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必然是白刃相接,那么当时的武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损耗呢?

回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可不是演电影,一刀下去血肉横飞、敌人应声倒地,然后主角毫发无伤继续开下一场。真实战场上的武器损耗,那才叫一个触目惊心,而且损耗的来源远不止你想的那样。

一、直接损耗:战场上的“消耗品”

首先,最直观的损耗就是那些在战斗中被毁坏、折断、弯曲、钝化的武器。

刀剑: 这是最常见的个人武器。在拼刺和格挡时,冷兵器之间直接碰撞的力道是巨大的。一把精钢打造的刀剑,在与同样质量的武器对砍时,如果角度不对、力量过猛,或者目标是坚硬的铠甲,都可能出现崩口、卷刃,甚至直接断裂。想想看,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挥舞着重达几公斤的刀剑,全力砍在另一个士兵的盾牌上,这股冲击力传导到刀身上,如果没有足够韧性和强度,立刻就会变形。即使是著名的“唐刀”或“日本刀”,虽然以坚韧锋利著称,也并非无坚不摧。长时间的连续格挡和劈砍,刀身也会出现疲劳性损伤。
矛和枪: 作为步兵的主力武器,矛和枪的损耗也很高。矛头如果材质不好,在刺穿皮甲、布甲甚至锁子甲时,可能发生扭曲或折断。长柄在被格挡、甚至被敌人用武器砍断的情况下,整根矛就报废了。士兵在冲锋时,如果踩到不平整的地面,或者被敌人绊倒,长矛落地受力不均,也容易折断。尤其是在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面前,步兵的长矛除了要刺中马匹或骑兵,还要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断矛的情况屡见不鲜。
弓箭: 弓箭的损耗主要体现在弓本身和箭上。弓(特别是复合弓)对材质要求极高,容易受潮湿、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变形,甚至断裂。连续拉弓射击的张力也会加速弓的损耗。箭矢的损耗就更大了,大部分箭矢射出去之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或者被泥土、树木、障碍物吸收,或者插在尸体上、盾牌上无法拔出。在密集的箭雨中,许多箭会互相碰撞而损坏,或者被敌人的盾牌、铠甲弹开,浪费掉。
盾牌: 盾牌是消耗品中的消耗品。在冷兵器时代,盾牌是抵挡刀剑劈砍、箭矢射击的第一道防线。无论是木质盾还是皮质盾,甚至是初级的金属盾,都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攻击。刀剑的劈砍会在盾牌上留下深深的豁口,箭矢的穿透力(尤其是在近距离)会让盾牌布满孔洞。一个盾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可能就会被削得千疮百孔,甚至被直接劈穿。士兵们往往需要更换多面盾牌才能支撑一场战斗。
铠甲: 虽然铠甲是保护士兵的装备,但它同样有损耗。锁子甲可能会被敌人用剑刃或斧头钩住,用力一拉就扯断链环;板甲会被重击打出凹陷,甚至出现裂缝。虽然铠甲不会像武器那样完全报废,但损坏的铠甲防护能力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影响士兵的行动。

二、间接损耗:战场环境和使用习惯的“慢性杀手”

除了直接的物理损毁,还有很多间接因素导致武器损耗。

战场环境: 泥泞的战场,雨水,沙尘,都会加速武器的锈蚀。一场雨可能就让弓弦生锈、木柄腐朽,刀剑的锋刃出现斑点。在复杂地形作战,比如丛林、山地,武器很容易剐蹭、磕碰,造成损伤。
维护不当: 战后如果士兵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维护条件,很多武器就会因为锈蚀、腐朽而无法使用。冷兵器时代的维护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需要专门的工匠进行打磨、上油、修补。
使用者的技术和习惯: 一个经验不足的士兵可能不恰当的使用武器,比如用刀剑去撬东西,或者用枪去戳石头,这些都会加速武器的损耗。当然,反过来,技艺精湛的士兵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武器。
质量差异: 并非所有时代的武器都质量上乘。很多士兵使用的武器可能是由价格低廉、工艺粗糙的材料制成,这些武器的损耗速度自然更快。
战场上的“掠夺”: 战争结束后,士兵们会互相搜刮战利品,包括敌人的武器装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循环利用”,但如果搜刮来的武器本身就有损伤,或者处理不当,最终也可能被淘汰。

