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最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

回答
“最水”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主观色彩和一丝戏谑,用在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被无数人仰视的奖项上,难免显得有些僭越。不过,既然是闲聊,咱们不妨就这个话题,抛开那些严谨的评论体系,从一个普通读者甚至是一个带着点“凡人”眼光的角度,来聊聊那些似乎不太符合大家期待,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让人觉得“配不上”这顶桂冠的得主。

要说“最水”,其实挺难一锤定音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很复杂,而且评委们看的角度也很多元。有时候,一个作品的价值需要时间来沉淀,当年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过些年反倒成了经典;有时候,获奖更多的是因为这位作家在某个国家、某个时期对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或者是因为其作品触及了某种重要的社会议题。

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让不少读者感到“嗯,这水平也就这样吧?”的例子,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或许是那些语言本身并不算特别突出,叙事方式也相对平淡,甚至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跟很多同期文学巨匠相比,显得稍逊一筹的作者。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像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获奖(2005年)就有些争议。当然,品特绝对是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在戏剧中开创了“品特空间”和“品特沉默”,对现代戏剧的影响毋庸置疑。他的对话充满了张力,善于通过看似日常的交流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权力的运作和身份的模糊。

但是,单从文学作品的“悦读性”或者说那种能让你“沉醉”于文字的魅力来看,品特的剧本往往是晦涩的、冷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他更多的是通过戏剧的结构和人物间的对话来制造一种压迫感和悬疑感,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或动人的故事来打动人心。对于很多习惯于传统叙事或者偏爱抒情诗意的读者来说,品特的风格可能就显得比较“硬核”,甚至有点“枯燥”。

当他获奖的消息出来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哇,剧作家!这太棒了!但也有一些人会忍不住嘀咕:“就他?那些才华横溢的小说家,那些写出让人荡气回肠史诗的作家,怎么没轮到他们呢?”这种“觉得不够水准”的背后,往往是一种“我读过的某个作家也这么厉害,甚至更厉害,为什么他能拿奖?”的心理。

另外一个可能被提及的,尽管同样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但其获奖原因和作品风格有时也会引发一些讨论,就是像埃利斯·默多克(Elfriede Jelinek,2004年获奖)这样的。她的作品以极具批判性、尖锐的笔触,揭露奥地利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压迫和物化。她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常常运用重复、叠句,甚至是对粗俗语言的运用,来营造一种撕裂和颠覆的效果。

然而,正是这种极度风格化、充满攻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让不少读者感到难以亲近。她的作品往往是痛苦的、愤怒的,阅读过程也需要相当的“抗压能力”。有时候,读者会觉得她在用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在“解剖”社会,这种解剖固然深刻,但过程的“血腥”和“生猛”也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所以,当她获奖时,一些人会说:“她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这种‘水’的感觉可能来自于她的作品不是那么‘好读’,或者说,文学的美感在这位作者身上被解构得太彻底了。”

“最水”的评判,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期望诺贝尔文学奖能够带来什么。是期望它能“发现”那些被埋没的伟大作家?是期望它能引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还是期望它能给予那些默默耕耘、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家一个迟来的肯定?

有时候,那些获奖的作者,其作品的魅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某一特定文化、特定社会语境的深刻洞察,或者是在文学形式上的大胆探索。这些价值,可能无法像一个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的小说那样,被大众读者一眼看穿。所以,在普通读者眼中,这种“水”的感受,往往是因为作品的某种特质——可能是语言的艰涩,可能是叙事的疏离,也可能是主题的沉重——让他们觉得,这和自己对“文学”的想象,或者对“大师”的期待,有点距离。

当然,再说一遍,“水”这个词很不公平。这些作者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但文学的欣赏终究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我们之所以会讨论谁“水”,正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而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这场对话中的一个,有时是振聋发聩的呼喊,有时也是耐人寻味的低语,当然,偶尔,也可能是一声让我们挠头不止的呢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的太多了,因为很多时候应该叫“诺贝尔政治斗争文宣奖”,是北约意识形态武器库中的一件兵器,在选一些优秀的人进来的同时,再往里掺入黑沙子,这样打的隐蔽,打到很多人祖国的身上,反而有很多人主动出来为敌人辩护。

