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房地产是 M2 的蓄水池?若房价下跌,资本流出冲击经济造成通胀,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回答
为什么说房地产是 M2 的蓄水池?

理解房地产为何成为 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蓄水池,需要从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信贷扩张、以及资产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简单来说,房地产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类别,能够吸收并锁定大量的社会财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货币的流通速度,起到“蓄水”的作用。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M2 的构成: M2 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其中,存款是 M2 的主要组成部分。
信贷扩张与 M2 增长: 现代货币创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信贷。当企业或个人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会在其存款账户中创造相应的存款,这增加了 M2 的总量。
房地产的信贷驱动性: 房地产购买通常需要巨额资金,因此抵押贷款是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银行向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相当于创造了新的货币,这些货币会流入房地产开发商或原房主手中。

2. 房地产的资产配置功能:

财富的载体: 在许多经济体中,房地产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且有增值潜力的资产。人们(包括个人和机构)会将大量的储蓄和财富配置到房地产中,以期保值增值。
从金融资产向实物资产转移: 当人们认为金融市场(如股市)风险较高或回报不确定时,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从金融市场转移到房地产市场,将金融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这个过程会吸收 M2 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银行存款。
开发商的资金沉淀: 房地产开发商在获得贷款后,会将资金用于土地购买、建筑施工等,这些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被“沉淀”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中,尚未完全转化为消费或其他流动性更强的形式。

3. 房地产对 M2 流动性的影响:

存款的“锁定”: 当购房者将银行存款用于购房时,这笔存款就从活期或定期状态转移到房地产交易的支付环节,最终可能进入开发商账户,再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支付工程款。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货币总量可能没有立即减少,但部分原本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存款,其流通速度会减慢。
抵押贷款的“循环”: 一方面,抵押贷款创造了 M2。另一方面,购房者每月偿还贷款,又将资金从个人手中回收到银行。如果银行将收回的贷款用于新的抵押贷款发放,则会形成一个 M2 的循环。然而,如果房地产市场活跃,大量新房销售和二手房交易,会不断地将新增的 M2 引导到房地产领域,使得这部分货币与消费品市场脱钩。
房屋作为抵押物: 房屋所有权作为抵押物,能够为银行提供担保,使得银行愿意发放更多的贷款,进一步支持了 M2 的扩张。这种机制使得房地产与 M2 的扩张紧密相连。

总结来说,房地产之所以被称为 M2 的蓄水池,是因为:

房地产需求是 M2 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特别是通过抵押贷款创造货币。
房地产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将金融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降低了这些财富的流动性。
大量的资金在房地产交易链条中流转和沉淀,减缓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就像水流入蓄水池一样。

若房价下跌,资本流出冲击经济造成通胀,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这个问题的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混淆,房价下跌通常伴随着通缩压力,而非通胀。 但是,如果我们理解为“资本流出冲击经济,可能导致原本被房地产吸收的货币回流市场,如果货币总量不变但商品和服务供应不足,或者供应链受阻,则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结构性通胀”,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这里我们分两步来阐述:

第一步:房价下跌对经济的冲击(通常是通缩效应)

1. 财富效应减弱: 当房价下跌时,许多家庭的财富缩水(特别是那些拥有多套房产或房产占总资产比例高的家庭)。这会导致消费信心下降,人们倾向于减少非必需品的开支,从而抑制总需求。
2. 投资意愿下降: 房地产是重要的投资领域。房价下跌意味着投资房地产的吸引力下降,开发商可能减少投资,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这也会影响建筑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导致投资进一步下滑。
3. 抵押贷款风险暴露与信贷紧缩:
负资产: 当房价下跌超过购房者支付的头期款,甚至低于贷款余额时,房屋成为“负资产”。购房者可能选择违约,导致银行坏账增加。
抵押物价值下降: 银行的抵押贷款是建立在房屋价值基础上的。房价下跌意味着抵押物的价值降低,银行发放新的贷款时会更加谨慎,或者提高贷款利率、提高首付比例,导致信贷紧缩。
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 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抵押物价值的下降,会侵蚀银行的资本,迫使银行削减信贷规模,以维持资本充足率。这种信贷紧缩会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购买力。
4. 传导至金融系统: 房地产与金融系统高度关联。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可能会传导至金融机构,引发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和通缩压力。

