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科学家?各有哪些作死行为?怎样评价其行为?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作死行为:

玛丽·居里是放射性研究领域的先驱,也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物理学和化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然而,她对放射性物质的狂热研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长期接触高剂量放射性物质: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放射性的危害知之甚少。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从沥青铀矿中提炼放射性元素,如钋(Po)和镭(Ra)。这个过程极其艰辛,他们需要处理数吨矿石,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直接接触和搬运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随身携带放射性物质: 居里夫人对这些新发现的元素充满好奇,她会把装有镭盐的小瓶子放在口袋里,放在床头柜上,甚至把它们带回家,作为夜间的灯光来源。她和她的女儿伊莱娜(Irène JoliotCurie,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曾经把放射性物质放在身上,作为展示或实验。
对健康影响的忽视: 尽管她逐渐出现皮肤灼伤、疲劳等症状,但她和当时的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些是工作带来的“辛苦”,而非放射性毒害。她甚至在公开场合展示放射性物质的光芒。

怎样评价其行为: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玛丽·居里无疑是在以一种“作死”的方式探索科学。她的行为是:

时代局限性的体现: 在20世纪初,放射性的潜在危害尚未被完全认识,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安全规程。她所处时代的科学认知水平,并不能支撑她采取更安全的实验方式。
对科学的极致奉献: 尽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原子世界的奥秘,开启了核物理学和放射性医学的新纪元。她的发现不仅在理论上有巨大贡献,更在癌症治疗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牺牲与伟大的并存: 她的“作死”行为是出于对科学的无比热爱和献身精神。她为了科学真理,不惜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她的牺牲也促使了后来对放射性安全防护的重视和研究。

2. 罗伯特·伍德(Robert W. Wood)

作死行为:

罗伯特·伍德是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以其在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他以其幽默、顽皮甚至有些“恶作剧”的性格而著称,但也因此有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死”行为。

挑战权威的“恶作剧”: 伍德曾参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在演讲结束后,有学生提问关于相对论的数学证明。伍德作为听众,走到前面,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看似复杂的数学公式,并故作严肃地表示这是证明相对论的“一种新方法”,然后对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你觉得这行吗?”爱因斯坦看了一眼后,笑着回答:“嗯,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方法,但它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就是它完全是错误的。” 这种“作死”方式在于挑战了科学的严谨性,虽然是出于幽默,但如果当时他认真对待,可能会误导他人。
过于自信的实验: 虽然不是直接威胁生命,但伍德有时会因为过于自信和大胆而忽略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他曾进行一些与高强度光线或激光有关的实验,虽然他通常是谨慎的,但这种对强大能量的直接操作,在没有现代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存在潜在的眼睛损伤风险。

怎样评价其行为:

伍德的“作死”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和对科学界僵化思想的挑战,而不是对自身生命的直接威胁。

幽默与智慧的结合: 他的行为常常是幽默且充满智慧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人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或者打破一些不必要的拘谨。他与爱因斯坦的互动,更像是一种科学界的“切磋”,展现了科学的活力和包容性。
对严谨性的挑战: 虽然是玩笑,但这种行为也可能让一些不熟悉他风格的人产生误解,甚至影响对科学严肃性的认知。科学家需要严谨,但有时适度的幽默也能带来启发。
风险意识的相对不足: 在他那个时代,对某些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不如现在,他的一些大胆尝试,虽然最终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从现代安全角度来看,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3. 伊里亚·伊万诺维奇·西诺沃(Ilya Ivanovich Synov) (一种传说)

作死行为:

关于俄罗斯物理学家伊里亚·伊万诺维奇·西诺沃的传说,虽然存在争议,但流传甚广,他被描述为为了研究“宇宙射线”而进行了一场极端实验。

把自己发射到太空: 传说中,西诺沃相信宇宙射线是生命进化的驱动力,他设计了一个能够将他自己发射到高空的装置,旨在暴露在“纯粹”的宇宙射线之下。他将自己固定在一个简陋的火箭里,并尝试用炮弹发射。
死亡细节: 传说他未能成功进入太空,而是因为火箭的爆炸、炮弹的冲击或其他未知的技术故障而当场死亡。