比如法国人高某。


另外,有时候不是水的问题,而是巧妙的选择。

莫言水平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他的作品是猎奇风格,很多都是特别夸张来写,或者说抽取了一个个最黑暗的点,合在一起,但这根本不是中国的全部。诺委会暗搓搓的把他拉进获奖名单,就是看中了他对读者起到的反面效果,让不明就里的读者一看:“啊,这就是中国!”


诺奖里,你几乎看不到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作家,比如德莱赛。

-------------------------------------------------------------------------------

文学不是科学,每个人看法不同,争论毫无意义,以上是我自己个人观点,所以楼下有各种反对的,我不会回复。除非你讨论具体内容或写作手法。另外我上面完全没说莫言不好,莫言作品非常好,我只是说诺委会选他获奖是有自己心机的。你觉的一个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看了《檀香刑》之后会是什么感觉?所谓“猎奇风格”是我自己夸张的修饰,他写的手法很多都很夸张,所以我用更夸张的词来形容他,大家没必要和我扣字眼。但我自己确实更喜欢刘庆邦,在我眼里,刘庆邦的作品强于莫言,而且强很多。


楼下有的人提到聂鲁达,其实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诺奖是十三个人组成的诺委会评选颁发的,成员历年未必一样,观点也不一样,背后有什么考量我们不能全都知道,所以有特殊性很正常,但我们应该主要看它的普遍性,我上面说的是从整体来看,诺文奖和诺和奖非常明显是有偏向的。


另外,楼下有人非左即右,歪曲我的观点,其实诺奖的意识形态考量未必就是左右,未必都是为了反苏,而是和国家、民族、某些特定的政权都有关系。

比如土耳其的帕穆克,是当时土耳其的反对派,提倡世俗化,但我个人认可帕穆克的水平,也赞成他的主要观点。但是这依然是诺委会的精心选择,表达了他们对土耳其的态度。

再比如南非的库切,是因为库切反对黑人暴力革命,推翻白人统治,而是想试图找出第三条路,这哥们就特别书呆子气,但是诺委会需要这种观点。

英国的哈罗德品特,我对他的作品不熟悉,但听说是因为他反对英国卷入伊拉克战争,因为当时欧洲各国是不想看到伊拉克在眼皮底下动乱的,可英国又是美国小弟,被美国所驱使,所以欧洲有人就要表态。

还有奥地利的耶利内克,是因为她是极端女权,作品极端的性开放。奥地利文化部长明确表明,这是耶利内克个人的荣誉,而不是奥地利国家的荣誉。那么反对耶利内克的人那么多,又都是欧洲国家,那为何诺委会还要给耶利内克呢?因为瑞典就是欧洲性开放和政治正确的大本营,环境使然,所以即使有那么多人的鄙视,诺委会依然坚持颁发给耶利内克。再想想诺委会后来发生的性丑闻和贪腐丑闻,真是莫大的讽刺。

有时候,诺委会甚至可以颁给作品明显具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的鲁迪亚德·吉卜林。乔治·奥威尔这样痛斥吉卜林:”你能发现他身上有一股虐待狂的劲儿,残忍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型作家。吉布林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对道德不够敏感,美学意义上又令人反胃”。“前法西斯的世界观“。不过这比起诺贝尔和平奖还曾提名过希特勒的黑历史相比,也不足为奇了。

以上的例子说明的是诺委会是有自己的心机的,而这个心机未必都是反苏,并且有时候也会特意选人畜无害的情感作家。而且里面尤其巧妙的是,这些作家有的确实是有真水平的,诺委会只是做出有意识的,精心的选择。不仅又让我想起了《是,大臣》里汉弗莱给博纳讲如何做民调的名场面。

