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个人:列宁和孙中山。
这两个人活跃于同一时代,人生经历类似,分别为布尔什维克和国民党这两个中俄革命主力军毫无争议的领袖和教父。两个人的去世时间仅仅相隔14个月,分别对布尔什维克和国民党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其实1924年的列宁和1925年的孙中山面临的情况是类似的。1924年苏联刚刚从内战中恢复,在新经济政策下开始建设社会主义;1925年的孙中山,也总算是在十几年的风雨飘摇后,在广东站稳了脚跟,并且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总算有了实现他三民主义的资本。两者都处于刚刚解决生存问题,建立了政权的初步架构,手握优势满怀希望地向下一个目标开进的阶段。
这种时候虽然总体上是欣欣向荣前景光明的阶段,但是也是隐藏着危机的时候——因为政权草创之时,制度尚不成熟,政策仍不确定,政权里的各个山头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摆平,没人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20年代初的苏共不像后来的我党被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洗了好几遍,成分十分复杂;而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内部关于下一步怎么走远没有达成共识,有恨不得立刻榨干农村大干快上搞工业化的托洛茨基,也有相对温和强调农业发展的布哈林,这方面的政策分歧实际上后来困扰苏联直到它解体。国民党比布尔什维克更惨,布尔什维克们不管再怎么吵,至少都会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而国民党内则同时包含了戴季陶这种右派保守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简直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大杂烩。在这种时候,列宁和孙中山这种无可置疑的权威的作用就尤其重要——两者分别为布尔什维克和国民党的缔造者,政权内不同派系不管怎么倾轧,都不会有人胆敢质疑列宁或者孙中山的领袖地位——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立国时的华盛顿,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再怎么吵终究还是要对华盛顿保持恭顺。同时,列宁和孙中山在苏共或国民党内也大致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中立的位置,不至于走偏激。可以预想,如果上天再给列宁和孙中山三五年的寿命,让他们有时间调和派系矛盾,确定政策方向和制度框架,安排好身后事,那么布尔什维克和国民党很有可能会在他们去世后延续之前的团结和统一,即便有内部斗争,或许也能够以一种不那么丑恶的方式结束。
可惜的是,两个人都在这个关键时刻去世了。列宁去世时54岁,孙中山去世时59岁,虽然称不上是英年早逝,但是显然是死在了政治家的黄金年龄上。而且,他们的去世比较突然,让两人都没来得及为身后事做好妥善的安排——于是两个人的去世立刻就引发了布尔什维克和国民党内激烈的权力斗争和路线争论。在制度尚不完善,又缺乏一个绝对权威来稳住大局的情况下,内部斗争很快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毕竟在这一方面野心家比革命者更有经验。最终,苏共和国民党内最不该执掌大权的人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垄断了最高权力。
列宁在给苏共的遗嘱里早已明确地表明斯大林不宜出任当的总书记: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这个人在所有其它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
而孙中山生前最属意的接班人则是胡汉民,从来没有想到过让蒋介石接班——对于孙中山来说,蒋介石仅仅是一个军事将领。
结果,由于两人的早逝,他们生前最害怕的情况出现了。列宁死前最警惕的斯大林,后来成了苏联皇帝;孙中山最后也被一个军头用军事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政治遗产。更严重的是,后来的政治斗争严重地摧残败坏了苏共和国民党,让它们面目全非。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发动大清洗,几乎杀光了参与了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更荼毒了数千万苏联人民。从此之后苏共不再有什么民主集中制,而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专制政权。苏共的理想主义内核被彻底剥离了,取而代之的是丑恶的现实政治的算计以及无底线的残暴。而国民党,也被蒋介石用纯粹的武力手段篡夺,随后的清党一方面让共产党损失惨重,彻底断送了国共合作,另一方面也清掉了国民党内最有理想和能力的一批人,让国民党迅速朽败。
的确,列宁的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国力与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蒋介石也的确成功地完成了北伐的历史使命,短期来看,斯大林和蒋介石的确是列宁和孙中山优秀的继业者。然而,斯大林的大清洗从根上毁掉了苏联的合法性根基,其经济政策也为苏联的未来买了一颗雷——这两者最终注定了苏联的灭亡。同理,蒋介石的清党决定性地毁掉了国民党的精神内核,而被他清掉的共产党最终把他赶到了台湾岛上。
的确,客观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上的矛盾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克里斯马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列宁能够在20年代控制苏联政局,他或许至少能够把斯大林的权力给约束住;如果孙中山能够成为北伐时期的国民政府领袖,那么蒋某人大概也不敢搞什么政变(就算真的搞了政变那也完全没有了大义的名分了)。或许矛盾后来还会以另一种形式爆发,但是烈度可能会被控制在一个小一点的范围内,成千上万的老布尔什维克与无辜老百姓或许不会死在内务部的枪下或者古拉格,苏区的老百姓也未必要经历“屋要过火人要换种”这一遭蹂躏。
