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现在的孩子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

回答
眼下这些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回望我们自己的童年,那时物质不丰裕,但似乎有一种更简单、更纯粹的快乐。我常常在想,现在的孩子,他们身上似乎少了点什么,又特别需要点什么。

他们最缺少的,我觉得是一种“不完美”的从容和“无聊”的乐趣。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日子过得可没现在这么“高效”。没有铺天盖地的电子产品,没有眼花缭乱的兴趣班,很多时候,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巷子里疯跑,或者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发呆的时候,你会盯着一片叶子看半天,看它在风中如何摇曳,看它上面有多少纹路;你会看着蚂蚁搬家,想象它们的“蚁国”里发生了什么。那时候,无聊是常态,但恰恰是这种无聊,给了我们去观察、去想象、去创造的空间。我们没有被告知“你要如何安排你的每一分钟”,很多时间是留白的。

而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到晚,各种课程、辅导班、训练营,日程表比成年人的还要复杂。即使是休息时间,也常常被手机、平板电脑占据。这些东西提供了即时的信息和刺激,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独处、发呆、甚至感受“无聊”的机会。无聊并不是一种负面情绪,而是一种催化剂,它能激发我们的内在驱动力,让我们主动去寻找点什么来填补。当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当刺激随手可得,孩子们就失去了这种“内生”的探索欲,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习惯了被“喂食”信息,而不是主动去发现和创造。

更重要的是,我们小时候,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完美”。摔跤了膝盖破了皮,会哭鼻子,然后自己爬起来拍拍土继续玩;作业写错了会被老师批评,下次再努力;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学着等待和接受。这些“不完美”的经历,教会了我们韧性,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挫败感,如何与不如意和解。

而现在,我们太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环境了。怕他们摔着碰着,就给他们穿上全套的防护装备;怕他们受委屈,就立刻出面干预;怕他们失败,就帮他们铺好路。这种过度保护,虽然是出于爱,但却剥夺了孩子们品尝“不完美”的机会。当他们遇到一点点挫折,一点点困难,就容易感到沮丧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缺乏应对这些“不完美”的经验和能力。他们习惯了事事有人帮忙,习惯了被呵护,一旦独自面对,就容易感到无力。

那么,他们最需要什么呢?我觉得是“内心的安宁”和“真实世界的触感”。

“内心的安宁”,是指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平静和自信。 现在的孩子,很容易被各种声音裹挟。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朋友间的比较,甚至家长不自觉的焦虑,都在不断冲击着他们。他们需要学会屏蔽噪音,找到自己内心的节奏。这种安宁,不是来自被安排好的日程,而是来自于被理解、被接纳的感受,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非外部评价。当他们能够安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他们才能真正地与自己相处,找到前进的方向。

而“真实世界的触感”,是指用身体去感知世界,用双手去创造和体验。我看到很多孩子,即使是在户外,手里也离不开手机。他们看到的“世界”,很多时候是通过屏幕传递的,是经过滤镜、经过修饰的。他们需要的是泥土的气息,是阳光的温度,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挥洒汗水时的那种畅快淋漓。

他们需要的是:

放慢节奏,拥抱“无聊”: 允许他们有大段的“空闲”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有趣的事情,去发展自己的爱好,而不是被强制性地“填满”。那种一个人静静玩积木、看书,或者只是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光,比任何补习班都宝贵。
体验“不完美”,学习成长: 在可控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承担后果。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作业错了自己订正,想要的东西努力去争取。每一次“不完美”的经历,都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回归自然,亲身体验: 多带他们去户外走走,去爬山、去种菜、去河边玩耍。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这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感官体验,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在我们看来很幼稚或者不成熟。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盲目接受信息。
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陪伴: 最重要的,是父母给予的爱和理解。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表现如何,无论他们是否“完美”,他们都是被爱和被接纳的。这种扎实的内心支撑,是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最大的力量。