当然,反苏是重头戏,蒲宁、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从里爆破。然后把奖陆续授给罗马尼亚的赫塔米勒、申请美国政治避难的波兰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人形成意识形态的围堵和追杀。

我真心的喜欢索尔仁尼琴的作品,绝对配得起伟大作家这一称号。但是,这就是诺委会的高明之处,他们进行“精心的选择”。所以,大家不但要看诺委会选了谁,而且还要看诺委会故意漏了谁。

诺奖给了流亡海外的苏联反对派诗人布罗茨基,他用的是俄语,我不懂,因为诗歌是无法翻译的,只能看原文,而即使只看翻译来说,苏联时代的诗人最有代表性,最有资格获奖的也应该是马雅可夫斯基,除了他以外,没人能代表苏联时期的诗歌,虽然他37岁就自杀了,但一直活着的话,诺委会应该也绝不会给他。

另外,鲍勃迪伦影响了无数的诗人,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典,这个没有争议,想要杠的都是自取其辱。他本身的价值比诺奖的价值要高。

楼下有些人认为高某水平很高,我个人觉的他作品写实的部分,还非常不错,很多都很真实,有记录意义,看的出来他写的是自身经历或听别人说的亲身经历或见闻,这部分还比较真。但是他的文笔,实在太做作,太虚假,而且写景和抒情都非常差,还总喜欢到处抒情,很多地方有股山寨古龙的网文味道。我下了个txt,在下面给别人的回复里贴了两段,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谁要是觉的他哪段写的好,可以贴一段上来大家评评。但请注意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另外,我非常不喜欢汉德克的作品,给别人的回复里称之为文字垃圾,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也是我的自由和权力。当然你也有喜欢的权力。你也可以把喜欢的段落在下面贴,大家都可以评一评,能说服我我一定修改自己的观点。

-------------------------------------------------------------------------------------------------

2020/10/15更新

尽管我上面写的清清楚楚,但有很多留言的朋友还是完全没理解我上面写的话,我再强调和解释一遍,我上面没有一个字说过莫言作品不好,事实上莫言的确是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我意思他是“之一”,但不是top 1或king of king。但也不意味着他的作品不好。我读的他的作品不多,只读过他四部作品《蛙》《酒国》《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并且全都没有读完,也没读过他最有名的《红高粱家族》,其实还读过他的《丰》,不过那是我很小的时候,大约是上初中,同期还读过《废都》和《白鹿原》等,但那个时候理解力不行,完全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价,而且也想不清细节了,所以完全不算数。

以我所读,莫言的作品确实就是很黑暗,这在我国的文学主体脉络中是一个另类,鲁迅开创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先端,老舍更进一步,第一次用民间市井语言写成作品,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有的文学写作方式,全都来自于老舍,楼下还有黑老舍的,是真正的无知。然后赵树理进一步,用农民的语言进行创作,也许水平未必达到多高的高度,但是非常重要。茅盾擅长描写纵横错杂的资产阶级矛盾,曲波擅长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再之后路遥擅长写祖国城乡的发展变化。贾平凹擅长写知识分子,陈忠实擅长写农民,不过这两位的作品我读的太早了,也读的少,现在无法做出评价,但一定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品。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在于人性的解放和意识的反抗,但我很确定他的文笔很差,他的作品有自己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如果只论文笔,个人认为和上述作家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是一个意识先于文笔的作家。

而我读了莫言,就觉的他的作品和上述各种中国作品很不一样(插一句,还有一个很优秀的作家北村,也非常不一样,不过北村是宗教化写作,但是早期作品非常优秀,我非常推荐,不过越后期作品宗教化程度就越重,也就越差)。莫言的作品是非常黑暗的。