只可惜天不假年。
直接导致瑞典帝国梦碎的两位雄主古斯塔夫二世和卡尔十二世就属于死在了不该死的时候,我个人觉得都是非常可惜的
前者在三十年战争里的决战,吕岑会战的顺风局里压着华伦斯坦的帝国军打,在关键阶段亲上战场带领骑兵冲锋,打算给帝国军最后一击,结果冲锋过程中因为浓雾遮挡与本部失散,单枪匹马冲进了敌军阵中,被火枪手打落马下…
古斯塔夫之死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失去统帅的瑞典军为了替国王复仇,不计后果拼了命的进攻帝国军,虽然成功击败了帝国军,但是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只能说是惨胜,从此丧失进攻能力,被迫退回神圣罗马帝国北部沿海地区,新教联盟也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领袖。
二是领袖的战死使得瑞典军的指挥权落入伯恩哈德•魏玛和古斯塔夫•霍恩之手,二人性格迥异且素来不和,瑞典军失去了主心骨,战略也摇摆不定,结果在撤退途中被重整旗鼓的帝国军追击,双方在纳德林根爆发大战,瑞典军惨败,古斯塔夫•霍恩被俘,伯恩哈德•魏玛带领剩余不到一半的残兵退回北方,古斯塔夫二世之前浴血奋战的战果几乎损失殆尽。
如果古斯塔夫二世没有阵亡在吕岑,那很明显瑞典军将不会为获胜而付出巨大的损失,瑞军主力安全的回到北部新教诸侯的地盘修整,那么瑞典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整合其征服的帝国北部领土,而新教联盟幕后黑手法国三年后便按耐不住和西班牙开战,准备直接干预三十年战争,能不能推翻哈布斯堡的统治我不好说,但是打赢三十年战争是没什么问题的,新签订的合约里瑞典的利益将会占很大的权重,而不仅仅是西波美拉尼亚和维斯玛、不来梅—费尔登两个主教区的领土,控制了奥德河和威悉河出海口的瑞典心心念的波罗的海霸权或许可以更早的实现。
如果说古斯塔夫二世的死给了国力上升期的瑞典一个巨大的打击的话,最起码在其死后靠着瑞典首相艾克塞尔•乌克森谢纳的力王狂澜,瑞典依旧在战争后期重新入场,最终获胜开启瑞典黄金时代。
而卡尔十二世的战死,则彻底断送了瑞典的北欧霸权
1697年,卡尔十二世以十五岁的年纪登基,登基仅三年周围意图挑战瑞典霸权的强邻如丹麦—挪威、萨克森—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组成同盟向瑞典宣战,挑起大北方战争。
战争早期,卡尔十二世凭借其天才般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瑞典军队成功阻截侵略军,并四处获胜,连败丹麦、俄国、波兰。1706年后他成功反攻至萨克森与波兰境内,逼使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在兵临城下时退位。但不久后便因胜利而冲昏了头脑,亲率大军进攻俄国,深入俄国境内,但结果一如以后的拿破仑与希特勒一样,在1709年遇到极冷的冬季,大败给练兵有成的俄军,军队溃散,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其后他逃至奥斯曼土耳其寻求协助,同时遥控操纵瑞典国内政局继续战争,他在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三世的宫廷作为顾问说服苏丹对俄开战,从南线进攻俄军缓解瑞军正面战场压力,他亲上前线指挥土军进攻俄军取得大胜,将彼得一世率领的俄军包围,正准备将其歼灭扭转战局之时,土耳其在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后不久便因为遭到收买而与俄国议和,卡尔十二世功败垂成。
失去土军威胁的俄军随即进攻瑞典,并节节胜利,卡尔十二世没有办法,只得在1714年与俄国议和,大北方战争暂时停止。
在与俄国议和期间,为了解决侧翼丹麦—挪威的威胁,卡尔十二世在1716年再次御驾亲征,亲率军入侵挪威,以补偿瑞典在大北方战争里的损失,可是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数。
卡尔十二世在1718年在围攻一座挪威小城腓特烈史登时,被流弹击中在己方的战壕里当场阵亡,年仅36岁。
国王突然战死,失去主心骨的瑞典军队因此阵脚大乱,只得草草结束对挪战事。
卡尔十二世的妹妹乌尔丽卡•艾利诺拉在他死后跳过他指定的继承人卡尔•弗雷德里希(德棍沙皇彼得三世的爸爸),控制瑞典国会强行继承了王位,上台之后不顾新败于俄罗斯的状况,推行反俄政策引起彼得一世的强烈反感。
一直对瑞典东波罗的海领土虎视眈眈的俄国见难缠的对手战死,亦乘此机会重启战端,并在厄塞尔海战和克琅加姆岛海战里重创瑞典舰队,面对彼得一世的大军,失去了卡尔十二世的瑞典再无力抵抗,只得与俄国签订尼斯塔德条约,割让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卡累利阿、里加和维堡等波罗的海东岸的领土,从此失去北欧霸权成为二流国家,而俄国则取代其地位一跃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卡尔十二世的死将瑞典向崩溃的深渊又狠狠地推了一把,假设其并没有在挪威战场阵亡,那大概率可以击败丹麦夺取挪威地区(自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之后丹麦在正面战场只要碰上瑞典那就是惨败),那么也就不会有乌尔丽卡•艾利诺拉的即位和其带来的灾难性的与俄重启战端。
一个征服了挪威的瑞典,再加上卡尔十二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天才,足以让俄罗斯引起忌惮,毕竟彼得一世先后两次在卡尔十二世的手上被逼入绝境(纳尔瓦战役、第三次俄土战争),那么俄瑞议和将不是一次短暂的停战,瑞典仍然有很大可能保住波罗的海东岸的领土,从而继续维持其北欧霸权。
1718年时卡尔十二世36岁,而其最大对手彼得一世46岁,比卡尔十二世大10岁,仅7年后的1725年彼得一世便过世了,而这时卡尔十二才43岁正当壮年,历史上彼得一世去世后的俄国因为连年的战争和因此带来的沉重税赋爆发了几场大规模的起义,而彼得二世死后,男嗣断绝的罗曼诺夫王室也为了争夺皇位也斗得死去活来,此时若是卡尔十二世在世,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瑞典一雪波尔塔瓦之耻亦不是没有可能。
只能说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