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埃及和赫梯的银板条约为什么被称为最早的国际条约?是否可信?

回答
埃及赫梯银板条约:为何被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其历史可信度如何?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古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签署的银板条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份远古的外交文献,之所以被广泛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并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着两个强大文明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与和平,更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这份条约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它的历史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银板条约的诞生:一场旷日持久的角力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当时,古埃及新王国王朝的统治者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帝国帝王穆瓦塔里二世(及其继任者哈图西里三世)之间,围绕着地中海东岸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最著名的莫过于公元前1274年的卡迭石战役。这场战役虽然未能分出明显的胜负,但其惨烈程度和双方遭受的损失,促使两国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继续战争的意义。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摩擦和战争之后,双方都意识到,持续的冲突对两国国力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同时,来自外部的威胁,例如来自亚细亚的野蛮民族的崛起,也促使他们寻求一种更加稳定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一场和平的谈判开始酝酿。

银板条约的“国际性”:何以称为“最早”?

埃及赫梯银板条约之所以被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的主权方和约束力: 条约的签署方是两个独立且强大的主权国家——古埃及和赫梯帝国。条约的内容清晰地界定了双方的权力范围,尤其是对于叙利亚地区的划分,以及两国之间互不侵犯的承诺。这种以国家名义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正是现代国际条约的雏形。

全面的协议内容: 这份条约并非简单的停战协议,而是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
和平的承诺: 双方宣誓世代友好,互不侵犯,永结和平。
边界的划定: 明确了双方在叙利亚地区的势力范围,避免了进一步的领土争端。
军事互助: 条约规定,若一方受到第三方攻击,另一方应提供军事援助。这是一种早期形式的军事同盟。
引渡逃犯: 约定了双方之间逃犯的引渡问题,体现了司法协作的意识。
宗教誓言: 条约中包含了双方的神明作为誓约的见证,增加了其神圣性和约束力。

正式的缔约程序: 条约的签署是经过正式的外交谈判和仪式,双方代表在重要的神明面前宣誓,并制作了多份复制品,确保其效力。

文字记录和保存: 最为关键的是,这份条约以文字的形式被详细记录下来,并且通过考古发现得以保存至今。埃及方面将其刻写在神庙的墙壁上,而赫梯方面则将其刻写在泥板上,其中一份更是以银板为载体,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相比于早期文明中可能存在的口头协议或零星的边界划分,银板条约具备了更清晰的国家主体、更全面的内容、更正式的程序和更完整的文字记录,这些都使其在性质上与现代国际条约更加接近,从而奠定了其“最早国际条约”的地位。

历史可信度:证据确凿,无可争议

关于埃及赫梯银板条约的历史可信度,可以说是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确凿无疑的。其可信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古证据的支撑:
埃及的壁画: 在埃及卡纳克神庙的墙壁上,拉美西斯二世记录了他与赫梯人的战争,以及最终达成和平的功绩。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与条约的内容相互印证。
赫梯的泥板文献: 在赫梯首都哈图沙(今土耳其境内)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泥板文献,其中就包括了用赫梯语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写成的条约文本。这些泥板文献详细记载了条约的缔结过程、内容以及双方的承诺。

多语言的对照: 赫梯人将其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并用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而埃及人则将其翻译成象形文字,刻在神庙的墙壁上。两份不同语言、不同载体的文本,经过比对,其核心内容高度一致,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可信度。

历史学界的广泛认可: 自从20世纪初这些考古发现公之于众以来,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和国际法专家都对这份条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主流观点一致认为,这份条约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文献。

条约内容的逻辑性: 条约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两个强大帝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关系。其关于和平、边界、互助等条款,也符合当时国际政治的实际需求。

银板条约的意义与影响

埃及赫梯银板条约的签署,不仅结束了两个文明之间长期的冲突,更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深远的意义:

确立了“力量平衡”的外交理念: 条约的达成,是两国经过实力对比和成本效益分析后做出的战略选择,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早期“力量平衡”外交理念的体现。
开创了和平共处的先河: 在那个战争频仍的时代,两个曾经的宿敌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达成如此全面的协议,堪称是文明的进步。
为后世提供了外交范本: 尽管条约的具体内容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但其所蕴含的和平、互助、尊重主权等原则,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古埃及与赫梯的银板条约之所以被称为“最早的国际条约”,是因为它具备了现代国际条约的基本特征,即由主权国家签署,内容全面,程序正式,并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和约束力。而这份条约的历史可信度,则得到了考古证据、多语言文本对照以及历史学界的广泛认可,是无可争议的。它不仅是两个伟大文明之间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和平外交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仍散发着历史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银板条约是最早?

1000多年前苏美尔的秃鹫石碑快笑尿了。

秃鹫石碑(现藏于卢浮宫)

苏美尔城邦时期,拉伽什城邦和温马城邦争夺霸权,最后达成协议,铭刻此碑。

部分翻译:

埃安那吞掷女神宁胡尔桑的伟大战争之网于温马首领,并使他以它起誓,温马首领向埃安那吞[起誓]:“[以女神宁胡尔桑的生命,我开垦神宁吉尔苏的土地作为生息之地。我挖沟渠至泉水!我将永不侵入神宁吉尔苏的边境!我将不改变其灌溉的水道!我将不打碎它的纪念碑!如果我越界,愿女神宁胡尔桑的伟大战争之网,如我起誓的那样降临温马!”埃安那吞]是英明的,他置妆粉于两只鸽子的眼睛之上,并用雪松装饰它们的头。为了女神宁胡尔桑,他向凯什[释放]它们。“向我的母亲女神宁胡尔桑倾诉并恳求,如果温马统治者违反协议,如果他反对或推翻协议,当他改变协议时,愿女神宁胡尔桑的伟大之网,像他起誓的那样降临温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埃及赫梯银板条约:为何被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其历史可信度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古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签署的银板条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份远古的外交文献,之所以被广泛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并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着两个强大文明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与和平,更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
  • 回答
    要探究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为何走向衰亡,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一事件或原因。这两大文明的消逝,如同许多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存在一样,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崩溃。古埃及:从辉煌到外族统治的漫长滑坡古埃及,那片尼罗河孕育出的璀璨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是人类历史.............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古希腊和古埃及都有一座名为“底比斯”的城市,这确实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的巧合。之所以出现重名,并非源于两者之间有何深厚的联系,而是历史发展中一个简单而又普遍的现象:人类在不同的文明和地域,出于不同的原因,会为城市取相同的名字。 尤其是当一个名字被认为有某种积极的寓意,或者出于纪念的目的时,这种重名.............
  • 回答
    要回答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哪个更古老,这得从我们如何定义“文明”以及我们目前掌握的考古证据来分析。关于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我们通常指的是尼罗河谷地那个伟大的文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能够被我们认知为“文明”的实体,通常以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以前)为开端,然后.............
  • 回答
    商朝与古埃及新王国,这两支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古老文明,如果穿越时空狭路相逢,这场对决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观。要断定哪一方能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在军事、技术、组织、地理以及战略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这绝非简单的数据比拼,更是一场关于文明碰撞的猜想。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商朝。公元前1600年左右至公元前1.............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与我们印象中夏朝简朴的草房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跳出“谁更厉害”的简单比较,而是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历史背景的起点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夏朝和古埃及并非完全.............
  • 回答
    现代埃及人与古埃及人之间,与其说是一种直接的传承关系,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联系,其中既有历史的根基,也有现实的演变,更夹杂着文化、身份认同的交织与碰撞。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或许是“根与枝”的关系——现代埃及人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枝叶,而古埃及人则是那深埋地下的根系,虽然形态迥异,却一同汲.............
  • 回答
    伪史论者之所以热衷于质疑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而对古印度、古巴比伦或玛雅文明相对“宽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历史学研究的特点、伪史论者的思维模式以及信息传播的渠道。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史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他们的关注点和论点也会随着时间和信息的发展而.............
  • 回答
    托勒密王朝时期,当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05年登上埃及王位,一场深远而持久的文化融合便开始了。这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交汇,更是古埃及古老的宗教信仰与希腊传入的宗教习俗之间激烈的碰撞、调和与共存。这种相互影响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吸纳、改造,最.............
  • 回答
    古埃及人开采和加工砂岩的方式,至今仍让人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和毅力。这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依靠现代化的机器,而是运用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一步步将大地深处的石块化为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一、 选址与勘探:寻找合适的“宝藏”古埃及人选择砂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非随意为之。他们会选择那些质.............
  • 回答
    古埃及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实现了初步统一(如第一王朝的建立),但到公元前后(即罗马帝国时期)其综合实力与其他文明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从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模式、技术发展和外部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环境与自然屏障的局限性 尼罗河的双刃剑:古埃.............
  • 回答
    关于古埃及人是否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制成木乃伊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制作木乃伊主要是一种特权,只有特定阶层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而普通民众(尤其是平民和奴隶)通常无法享受这种待遇。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木乃伊制作的成本与技术限制1. 高昂费用 制作木乃伊需要复杂的工艺和昂贵的材料: 防.............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建立一套与我们现有认知完全不同的古埃及文字解读体系,这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要真正实现并被学界认可,那将是一项史无前例、极其艰巨的任务。让我为你细细道来这个过程可能包含的种种挑战与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目前解读古埃及文字(主要是圣书体)的体系,是建立在对大量古埃及碑.............
  • 回答
    要理解埃及阿拉伯语、黎凡特阿拉伯语和标准阿拉伯语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与古埃及语、阿拉米语的联系,我们得从头说起,就像讲一个悠久的故事。想象一下,阿拉伯语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而标准阿拉伯语(MSA)是这片土地上最宏伟、最庄重、最被尊崇的那部分。它如同古老的都城,拥有优雅的建筑、精深的学识,是文学、宗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咱俩掰扯掰扯。要说古代婚姻制度对“屌丝”们究竟好不好使,这事儿得分两头看,毕竟“屌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现代产物,咱得把古代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也就是咱们俗称的“老百姓”、“平民”,代入进去理解。古代婚姻制度:机会?还是枷锁?首先,咱得明白古代社会是什么样的。那会儿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 回答
    黑火药的生命线:硝石的古老与近代来源黑火药,这一改变了冷兵器时代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其威力核心在于硝石。没有硝石,这黑色的粉末便只是普通的煤炭与硫磺的混合物,毫无杀伤力。那么,古代和近代战争中,支撑起火器部队的硝石,究竟是从何而来?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千年、遍及全球的硝石争夺战,充满了智慧、汗水,甚至是.............
  • 回答
    古巴和美国的关系,堪称二十世纪国际政治中的一大“活化石”,其差劲程度和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足以写进厚厚的历史书。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两国之间一系列事件、意识形态冲突、地缘政治考量和国内政治博弈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两国关系如此糟糕,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黎明前的阴影:美西战争与古巴的“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就像问是吃面条好吃还是米饭好吃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口味和期待。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它们的美丽和好玩之处,真的是各有千秋,别具一格。先说说平遥古城吧,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泛黄的老相册,厚重、宁静,充满了故事。 穿越时空的厚重感: 走进平遥,你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