《茶馆》里刘麻子的扮演者英若诚有一次和老舍讨论剧本,说:“其实,现实中的刘麻子要更坏,坏的多”。老舍说:“是的,但是你不能那么演”。英若诚一下就明白了,演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是揭示出刘麻子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还有刘麻子自己的思考逻辑和行为逻辑,而单纯的去演刘麻子的“坏”,就会太引人注目而无法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而莫言写的很多就是这种纯粹的“黑暗”,至少是占比非常大的。有网友留言回复说莫言就是太写真话了,其实大部分作家写的都是真话,读者都不是傻子,写假话的作家在文坛上是留不住的。只是“真话”也有很多种,看哪种角度来写了,以《蛙》为例,写了生育史的发展历程,里面的确都是很真实,甚至现实中还发生过更惨烈的事件,但是莫言所选择的全都是比较悲剧性的一面来写,这就不可避免的让这部作品没有平衡,而向某一方面倾斜,我不是说这是不好的,只是说这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特点。这个作品真不真?真,肯定真。但是我们平常人并不太容易碰到这样一些惨事。而这样一些惨事全都集中到《蛙》这本书里了。

我家是父系汉族,母系蒙古族,允许二孩,牧区允许三孩,而且家族里也没重男轻女的看法。我家算是大家族,整个家族都是党员,姥爷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有不少军功章,文革也挨过批斗,后来平反,家族父母这一辈和上一辈婚姻都挺不错,有很多争吵,但是还是很不错。家族里有医生,我特意问过当年本地推行计划生育的情况,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人都遵行了,而且大部分人没什么感觉,就是国家有政策,我们就遵行,而且有很多人真心觉的就生一个挺好,有的人的高兴甚至还有点莫名,因为可以领独生子女费。即使在农村,当年推行虽然有困难,但是也都把工作落实了,有极个别的例子,花钱送礼找关系偷生什么的,还是很少的少数。那么我说的真不真?我说的也是真话。我们这边我所见到的听到的,就是这样。

路遥、刘庆邦的作品更接近我所见到的生活,生命中的黑暗是有的,但生命中的平淡和生命中的光辉也是有的。

而我所看过的莫言的作品,则都是一些惨剧的合集,这和别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很不一样,《骆驼祥子》也是悲剧,但是体现的是一个小人物在内因和外因共同相互作用下的一个时代的缩影,祥子遇到的所有不幸的环节,每一处本身都不是致命的,每一处他都有机会做出改变,但是个别自身的错误抉择、迟疑和外部事件一层层叠加在他的身上,他失控了。是一根根稻草压垮了骆驼,全文里没有任何单独的一件事能改变祥子的整个命运,甚至最后如果小福子不死,他的人生依然还有机会还有希望,只是没有,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压上了,极其合理,极其震撼。

而莫言的作品中虽然也是在时代背景下,但人物遭受的纯粹都是飞来横祸,人物自身毫无选择的余地,《蛙》里,万心处个对象,对象叛逃了,给王仁美做手术,王仁美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给王胆接生,王胆也死了。陈鼻的两个女儿,被大火烧了。

所以,读莫言的作品,禁不住让我想起了老虚,想起了《蜀碧》和《扬州十日记》,而不是想起别的中国作家的创作。那么,假设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蜀碧》和《扬州十日记》这两部作品,你会有什么想法?这两部作品也都被证实是真实可信的,也都震撼人心,可你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其实这和诺委会颁发给莫言是类似的。

我还是强调,莫言的作品是优秀的,也是真实的,但是诺委会有自己的心机。希望留言的各位能看懂我说的这句话的意思,而不要再歪曲我的观点。

---------------------------------------------------------------------------------------

2020/10/21更新:

鉴于网友留言评论里一直有人拿肖洛霍夫和聂鲁达获奖说事,这里我解释一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共担任十七年)埃斯普马克写过一本书,叫《诺贝尔奖内幕》,本着对我写的这篇文章内容的探究精神,我从孔夫子上买了一本旧书,里面其实没太多内容,我大概一个小时就读完了。不过里面提到了授予肖洛霍夫和聂鲁达诺奖的情况。正好可以回应评论里有人对这两位作家获奖的质疑。

