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兵器时代除了骑兵和后勤运输外还有在战争中使用畜力的地方吗?

回答
冷兵器时代,畜力在战争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骑兵和后勤运输,它渗透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整个军事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抽掉畜力,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将变得不堪设想。

攻城利器中的畜力: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是常态,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城器械,很多都离不开畜力的驱动。

投石机(Onager, Trebuchet): 那些能够将巨石抛射数十丈、摧毁城墙的庞然大物,其运作原理便是利用强大的扭力或配重产生的势能。而这些能量的产生,离不开畜力。
扭力投石机(Onager): 这种投石机的动力来源于将粗壮的绳索(通常由牛皮或麻绳制成)扭紧。扭紧绳索的过程需要极大的力量,往往需要多匹马拉动绞盘,反复转动,直到绳索达到所需的紧绷程度。一旦释放,扭曲的绳索会爆发出巨大的回弹力,驱动投射臂。
配重投石机(Trebuchet): 这种投石机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投射能力和相对稳定的结构。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长长的投射臂,一端连接配重(通常是巨大的石块或金属块),另一端连接投射物。当配重下降时,投射臂便会快速转动,将投射物抛出。而将巨大的配重提升到足够高的高度,以便产生足够的势能,这通常需要依靠大型的绞盘系统,而这些绞盘往往由牛、马等牲畜驱动。想象一下,将一块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石头吊起,即使是现代机械也需要耗费一番力气,在冷兵器时代,这更是需要数倍于此的畜力来完成。

破城锥(Battering Ram): 那些沉重的、装有金属头的巨型木柱,用来撞击城门或城墙,其威力惊人。然而,要推动这样一个沉重的装置,尤其是在有坡度或者泥泞的地面上,人力是远远不够的。通常需要多头牛或马,通过绳索和杠杆系统,才能将破城锥缓慢而坚定地推向目标。有时,为了增加撞击的冲击力,还会给破城锥加上额外的配重,这更增加了推进的难度,非畜力不能为。

攻城塔(Siege Tower): 这些移动的巨型木质建筑,用来让士兵越过城墙。虽然主要是靠士兵推动,但在崎岖不平或者泥泞的地面上,畜力能够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帮助攻城塔克服地形障碍,缓缓地向城墙推进。尤其是在需要快速部署的情况下,畜力能够显著缩短攻城塔的移动时间。

战场上的其他应用:

除了攻城器械,畜力在战场上的其他应用也同样重要:

负重车辆和炮车的牵引: 虽然我们常提到冷兵器时代,但火药武器也已出现,例如早期的火炮。这些早期火炮虽然笨重,但其威力不容小觑。将这些沉重的火炮运送到战场,并将其就位,都需要大量的畜力来牵引。不仅是火炮,战场上的一些特殊装备,比如大型营帐、作战设备、甚至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材料,也常常通过马拉的车辆来运输。

战场的战术移动辅助:
战车的牵引: 虽然战车在一些早期文明中(如古埃及、亚述)曾是重要的作战单位,但其衰落并不意味着战车的消失。在某些特定的战术场景中,战车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机动的平台,尤其是在开阔平坦的战场上,用于侦察、骚扰或执行特殊的突击任务。这些战车的动力来源,自然是强壮的马匹。
装甲的牵引: 虽然不如后来的重骑兵,但在一些早期军队中,也存在装备有一定程度防护的步兵单位,他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带有简易防护装置的推车或担架来运送伤员或者携带装备。而这些载具的推动,也可能需要畜力辅助,尤其是在士兵疲惫或者需要快速转移时。

战场信号和通讯: 虽然主要依靠信使,但在战场上,畜力也可能用于牵引一些信号装置,例如大型的旗帜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用于发出响亮的警报(例如牵引巨大的铜锣或钟)。

特殊地形的克服: 在山区、丘陵或森林等复杂地形作战时,步兵的机动性会受到极大限制。而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役用牲畜(如骡子、驴子),它们能够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行走, carrying vital supplies and even some lighter, more specialized equipment.