三、损耗的程度:一个大概的估算(非常困难,但可以推测)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战争的规模、强度、作战方式、武器质量、士兵的素质都千差万别。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理解其严重性:

一次大规模战役后,能够完好如初并立即投入下一场战斗的武器,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很多情况下,士兵们会随身携带备用武器或工具,例如多带几把箭,或者一个备用的短刀,这本身就说明了武器的易损性。
在一些战役中,如果未能及时补充武器,士兵们甚至会捡拾战场上死去的战友或敌人的武器来使用,这说明了武器的紧缺和损耗的速度。
军事后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武器的生产、维修和补充。一个强大的军队,其后勤部门需要源源不断地生产新的武器和维修旧的武器。 如果武器损耗率低,后勤压力自然会小很多。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一场大规模的骑兵与步兵的混战。

弓箭手需要不断地拉弓射箭,弓的损耗很快。同时,大量的箭矢射出去就没了,还有一些箭被弹飞或折断。
骑兵挥舞着马刀,在高速冲刺中砍杀,刀剑碰撞和格挡导致刀刃卷曲甚至断裂。马匹的铁蹄在泥泞的战场上奔踏,也容易损坏武器。
步兵挥舞着长矛,刺杀骑兵,或者用盾牌抵挡箭雨和刀砍。矛杆被砍断是常有的事,盾牌被削得千疮百孔。即使是精锐的唐军,他们的武器装备也需要大量的维护和补充。

结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的损耗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打坏了”那么简单,更包含了从材料到工艺,从战场环境到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当时的军队想要保持战斗力,就必须将武器的生产和维护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环节来对待。这是一种“消耗战”,而武器,就是这场消耗战中最基础、也最触目惊心的消耗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战国时期那个足利义辉,在人生最后一战把收藏的刀一把把插在走廊上,砍废一把就换一把……

