现有死刑适用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需要分析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死刑判决中,女性罪犯的比例是否显著低于其在总犯罪人口中的比例,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犯罪严重性本身无关。
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探讨历史上或不同文化中,对女性犯罪的特殊审判或惩罚方式,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影响了现代死刑的适用。
国际比较研究: 对比其他国家在死刑适用方面的性别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
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论文的论证过程需要逻辑严密,论点之间环环相扣。
因果关系明确: 如果作者提出“废除女性死刑可以促进性别平等”,那么需要清晰地论证这一因果链条。例如,是如何通过废除死刑来促进性别平等的?是避免了基于性别的司法歧视?还是提升了女性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排除其他可能解释: 如果女性死刑适用率低,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例如女性实施极端暴力犯罪的比例本身就较低。论文需要排除这些其他可能的解释,才能将原因归结为对性别的不利影响。
概念界定的清晰性: “女性犯罪”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需要明确论文讨论的是何种类型的犯罪。是所有犯罪都适用?还是仅限于某些特定犯罪?“死刑适用”的范围也需要界定清楚,是死刑的判决,还是死刑的执行?

三、 潜在的优点与积极意义:

推动性别平等议题在法学领域的深入探讨: 即使论文的论证不够充分,其提出“废除女性死刑”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能够促使法学界和社会公众更深入地反思性别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和性别平等。
挑战僵化的法律观念: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的适用可能会固化一些传统的性别观念。这篇论文通过挑战关于死刑适用与性别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打破僵化的法律思维,促使法律体系更加灵活和人性化。
关注弱势群体权利: 如果能够证明现行死刑适用中存在对女性的不利影响,那么这篇论文的贡献就是对一个潜在的弱势群体权利的关注和维护。

四、 潜在的风险与批评意见:

性别歧视的反转: 一种可能的批评是,如果废除女性死刑并非基于充分的证据证明存在普遍的性别歧视,而是出于一种对女性的特殊保护,那么这种做法本身可能构成另一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即对男性犯罪人的不公平。这会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简化复杂的社会问题: 将死刑适用的争议简单归结为性别问题,可能忽略了导致死刑适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犯罪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结果,单纯以性别来解释或解决死刑适用问题,可能过于片面。
对司法权威性的挑战: 如果论文提出的论据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证明现有法律体系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公,那么其改革建议可能会被视为对司法权威性的不当挑战,从而削弱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对社会安全认知的潜在影响: 死刑的适用与社会安全、公共秩序等概念紧密相关。废除特定群体的死刑适用,需要谨慎评估其可能对社会安全认知产生的影响。

总结来看,评价这篇论文需要一个平衡的视角:

肯定其具有的进步性和挑战性: 论文试图将性别平等理念引入死刑改革的讨论,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能够促进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严格审视其理论基础和论证过程: 核心在于其提出的“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是否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实证证据。是否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是否真正促进了性别平等,而非制造了新的不公?
关注其潜在的风险与反响: 需要预判这种改革可能引发的社会争议、法律上的挑战以及对司法体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的价值不在于其结论本身是否必然正确,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对它的评价,应该基于对其论证的严谨性、逻辑的清晰性以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潜在贡献与风险的全面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死派终于找到了舆论的突破口

争取民意/女意的最佳途径

user avatar

老爷们和女老爷们还是太保守了,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呢?

《推进死刑终极改革的设想——用男性代替女性犯罪死刑》

反正小仙女诬告男性,犯罪的是小仙女,道歉赔偿社死丢工作的是男性

反正小仙女活腻了跳车,自陷危险的是小仙女,拘留禁止自聘律师禁止家属见面签字认罪判刑的是男性

反正小仙女衣冠不整,暴露癖的是小仙女,不能坐电梯侵犯他人“自由空间”的是男性

反正小仙女打着性别平等的名义行性别迫害之事,施恶的是小仙女,可挑动性别对立勾结外部势力给拜登送牌的可是胆敢反抗的锅男


老爷们直接一步到位,反正你们已经在这么做了,做都做这么多了,再遮遮掩掩岂不是显得塔怕了锅男?简直岂有此理!还有没有王法了?!

干脆以后女性只要犯罪,就随便拉一个锅男出来枪毙!