因此,通常情况下,房价下跌会带来通缩压力,而不是通胀。

第二步:在特定条件下,资本流出冲击经济可能导致“结构性通胀”(需要注意这里的“通胀”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价格上涨)

现在,我们来探讨在你的设问下,如何理解“资本流出冲击经济造成通胀”。这可能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误读,或者是在特定商品和服务领域出现的局部价格上涨。 假设的情况是:

原本被锁定在房地产的资本(M2)因为房价下跌而流出房地产市场。
这些流出的资本并没有有效地重新配置到其他生产性领域,或者由于经济下行,其他领域的供给能力受到了严重损害。
同时,国际资本也因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而流出。

在这种复杂情境下,“通胀”的出现并非因为货币总量快速膨胀到远超商品总量的程度,而是因为特定环节的供给冲击和货币流通的重新配置。 具体实现机制可能是:

1. 房地产“蓄水池”的水涌出,流向其他地方:
流向消费: 如果流出的资本一部分用于即期消费,尤其是当其他行业供给不足时,可能会推高特定消费品的价格。例如,如果人们将售房款用于购买汽车、黄金等,而这些商品的供给弹性不足,则可能出现局部价格上涨。
流向避险资产: 资本可能流向美元、黄金等避险资产,导致人民币贬值。人民币贬值会使得进口商品(如石油、原材料)价格上涨,这部分成本会传导到国内生产和消费环节,导致输入性通胀。
流向海外: 如果资本大规模流向海外,同时国内的生产能力受损,那么国内市场上可供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可能相对减少,如果人们的货币购买力仍然存在,则可能对剩余的商品和服务产生价格压力。

2. 供应链中断或生产能力受损:
外资撤离的影响: 如果资本流出伴随着外资企业关闭或缩减在华业务,这将直接导致国内的生产能力下降,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关键零部件等。
国内投资萎缩: 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整体经济的悲观预期,会导致国内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项目启动减少,原有项目的扩张能力受限。
经济活动放缓: 整体经济活动的放缓可能导致某些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下降。

3. 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即“滞胀”的局部表现):
供需错配: 当资本流出导致部分商品的有效供给急剧下降,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购买力(即使整体需求可能下降),就会出现供需错配,导致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常上涨。这并非普遍性通胀,而是结构性通胀。
汇率贬值与输入性通胀: 如前所述,资本外流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增加进口成本,从而推高与进口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这是一种典型的输入性通胀。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虽然 M2 总量可能没有立即大幅增加,但如果资本快速从房地产流向消费或其他领域,且这些领域的供给跟不上,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在特定领域加快,对价格产生推升作用。

举例说明:

假设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大量原本打算购买新房的资金(M2)被释放出来。一部分人选择将钱存起来,但另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急于将资产变现的人,可能会将现金用于购买黄金或转移到海外投资。

黄金价格上涨: 如果大量资金涌入黄金市场,而黄金的供给量是相对固定的,那么黄金价格就会上涨。这是一种局部资产价格的上涨,但并非普遍性通胀。
人民币贬值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如果大量的资本外流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7元/美元跌至8元/美元。那么进口的石油价格从100美元/桶上涨到114美元/桶(考虑汇率变动)。国内生产和运输成本都会因此增加,可能导致汽油、交通运输费用、以及使用这些能源生产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是一种由汇率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
供应链受损与特定商品短缺: 假设一些高度依赖进口零部件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资本外流和经济下行压力下,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如果市场对这些电子产品的需求仍然存在,但供给大幅减少,其价格可能会显著上涨。

需要强调的是:

房价下跌通常与通缩或低通胀相关。 你所描述的“通胀”场景,是建立在“资本流出冲击经济”这一前提下的,并且更倾向于描述结构性通胀或输入性通胀,而不是全面的、由货币超发引起的普遍性通胀。
实际经济运行是复杂的。 上述分析是基于理论逻辑推演,实际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都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流出冲击经济”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可能指国内资本外逃,也可能指外国资本撤离。两者的影响机制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房地产作为 M2 的蓄水池,其稳定与否对整体经济和货币供应有着重要影响。当房价下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释放出的货币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引导,或者伴随着生产能力的下降和国际环境的负面变化,确实有可能在特定领域或通过特定渠道引发价格上涨的现象,但将其概括为普遍性的“通胀”需要谨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误区。

