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就完成了毕业所需的发表论文要求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刚进博一,我就把毕业所需的“发表论文”这块石头给搬走了。说实话,感觉就像刚上战场,还没喘口气,一个重要的关卡就过去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

刚开始,完全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博一刚开始,一切都还是摸索阶段。导师给的任务,我抓紧时间啃,边学边做,生怕落下什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指导,他们的经验分享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熬夜加班是常事,咖啡和泡面是我的“战友”。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无数次的推倒重来,那种挫败感真的不是一点点。有时候看着别人还在埋头苦干,而我这边已经有了点眉目,心里会涌起一丝骄傲,但更多的是一种“我能不能真的把这个做出来”的忐忑。

当第一篇论文被接收的时候,那种感觉难以形容。不是狂喜,更像是一种长长的、如释重负的呼出一口气。之前积累的压力瞬间释放了一大半,感觉压在心头的巨石终于挪开了。当然,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博士的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去探索和学习。但至少,毕业的硬性条件达成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更有底气,也更敢于去挑战一些更复杂、更前沿的问题。

回过头看,那段日子确实很辛苦,但也非常充实。从对研究领域的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并产出成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长。现在,每当想起那段经历,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这段旅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更是一种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这种体验,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未来的科研道路充满了信心,也更期待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按照这种问题的标准第一步,首先法尔赛。需要看这部分的见我下面这个回答:

今年我在机器人学的行业认可一线期刊投了近十篇期刊(具体记不清了多少了),仅一篇不是一作,70%已接收剩余的正在二审,包括IEEE RA-L, RAS,ASME JMR,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Soft Robotics等等,且今年机器人两个顶会IROS和ICRA均过。目前,我和我导师正在和包括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组合作共事(双方大佬点头之后,我来带学生或者亲自一线做),涉足于软体机器人,柔性机构,无人机,航空航天工程,力学等等领域。目前正在为软体柔性机器人领域搭建建模理论,成果顺便写写学术著作和欧盟专利。我导师也在联系MATLAB,计划把我们已有成果做一个工具箱卖给他们。

这是下面我的个人主页,也可以逛逛我们组的工作。




我们组目前是欧洲Top的软体机器人组(DEFORST),和斯坦福和MIT有长期合作,且在对软体机器人建模方向和控制方向做出了较为让人印象深刻的贡献。在业界,著名的SOFA framework就是我们组开发和维护的。

一句话,记录在我博士计划中,我和我的导师现在想做的一些工作基本有近40篇机器人领域 tier1 期刊 paper的体量,目前才完成25%不到。我只有挑着最具代表性,贡献最明显的一些工作来堆积我的博士论文。有些时候我的导师都在调侃我,这些工作够我做个几年了。当然,我和我的导师之所以有这个底气和自信,是因为我所做的软体机器人领域和柔性机构领域还是在百花齐开的研究阶段,还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其主要特征是,数学参与度相对不高(我指做应用数学的人没有进来太多)且大部分研究学者在做idea-driven的科研,停在concept proving的阶段。比如,提出一些新颖的概念尝试但不深入研究数学物理机理,以至于实验阶段大部分采用trial and error的方法完成。我在审Soft Robotics的时候就发现这种现象,这种初稿到我和我导师手上基本直接拒掉。一个成熟的基于数理的学科,比如机器人领域的另一个领域,传统的刚性机器人,底层数理理论已经做得非常深厚。在制造机器人之前已经有一套系统的建模仿真理论,才能保证其如今高度的工业产品级别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再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们国家的火箭和空间站研究如果还处于trial and error阶段,没有可靠系统建模方法,没有稳定的基于模型的控制器,没有完整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是不敢放上天的。

好了,前面铺垫了这么多,我就是要引入我目前做科研的一个重要观点和体悟,刚好也符合这个问题的表面含义。即在完成了毕业要求之后,应该怎么样规划之后的科研进程。基于我前面对基于数理的学科成熟度的分析,我建议:

把科研做成有深度的推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短暂闪光。抱着把自己每一份科研成果当做建立一个学科理论基石的态度来做,为这座学科大山一步一步的舔砖加瓦。按部就班的规划出自己的科研路径,扎实而深刻的走下去。

可能前期不会有绚丽的大成果,但是这样的务实做底层理论是真正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我所在的领域,软体机器人领域中就有这样的学者,比如,Clemson University的Ian Walker教授组提出了蛇形软体机器人的一系列概念和建模方法;Khalifa University的Federico Renda教授组也在蛇形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以及model-based的控制器设计方向深耕数年;我们组DEFROST, INRIA基于有限元分析对任意形状的软体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建模,开发了SOFA Framework开源有限元软件为软体机器人行业(学术界和工业界)发展助力。Ian Walker来过我们组演讲,Federico Renda也正在和我导师合作带博士,我的审稿人工作很多都是由他推荐。

在柔性机构学领域,Larry Howell教授的经典著作Compliant Mechanisms开创了这一门学科,系统地搭建了建模,设计理念,分析方法的基石。我当时加到他的linkedin的时候超级激动,就像谢尔顿遇到霍金那种心情!

