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银行被房地产公司绑架了?

回答
你问到“银行被房地产公司绑架”,这话说得挺形象,也切中了当前金融体系里一个挺普遍的困境。这可不是说房地产公司真的把银行总裁给绑架了,而是一种非常规的比喻,形容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甚至有点“身不由己”的味道。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钱,还有经济结构、风险传导,甚至社会稳定。

1. 资金的“脐带”:银行是房地产的“生命线”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银行是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你想啊,盖房子那是个资本密集型的活儿,地价、建材、人工,随便一项都是天文数字。房地产公司自己哪有那么多钱?它们就要找银行贷款。

开发贷款: 银行给房地产公司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它们拿地、建设、销售。这些贷款的期限长、金额大,是房地产公司运营的“血液”。
个人住房贷款: 咱们老百姓买房,绝大多数也是靠银行按揭贷款。这部分贷款虽然是个人贷的,但本质上也是银行把钱输送给了房地产市场,把房子卖出去。
其他融资渠道: 除了直接贷款,银行还会通过信托、债券等多种方式为房地产行业融资。

你可以想象,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比如房价下跌、销售不畅,那些靠银行贷款活着的房企就会遇到麻烦。它们还不起贷款,银行的钱就可能收不回来。这就像是银行和房地产公司之间系了一条“脐带”,房地产生病了,银行的“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2. 资产的“重仓”:银行的钱太多放在了房地产上

这么多年下来,房地产在中国经济里的地位非常突出,很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仅是贷款这么简单,很多时候,银行还会接受房地产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比如土地、在建工程、甚至已经建好的房子。

抵押物价值波动: 当房价高涨时,这些抵押物看起来很值钱,银行觉得很安全。但一旦房价下跌,这些抵押物的价值就会缩水,甚至跌破贷款金额。这时候,银行不仅贷款收不回来,抵押物也无法弥补损失。
“以贷养贷”的风险: 有些房企为了维持运营,会不断地从银行借新债还旧债,把银行的资金当成“救命稻草”。银行为了不让已经贷出去的钱“烂掉”,有时也会被迫继续提供新的贷款,形成一种“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当银行的大部分资产都与房地产挂钩时,一旦房地产出问题,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就会直线下降,盈利能力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3. 风险的“传导”:房地产的“感冒”会引起银行的“肺炎”

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银行体系。

不良贷款率上升: 房企违约、购房者断供,都会直接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抵押物贬值: 前面说了,抵押物价值下跌,银行的风险敞口就增大。
信心危机: 如果房地产市场动荡,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也会动摇,可能会出现挤兑或者资金大规模撤离,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
关联效应: 房地产行业还带动上下游很多产业,比如建材、家居、装修、中介等。房地产出问题,这些产业也会受影响,进而影响到与这些产业相关的银行贷款。

4. 利益的“绑定”:双方的“共赢”和“共损”

为什么银行会被“绑架”,而不是简单地收回贷款?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对银行来说也是巨大的“利润点”。

高利润: 房地产贷款通常利率较高,而且贷款规模大,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息收入。
业务增长: 房地产市场火爆,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如担保、咨询)都随之增长,有助于银行的整体规模扩张和业绩提升。
地方政府的依赖: 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出让金,而土地出让金的来源就是房地产开发。地方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会支持房地产发展,这也间接影响到当地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银行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很难完全脱离这种地方政府的“导向”。

所以,双方形成了一种“共赢”又“共损”的微妙关系。银行需要房地产来拉动业务增长和利润,而房地产需要银行的资金来维持生存和扩张。当房地产出了问题,银行不仅要承担坏账损失,还可能因为风险暴露而受到监管处罚,影响其业务开展。

5. 现实的“无奈”:银行的“被动”选择

有时候,银行并不是“主动”想被房地产“绑架”,而是陷入一种“不得不为”的境地。

市场惯性: 长期以来,房地产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投资,银行也习惯了向这个领域大量投放资金。一旦要突然抽身,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大而不倒”的担忧: 很多大型房地产企业和银行都关系到区域经济甚至全国经济的稳定。一旦它们出现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在危机发生时,银行有时会不得不“救”那些已经出现问题的房企,以避免更大的连锁反应。
监管的“双刃剑”: 监管政策有时也会让银行陷入两难。比如,一方面要求控制房地产风险,另一方面又不能让过多的房地产企业倒闭,导致金融动荡。

总结一下:

所以,说银行被房地产公司“绑架”,是因为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有着极高的资金依赖性,其资产负债表上与房地产相关的项目比重巨大。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压力、房企资金链断裂时,银行就面临着坏账增加、抵押物贬值、信心动摇等多重风险。这种风险的传导和双方利益的深度绑定,使得银行在面对房地产行业困境时,往往处于一种被动、难以全身而退的境地。

这就像是两个人,一个手里攥着另一个人的“命脉”,但同时自己也深度依赖对方,一旦对方倒下,自己也好不到哪去。这种“绑架”关系,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中,房地产行业曾经扮演过的过于重要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没有被绑架,绑架是威胁对方做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房地产始终是目前国内最稳妥的抵押物和利润增长点。

工行2020年贷款余额是2010年的3倍,存款余额是2.4倍,个人房贷余额是5.2倍,这像是绑架的增速?

