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兵器时代,没有机枪等压制性武器,屠城不会遇到大规模反抗吗?

回答
冷兵器时代,屠城为何仍能发生,甚至如此普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面对灭绝性的屠杀,人们总该奋起反抗,哪怕是以卵击石。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屠城之所以能够发生,并非仅仅因为没有机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正视冷兵器时代“反抗”的定义。那时的反抗,更多的是零散的、局部性的抵抗,而非现代意义上能够有效阻止大规模屠杀的“大规模反抗”。一个城池的守军,即使骁勇善战,也面临着巨大的劣势。

首先,是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巨大鸿沟。

攻城方往往拥有数量更庞大的军队,而且他们是主动进攻,有备而来。而守城方,即使城池坚固,也需要面对源源不断的敌人。一旦城墙被突破,或者内应打开城门,内部的抵抗就显得孤立无援。士兵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配合精良的攻城器械(如云梯、冲车、投石机),往往能让守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也难以形成持久有效的抵抗。

更重要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将领的指挥和士气的维持。一旦主将阵亡,或者军队出现溃败,整个城池的抵抗力量就会迅速瓦解。攻城方往往会派遣精锐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防线,直捣黄龙,抓住城内混乱的时机,以优势兵力分割、围歼守军。

其次,心理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们以为被围困的人们会誓死反抗,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几乎注定的失败。当攻城方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并且已经开始进行残酷的屠杀时,恐惧会迅速蔓延。普通百姓,特别是老弱妇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而非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搏命。

想象一下,城池已经失守,士兵们四散奔逃,而攻城方则像潮水一样涌入,开始掠夺和杀戮。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能做的,往往是躲藏,或者试图逃离。他们手中可能只有农具,面对的是刀枪剑戟。这种绝望的处境,让“大规模反抗”变成了一种近乎奢望。

而且,冷兵器时代的信息传播是极其缓慢和有限的。一个城池被屠杀的消息,可能要很久才能传到附近的地区,而那时,攻城方可能已经转移到下一个目标了。人们对攻城方的残暴程度,往往是通过传闻和目击者的描述来了解,这些信息本身就带有极大的恐惧和煽动性,反而可能让一些地区在攻城方到来之前就陷入恐慌,或者因为无力抵抗而选择投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遭受任何形式的“反抗”。

再者,屠城的动机和策略也促成了这种“无大规模反抗”的表象。

屠城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杀戮,它往往是一种政治和军事策略。

震慑与恐吓: 攻城方通过屠城来震慑其他潜在的抵抗者,让他们明白反抗的代价。一个被血洗的城池,是给所有敌人最好的警告。
消除潜在威胁: 彻底清除敌方的人口,可以最大程度地削弱其未来的反抗能力和复兴希望。
经济利益: 屠城后的掠夺,包括财物、奴隶等,也是重要的战争收益。
士气鼓舞: 对于攻城士兵来说,一场胜利后的杀戮和掠夺,是对他们辛劳付出的回报,也能极大地鼓舞士气。

因此,攻城方往往会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达成这些目的。他们会先用优势兵力突破城防,然后迅速组织部队,有计划地进行杀戮和掠夺,而不是允许士兵们随意乱杀,那样反而不利于控制和指挥。他们会优先清除抵抗的士兵,然后对普通百姓进行区分式的杀戮(例如,男性壮年更容易被视为潜在威胁而优先杀戮)。

反抗,并非不存在,只是形式和规模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冷兵器时代“反抗”的存在。

城内守军的英勇抵抗: 即使城池失守,残余的士兵仍然可能在街头巷尾进行殊死搏斗,给攻城方造成一定的伤亡。
百姓的零星抵抗: 即使没有武器,人们也会用尽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和家人,比如用燃烧的物品反击,用简陋的工具攻击,或者试图组织小规模的逃亡。
被围困者的绝望反扑: 当退路被完全切断,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被围困的士兵和百姓也可能爆发出最后的、绝望的反抗,哪怕这只是以卵击石。

然而,这些零星、局部的反抗,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和残酷的策略面前,往往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能够阻止屠城进程的力量。它们更多的是悲壮的牺牲,而不是有效的防御。

