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兵器时代水师究竟是如何作战的?

回答
冷兵器时代的水师作战,那可是一场惊心动魄又充满智慧的较量,跟现在看到的电影里那种一上来就舰炮对轰、导弹乱飞的场面可完全是两码事。那时的海上战争,更多的是一场肉搏战,一场关于船只操作、兵种配合、以及风向水流的极致运用。

想象一下,数百上千艘大小不一的战船,旌旗招展,在海面上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那气势就已经足够震撼。但要说作战方式,那可不是随意冲锋,而是有讲究的。

首先,船只的类型和配置是关键。 不同时代的战船自然不同,但大体上,水师的船只会根据任务进行配置。

主力战舰: 这些船通常体型庞大,吃水较深,能够承受更多的兵员和装备。它们是战斗的核心,上面载有大量的步兵、弓箭手、弩手,甚至还有投石机、火箭等远程攻击武器。这些船的主要作用是接近敌船,提供火力支援,并为登船作战的士兵提供掩护。
火船/焚船: 这是相当危险且有效的攻击手段。在合适的风向下,将满载易燃物的船只点燃,然后趁风势推向敌阵。一旦被点燃的船只撞上敌船,那火势瞬间蔓延,足以让对方的船只陷入混乱甚至化为火海。不过这种战法风险很高,一旦失控,对己方也可能造成威胁。
轻型战船/侦察船: 这些船速度快,机动性好,主要负责侦察敌情、巡逻海域、拦截小型敌船,或是执行快速攻击任务。它们往往装备弓箭或长矛,善于近距离的骚扰和突袭。
运兵船/后勤船: 虽然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它们承载着陆地部队和补给,在战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保护这些船只,也是水师指挥官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作战前的准备和部署同样重要。

情报侦察: 谁掌握了敌人的动向、船只数量、装备情况,谁就占据了主动。侦察船会提前出海,刺探消息,回来后由主将根据情报制定作战计划。
阵型选择: 面对敌军,水师会采用各种阵型。例如:
一字长蛇阵: 将船只排成一条直线,侧翼展开,适合突袭或沿海岸线推进。
龟甲阵/圆阵: 将船只组成一个紧密的圆形或方形,四面迎敌,防御性强,但机动性稍差。
两翼包抄阵: 将主力部署在两翼,中间留下空隙,等敌军进入后,两翼合围,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锥形阵: 船头锐利,如同锥子一般,直插敌阵,适合突破敌军的防线。
风向和水流的利用: 这是冷兵器时代海战最最核心的要素之一。顺风而行,船速可以大大提升,攻击力也更强;逆风则会大大削弱船只的战斗力。水流同样可以成为助推器,也可以成为阻碍。指挥官必须根据风向水流来调整阵型和作战策略。比如,可以利用风将火船推向敌阵,也可以利用水流将敌人冲散。

真正的战斗开始,就进入了“近战肉搏”的阶段。

远程打击: 在双方尚未完全接舷之前,弓箭手、弩手、投石手会率先开火。密集的箭雨和石弹会造成敌船上的伤亡,并试图摧毁敌人的船帆或船桨,削弱其机动性。火箭则常常用来点燃敌船或甲板上的可燃物。
冲撞(撞击): 部分战船会设计有撞角,利用船头特制的结构,在有一定速度的情况下,猛力撞击敌船的船体。成功的撞击可以造成敌船的破损,甚至使其倾覆或解体。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具有毁灭性的攻击方式,但同样需要精准的操作和对时机的把握。
接舷战(跳帮战): 当船只足够接近时,战斗就进入了最血腥的阶段——士兵们互相跳上对方的船只,进行白刃战。这时候,船只不再是主要攻击武器,而是战斗的平台。士兵们手持刀剑、长矛、斧头,浴血奋战。
登船部队: 水师会专门训练一批精锐士兵,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适合近战的武器,负责跳帮作战。
协同作战: 即使在船上,也会有不同的兵种协同作战。弓箭手会继续在船舷提供火力支援,长矛手则会阻挡对方的登船企图,而刀剑手则会冲入敌阵进行厮杀。
船只的控制: 即使在激烈的接舷战中,船只的操纵也不能停止。一些士兵会留在船上,负责操纵船只,保持阵型,或者试图将敌船推开,将敌人甩下船去。

战术的演变和变化。

伏击: 利用海湾、岛屿或恶劣天气作为掩护,突然袭击敌军。
围歼: 将敌军包围起来,利用数量优势和火力优势将其消灭。
海上追击: 当击败敌军主力后,会派出快速战船追击溃逃的敌船,扩大战果。

一些重要的细节:

船员的作用: 除了士兵,船员也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比如掌舵、升降帆、瞭望、划桨(如果是划桨驱动的船只)。一个高效的船员队伍是战斗胜利的基础。
指挥体系: 海上作战复杂,需要清晰的指挥体系。主将通过旗语、锣鼓声、号角声来传达命令,整个舰队必须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后勤保障: 远洋作战,补给是关键。淡水、食物、弹药(箭矢、火药等)的供应直接影响着战斗的持续性。