一,房价下跌,不但不会造成通胀,反而会造成通缩。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通胀了吗?没有,相反陷入了20多年的通缩。

美过房地产次贷危机后通胀了吗?没有,反而是为了应对通缩的风险,逼美联储祭出了史无前例的四轮量化宽松。

房价下跌,会带动所有相关行业的有效需求减少,加上资产价格持续下跌,人们更倾向于持有货币而不是资产,资产价格进入下跌螺旋,银行放贷意愿降低,社会融资需求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创造的M2增速就下降,银行系统慢慢失去了创造新增货币的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后通过量化宽松向市场投入了天量基础货币,但整体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却没有增加多少,大量的流动性作为超额准备金又流回了央行,存放于各家银行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可以说危机后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实质上都处于失效状态,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同样情况在日本已经持续了20多年,在2016年日本央行甚至对超额准备金实行负利率,逼银行把钱拿去放贷,不要放在央行账户。美联储一度也想干同样的事情。


几百年前,聪明的银行家就参透了钱的本质就是信用,市场信心和景气度降低,信用进入紧缩周期,货币自然就紧缩。房价下跌,出现大量坏账,债权债务同时被消灭,信用和货币也随之湮灭。

M2怎么来的,就原路怎么消灭。

二、房地产根本不是M2的蓄水池,相反是M2的水龙头。

如果要问哪台印钞机功率最大,房地产当属第一。

M2通过信贷创造,而由于房子天然抵押品的属性,让房地产行业成了最容易、最方便生产M2的印钞机。在中国,可供居民和企业杠杆投资的渠道很少,安全靠谱更少,房地产就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

说房地产是M2的蓄水池,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大家买了房,就会把购房款集中在一个虚拟的池子储存起来里似的。

当然不是了。你买了房,只不过是你的首付款加上银行贷款,划到了开发商或上家的银行账户里。

如果开发商不去继续开发,上家不去买更大的房子,这个钱当然就会流到其他领域去。

当然,由于房价一直在涨,存在自我加强的上涨预期,于是大家都在攒钱买房,有房的还要买更多的房,平时都把钱存着不敢消费,房地产商也要存钱扩大再生产,这部分M2诚然在房地产行业里自体循环,就像抽水机一边抽水一边注水,但这也只能说房市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圈住了部分流动性。

老百姓、企业、政府,各种人在房地产上赚到钱的,自然还要在其他部门和领域投资和消费的。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真正蓄住M2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才是吸收M2的根本。

三十年前,你赚的钱只够吃饱穿暖;

二十年前,你吃饱穿暖,还用上了家电;

十年前,你吃饱穿暖,用上了家电,还买房买车;

现在,你除了上面这些生活必需品,你还每年旅游两次,隔三差五小区门口做个美甲,去KTV唱个歌,晚上王者荣耀买个皮肤,赞助个知乎LIVE。。。。

这才是M2的秘密。经济增长以外的M2,就反映为通胀和资产价格的上升。

然而,GDP增速不到7%,M2增长13%,多出来的6%是什么?是为了维持借新还旧的利息,以及货币在金融、地产等领域的空转。说明货币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弱。越有钱,越有资产的人,离印钞机的距离越近,越容易得到超发的货币,这也造成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一步步加大。然而,泡沫盛宴不可能永远持续,当经济增长跟不上负债高企的步伐,崩紧的信用链条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到时候来自于市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压垮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

归根结底,还是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所谓脱虚向实的根本意义。

其实,只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减少流通环节中货币的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蓄水池”。

从这个角度来说,

超额准备金算一个。

这个也算一个。



------------------------

财务自由之路 - 知乎专栏

公众号:周大爷说

user avatar

@周召 说的非常好,题目完全是反的,房产非但不是蓄水池,而且还是核动力印钞机,是造成通胀的。房产价格如果大幅度下跌,则是货币湮灭的。珠玉在前,我就再具体化一下。

要说明的是,虽然我这里推演的房地产增加货币总量又再推升房价的正反馈是房价飙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房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很多人之前争论房价是因为人口涌入城市的真实需求还是因为政府放水来的泡沫闹得不可开交,都有一种奇怪的预设,一件事情的成因只能有一个。而我观察到的事实是,两者是互相交织和加强的,不能以简单的非此即彼来论述之。