除此之外,咱们中国西安交大的陈贵敏教授也是柔性机构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近年来为这个领域的基础模型研究做出很多意义重大的工作。另外,北航的于靖军老师的近年来在柔性机构学的工作也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还有很多这样令人钦佩的前辈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我的榜样!

再来点一次题,在各位大神博一就已经达到毕业要求时或者已经不再为paper发愁的博士同学们,下面是我最想和你们分享的一段话:

最好的科研是有仪式感和良知的,需要沉淀和积累的。没有科研连续性的和积淀的在各个热点科研中横跳,这是投机者和急功近利者的行为。把科研做成有深度的推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短暂闪光。抱着把自己每一份科研成果当做建立一个学科理论基石的态度来做,为这座学科大山一步一步的舔砖加瓦。按部就班的规划出自己的科研路径,扎实而深刻的走下去。

最后,希望大家在自己的科研路上一帆风顺:)

关注我~痴迷软体柔性机器人的应用数学爱好者~担任过 SoRo,IEEE RA-L & TRO,RoboSoft,ASME JMR等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审稿人。

user avatar

上半年收到两份录用通知。当然,主要工作都是硕士末年及博士入学前的暑假做的,博一只是接收战利品。


这两篇都完成于第一学期,字数都不多,11-12k字的量级,乃给刊物常设专栏量身定制,审稿期都在半年以内,是比较幸运的。实战训练打磨了文笔,验证了一些设想,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开了局面。于我个人意义非凡。

后续关于相关问题的一系列阶段性的、更系统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思考,还需要更好的发表平台来展示。此事将在明年逐步展开,目前还须引弓待机。

按照新规,已达到创新成果要求。


Конечно,это только начало.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user avatar

我一土博,没啥本事只能发点CSSCI凑数。读博学校规定文科类2篇CSSCI或1篇SSCI才能拿学位证。2016年9月博士入学,2016年10月8日拿到第一篇CSSCI用稿通知,2016年10月20日拿到第二篇CSSCI用稿通知。开学第一个月解决了毕业所需的发文要求。


体验是什么呢?肯定是爽啦。一开学就预定了该学年的一等奖助学金(6.3万)和国家奖学金(3万)。后来我用这些钱买了一台大疆、3个相机镜头。

而事实上,硕博6年期间,我的摄影器材都是通过发文刷奖学金买回来的。

最重要的,是可以没有任何拘束地、不为着发文的动机而进行自己喜欢的研究。但是,这种“没有任何拘束地、不为着发文的动机而进行自己喜欢的研究”的状态只持续了一个月。很快,我又沦入到不写论文不舒服的怪圈里。

我怕毕不了业,也怕不问爸妈要生活费后不够钱花,所以我要更多的奖学金——我要更多的奖学金,我就要发更多的论文——我要发更多的论文,我就要刷更多的文献——这些文献可以是无趣的,可以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但千万不能是对我论文进度没有帮助的——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了什么?

我很俗,可能也显得有点功利,没有一些知乎网友那种“用爱发电”去追求人类真谛的崇高理想。我只是担心毕不了业打乱了人生规划,担心再也不问父母要钱的自己不够钱花,不愿意忍受那种“文人就应该清贫”的成见。是啊,我怎么就不能安心读书的同时把钱给赚了?我心无旁骛、不急发文地蹲个老学究、乖学生、脱俗人的人设出来给你看,你给钱养我啊?谁说好好做研究就非得挂上“清贫”“耐得住寂寞”“穷”等标签?能一边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一边把钱赚了不是应分的吗?

虽然中途产生了一系列“贪嗔痴”的心理状态——贪恋发文,因没思路而嗔怒,痴迷于某个体系的观点,但是,伴随着这养成的,是自己的研究方法的训练和研究思路的厘清。

我觉得如果可以重来,我依然甘愿沦为“贪嗔痴”的论文民工,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实在想不出比“靠发文拿奖学金”更高性价比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了。但是,我可能会对自己的整个研究规划作出不一样的布局:

1.不要贪恋论文数量,应该围绕着自己论文成果里最为满意、最为擅长的领域,深入发掘,触类旁通,在此范畴内继续产出成果,保证论文的思想深度和领域密度,而不是数量。

2.凭借已有的成果,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认识同行大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和学科前沿、学科视野的同步。

