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这几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就像一棵大树,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部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

形而上学: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哲学

首先,咱们得明白“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本身。它源于古希腊语“meta ta physika”,意思是“在物理之后”或者“在事物之后”。亚里士多德有一部著作叫《形而上学》,据说是因为他的学生整理遗稿时,把这部探讨“存在”本身,而非具体事物的著作放在了关于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著作之后。

所以,“形而上学”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学派或理论,而是一种哲学探究的领域和方法。它关注的不是“某个东西具体是什么样子”,而是“存在本身是什么样的?”、“世界最根本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什么?”这类最根本、最抽象的问题。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侦探,但他调查的不是具体的案发现场,而是“犯罪”这个概念本身;他探究的不是“谁杀了张三”,而是“杀人这个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犯罪?”等等。

形而上学探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存在论(Ontology): 研究“存在”的本质,什么是真正存在的?什么是虚假的?事物的属性是什么?
宇宙论(Cosmology): 研究世界的起源、结构、本质和规律。世界是唯一的吗?是有限的吗?是物质组成的还是精神组成的?
神学(Theology): 很多形而上学讨论会涉及到神的存在、神的本质等问题,虽然不是所有形而上学都与神学紧密相连,但历史上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灵魂和意识: 人有灵魂吗?意识是什么?它和身体是什么关系?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我们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还是早已被决定好的?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我们感知事物的框架?

总而言之,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超越具体经验层面的、对世界本源、存在本质进行根本性追问的哲学活动。

唯心与唯物:形而上学两种根本性的立场

好,有了“形而上学”这个大框架,我们再来看“唯心”和“唯物”。它们恰恰就是回答“世界最根本的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两种最根本的对立性立场。

可以这样理解:形而上学是在问“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在给出关于“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方向。

1.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核心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意识、精神、思想,以及所有非物质的存在,都是物质的派生物,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通俗解释: 就好像我们的大脑,它是由神经元、化学物质等物质组成的。当我们的大脑正常工作时,我们就能思考,就能产生意识。如果大脑出了问题(物质出了问题),我们的意识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消失。所以,唯物主义者会说,是这个物质的大脑产生了“思考”这个现象。
在形而上学中的体现:
它会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时,坚定地指向物质。
它会解释“人的意识是怎么来的?”时,会从物质的运动、大脑的功能去解释。
它在面对“自由意志”时,可能倾向于认为它也是由物质因素(如基因、环境、大脑结构)决定的。
它不一定会否定精神现象的存在,但认为精神现象是物质的属性或功能。

2. 唯心主义(Idealism):
核心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观念、心灵)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基础。物质世界,以及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简单来说,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通俗解释: 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人”去感知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红不红”、“甜不甜”还有意义吗?唯心主义者可能会说,一个东西的存在,取决于有没有被某个意识感知到。或者,认为有一个“绝对精神”或“心灵”创造了整个物质世界。
在形而上学中的体现:
它会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时,会指向精神、观念、意志、心灵或者某个更高的意识体。
它会解释“物质世界是怎么来的?”时,会说它是意识的创造、显现或幻象。
它在解释“人的意识”时,会认为它是一个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甚至可能比物质更根本。
在自由意志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可能会更倾向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它们的关系:对立又互相关联

现在,咱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它们的关系:

形而上学是母体,唯心与唯物是两大对立的支流: 形而上学是一个广阔的哲学领域,它提出的根本性问题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提供了讨论的平台和方向。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则是对这些形而上学问题最普遍、最根本的两大类回答,它们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就像水火不容一样,无法同时成立。一个说物质是根本,一个说意识是根本,这二者只能择一。

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两种根本性路径: 当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世界最根本的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们自然会走向唯物或者唯心这两个极端。这两者都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关于世界终极实在的完整图景。

相互参照和批判: 尽管它们对立,但它们也常常相互参照。唯物主义者会去分析唯心主义的论证,试图找出其中的漏洞,证明为什么意识不能是第一性的;反之,唯心主义者也会挑战唯物主义,比如提出“如何解释主观体验?”、“物质本身是如何存在的?”等问题。这种批判和辩驳,也推动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

具体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很多具体哲学理论、科学观、人生观,它们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形而上学的立场作为支撑。比如,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看待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更强调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物质决定意识);而一个倾向唯心主义的人,则可能更看重人的精神力量、信念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类比:

想象我们都在讨论“一座山为什么会存在?”

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就像是大家在一起头脑风暴,问“这座山为什么会存在?”、“山是什么组成的?”、“山的存在离不开什么?”