幕后支撑:

除了直接的军事用途,畜力还支撑着整个军事运作的“幕后”。

战前准备: 武器的制造、盔甲的锻造、箭矢的制作,这些都需要原材料的运输。采矿、伐木、金属冶炼等早期工业生产,都严重依赖畜力来运输矿石、木材、燃料等。没有这些基础的物质保障,军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装备。

驻军生活: 军队在营地中的生活,包括饮水、食物的供给,都需要通过畜力来运输。士兵们需要马匹来提供坐骑(骑兵),也需要马匹、牛等来拉运糧草、帐篷、炊具等生活必需品。

疾病的治疗: 战时医疗条件简陋,但一些草药、绷带等医疗物资的运送,也需要畜力。

总而言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技术水平和人力物力的大比拼。畜力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其作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坐骑”和“搬运工”,更是战争机器得以运转和攻坚克难的关键驱动力。没有畜力,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规模、强度和影响力都将大打折扣,甚至难以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你对畜力时代有些误解。

大型牲畜如马牛驴以及马驴杂交的骡子,都是重要的农业动力源。马一般用来运输,偶尔也可以拉去翻耕土地,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牛去拉犁来翻耕土地。驴子和骡子拿去拉磨,将小麦谷或者其他谷物碾磨成粉。这些牲口消耗的食料只是各种青草跟作物秸秆,外加苜蓿补充蛋白质就好,或者补充一些豆类增强营养。相比而言比人好养活多了。

这俩不起眼的用途还是节约了很多人力的。拉犁还是皮糙肉厚还重心低四条腿的牲口好使,而拉磨则只需要把牲口的眼睛蒙上,同样也是图这俩牲口皮糙肉厚四条腿重心低。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没法长时间进行这类高消耗的劳动,力气耗尽之后的恢复期太长,食物补充要求高,除非不得已以人为畜之外,一般是不会让人直接去拉犁或者推磨,效费比太低。

