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废死支持者把“可以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冤假错案的翻案”来作为废死的理由?有什么逻辑性错误?

回答
废除死刑的支持者将“可以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冤假错案的翻案”作为论据,在逻辑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并非绝对错误,但其严谨性和完整性有待商榷。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其论据,并指出潜在的逻辑性错误:

废死支持者论据的合理性基础:

首先,理解支持者提出这个论据的出发点很重要。核心在于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以及对不可逆转的惩罚——死刑的警惕。

死刑的不可逆性: 这是死刑与终身监禁最根本的区别。一旦执行了死刑,即使后来发现是冤枉的,也无法挽回生命。而终身监禁,如果翻案成功,犯人可以被释放并获得赔偿。
冤假错案的现实存在: 任何国家的司法系统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冤假错案。错误判断、证据不足、刑讯逼供、司法腐败等都可能导致无辜者被判死刑。
翻案的意义: 对于冤假错案的翻案,其核心意义在于纠正司法错误,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的尊严。然而,对于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翻案只能带来“事后诸葛亮”式的安慰,无法真正弥补失去的生命。

从这个角度看,废除死刑确实能够 规避 一种最极端、最无法弥补的司法错误。

潜在的逻辑性错误及局限性:

尽管如此,将“可以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冤假错案的翻案”作为 唯一的 或 主要的 废死理由,可能会存在以下逻辑性错误或局限性:

1. 诉诸非此即彼(False Dichotomy / BlackandWhite Thinking):

逻辑错误: 该论证可能暗示,如果保留死刑,就必然会执行冤假错案,且无法翻案。这是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
详细解释:
“可以减少”而非“必然杜绝”: 即使废除死刑,司法系统仍然可能存在冤假错案,只是其后果不再是剥夺生命。其他形式的错误(如错误判决、长期监禁)仍然会发生。
“有利于翻案”的相对性: 终身监禁确实比死刑更有利于翻案后的“救济”,但“有利于翻案”并不等同于“翻案的发生率必然提高”。翻案的成功率取决于证据、侦查能力、司法程序公正性等多种因素,而非仅仅是刑罚形式。
过度强调死刑的独特性: 虽然死刑的不可逆性最致命,但终身监禁对人的生命、自由、尊严的剥夺同样是极其严重的,也存在“错监”的严重后果,只是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

2. 转移焦点或部分事实陈述(CherryPicking / Misleading Emphasis):

逻辑错误: 过度强调了“减少冤假错案”这一优势,而可能忽视了其他与死刑相关的复杂社会议题。
详细解释:
废死不等于司法公正的终极解决方案: 减少冤假错案涉及司法体制的方方面面,包括证据收集、审查、辩护律师的质量、法官的素质、司法程序的透明度等。仅仅废除死刑,并不能保证司法系统的绝对公正。
忽略了废除死刑的其他反对理由的有效性: 支持废死论者通常还有其他论据,如人道主义、生命权、刑罚的教育和改造功能等。如果只聚焦于冤假错案,可能会削弱废死论的整体说服力,也可能让反对者更容易反驳。
对“减少”的量化困难: 实际上很难精确量化废除死刑后“冤假错案的减少”究竟有多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原因复杂,死刑的保留与否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3. 因果关系的过度推断或混淆(Oversimplification of Causality):

逻辑错误: 将“废除死刑”与“减少冤假错案”之间建立起过于直接或简单的因果关系。
详细解释:
死刑制度本身不必然导致冤假错案: 导致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在于司法系统本身的缺陷,而非死刑本身。一个非常公正、严谨的司法系统,即便保留死刑,其发生冤假错案的概率也会非常低。反之,一个充满问题的司法系统,即使废除了死刑,其他形式的冤假错案依然会存在。
“有利于翻案”与“实际翻案率”: 废除死刑确实为翻案后的受害者提供了“救济”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保证翻案率会因此显著提高。翻案率更多地与刑事侦查、证据能力、法律改革以及司法机关的意愿有关。

4. 潜在的“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Although not the primary focus here, it's a related concern in broader discussions):

逻辑错误: (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减少冤假错案”这一论点,但在废死讨论中可能出现)将保留死刑视为通往更糟糕社会状态的开始。
详细解释: 有时辩论会走向“如果我们保留死刑,就等于容忍无辜者被杀”,这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而不是严格的逻辑推导。

总结其逻辑性错误:

最核心的逻辑性错误在于将 “一种极端后果的可避免性” 与 “整体司法公正的提升” 划上等号,或者将 “避免最坏结果” 错误地等同于 “避免所有不好结果”。

错误点1:以偏概全。 仅仅因为死刑是最严重的、不可逆的司法错误,就将其作为废除死刑的唯一或主要理由,忽视了司法公正的其他重要维度。
错误点2:因果倒置或过度简化。 冤假错案的根源在于司法程序和证据的缺陷,而不是死刑的存在。废除死刑只是避免了“错杀”,而非解决了“错判”的根本问题。
错误点3:非此即彼的陷阱。 仿佛保留死刑就必然意味着无辜者会被执行,而废除死刑就能彻底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或确保所有冤案都能得到有效翻案。

结论:

支持废死者将“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翻案”作为理由,并非全然没有道理,它触及了死刑最令人不安的特性——不可逆性。从避免最严重司法错误的视角来看,废除死刑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减损”措施。

然而,将此作为唯一或核心论据,则可能陷入逻辑上的简略化和片面化。它可能忽视了:

司法公正是一个系统工程,死刑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冤假错案的根源在于程序和证据,而非刑罚形式本身。
终身监禁同样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也有其“错监”的严重后果。

因此,更严谨的论证应该是将“避免极端不可逆的司法错误”作为废除死刑的重要考量之一,并结合人道主义、生命权、刑罚的改造功能等多方面理由,构成一个更全面、更有力的废死论证体系。而仅仅以此为理由,容易被认为是将一个重要问题简单化,或未能充分回应其他支持死刑的论点(如震慑作用、报应主义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逻辑类似于:禁止机动车上路以减少车祸的发生……


因噎废食罢了


这种圣母婊完全没有见过那种不配叫做人的罪犯


作为一个狱警,一个执法者,看完我们几个监区的罪犯档案之后

我觉得死刑太少了

你们知不知道有奸杀自己亲生女儿只判了个死缓的?

知不知道有因为偷人家鸡被打了一顿放火把人家一家人都烧死也只判了个死缓的?

知不知道有因为暗恋的女生喜欢别人就去把别人杀人分尸了才判了个无期的?

还有在KTV跟老板争吵,把老板捅死之后老板的父亲跑去打120也被他拿砖头一下一下的把脑袋砸碎了,也只判了个死缓的?

在我看来,支持废死的圣母们和这些罪犯一样可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废除死刑的支持者将“可以减少冤假错案、有利于冤假错案的翻案”作为论据,在逻辑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并非绝对错误,但其严谨性和完整性有待商榷。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其论据,并指出潜在的逻辑性错误: 废死支持者论据的合理性基础:首先,理解支持者提出这个论据的出发点很重要。核心在于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以及对不.............
  •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作死行为.............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一串串或璀璨或悲壮,却也常常是“自掘坟墓”的统治者。他们的“作死”行为,有时源于个人癖好,有时则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将王朝、帝国,甚至自身推向深渊。1.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伏笔 作死行为: 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异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却也因种种原因,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导向了某种悲剧性的结局,仿佛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刻意书写着“作死”二字。法国的卡米耶·克洛岱尔便是其中一位。这位雕塑家的天赋毋庸置疑,她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情感,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足以与当时的男性大师比肩。她与雕塑巨匠罗丹.............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绝对算得上是全书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富争议的经典场景之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智谋较量,更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巅峰对决,它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王朗的迂腐、不堪一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被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要评价这段对话,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流浪猫的喂养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它提出的“我国一年至少121亿野生动物死于猫口”这个数字,无疑是耸人听闻的,也确实能立刻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关注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核心论点和数据:文章的核心论点是明确的:投喂流浪猫.............
  • 回答
    假设王莽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便已撒手人寰,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无疑将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截然不同,甚至会朝着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没有篡击汉室、建立新朝的这一关键节点,王莽的形象将更多地定格在他先前扮演的那些角色上。他原本以儒学名士、辅佐大臣的身份活跃于西汉末年,凭借其良好的声誉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一.............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评价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一次复杂的多角度审视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比赛,无疑是当时中国足球产业和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直接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生动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责任分担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吃地沟油的命”: 字面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对印度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甘地需要从他的思想、实践、成就、局限性以及他留下的遗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甘地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甘地的思想体系是他评价的基础,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韩雪,一位在中国娱乐圈拥有独特存在感的女明星,她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从出道至今,她凭借着多方面的才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一些独特的经历,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韩雪:一、 艺术造诣与职业素养: 演技: 早期作品: 早年韩雪出演.............
  • 回答
    谭嗣同:以生命之火照亮改革之路的悲剧英雄谭嗣同,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鲜明的思想、不屈的斗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民族脊梁和改革先驱。评价谭嗣同,需要从他的思想根源、实践行动、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思想渊源:融合中西,革故鼎新谭嗣.............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 回答
    评价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奥地利或瑞典模式中立国家的提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个提议的背后,是俄罗斯试图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被其控制的、缺乏实质性主权和安全保障的国家,而乌克兰的拒绝,则反映了其对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以及未来安全发展的深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