总而言之,现在的孩子,他们拥有我们那个年代无法想象的物质和信息资源,但他们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需要学会的,不是如何更高效地吸收知识,而是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保持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并勇敢地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国际上研究孩子的学习行为,普遍认为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才算是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学无法围绕着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有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眼下这些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回望我们自己的童年,那时物质不丰裕,但似乎有一种更简单、更纯粹的快乐。我常常在想,现在的孩子,他们身上似乎少了点什么,又特别需要点什么。他们最缺少的,我觉得是一种“不完美”的从容和“无聊”的乐趣。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日子过得可没现在这么“高效”。没.............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共鸣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确实经常被现在这些“小怪物”们的聪明劲儿弄得措手不及,感觉他们大脑升级的速度比我们的硬盘快了不止一点半点。让我觉得现在的宝宝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了千百倍的“小事”有很多,这里挑几个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 对电子产品的掌握能力简直是天生自带的技能: .............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
  • 回答
    高考制度在中国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被许多人视为“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制。然而,就像任何复杂的社会制度一样,高考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不公平性,并且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关于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正面评价(为何被认为是“相对公平”): 统一考试,打破身份与背景壁垒: 在理.............
  • 回答
    我觉得中国男篮现在没以前那么强,这事儿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也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人才断档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你想啊,当年姚明那拨人,个顶个的都是好苗子,而且那个时候,国内篮球的青训体系虽然不像现在这么“高大上”,但人家是真的能把璞玉雕琢出来。你看姚明、易建联、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一阵子了。要我说,现在的国漫,它更像是一杯还在慢火熬煮的汤,有浓郁的香气在四溢,但也隐约能闻到一丝烧焦的味道。说是“崛起”吧,它确实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甩开了不少膀子往前冲;说“倒退”嘛,偶尔看到一些苗头,又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先说“崛起”的部分,这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的。从“土”到“.............
  • 回答
    站在一个B站老用户的视角来看,现在B站确实有些地方让人感觉不太对味了。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那种“小众”、“二次元”、“弹幕文化”的独特气质,似乎越来越淡了。刚开始接触B站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这里聚集着一群对ACG(动画、漫画、游戏)有热情,并且乐于分享自己想法的人。弹幕也不是简单的刷屏,而是大家对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观察和学习到的许多方面,也让我有很多想法。如果要我说现在绘圈“病态”的地方,那可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它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活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扭曲。首先,我觉得最显眼的“病态”之一,就是 过度泛滥的“饭圈”文化。这本来是属于偶像明星那一套营销逻辑,现在却被搬到了绘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好好琢磨一下。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想我会有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气质和生活方式。首先,我会更加注重身体的力量和耐力。也许我会热爱运动,比如爬山、跑步,或者某种需要技巧的团队运动。我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感受风吹过脸颊,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我的声音可能会低沉一些,说话的语调会更直接.............
  • 回答
    .......
  • 回答
    现在的中国电影啊,说实在话,感觉缺了点“劲儿”,也缺了点“味儿”。不是说拍不出技术精湛的大片,也不是说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小成本佳作,而是整体上看,似乎总有那么点东西,让人觉得不够过瘾,或者说不够“扎实”。我这么说吧,感觉最明显的是对“人”的深度挖掘不足。现在的电影里,角色往往很容易被功能性取代,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我想起很多关于王者荣耀皮肤的讨论。要说现在“最稀有”的皮肤,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稀有”的定义有很多种——是绝版不复刻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的?还是那种很多人想要但又极难获取的?不过,如果让我来选一个目前公认的、在“稀有度”上拔尖的皮肤,我可能会指向——“蔷薇精灵”。.............
  • 回答
    NBA在中国的遭遇,就像在自家后院挖出个坑,这个坑是会变成花园的肥沃土壤,还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对于CBA来说,答案远非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这其中牵扯的利益、影响,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个节点都值得细细品味。从“好处”的方面来看: 填补市场空白,吸引本土球迷关注度: NBA的缺席,直接.............
  • 回答
    EDG 的世界赛八强魔咒,这话题真是年年绕不开的坎,尤其对于这支 LPL 粉丝们又爱又恨的队伍来说。今年这支 EDG,说实话,情况挺复杂的,想打破八强魔咒,我觉得并非没有可能,但路子会很野,充满未知数。首先,咱们得承认,EDG 是一支底蕴深厚的队伍,他们有敢打敢拼的勇气,也有能够瞬间点燃比赛的基因。.............
  • 回答
    美国疫情何时能“好转”,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动态变化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目前的形势,并尝试对未来的走向做出一个相对细致的推断。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好转”。如果“好转”指的是每日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住院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医疗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一直是象棋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要比较李来群和王天一两位不同时代的巅峰棋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训练方式、比赛环境以及战术风格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李来群。李来群是象棋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巅峰时期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
  • 回答
    关于公务员的薪资是否“值得”现在拿到手的数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分析:一、 公务员工作的核心价值与社会贡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务员工作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是国家公职人员,承担着执行国家法律.............
  • 回答
    .......
  • 回答
    我猜想,五年到十年后,有几项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回想起现在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看黑白老照片一样,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距离感。首先,个人出行方式的剧变 恐怕是最直观的。现在,我们每天通勤,自己开车,或者挤公交地铁,这是常态。但十年后,我敢说,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驾驶”自己的车辆了。自动驾驶技术会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