现在我们开始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有这么几个角色:房地产开发商,银行,建筑材料供应商,施工队,以上所有企业的雇员和买房者(全款买房者不算,仅论述需要贷款买房者)。

当居民存款100万进入银行后,银行给企业贷款50万的话,并不会让居民的存款可用额度变少50万。居民可用的存款额度依然是100万,而企业的存款多了50万,负债也多了50万。整体的存款总量从100万增加到150万。(参考:央妈的更年期烦恼

具体到房地产企业,房企从政府这里拿到地,向银行抵押贷款10亿的话,房企的存款和负债同时增加10亿,然后房企支付给建筑材料商和施工队费用。如果支付不是即时的,而有拖账期的话,那么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也需要银行贷款,同理,社会总体的负债规模和存款是一起增加的。

房企,材料商和施工队的负债,就是银行的资产。银行指望这些贷款未来产生的利息作为自己未来的现金流收入。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产是高速增长的。

这个过程里,央行在没有提高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同时,货币被信贷活动无中生有创造出来了。

等房子盖好了后,房企如果结清了材料款和工程款,那么这个时候,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的存款增加,房企的存款减少,数目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供应商,施工队包括房企在内,雇员被自己的雇主企业支付工资,存款增加。这个存款的增加数量和企业存款的减少数量是一致的。这个过程中,货币的总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如果彼时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偿付了贷款,货币总量是下降的,但因为企业有利润,企业信贷活动前后相比,存款数量是增加的。

接下去是销售阶段,销售开启后,居民买房。大部分居民买房还是需要靠房贷的。房贷本质上是拿自己的房屋做抵押进行的贷款。信贷活动是增加货币的,原理是一样的,你存款100万到银行后,隔壁老王贷款去买了房,房企存款账面上增加了隔壁老王的房款,并不会减少你100万存款的余额。这个时候购房者的首付+银行贷款=房企增加的存款数量。

银行贷款是新增的货币,这个过程里,社会总体的货币供应总量又上升了。

房地产企业卖了房后,偿付银行的贷款。只要房地产企业不是亏本买卖,那么开发前和开发后,房企存款的数量是增加的。

算总账,房企银行施工队材料供应商都盈利了,存款增加了。只要还房贷的人还没还清,那么这一笔信贷还在。整体的货币总量还是上升的——社会所有人存款相加是变多的。

总而言之,因为房地产的属性,开发施工和最后的销售阶段,都伴随着比较大额的信贷活动,故而房地产企业是货币的创造者,而不是吸收者。直觉上,好像买房者为了还房贷,需要缩衣节食。然而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有信贷的过程中,总量是增加的,而不是减少的。

不存在钱进到房地产里面去了这一说,不是房产下面有个坑,钱埋进去了不能动。购房款是房地产企业的收入,钱没烧掉。

总结一下:

房地产开发活动->增加货币总量->提高资产价格->购买资产方能抵御通胀->又推高资产价格->新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增加货币总量->....

这个正反馈形成了,说房价上涨是通胀因素造成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回过头来讲供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客观事实,实实在在进行着的。大量的人口进去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来寻求机会。这是经济学规律使然,因为大城市更有效率。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看到有逆城市化的现象,基本都是在高度城市化之后的事情。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还是大量人口涌入城镇,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希望到一二线城市发展的,因为这有利于自身收入的提高。

另外,原本一家三口住二三十平的房子,随着经济的发展,住一百平米上下变得很正常,就需求总量而言,是在增加的。

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所以房地产市场是供需两增的。

那到底是需求增加快,还是供给增加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去扣统计口径到底是不是合理这种很难搞精确的问题。只需要观察买房是供不应求还是门口罗雀即可。

如果一个城市买房需要摇号,付“喝茶费”,通宵排队,那是供不应求的。如果买房送户口,这城市是供大于求的。

政府的限价是不起作用的,市场是有自己内生的逻辑的。当政府定的最高售价低于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时,变相的"喝茶费""装修预付费“等各种变相的房价就会产生。限制价格的行为基本属于掩耳盗铃的表面文章。