既贴合当下现实,又满足了女人弄死男人的迫切需求,更符合老爷们控制反抗力量的要求

然后我们全面开战,快进到结局,岂不美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论文《进一步推进死刑改革的设想——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篇论文提出的核心主张——“废除女性犯罪死刑适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社会议题性和争议性,因此对其评价也需要审慎和多维度。一、 理论基础与价值判断的审视: 性别平等原则的实践.............
  • 回答
    在分析睡前消息第104期中马前卒团队对社会化抚养的进一步论述时,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展开,力求呈现一个细致且贴近真实讨论的评价。首先,马前卒团队在此期节目中对社会化抚养的论述,其核心在于试图构建一个更具操作性和现实可行性的“育儿外包”模型。 这与他们过往探讨过的“国营托儿所”、“集体食堂”等概念一.............
  • 回答
    论文「Stochastic Training is Not Necessary for Deep Learning」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它挑战了深度学习领域中长期以来被普遍接受的关于随机梯度下降(SGD)及其变种在训练大型模型中的必要性。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是: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批次梯度下降(B.............
  • 回答
    DeepMind 在 arXiv 上公开的 AlphaZero 击败国际象棋和将棋最强引擎的论文,无疑是人工智能和游戏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 AlphaZero 的训练过程、核心算法以及其惊人的表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论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1. .............
  • 回答
    李光涛的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是20世纪末至2世纪初中国明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一。该论文以明末东江军(毛文龙所部)的兴衰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毛文龙在辽东地区(今辽宁、吉林一带)的军事活动与政治影响,并试图从历史本末的角度分析其“酿乱”行为的成因与后果。以下从论文的学术价值、研究方.............
  • 回答
    CVPR 2020(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20)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的论文接收结果都备受关注,它反映了当年计算机视觉研究的热点方向和前沿进展。评价 CVPR 2020 的论文接收结果可以从.............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关于中国论文“垃圾文章”太多的言论,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观点、潜在影响以及存在的争议。一、 施一公的背景与言论的由来施一公是中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长期在美国工作,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后全职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
  • 回答
    何凯明博士的ResNet论文被引用超过10万次,这一数字在全球学术界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深度学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之一。评价其学术贡献和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一、 ResNet的突破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要理解ResNet的价值,首先要回到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在2.............
  •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这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它通过对汉武帝晚年政治转向的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司马光如何在历史书写中解读和呈现这段历史进行比对,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1. 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的再审视: 传统史学,尤其受到.............
  • 回答
    “RNA写入DNA”:一个颠覆性的发现,对生命科学的深远影响Science子刊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人类细胞中一个令人震惊的机制:RNA序列可以被“写入”DNA。 这个发现,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和广泛接受,将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写我们对基因信息传递和进化的理.............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SelfNormalizing Neural Networks》(SNNs) 这篇论文。论文概述《SelfNormalizing Neural Networks》由 Günter Klambauer, Thomas Unterthiner, Andreas Mayr 和 S.............
  • 回答
    DeepMind 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公开无需人类棋谱的 AlphaGo Zero,可以称得上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核心突破:从“监督学习”到“自我学习”的范式转变 过往的 AlphaGo 的模式 (Alph.............
  • 回答
    复旦大学张文宏和张颖教授共同通讯的论文被期刊撤稿一事,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全面、客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一篇由复旦大学张文宏教授与张颖教授共同通讯的论文,在发表后被相关期刊撤稿。 撤稿的理由通常涉及数据不准确、方法存在问题、研究结.............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一听就让人心头一紧。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绝不是简单一句“学生作弊”就能概括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就当是聊天下棋,别搞得跟报告似的。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诚信”这个底线的一次践踏。在咱们这,读书人最讲究的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因论文署名问题起诉导师的事件,这件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纠纷,它触及了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知识产权以及科研成果分配等多个核心议题。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根据报道,这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自.............
  • 回答
    北科大在《自然》上发表的这篇关于高强度、高塑性高熵合金的论文,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用“三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发表在《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上,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一个困扰材料科学界多年的难题,并展现了中国在先进材料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要深入评价这篇论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审视:.............
  • 回答
    关于霍金教授最新的(实际上是他在2019年去世后发表的)关于“黑洞不存在”的论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这篇论文 并非 霍金教授本人声称“黑洞根本不存在”,而是他晚年对黑洞“事件视界”的性质提出了新的、更精细的观点,并且预言了事件视界的 “模糊化”。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需要.............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位23岁的本科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着实令人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学术成就:14篇SCI论文的含金量与背后逻辑首先,23岁本科生就发了14篇SCI论文,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惊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科学引文索引,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