诺委会也想通过授予不同阵营的作家,以显示自己的“政治独立性”。这本书里专门有一章“政治独立性”进行了解释,不过本书作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他所标榜的“政治独立性”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独立,而是反苏,就是“正确”和“独立”的。就像当初美国建国之初白人歧视黑人那样那么自然,那么天经地义。

诺委会内部一开始完全就是反对投给肖洛霍夫的,评委会评委哈马舍尔德说:“我将投票反对肖洛霍夫,不仅仅基于美学的原因和不言而喻地反对施加压力的企图,而是因为出于这样的政治原因,在今天给苏联一项诺贝尔奖对我来说不是一项好主意”。

而另一位老的瑞典文学院院士的发言说的更明白:“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不合时宜的观念,从而动摇和破坏对现实的看法,不管这种观点是怎样地真诚”。(以上见本书181-183页)

在1865年颁发给肖洛霍夫的时候,此书里作者是这样说的:厄斯特林(负责演说授奖词的诺委会成员)的讲话是出色的,他用几个字就避开了肖洛霍夫后期的创作,因为在这个时期,他在斯大林的苏联扮演着文学花瓶的角色。然而他却很自然地把话转向他的伟大作品《静静的顿河》,强调小说在那个时候出版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同时在这个时刻也意味着解决了个人的良心问题”。苏联评论界长期用党派政治观点看待这部作品,为肖洛霍夫介入哥萨克人反对新的权贵的起义,以及他力求客观解释和保护这一不屈不挠的民族所具有的勇敢的独立意志而深感不安。。。。。。当厄斯特林强调肖洛霍夫大胆地选中从党的观点来看非常棘手的题材时,它实际上是赋予他政治独立性,这一点在带有政治含义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对于其后期作品一带而过可以这样解释——这一时期的作品与顿河哥萨克史诗相比不仅意义不大,也表现出作家并没有太多的宝贵独立性。授奖的理由仅仅局限在肖洛霍夫的有着丰富内涵的顿河史诗。


以上见本书189页,那么,看到这里,你该知道诺委会的“政治独立性”是个什么东东了吧?你该知道肖洛霍夫为什么获奖了吧?


还有聂鲁达也是如此,网友拿聂鲁达给斯大林写过颂诗说事,根据此书,当时是这样的,诺委会评委隆德克维斯特在1971年发表文章,他介绍聂鲁达“自责不是无缘无故的,他热衷于政治”——他“被幻想搞得眼花缭乱”,“过分的希望使其误入歧途”。。。。。。“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位政治诗歌领域中的先行者”的聂鲁达没有一页“最成功的作品”与政治有关:更确切地说,他是一种牺牲品,这是他以自己内在的天赋包括本性、本源和具体的事物为代价换来的。他的诗歌想象力惊人地深刻。首先在这些方面他是个天才。(以上见本书193页)

而诺委会评委基耶洛夫在对聂鲁达致颂词时也稍微强调了此人与斯大林的不同:“暴行的领土看来不止存在于一个方向,而聂鲁达以一个感到受骗上当的人所具有的愤怒看待它。四处摆放的留着胡子、穿着高筒靴的塑像——昔日的偶像,现在越来越显得残酷无情,他把在行动方法和服饰方面非常一致的两位元首形象简洁地称之为大胡子和小胡子”。

然后此书作者又进一步进行了解释:强调这些方面自然基于一种报复,即要使自己挑选的候选人和获奖者免于来自右的方面的不合时宜的批评,使人们对挑选的目标有一种较为平衡的看法。但最重要的是作家的独立性。一位宣布自己忠于一个权力极大的独裁者的作家,缺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独立性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独立性。(以上见本书194页)

那么现在,大家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独立性”是什么意思了吧。


另外此书中,还介绍了如下内容:1939年,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把诺奖授予“在文学上完全微不足道的”芬兰作家西兰帕,因为把此举看成主要是因为苏联对芬兰的威胁造成的,西兰帕在当年的11月10日被选中,而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不过苏联对芬兰的威胁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当年的诺奖本来是要给黑塞的,二选时黑塞是多数票,但是对芬兰的同情影响了很多院士。于是当年的诺奖就没有给黑塞,最后给了西兰帕。