怎样评价其行为:

如果这个传说属实,那么西诺沃的行为无疑是极端的“作死”。

极度偏执和缺乏科学审慎: 这种行为完全脱离了科学应有的审慎和伦理。他没有进行任何可行的科学验证,而是将个人生死置于一个未经证实的理论之上,这更像是宗教狂热或个人幻觉,而非科学探索。
对生命的蔑视: 将自己的生命作为唯一一次验证的筹码,是对生命本身的极大不尊重和浪费。科学研究应以人为本,而非牺牲人命为代价。
对科学声誉的损害: 如果科学家以这种方式进行“研究”,会给科学研究蒙上阴影,让人误以为科学就是一种鲁莽的冒险。

需要强调的是,关于伊里亚·伊万诺维奇·西诺沃的这个故事,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它更像是一个流传的故事或是一个夸大的轶闻,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撑。 有些说法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者是一个被扭曲的科学实验记录。因此,对他的评价也更多地基于这个故事本身所传达的警示意义。

4. 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 (非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但行为与科学探索相关)

作死行为:

虽然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是一位极限跳伞运动员和特技飞行员,但他的“太空边缘跳伞”项目,背后有红牛公司和科学家的支持,旨在收集有关人体在高海拔和超音速下降时的生理数据,以促进太空飞行研究。他的“作死”行为体现在:

挑战生理极限的危险: 他从近乎真空的39公里高空跳下,这意味着他要承受:
巨大的温差: 从极低的温度到可能因摩擦产生的极高温度。
身体暴露在高辐射下: 在大气层之外,他直接暴露在比地面高得多的宇宙辐射中。
超音速飞行: 他在下降过程中突破了音速,承受了巨大的空气阻力和身体可能出现的失控翻滚。
低压环境: 如果宇航服出现故障,他可能会因为失压而导致体液沸腾(虽然他有宇航服的保护)。
极其复杂和高风险的设备: 他依赖于一套精密的加压宇航服和生命支持系统,任何一点故障都可能致命。

怎样评价其行为:

鲍姆加特纳的行为是一种将极限挑战与科学数据收集相结合的尝试,具有双重评价维度。

对科学前沿的推动: 他收集的关于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反应数据,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高海拔飞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的壮举也激发了公众对科学和探索的兴趣。
巨大的个人风险: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他本人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并接受了这些风险。
科学与商业的结合: 他的项目很大程度上由商业公司支持,这使得它在“纯粹科学探索”的定义上有所模糊。但无论如何,科学数据的价值是存在的。
大胆与审慎的平衡: 虽然行为极端,但背后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准备作为支撑,并非完全的鲁莽。

总结

这些“作死”的科学家们,他们的行为往往源于:

对知识的无尽好奇和探索欲望: 他们渴望揭开自然的奥秘,这种渴望有时会让他们忽略个人安危。
对现有认知的挑战和突破: 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理论,敢于通过极端的方式去验证或推翻它们。
时代局限性带来的风险: 在科学发展的早期,对许多现象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有限,使得一些探索本身就充满了风险。
个人性格和信念的影响: 有些科学家性格大胆、甚至带有冒险主义倾向,他们相信自己的理论和能力。

评价他们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作死”一词概括。他们的牺牲、冒险甚至错误的决策,往往是科学进步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科学探索需要勇气,但更需要审慎和责任感。
对未知的敬畏之心是科学探索的基石。
每一次的突破,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从他们的失败和成功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正是这些敢于挑战极限、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科学家,才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故事,既是科学史上的警钟,也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的精神火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阿基米德(Archimedes)怒斥罗马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圆!”