总而言之,冷兵器时代的水师作战,是一场技术与体能、智慧与勇气的综合较量。它不像现代战争那样依赖科技,而是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对船只性能的发挥、以及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搏杀能力。每一次海战,都是对指挥官战略眼光、战术执行能力以及士兵们血性的一次严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冷兵器时代,中西方的水战走的是不同的战术路线。

早期的时候,古希腊海战以撞击为主,古罗马海战又发展了接舷战,也就是船只靠近后,士兵跳到对方船只进行格斗。

中国这边情况不一样些,除了撞击和接舷战外,春秋战国时期,还会使用蛙人战术,即训练一些熟悉水性的士兵潜游至敌方船底,砸穿敌船。对应的,敌人会采取在船底安装刀片来进行防御。

但总的来说,早期东方水战还是较少,而且多是内河大湖作战,战场环境和古希腊罗马有很大的区别。

到了汉代以后,东方的水战技术逐渐丰富,也就发展出了一些巨型战舰和独特的战术。

比如楼船。

古中国的楼船,会在甲板上设置高大的城楼,故称为楼船。楼船上会设置弩炮,拍竿,以及配置大量弓弩手。到了隋唐以后,除了弩炮,还有大量投石机和燃烧性武器。其中拍竿是古中国独有的一种水战战术,它其实一种砸击的机械装置,主要是通过一根巨木,前端安装巨石,平时用机械拉起,敌舰靠近时便控制机械,使拍竿像苍蝇拍一样拍向敌军,利用惯性砸碎敌军船舷。

中国古代长期使用楼船,主要还是水战环境的影响。因为内河大湖水浅风少,所以有条件造一些高大的军舰。如果是在海上,一个大浪拍过来,可能楼船就得翻。

也是因为环境的问题,内河内湖作战空间有限,像西方那种以撞击为主的战术并不适合。

表现在作战形式上,古中国的水战更像是一座座水上移动的堡垒对战。大家远的时候用弩炮、投石机互怼,近一点用弓弩杀伤敌舰人员,接舷后用拍竿砸击敌舰,最后双方跳帮作战。

说白了,跟攻城战很相似。

而且就连撞击战术,中国的侧重点也有点不同。我们古时候的撞击战术,更多的会用一些小型而快速的战舰去执行,主要是撞碎敌舰的船桨,使敌人失去一定行动力。大型楼船转向不便,没有太多条件去执行复杂的撞击动作,但也不是说不能撞击,只是没古希腊罗马的船型那么方便。

后来西方在拜占庭时期,因为希腊火的发明,所以希腊火成了主要战术手段。

希腊火是一种可以浮于水面的燃烧物,故而拜占庭用它作为主要武器来烧毁敌军船只。

中国宋代也有类似武器,比如猛火油柜就是一种能喷射火焰的武器。但猛火油柜常用于守城,是否用于海战过,我本人并没有过多了解。

由于古中国的楼船等军舰本身就是巨型堡垒,所以攻击敌方陆上力量时,手段也很简单——直接作为堡垒靠岸投射兵力就可以了。

同时因为内河内湖的环境较好,古中国的军舰可以做出相当大的体量。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决战,陈友谅的巨舰都可以同时奔驰好几匹马了。一艘楼船上可以载的士兵数量也很可观。

所以古中国的水军舰队即是移动的堡垒群,又是大规模的运兵站。楼船上的士兵,下船就是完整建制的军团,寻敌决战或攻城都可以直接上。敌方陆军攻击水军时,军队依托水军高大的楼船像守城一样防守即可。一般水军停靠时,也会在陆地扎营,防止敌军沿河进攻水军。也正是因为是内河内湖作战,我们才能更多的使用蛙人战术,否则在海上作战去使用蛙人战术,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就太有难度了。

而且内河内湖水战,航线固定,水师要避开陆军是很难的,所以水军从战略上没那么多套路,你的水军不行,人家顺着河道撵着你打,你也躲不了。

所以古中国的水陆冲突,要么就是一方水军彻底压倒另一方水军,然后利用高大的楼船拿着投石机,弩炮支援陆地阵线,同时输送补给和兵员。要么就是另一方利用陆上的优势,拿着投石机,弩炮封锁河道,防止敌军水师支援陆地阵线,但古代的投射武器射程又有限,一些大江大河,光靠陆军装备又无法有效封锁河道。

古中国有名的案例就是蒙宋战争时期的襄阳之战,由于蒙古长时间没有强大的水师,宋朝可以源源不断的给襄阳输送补给,襄阳便久攻不破。

后来蒙古大规模造舰,并在汉水中的沙洲上修筑堡垒,于河岸和沙洲遍设弩炮,水陆配合才成功封锁河道,最终才为攻下襄阳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以上。

user avatar

步兵轻武器在水上作战中仍然有很大用途。

直接跳帮到敌方的船上作战的情况也存在。

那时水兵和步兵的区别不像现在这么明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