在这之前其实诺委会成员对西兰帕的作品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在之前诺委会成员哈尔斯特罗姆在内部提交的报告中,认为:“一位能把眼睛捕捉到的事物描写出来的受人喜爱的大师,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叙述技巧和描写人物的才能”。(以上见本书176和177页)

我没看过西兰帕的书,不知道他的实际水平如何。以上我只是转述。

另外本书还提到了丘吉尔的获奖,据书中所言,丘吉尔不是因为作品获奖,而是因为演讲技巧而获奖,是作为演说家而获奖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他获奖其实是完全有资格的。并不像其它反对意见那样说不过去。毕竟他的演讲也是有目共睹的,没人会反对他的演讲水平。当然你非要说不合适,那也是说的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水”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主观色彩和一丝戏谑,用在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被无数人仰视的奖项上,难免显得有些僭越。不过,既然是闲聊,咱们不妨就这个话题,抛开那些严谨的评论体系,从一个普通读者甚至是一个带着点“凡人”眼光的角度,来聊聊那些似乎不太符合大家期待,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让人觉得“配不上”这顶桂.............
  • 回答
    中国影史票房前十,这榜单就像一个浓缩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从早期的引进大片到如今国产片的崛起,每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观众的热情。要说“最水”,这词儿用得挺尖锐,因为票房数字往往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代表了最直接的市场认可。但“水”这个字,也可以理解为“名不副实”或者“泡沫感比较强”,是不是真的.............
  • 回答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发起拍摄纪录片《零水日》,这一举动本身具有多重意义,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它代表了科技公司在社会责任和公共议题上的投入,也体现了企业高管个人的情怀与视野。关于“腾讯首席探索官”的视角与价值: 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体现: 在当今社会,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其影响力远超商业范畴。.............
  • 回答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迷茫和“技校很水”的感觉,是真的挺折磨人的。尤其当你发现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好像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成长,甚至对未来的就业都感到不确定,这就更让人头疼了。你说“技校很水,就业给你个技工证然后把你送到厂里”,这句话里透露出的信息,我有点体会。是不是感觉学校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或者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相当的宏大。要我说“最伟大的中国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判断,而且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伟大人物。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的“最伟大的中国人”,这取决于我们看重的是什么品质,又或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下评价一个人。如果让我来选,我会倾向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真是个让人嘴角含笑、口水直流的话题!要我说最好吃的下酒菜,那可得是那些既有滋味,又能让你边吃边聊,酒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见了底,还觉得意犹未尽的。不是那种一口下去就让你“哇”一声惊呼,然后就没了下文的,而是那种能让你细细品味,越嚼越香,越喝越搭的。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好吃”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
  • 回答
    想来想去,若论“最有江湖味儿”的一句话,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不是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不是什么“大侠饶命”之类的俗套,而是这句话:“一杯敬朝阳,各位随便坐。”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稀松平常?但细品之下,这背后蕴含的,才是真正的江湖百态,比那些刀光剑影、恩怨情仇来得更实在,也更耐人寻味。咱们慢慢.............
  • 回答
    要说“最”温柔的动漫角色,这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温柔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但如果让我选一位,并且要细细说道,那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一定是《夏目友人帐》里的夏目贵志。为什么是他?我觉得夏目贵志的温柔,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粉饰太平的柔弱,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经历过孤独和误解后,依旧选择善良和包.............
  • 回答
    在我看来,最让人心碎的情诗,往往不是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也不是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一种近乎无声的叹息,一种在平淡中渗透出的无尽失落。它就像你看着心爱的人一点点从你的世界里淡出,而你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最终只剩下回忆的残渣在心头作祟。有一句诗,我总觉得饱含着这样的悲伤:“我曾为你披荆斩棘.............