◎ 布洛克(William Bullock)是高速轮转印刷机的发明者,死于将脚伸进自己的印刷机去踢一个滑轮而导致的截肢手术。

◎ 伽罗瓦(Evariste Galois)作为史上最传奇的数学家,一生都在作死。

小时候与数学老师互相看不起,惨遭留级。

中学时写出了关于五次方程代数解(史上首次引入“群”概念)的论文,寄给大数学家柯西,要求他转交法兰西科学院审查,结果柯西不屑一顾,直接扔了。

次年写出三篇论文,寄给科学院秘书傅立叶,结果傅立叶暴毙,文稿遗失。

第三年又写了论文,寄给科学院院士泊松,结果泊松批示:不知所云。

两次投考巴黎综合工科学校落榜,只因在面试时无法容忍人类的愚蠢,用黑板刷击中了主考官的面部。(打人不打脸啊!!!)

好不容易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却在校报上抨击校长,惨遭退学。

他爹因不堪天主教而自杀,伽罗瓦只身复仇,以“企图暗杀国王罪”被捕。

获释之后上街示威,再次被捕…… 在圣佩拉吉监狱度过了人生最后一年。

狱中爱上了一个烟花女子,出来以后找情敌决一死战。

情敌是军官(传说是位居全国前列的枪手),但他偏偏要跟人比枪……

在被情敌击毙之后,他的朋友 Chevalier 根据遗嘱,将伽罗瓦的遗稿寄给了大数学家高斯,高斯依然未予理睬。

决战前夜,伽罗瓦已知不免,通宵记下了自己研究数学五年的所得。据说遗稿空白处还写着:我没有时间了,没有时间了…… 伽罗瓦在天亮之前最后几个小时记下的内容,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长达几个世纪的难题,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抽象代数。数十年后,他的研究成果才被世界认可,并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伽罗瓦,卒,享年21岁。

◎ 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与达芬奇算是世交。1545年,他在《大术》中首次公布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遭到其老师塔塔利亚的指责,认为他失信剽窃。于是双方相约在米兰决斗。意大利数学家比法国数学家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决斗不会选择枪战…… 他们互相给对方出题,看谁先解出来。

忘了最后结果如何,反正这些解法依然被称为“卡尔达诺公式”,而塔塔利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塔塔利亚只是一个外号,意大利语: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塔利亚,意思是结巴。

卡尔达诺虽然没有死于决斗,但他的作死大法比伽罗瓦还要犀利。这位大科学家通过占星,推算出自己将于1576年9月21日去世。不料到了该死那天,腿脚麻利,岁月静好。卡尔达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确保自己科学预测的准确性,他…… 就自杀了。

◎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有个学生,辛辛苦苦攒了篇论文证明黎曼猜想,结果被指出是错误的。该学生备受打击,郁郁而终。在葬礼当天,风雨呜咽,山川默哀。只见希尔伯特上台发表悼词,他说:虽然这孩子的证明有错,但他的方向可能是对的。首先,让我们考虑这样一个单复变函数……

就这样,希尔伯特为悼念者讲了大半天黎曼猜想,最后大家都哭了。

◎ 柯尔莫哥洛夫(Andrey Kolmogorov)是苏联最伟大的数学家,爱好肉搏,曾在 Yaroslovl 车站攻击民兵,还在苏联科学院打过卢津(Luzin,另一位数学家),因为备受斯大林的宠爱,皆全身而退。1939年,他对挑战人类失去兴趣,决定挑战大自然,赤身跳入莫斯科的冰水之中,结果被送往医院抢救,差点儿就冻死了。1973年,他以七十高龄再次跳入冰水,只为证明自己对身体的绝对信任。

这个大概属于作死未遂的案例。

◎ 波丹诺夫(Alexander Bogdanov)是个苏联的物理学家,企图通过输血实现返老还童,传说还帮列宁的妹妹输过血。这可能是我国“鸡血疗法”的前身。后来波丹诺夫为自己输入了一个病号(身患疟疾及肺结核)的血,不治身亡。

◎ 瑞切特(Franz Reichelt)为了展示自己发明的“飞天神衣”(如图,降落伞的前身),从埃菲尔铁塔跳下,“五体投地”,没有留下抢救的机会。


◎ 埃菲尔铁塔已经不能满足法国人 “带我装逼带我飞” 的欲望。1911年,巴黎飞行家环龙(Vallon)来到上海,在盘马路表演飞行,坠亡于跑马厅。史载:环龙死后获恤金,甚巨,其妻痛之甚,顾哀而不哭。隔壁有个叫老王的人一直安慰她,大意是:嫂子不哭,今夜我们都是法国人。并附挽联:

环龙君是当世神龙,快哉列子御风,绕场三匝;
盘马路看行空天马,伤矣杞妻不哭,市骨千金。

如今上海的南昌路,旧名就叫环龙路;而复兴公园的原名是法国公园,里面也有一座环龙纪念碑(抗战被毁)——都是为了纪念这位“空中白求恩”。

配图为环龙君的泉下好友——同样摔死的飞行家:李林塔尔(Otto Lilienthal)


◎ 老上海曾将环龙君誉为:神州飞天第一人。此言差矣。

早在明朝初年,有个叫陶成道的人以“火器神技”得到朱元璋赏识,被授为万户官。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双手举起两只大风筝,命人在后面点火发射(如图),果然被送往了西天。


这才是真正的 “世界航天第一人” 好吗!

后来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 清朝有个科学家,名叫徐寿,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之先驱,曾研造出我国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徐寿有个儿子,叫徐建寅,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首席科学家,“一人足抵洋匠数人”。他先是帮李鸿章研制出了硫酸(时称镪水),又被张之洞抓到钢药局去制造炮弹。由于此人坚持要“日手杵臼,亲自研炼”,结果“以试无烟药,被轰”。最后全身只找回了一只脚,还穿着大清官靴。

闭上眼睛,用心再感受一遍:被轰!

张之洞的挽联写得很好:

中华化学更有几人,从此广陵成绝调;
今日军资为第一事,痛哉欧冶堕洪炉!

◎ 提到炸药,就不得不说大名鼎鼎的诺贝尔(Alfred Nobel)。准确说,应该是诺贝尔全家!他爹因为研制家用取暖锅炉,就曾一把火烧光房产,诺贝尔本人可谓浴火而生,几乎夭折。但在三十年后,他终于复仇成功,在研究雷管时将父亲炸伤。更惨烈的是他的弟弟,直接被他给炸死了。

百度一下“诺贝尔”你会发现:鉴于这三个字的恐怖主义威胁,我国已将他处理为一种防火的瓷砖。

◎ 野生科学家

@王不二

,用生命为你们讲故事,没吃午饭,卒。

user avatar

科学家作死屡见不鲜,但往往倒在黎明前。说一个猛人。在二百年前,宾夕法尼亚博士生福斯,辛辛苦苦作死,离真理只有一步之遥。


当时有一种黄热病,被认为是人和人之间传播的。福斯为了证明不能在人之间传播,就开始了作死试验。


他先在胳膊上切了一刀,把黄热病人的呕吐物敷在伤口上,果然平安无事。他为了确定,继续切了20多个伤口敷上呕吐物,还没事。然而他并不罢休,他的确有强迫症的恶习。


他把黄热病人呕吐物滴入双眼,没事。用火烤呕吐物吸入蒸汽,没事。把呕吐物烘干、压缩,咽了进去,没事。然而他还是不放心,终于,他把病人刚吐的新鲜、热气腾腾的呕吐物吞了下去,啊!还是没事。然而面对一个强迫症患者,这些远远不够。


病人的血、尿、唾液、汗液、和便便,随着气温和季节的变化,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进入了福斯同学的体内……如此痛苦方能满足强迫症诉求!终于满足了,福斯得出结论:第一,黄热病只出现在温暖、炎热的季节,在零度以下不会传播。第二,不会人传人。


这篇痛苦不堪的论文样福斯同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和绝大多数博士论文一样,这样的结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始终不能解决黄热病的传染源问题,并且的确在人群中继续传播。其实,福斯同学离名垂青史就差一步。


一百年后,有人看到了福斯的论文,温暖炎热,零度以下……嗯,不通过食物、体液传染……嗯……,那只能是什么特殊传播。他抓了一只蚊子,化验……得出真相:黄热病通过蚊子传播的!找出了元凶,灭蚊、防蚊,救了千千万万性命,名垂青史。尽管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总之我记住了作死的福斯同学,这个身患强迫症的博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