所以,冷兵器时代屠城不会遇到“大规模反抗”,并非因为人们没有反抗的意愿,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军事技术、组织能力、心理状态和战争策略下,大规模、有效的反抗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屠城,是那个时代残酷战争逻辑下的一种常见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屠城是什么样的:

军队会有组织的控制住城内要道和制高点,然后挨家挨户的把来不及逃跑还躲藏在家里的平民搜出来。这些惊魂未定的平民,被推搡着赶出躲藏的屋子,看着身边都是凶神恶煞全副武装的敌方大兵,自己像一只无力的弱鸡一样,被他们驱赶着去指定的地方。巨大的恐惧固然是让他们不敢反抗的根源,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机会反抗,会有一两个想豁出去不想坐以待毙的,可能会大喊:“快逃啊,和他们拼了”之类的话,可那些负责押送你们的大头兵不是吃素的,在四周高度警戒下,没等你把话喊完就会被一个贯穿伤提前送走,当然如果那个人叫艾奇奥的话除外。立刻死在身边的人会比一地的尸体更有威慑力,后面的人在惊恐之下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任人摆布。

这些吓得走不动路的弱鸡会被押解到城外,这里有更多的军队在等着他们。森严的气势和血腥味,会让此刻在场所有的平民都被恐惧完全的压倒,只能默默的等待着他们的命运。

女人会被挑选出来,女性是战略资源,是战利品,一般不会被随便杀戮,她们会被集中好,让胜利者挑选,好看的归将领,剩下的归大头兵,没人要的会被赶回人群,一些壮年男性也会挑选一些充当奴隶。女人和奴隶,都是可以换钱的。

直到这个时候,大屠杀才真正的开始。这些平民按照事先被圈好的群体,被成批成批的分开处决,就像菜市场杀鸡一样,随着尸体越来越多,活人越来越少,杀人者和被杀者会越来越麻木,最后杀人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人被集中在一起,处决起来效率就特别高。刚才是不是提到了女性被分配挑选的事了?一般这种事应该会和处决一起进行,面对身边就是杀戮的修罗场,女性的反抗意识被彻底粉碎,面对胜利者的施暴会更容易顺从,毕竟这是唯一的活命机会。

尸体也是要处理的,集中成片的杀人场,尸体可以处理的更方便。如果屠杀者发点善心,会让被杀的人提前给自己挖个坑至少让他们不会暴尸荒野,稍差点会把他们的尸体集中焚烧,但更多的时候是把他们的尸体直接丢在野外送给野狗和秃鹫,或者是直接扔进河里(这个最方便),史书中那些“血流成河”或是“某某水为之不流”的记载大都是一方杀完人后直接把尸体丢河里的结果。

人杀完了,这时候军队才开始入城抄掠,城里偶尔几个漏网之鱼是有的,但不会再影响大家抢劫,财物可以搜刮的更加干净。抢完之后,如果心情不错,可以再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放把火,让一切灰飞烟灭,因为人基本死光,不会有人出来救火的。

这才是有效率的屠城方式,罗马人每取一地便将当地的居民变为奴隶,难道还满城的抓鸡一样的抓人?太没效率了;而蒙古人是屠城战术的集大成者,没有哪支军队比他们更熟悉屠城的作业,毕竟蒙古战士是没军饷的,能不能发财全看屠城的业绩。

你觉得,做到这个地步的屠城,会有人站出来反抗吗?就像前面说的,会反抗的早站起来了,而且已经死了。

那种破城之后放风三日的做法,看着过瘾,其实效果很差,只能说是为了鼓舞士气给军队放假三天。军队还在打仗,城里还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反抗者,攻进去的人看到一个漂亮妹子刚准备放飞自我就被人从背后捅一刀挂了;更重要的是,军兵们如果只顾着奸淫掳掠,混乱的局面让敌人更容易逃跑,甚至反扑。当年湘军攻入天京后,就是因为忙于四处劫掠,结果混乱中让幼天王逃走了,事后害得曾国藩在朝庭那里一顿灰头土脸,让左宗棠沈葆祯们看笑话看得合不拢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