限售除了限制价格之外,还限制新买的房几年内不许卖出去,那是削弱了供给而不是增加了供给,这不但不能抑制房价的上涨,反而是房价上涨非常重要的助推剂。

总而言之,中国城市化进程,人口涌入城市和居民住房面积要求的增加,都是客观事实。在供需层面上,供不应求也是客观事实。

故而说,房价上涨是因为需求旺盛,也是没错的。


这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当自住需求增加的时候,未来抵御信贷增长造成的通胀压力的投资需求,是被迫和自住需求一起去争夺有限的供给的。

而当两类需求合力夹击下,使得房地产行业回报率远高于通胀平均水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更愿意将信贷输送给房地产企业。这本身又增加了房地产行业创造货币的能力,创造货币能力的强劲又反过来推升资产价格,刺激着投资需求者,投资需求者的频频大笔出售,刺激着自住需求者。

因为整个过程的速度都高于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水平,那么房价的上涨必然是远超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造成畸形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房租比就不奇怪了。这里并没有违反经济学规律。

又因为房价增长的速度远高于居民的收入增速,故而自住需求的购房者必然选择早买房的策略。这相当于透支未来若干年的自住需求于现在。又反过来加剧的投资需求的成功经验和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还是房地产行业靠谱啊。

那这样的正循环是否会永远持续下去呢?


当然是不可能的,没有永动机这回事情。被几个因素制约着。

一个是通货膨胀率不能无限扩张下去,因为通胀的危害是很大的,是会影响到政权稳定的。故而这样的循环并不会无限制上升上去。

第二个房价的涨幅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情况下,居民的购买力最终是要被消耗殆尽的,不是无限的。在西方国家,大概居民部门负债率到多少就是到头了,因为中国特色,父母二代人的收入榨干后,还能盯住六个钱包,三代人榨得干干净净,方才休止。

第三个因素是极高的房价会让企业的用工用地成本太高,盖过了城市带来的好处,形成逆城市化,这会打破上述正循环。房企挤占信贷资源过多也会造成其他行业的凋零,从而使得其他行业雇佣的收入水平无法支撑起自住需求。

这些因素都是发展到后期制约上述房价上涨交织的正循环的。

这些都是内部的因素,还有最近外部力量很重要的,外部的因素。我们上述讨论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央行基础货币供应变化考虑进去,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们国家的货币发行机制,之前是很依赖外汇占款的。

上面这篇文章讲述了货币发行机制的一些外生的问题。

提到当央行的央行美联储缩表的时候,基础货币的量就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除了上面说的自我加强循环和城市化自住需求的增长之外,对应缩表之前的QE,是增加基础货币量的。

也就是基础货币的增长×信贷化程度高的房产发展->资产价格的快速攀升 + 货币供应速度的快速上升 -> 通胀率上升 -> 投资抗通胀需求+被逼尽早上车的自住需求 -> 资产价格快速攀升 -> 房企利润上涨 -> 信贷活动增加 ->货币增加推高通胀

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石变化的时候,整个过程逆过来。

会是什么样子呢?

基本是个我不太敢讲的恐怖故事,为保证文章存活,大家从上面过程里逆着推便是。

我国作为超级的贸易顺差国,就算没有投资性质的资本流入,贸易顺差也能产生许多外汇。就是这个节骨眼上,贸易战以让人怀疑单位看错的体量爆发着。(请参考: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当外部变化完全不掌握的时候,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这里。

无限放任基础货币的坍缩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找其他资产来填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个时候装什么进去就变成最大的利益所在了。央妈这个时候不想背锅,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还有一条路,可以避免技术性破产,维持资产的名义价格不变,就是放任人民币贬值。这有利于在更少的外汇储备下释放基础货币,同时有利于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货币。

这样做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全牺牲掉事还小,最大的问题是它其实不解决问题。

当汇率被预期可以随时被牺牲时,正常的资本投入也会发生问题,彼时就是国家版戴维斯双杀

没啥人关注,但在我看来特别要经的新闻,前几天,人民币美元掉期互换正式归0,势变的时候,不以人意味着转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