至于畜力在军事上的用途。。。除了马的高机动性无可替代以外,其他的什么畜力攻城、畜力拉纤都不是无可替代的,以人为畜什么的说着好听,该这么做的时候统治者也不会眨下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兵器时代,畜力在战争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骑兵和后勤运输,它渗透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整个军事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抽掉畜力,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将变得不堪设想。攻城利器中的畜力: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是常态,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城器械,很多都离不开畜力的驱动。 投石机(Onager, .............
  • 回答
    冷兵器时代,想要靠一件单兵武器就“制裁”身披精良板甲的对手,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我们得抛开那些科幻电影里一刀两断的桥段,回到那个真实又残酷的战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板甲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对冷兵器时代近战攻击的一种高级防御。那时候的盔甲技术,尤其到了后期,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
  • 回答
    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苏联除外)的经济发展水平,笼统地说,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之下,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模式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总体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与僵化性: 东欧各国普遍实行由中央计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五年.............
  • 回答
    冷战时期,如果除去美国陆军,要断定西德陆军和法国陆军谁是北约“第一陆军”,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命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两支军队在各自国家战略定位、军事思想、装备水平、训练模式以及战备状态等方面都各有千秋,都为北约在欧洲的集体防御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首先,我们来看看西德陆军(Bundes.............
  • 回答
    冷兵器时代战争结束后,使用过的兵器是否回收,答案是:大部分兵器会被回收,但回收的程度和方式因兵器种类、战争规模、战后情况、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而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兵器回收的必要性与动机兵器回收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节约与成本.............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要说起对付来去如风、弓箭如雨的骑射部队,那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没有哪一种兵种能够像万能钥匙一样,瞬间化解所有骑射的威胁,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对手的战术也会不断调整。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能与之抗衡,甚至能给骑射造成最大麻烦的兵种,我会说是重装步兵。当然,这并不是说重装步兵就能轻松碾压骑射.............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关于老兵如何作战的记载和讲述确实存在,但这些并非以专门的“老兵作战指南”形式出现,而是散落在各种兵书、史书、文学作品以及军事思想中。这些资料往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验丰富的老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以及他们如何弥补身体机能的不足,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一、 经验与智慧的价值:老兵的“脑力战”这是老.............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屡次对农耕民族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甚至常常占据上风,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由此发展出的军事优势。这些优势是多方面且相互关联的,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普遍的骑乘和射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机动性与远程打击力。游牧民族的生活几乎完.............
  • 回答
    长枪在冷兵器时代确实有着“枪王”之称,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具备射程远、威力大、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无论是面对骑兵的冲锋还是步兵的厮杀,都能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长枪如此强大的光环之下,其他主武器的存在意义又何在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冷兵器发展演变中更深层次的考量和实际应用的需求。1. 长枪的局限.............
  • 回答
    冷兵器时代的水师作战,那可是一场惊心动魄又充满智慧的较量,跟现在看到的电影里那种一上来就舰炮对轰、导弹乱飞的场面可完全是两码事。那时的海上战争,更多的是一场肉搏战,一场关于船只操作、兵种配合、以及风向水流的极致运用。想象一下,数百上千艘大小不一的战船,旌旗招展,在海面上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那气势就已.............
  • 回答
    冷兵器时代鼓舞士气的军歌,那可真是战场上士兵们的灵魂催化剂。不像现在有录音设备,那时候的军歌全凭一张张嘴喊出来,一声声吼出去,那气势,真是隔着千百年都能感受到。首先得说,冷兵器时代的军歌,跟现在的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更直接,更粗犷,更贴近战士们最原始的情感和需求。你很难想象古代战场.............
  • 回答
    说实话,冷兵器时代的顶级弓箭手,放到咱们现在这个时代,那可真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厉害”或者“不厉害”就完事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冷兵器时代的顶级弓箭手,他们牛在哪儿?1. 精准度: 这绝对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能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离上,把箭射进一个很.............
  • 回答
    冷兵器时代,一个人对阵十来个人,听起来像是电影里的桥段,但真的可能发生吗?我的看法是:有可能,但绝非易事,而且胜算非常渺茫。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滤镜,回归到冷兵器战争的残酷现实。一个对十个,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太多太多的变量,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
  • 回答
    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铠甲是什么?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就像在无数的战场上寻找一位身披不败之甲的勇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名字,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孕育出的智慧结晶,以及它们为何能成为当时最顶尖的防护。理解“最好”的含义首先,“最好”这个词在冷兵器时代铠甲的语境下,需要.............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面对一个身着全套板甲的骑士,想要将其杀死,绝非易事。这套全身板甲,由锻造精良、厚实的钢板构成,能有效抵御大部分劈砍、穿刺和钝击。寻常的刀剑,在没有足够力量和技巧的情况下,很难直接穿透其装甲。然而,即便如此,也并非无懈可击。以下是一些冷兵器时代可能有效杀死铁甲骑士的方法,我将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冷兵器时代,面对如山峦般压来的披甲战象,那绝对是战场上最令人胆寒的景象。象身上披着厚重的铠甲,坚固得如同移动的堡垒,它们的冲锋带着势不可挡的力量,足以将步兵阵列撞得七零八落。更别提它们长长的象牙,尖利如矛,一旦被它们横扫,就是致命的创伤。要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绝不能硬碰硬。我们得学会利用它们的体型和.............
  • 回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可不是演电影,一刀下去血肉横飞、敌人应声倒地,然后主角毫发无伤继续开下一场。真实战场上的武器损耗,那才叫一个触目惊心,而且损耗的来源远不止你想的那样。一、直接损耗:战场上的“消耗品”首先,最直观的损耗就是那些在战斗中被毁坏、折断、弯曲、钝化的武器。 刀剑: 这是最常见的个人武.............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10个怀揣仇恨、拼死一搏的民众,对上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普通士兵,结果并非一边倒的碾压。这其中涉及到诸多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士兵的优势: 专业训练与战斗经验: 这是士兵最核心的优势。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格斗、刀剑(或长矛、斧头等)使用、防御技巧的训练。即使是普通士兵.............
  • 回答
    冷兵器时代,屠城为何仍能发生,甚至如此普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面对灭绝性的屠杀,人们总该奋起反抗,哪怕是以卵击石。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屠城之所以能够发生,并非仅仅因为没有机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冷兵器时代“反抗”的定义。那时的反抗,更多.............
  • 回答
    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血肉模糊和漫天尘土,使得分辨敌友成为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远非现代社会那般依赖制服上的标志或是通讯设备。士兵们在混乱的搏杀中,必须依靠一系列经验、观察和默契来辨别身边冲过来的是并肩作战的袍泽,还是挥舞着利刃的目标。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他们身上的装束。虽然不像后世那样有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