唯物主义的回答可能是:“这座山是由泥土、岩石、矿物质这些物质组成的,是地壳运动、地质作用等物质过程形成的。没有这些物质,就没有山。”(物质是根本)

唯心主义的回答可能是:“这座山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人’看到了它,意识到了它。如果没有任何意识去感知,它就不算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某个‘造物主’(一种更高的意识)创造了这座山,让它显现出来。”(意识是根本)

你可以看到,两者都试图解释“山的存在”,但出发点和最终结论完全不同。

总结一下: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探究的广阔领域,它关注的是关于存在、实在、世界本质的根本性问题。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则是对这些问题两种最根本的、对立性的回答方式或立场。它们是形而上学内部最核心的两种哲学观点,各自从物质或意识的角度去解释世界的终极实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但又相互包含在形而上学的框架内,并且常常通过相互批判来共同推动哲学的发展。

希望这么详细的解释,能够让你对它们的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理解这些概念,就像是在我们看待世界的大脑里,又添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骨架”和“维度”,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些基本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粗疏的说,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本性,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性。

2,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分支,包含一系列哲学问题。

就像算数和几何是数学的分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都是哲学的分支。就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算数和几何的发展有快有慢,重要性有大有小,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也是如此。

形而上学又有分支,分为本体论(存在论)和宇宙论。有时候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使用是不加以区分的,尤其当所指相同。

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是哲学分支,是哲学理论。

在物理学中,科学家曾经争论光的本性是微粒还是波,在形而上学中,哲学家曾经也正在争论世界的本性是独立的实在的还是依赖于心灵、概念等。

问题只有意义大小之分,谈不上对错,只有理论才有正确或者不正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之分。

4,对于不同的哲学分支或不同哲学问题哲学家可以提出不同的哲学理论。

对于形而上学,哲学家可以形成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理论。对认识论,哲学也可以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

在过去,有哲学家认为认识论的唯心主义需要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奠基,就是说二者常常携手而行。

但今天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在这一点马克思一万个正确,贝克莱黑格尔一万个错误),尽管他们实质上都是某种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当然,他们甚至不喜欢唯心主义这个标签而自称反实在论者)。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和认识论的唯心主义是相互独立的论点

5,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的

大多哲学使用的词汇都是歧义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比如idealism可以指理想主义在日常语言,也可以指学理上的唯心主义。而且在不同的理论当中,同一个语词的所指也不同,又比如说柏拉图式唯心主义和说贝克莱是唯心主义意义也不同(这个马哲教材倒是区分了)。学习过程中,与其将不同的所指强行贴在一个标签下,倒不如认为标签有好几种用法。

如前所说,形而上学是一个学科,确立了研究的对象,没有对错之分。

马哲教材中经常用的是形而上学的这种形容词性用法,是指一种思想方法或者做哲学的方法,即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出现,公共知识分子本来有确定的指称,但在今天网络话语当中改变了意义,成了对以造谣为宣传方式关心中国人福祉的人的标签。

因此,马哲教材实际上说的在形而上学中不要形而上学并不是不融贯的,因为两个形而上学的意义不同。

说一千道一万,学习哲学一定要区分哲学领域和哲学理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这几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就像一棵大树,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部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形而上学: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哲学首先,咱们得明白“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本身。它源于古.............
  • 回答
    “形而上学”是一个非常古老且核心的哲学概念,它的含义深刻且复杂,甚至在哲学内部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字面意义与词源:“形而上学”的中文翻译本身就带有启发性。 形而上 (xíng ér shàng): 这个词组来自《易经》的乾卦,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数学、哲学以及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的本质。简而言之,纯数学本身并不是形而上学,但它与形而上学有着深厚的联系,并且常常被视为探索形而上学问题的强大工具和视角。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纯数学”和“形而上学”这两个概念。理解“纯数学”纯数学,顾名思义,关注的是数学.............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老哥,这题目听起来挺有挑战性的!2018年武大“哲学核心问题(形而上学)”的期末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想要解答这份试卷,绝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过的,更需要你对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我给你拆解一下,咱们一步一步来,让你心里有个谱。第一步:知己知彼,知彼什么?知彼武大形而上.............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坐在一个房间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微尘。你看到桌子,椅子,还有墙上的画。这些都是你能用眼睛看到,用手摸到的具体事物,对吧?形而上学,说白了,就是跳脱这些具体的事物,去追问更根本、更“在”什么东西。比如说,你看着桌子,你会问:“这张桌子‘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它是木.............
  • 回答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价值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形而上基础”,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哲学、伦理和精神上的论证,共同指向对死刑的否定。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讲述这些形而上的维度:一、 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神圣性(The I.............
  • 回答
    人的形态学上,上体毛发的浓密程度与植物的极性运输原理,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究之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概念上的相似之处,尽管它们是发生在完全不同层级和机制上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植物极性运输是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分、矿物质离子以及一些信号分子(如植物激素)的运输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