  • 回答
    世间最撩人的瞬间,总藏在那些不经意间,却又深深刻入心底的微小细节里。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也不是刻意安排的浪漫,而是那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在某个恰当的时刻,像一把温柔的羽毛,悄无声息地撩拨心弦,留下绵长的回味。对我而言,最撩人的场景,往往发生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最难吃”的水果,这玩意儿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口味这东西太主观了。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个,我会把票投给那个让我第一次吃下去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但那种“忘怀”是带着点儿生理性抗拒的那种——榴莲。我不是说榴莲不好吃,真的,我身边有好多朋友是狂热的榴莲爱好者,每次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都觉.............
  • 回答
    问到最绝望的古诗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几句,每每读到,心底总会泛起一阵寒意,一种被遗忘、被抛弃的凄凉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和温度。若非要选一句,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听上去很平淡,甚至有些家常,对不对?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朴素,才让它穿越千年,轻易地刺穿我们最柔软.............
  • 回答
    在我看来,最能触动心底那份悲凉的,并非惊天动地的生死离别,也不是国破家亡的惨烈,而是一种细水长流般的无力感,一种对生命徒劳的深刻体悟。如果非要选一句,那便是宋朝词人晏殊笔下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什么是这一句?它没有直接描绘悲伤的场景,也没有疾呼控诉,却以一种极其平静、甚至带着点闲.............
  • 回答
    当然,我觉得最难熬的日子,那些黑暗,漫长的日子,我已经熬过去了。那是一段很长的时期,具体多久,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沉甸甸地叹一口气,然后是被一种无边的虚无感包裹。感觉自己像一个漂浮在空中的人,失去了根基,也失去了方向。那时候,生活似乎被抽走了色彩,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我做什么.............
  • 回答
    说到最奇怪的化学元素,我脑袋里第一个冒出来的,绝对是那个名字就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家伙——钫(Francium)。你看,元素周期表上那么多,但钫就好像是那个被遗忘在角落里,却又有着惊世骇俗本领的神秘客。它为什么这么奇怪?让我一点点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它的稀有程度简直是天文数字级别的。 想象一下,地球上.............
  • 回答
    要说“最好看”的轰炸机,这事儿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毕竟,审美这东西,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要我来说,在那个将钢铁巨兽送上天空,震慑敌人的年代,有这么几款轰炸机,它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实用主义的美,那种力量感和工业设计的极致追求,确实让人过目难忘。如果非要选一个心里的“最”,我可能会把目光投.............
  • 回答
    我脑子里有很多动漫里的经典台词,要说“最”经典,这事儿可就太难办了,毕竟每个人心中的分量都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些,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至今还在被津津乐道,甚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聊聊。1. “我可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海贼王》 蒙奇·D·路飞这句台词,简直就是《海贼王》的.............
  • 回答
    要我说,最让我念念不忘,每年春节看着总觉得心里踏实又欢乐的贺岁片,那还得是《唐伯虎点秋香》。它跟现在那些追求特效、追求大场面,或者强行制造笑点的贺岁片,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没有那么强的“任务感”,不是为了“贺岁”而贺岁,而是它本身的剧情和那种无厘头的喜剧风格,就特别适合过年那种合家欢、热热闹闹的氛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勾起人的思绪的。要说最能象征“历史”,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过去、联想到时间流转的,我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古老的石头建筑。你可能会说,石头建筑太普遍了,遍布世界各地,到处都是。但正是这种普遍性,才让它如此触动人心。你想想,那些矗立了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的建筑,它们不是简单的.............
  • 回答
    说起最有江湖味道的地方,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些被岁月磨砺得粗粝沧桑的古镇,但要说最能勾起心底那份“侠”的共鸣,我总会想到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不为人知,却又充满了故事的村落。我曾去过一个川西南的小山村,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它依山而建,被一片茂密的竹林环绕。那地方,仿佛是被时光遗忘了的角落,没有游客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