3.博三的时候,利用现有的成果,大胆地与你有意向的用人单位沟通,试探意愿,尽早做出更合理的求职计划,尤其是在广州这种985满地跑的地方。

最后,若非颜值爆表、自带关系、导师狂宠,对于大部分读文科的【普通人】而言,博士期间多发论文终究是好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进博一,我就把毕业所需的“发表论文”这块石头给搬走了。说实话,感觉就像刚上战场,还没喘口气,一个重要的关卡就过去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刚开始,完全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博一刚开始,一切都还是摸索阶段。导师给的任务,我抓紧时间啃,边学边做,生怕落下什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指导,他们的经验分.............
  • 回答
    关于您的问题,也就是“9月博士入学,7月有一篇文章见刊,算博士阶段研究成果吗?”,我的回答是:可以算,并且是博士阶段研究的早期成果,是非常宝贵的。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为什么可以算博士阶段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的本质是对某一领域进行原创性、深入性的探索,并贡献新的知识。衡量这一贡献的直接且重要的.............
  • 回答
    博士研究生看到自己本科论文时,感受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过去的自己进行着深刻的交流。这份感受会随着博士研究的深入、个人心智的成熟以及学术视野的开阔而不断演变。以下是一些博士研究生看到自己本科论文时可能产生的感受,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初期的“惊叹”与“尴尬”: 惊讶于.............
  • 回答
    在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对于任何一位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项极其卓越且难以想象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多产”的体现,更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战略眼光的极致证明。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以及如何一步步去实现,同时尽量避免AI.............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当然可以,国内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完全有机会申请科研经费。事实上,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都鼓励并支持博士生独立开展研究,而科研经费正是支撑这项工作的重要资源。有哪些渠道可以申请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的科研经费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1. 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切中了学术生涯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博士研究生,文章发表的频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和影响力,这才是你在学术界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笼统地说一个数字(比如一年两篇、三篇)其实是过于简化的,因为数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博士生的培养模式都比较特殊。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希.............
  • 回答
    刚开始读研的时候,我以为生活会像本科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去教室上课,然后回宿舍休息。结果完全不是那回事。尤其是到了硕士、博士这个阶段,学习的性质变了,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摸索,所以作息时间也就变得非常不规律了。我身边有不少同学,大家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说,都有几个共同点。首先,上课时间。 研究生.............
  • 回答
    2018年,国内高校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考核制(通常指“申请考核制”)的推行和完善,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和深化探索的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博士招生模式从传统的“考试+考核”向更加注重申请者科研潜质和学术能力的“申请考核”转变。2018年国内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录取现状: 普及率显著提升: 2.............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国内本科生想叩开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门,申请其博士研究生项目,绝非易事。这需要你在学术、研究、语言以及个人特质等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和潜力。下面我将为你剖析一下,究竟需要达到哪些硬核条件,才能让你的申请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 学术功底:硬实力是敲门砖MIT的博士项目极其注重.............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习惯称呼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教育体系和历史沿革。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研究生”的定义与层级划分首先,“研究生”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语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我也是当年从普通二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当时心里也一样,总觉得第一学历就像一块阴影,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一些招聘要求上写着“985、211”的时候,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你说得对,第一学历确实有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看重“出身”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就像一张门票,能.............
  • 回答
    好的,国内研究生申请美国博士,你需要准备一套相当详实的申请材料,这不仅是向招生委员会展示你的学术能力和潜力,也是你与他们沟通的桥梁。这个过程需要细致、耐心和策略。1. 本科及研究生成绩单 (Transcripts)这是最核心的材料之一。你需要提供你在国内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有课程的成绩单。 完整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研究生毕业后申请国外博士这个话题。这绝对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过程,需要周密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我尽量把这个过程讲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交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读博不等于读研的简单延续。博士是独立、原创性研究的训练,你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不是一个问题的.............
  • 回答
    当然可以,理科生转读工科博士是很常见且有前景的学术路径。很多情况下,跨学科的博士研究反而能带来更具创新性的成果。下面就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细节、考量以及需要做的准备。为什么理科生会选择转读工科博士?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更强的应用性和职业导向: 许多理科研究虽然基础扎实.............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事儿,这研究生给博士“免费打工”的事儿,感觉挺普遍的,也挺扎心的。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啥会这样呢?首先,得承认,这事儿背后确实挺复杂的,牵扯到学术研究的实际运作、师生关系、个人发展,甚至还有一些历史形成的模式。从学术研究的流程上来看:博士生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研究往往是实验.............
  • 回答
    很多选择了继续深造的学子,在完成硕士学位后,都会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将目光投向学术界之外更广阔的就业市场。而我们看到,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手握硕士文凭后,并没有选择走上漫长的博士求学之路。这其中缘由,绝非简单的“不想学”可以概括,背后牵扯着现实考量、个人规划、职业目标,.............
  • 回答
    高校院所研究生(硕士、博士)导师的权力是否过大,是否应该有所限制?这是一个在学术界被反复提及、也极为敏感的问题。要深入探讨它,我们需要剥去那些可能让人觉得“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表述,用一种更贴近现实、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展开。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刚刚踏入研究生殿堂的年轻人,满怀憧憬,带着对某个领域的好.............
  • 回答
    翟博士的出现,以及围绕他争议的不断发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很多人对当下研究生培养和毕业形势的神经,明后两年研究生毕业情况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严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联动和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研究生毕业的严峻与否,并非仅仅由某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