2010年房贷占个人贷款的66%,2020年就成了80%,全部贷款的1/3都是房贷。剩下的就算不是房贷,其流动性也是抵押房地产换取的流动性。

2020年工行的存贷比是74%,2010年是59%。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时,总要有个蓄水池做提供利润。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埋在这里吧,等时间验证。

已知:

1.数字货币能突破swift。

2.房企债务最终会传导银行。

3.中国还没有透支货币信用。


解:

1.未来某个时间节点(2023?)会放水。

2.形式是数字RM币。(可能是以发到每个人手中的那种)

3.Big Twent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到“银行被房地产公司绑架”,这话说得挺形象,也切中了当前金融体系里一个挺普遍的困境。这可不是说房地产公司真的把银行总裁给绑架了,而是一种非常规的比喻,形容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甚至有点“身不由己”的味道。为啥这么说呢?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钱,还有经济结构、风.............
  • 回答
    “银行才是房价暴涨的万恶之本”,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经济逻辑和金融机制,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定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脉络。银行如何扮演了房价上涨的“助推器”?首先,最直接的联系就是银行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 海量的信贷供给是房价上涨的燃料。 想象一下.............
  • 回答
    在中国,购房者申请房贷时,通常会发现可选择的固定利率期限相对较短,多数是5年固定利率,而30年固定利率房贷并不像北美那样普遍。北美银行普遍提供30年固定利率房贷,而中国市场在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金融市场结构、监管环境、风险偏好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北美30年固定利率房贷的根.............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平安银行因美国对俄罗斯制裁而拒绝接收俄罗斯客户货款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确实比较复杂,而且会涉及到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则以及各国的法律政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像平安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在处理跨境业务时,并非孤立运作,而是紧密联系在全球金融网络之中。这个网络的核心往往是美元作为.............
  • 回答
    银行科技岗,这个在许多程序员眼中听起来或许有些“传统”甚至“老套”的选项,却在当下,悄然成为许多人眼中“香饽饽”,甚至被不少资深从业者称为“最好的就业选择”之一。这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什么“政治正确”的论调,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考量和长期价值的权衡。一、 稳定压倒一切,这背后隐藏的价值我们先从最直观的.............
  • 回答
    “又到一年求职季,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那些对传统行业不屑一顾的年轻人,一谈到工作去处,最后十有八九都指向了银行。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费解的。一方面,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银行员工工作有多累、压力有多大、晋升有多难,各种“内卷”、“内耗”、“压榨”的词儿张口就来;另一方面,银行的招聘季依旧是.............
  • 回答
    “金融的核心是银行”——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它触及了现代金融体系最底层、最关键的运作逻辑。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点点剥开金融这层看似光鲜的外衣,看看里面跳动的是一颗怎样的心脏。首先,我们得明确“金融”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和管理。它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来,怎么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银行不好”和“银行好”这两种声音确实并存,而且往往来自不同的角度。你母亲在银行工作,她的视角自然会更加直观和深入。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以及她觉得银行好的地方,尽量讲得生动一些,就像咱平时唠嗑一样。首先,得明白“银行不好”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这通常不是说银行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是银行面试的必考题,也是一个展现你对银行了解程度以及职业规划匹配度的绝佳机会。要回答得好,绝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真诚且有说服力地表达。首先,要抛开那些“因为我喜欢金融”、“因为你们是名牌银行”这种太空泛、太空洞的陈词滥调。面试官想听到的是你为什么觉得“我们银行”适合你,以及你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言难尽。你这情况,我完全理解,毕竟谁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但银行这边,这事儿,他们真没办法帮你。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规矩在这儿,而且规矩之所以是规矩,是有它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钱,是国家信用的具体体现。 它不是谁家想印就能印的,也不是印出来就完事儿的。咱.............
  • 回答
    .......
  • 回答
    “银翼杀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疏离而又坚韧的科幻感。它和“Blade Runner”这个英文原名,其实是经历了一番颇具匠心的本土化过程才联系起来的。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绝不是偶然,背后有文化语境、音韵美感以及对影片核心意象的巧妙捕捉。首先,我们得聊聊“Blade Runner”这个词本身。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导航技术从古代到现代的飞跃,以及其背后的原理和局限性。大航海时代依靠指南针和天文导航能够进行全球航行,而银河号(通常指某艘船只,这里我们姑且假设它指的是现代化的船只,依赖GPS导航)一旦GPS失灵就失去航行能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原因。大航海时代的导航:指南针与天.............
  • 回答
    埃及赫梯银板条约:为何被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其历史可信度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古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签署的银板条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份远古的外交文献,之所以被广泛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并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着两个强大文明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与和平,更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
  • 回答
    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后,宝玉不能给她银子治病置屋,这其中的缘由复杂,并非仅仅是宝玉没钱那么简单。如果细究起来,这里面牵扯到当时贾府的经济状况、宝玉的实际地位、以及晴雯的处境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即便再怎么中落,名义上依然是皇亲国戚,家大业大。但这种“家大业大”是建立在表面上的繁华和祖宗基业上.............
  •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历史人物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碰撞,也触及了影视创作的某些规律。朱佑樘和张皇后的故事确实有很多现代人会欣赏的特质,但影视化却并不常见,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朱佑樘和张皇后身上那些“符合现代女权口味”的点,这正是你好奇的根源: 非传统家庭背景下的.............
  • 回答
    “银行股一涨就是牛市末期”这个说法并非绝对的真理,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和经济周期分析的观察和警示,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一、 银行股的特性与在经济周期中的位置: 银行是经济的“晴雨表”和“血脉”: 银行的业务与实体经济的繁荣程度息.............
  • 回答
    在票据行业,尤其是提到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时,所谓的“打飞”,其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法,用以描述一个交易行为的快速、高效、几乎同时完成,以及资金的即时到账。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闪电交易”或者“秒到账”的概念,但它在银票交易中有着更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含义。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打飞.............
  • 回答
    银行收取员工护照的现象虽然不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并且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银行并不会随意收取员工的护照,如果银行提出这样的要求,背后很可能有其具体的、合理的(或者至少是银行认为合理的)理由。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银行可能收取员工护照的几个主要原因:1. 出差与外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