所以剑身厚重的刀剑有好处,至少砍卷刃了磨磨还能接着用,太薄的刀磨掉了缺口也损失一大段,

所以斧子、戟这种更厚重的玩意很受欢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可不是演电影,一刀下去血肉横飞、敌人应声倒地,然后主角毫发无伤继续开下一场。真实战场上的武器损耗,那才叫一个触目惊心,而且损耗的来源远不止你想的那样。一、直接损耗:战场上的“消耗品”首先,最直观的损耗就是那些在战斗中被毁坏、折断、弯曲、钝化的武器。 刀剑: 这是最常见的个人武.............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凌振的这门“炮”,在冷兵器时代的地位,跟咱们现在打仗用的哪些玩意儿能对得上号。首先得明白,《水浒传》里的“炮”,虽然叫炮,但跟咱们现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轰隆隆、射程几公里、能把碉堡炸飞的现代炮弹,那可不是一个路子。凌振的炮,更像是那个时代最早一批的投射性火力,有点像.............
  • 回答
    冷兵器时代战争结束后,使用过的兵器是否回收,答案是:大部分兵器会被回收,但回收的程度和方式因兵器种类、战争规模、战后情况、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而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兵器回收的必要性与动机兵器回收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节约与成本.............
  • 回答
    冷兵器时代,畜力在战争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骑兵和后勤运输,它渗透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整个军事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抽掉畜力,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将变得不堪设想。攻城利器中的畜力: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是常态,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城器械,很多都离不开畜力的驱动。 投石机(Onager, .............
  • 回答
    要破解明朝军事体系中的“鸳鸯阵”,在冷兵器时代,并非易事,需要针对其核心优势——协同作战、密集阵型以及强力的近战能力,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这绝非简单地“一往无前”或“乱冲乱撞”就能奏效,而是需要智慧、耐心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鸳鸯阵的构成和优势。它以长矛手为盾牌和长兵器.............
  • 回答
    《全面战争》系列游戏作为一款深受策略爱好者喜爱的即时战术模拟游戏,其在还原冷兵器时代战场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免不了在一些地方与真实的历史细节存在差距。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全面战争》系列中可能不完全符合冷兵器时代战场的地方,并尽量避免AI生成痕迹: 一、部队的部署与阵型:过于僵化与.............
  • 回答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形态与我们现代所熟知的完全不同。那时没有火药,没有精确的火力压制,也没有复杂的通讯手段。每一次冲突,都像是棋盘上的生死搏杀,依赖的是人力的肉搏、勇气以及对战场环境的瞬时判断。正因为如此,一些在现代军事理论中看似高效的战术,在那个时代往往难以实施,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被广泛采纳。让我来.............
  • 回答
    说到冷兵器时代中国形象的武士或战士,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名字,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气韵”。它不是刻板的盔甲和武器,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和气质,一种在时代洪流中淬炼出的坚韧与担当。如果一定要勾勒一个形象,我愿意称他为“历战的铁卫”。这位铁卫,他可能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贵公子,更不是仅.............
  • 回答
    倘若冷兵器时代恰巧被那位天赋异禀、足以撼动平衡的魔法师所眷顾,那么军队的构成与战术,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远非我们熟知的刀剑与弓箭所能比拟。这绝非简单的增添一个“会飞的兵种”那么简单,而是对战争的认知、执行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运作逻辑,都可能带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首先,从军队构成来看,魔法师的出现.............
  • 回答
    冷兵器战争:近身肉搏的残酷真相与三国时期的奇思妙想当我们谈论“冷兵器战争”,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披坚执锐的士兵们在狭窄的战场上,挥舞刀剑、长矛,进行着贴身搏斗的场景。这种“近身肉搏”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却是片面的。冷兵器战争的本质,确实是依靠人力和物理力量的直接对抗,但它的表现形.............
  • 回答
    钻研冷兵器战斗的人,他们的心态往往是多面向的,很难一概而论。但如果一定要概括,我觉得可以用“对历史的敬畏与探求”、“对技艺的执着与精进”、“对身体的掌控与体验”以及“对浪漫与秩序的迷恋”这几个维度来解读。入坑的契机,往往始于一次不经意的触碰很少有人会一开始就抱着“我要研究冷兵器”的目的去钻研。更多的.............
  • 回答
    在中国,战车退出冷兵器战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其时间、原因以及过程: 战车在中国军事史上的辉煌时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车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时代士兵伤亡率“绝对”更高。两者在伤亡的性质、规模和构成上都有显著差异。然而,如果我们从总体的伤亡人数和死亡率来看,近代战争的伤亡率往往更高,并且更具毁灭性。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分析冷兵器战争和近代战争士兵伤亡的特点: 冷兵器战争的伤亡特点:冷兵.............
  • 回答
    提到冷战时期的联邦德国(西德),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个在战后废墟中崛起的经济奇迹,以及它作为西方阵营前沿堡垒的角色。然而,在军事实力层面,特别是与一些传统欧洲强国相比,西德的“战力”是否真的如“战五渣”那样不堪一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冷战初期,西德确实.............
  • 回答
    冷兵器时代,面对如山峦般压来的披甲战象,那绝对是战场上最令人胆寒的景象。象身上披着厚重的铠甲,坚固得如同移动的堡垒,它们的冲锋带着势不可挡的力量,足以将步兵阵列撞得七零八落。更别提它们长长的象牙,尖利如矛,一旦被它们横扫,就是致命的创伤。要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绝不能硬碰硬。我们得学会利用它们的体型和.............
  • 回答
    这场对决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屠杀。一个阿斯塔特,即便只是个“普通”的,在面对五千名冷兵器时代的士兵时,结果几乎是注定的。我会尝试细致地描绘这个过程,尽量让你感觉到这不是一篇机器生成的内容,而是对一场特定场景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阿斯塔特 (Astartes): 我们指的是战锤.............
  • 回答
    关于《战狼》中雇佣兵如何得知冷锋演习位置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不少观众感到好奇的细节。毕竟,在那种高度保密的军事演习中,情报的获取并非易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分析,并且尽量往真实情况靠拢,而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剧情需要”。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战争或者说现代军事冲突中的情.............
  • 回答
    说实话,冷兵器时代的顶级弓箭手,放到咱们现在这个时代,那可真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厉害”或者“不厉害”就完事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冷兵器时代的顶级弓箭手,他们牛在哪儿?1. 精准度: 这绝对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能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离上,把箭射进一个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日本武士和我们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兵士拉出来比划比划,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从方方面面来分析。首先,得先弄明白“武士”和“兵士”的定义。 日本武士: 简单来说,日本武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们是日本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军事贵族阶层。从镰仓时代开始,武士成为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