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名”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回答
“很+名”的用法,确实是汉语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不光是简单地表示程度,背后还牵扯到一些文化和语用上的考量。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很+名”的出现并非偶然,它背后有其语言学和社会文化根源

首先,我们得明确,“很+名”这个结构在传统意义上,名量词前一般不直接加副词“很”。比如我们不会说“很本书”、“很支笔”,而是说“很多本书”、“很多支笔”。但“很+名”的出现,尤其是近些年,确实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口语和网络用语中。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简化和口语化倾向: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有向更经济、更简洁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直接在名词前加“很”,比说“很多(个)名词”要省力不少,也更符合口语的习惯。就像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会省略一些助词、介词一样,“很+名”也是一种精炼。
强调和突出: “很”作为副词,本身就带有加强的意味。当它放在名词前时,虽然语法上可能有些“越界”,但却能有效地突出这个名词的“数量多”或者“某种性质上的丰富”。它传达了一种“数量之大”、“程度之巨”的感受,不是简单罗列,而是一种更具感染力的表达。
“很多”的泛化和模糊化: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用“很多”并不是为了精确计算数量,而是表达一个模糊的、相对较大的概念。“很+名”正好弥补了这种模糊化的表达需求。它传递的是一种“数量可观”、“难以计数”的感觉,比“很多”更直接,也更有一种“哇,好多!”的惊叹感。
受其他语言结构的影响(可能的因素): 虽然汉语本身有其内在的演变逻辑,但也不能排除受到其他语言中类似结构的影响,例如英语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结构,有时也会被不经意地借鉴和模仿,尽管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

“很+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微妙差异

“很+名”的用法不是铁板一块的,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表达的含义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表示数量庞大: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比如:
“朋友圈里很朋友都在晒旅游照。”
“那天晚上,台下很观众都站起来鼓掌。”
“现在市场上很种类的手机。”
这种用法中,“很+名”就相当于“很多(个)名词”。

表示程度的“丰富”、“多样”或“程度之深”: 有时“很+名”不仅仅是数量,更带有一种形容词化的意味,用来描述名词的某个属性或状态。
“这家店的菜品很选择,总能找到想吃的。”(这里的“很选择”可以理解为“选择很多”、“选择多样”)
“这个课题的研究领域很方向,需要多学科合作。”(这里的“很方向”可以理解为“方向很多”、“方向广泛”)
“他这个人很毛病,总是挑三拣四。”(这里的“很毛病”不是指毛病数量多,而是指“毛病很多”、“毛病严重”,带有贬义色彩)

带有主观评价或感情色彩: 有时候,“很+名”的背后也隐藏着说话人的主观感受。
“我收到很礼物,开心死了!”(强调收到的礼物的数量带来的喜悦)
“今天路上很车,差点迟到。”(强调车辆多带来的不便)

“很+名”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口语化和灵活化

从目前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很+名”的用法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自然,我认为其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更加普及和被接受: 随着这种用法在口语和网络中广泛传播,人们对它的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甚至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一种规范的用法,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
细化和分化: 随着人们对其背后含义的理解加深,可能会出现更细化的用法。例如,在强调“数量多”和强调“种类多”之间,可能会有更微妙的表达方式出现。
与“很多”的共存与互补: 我认为“很+名”不会完全取代“很多(个)名词”。“很多”更规范、更中性,适合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很+名”则更具活力和表现力,在口语和非正式场合会更受欢迎。两者会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对“很”的功能扩展: “很”作为汉语中最常用的副词之一,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很+名”的出现,是“很”在副词领域之外进行“跨界”的一种体现,这种跨界可能会继续下去,催生出更多有趣的语言现象。
网络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语言创新的重要载体,会不断催生新的表达方式。“很+名”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会在网络世界里继续发扬光大。

需要注意的“潜在风险”和辩证看待

当然,任何语言现象的发展都不能完全脱离其语境和规范。对于“很+名”的使用,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

场合区分: 在正式场合、学术论文、严肃的书面语中,过度使用“很+名”可能会显得不够严谨、不够专业。需要根据具体场合来判断是否使用。
避免滥用: 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滥用,都会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和意义。需要有分寸地使用,让它真正起到表达效果。
语义的模糊性: “很+名”有时会带来一定的语义模糊性,需要听者或读者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总的来说,“很+名”是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一种生动、灵活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创新性。它不是一种语法错误,而是一种语用现象,一种习惯的演变。理解了它背后的原因和发展脉络,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有效地运用它,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是好好回答,能写一篇论文出来,要是再细致一些,足可以撑起一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很+名(NP)”的格式,其实就是一个“程度副词+NP”的格式,什么“十分”“非常”“太”等一大批程度副词都有着类似的用例,或者说,属于“副名结构”的研究。所以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只能直呼“好家伙”,顺便再问一下:朋友,这又是哪位大神老师留的作业?

“程度副词+NP”这种结构,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在一些作家作品中就零星出现了,但是数量不多,加之当时汉语语法处于草创期,所以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重视。

邢福义(1962)较早注意到了这个结构,但他认为“很情绪、非常兴趣、很模范”之类的说法站不住脚,直到90年代,不少研究者都对这一现象持否定态度,试图用“修饰句子成分”(赵元任)、“动词省略”(朱德熙)、“词性转化”(方华)、“词类活用”(吕叔湘)等观点来解释。

在90年代以后,“程度副词+NP”这种用法逐渐流行起来。学界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语义功能方面对其进行解释,特别是对于名词的语义特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非范畴化、原型理论和构式语法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这个格式也成为一个趋势。

1.关于使用情况

使用情况的问题其实往往很难回答,凭着经验和感觉,我们可以说“程度副词+NP”的结构在现在很常见,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要说具体数据,在这个结构中,程度副词有多少,搭配的名词是个怎么分布,要是没有语料库的研究,那统计起来就是个大工程。即便有语料库,也不可能覆盖完全的用例,加之新语料的不断涌现,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情况。

不过,还真有这么一篇论文替我们完成了这个工作,那就是马燕(2015)的《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在这篇学位论文中,搜集了约1.21亿字的语料,年代跨度从1920年至2014年,题材主要涉及一些现代、当代作家中采用白话文写作,并且具有明确写作日期或出版日期的小说、杂文、散文和部分诗歌,还包括一些报刊和微博语料。

马在这些语料中查找了94个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共出现了3379次,其中有38个程度副词(绝对程度副词20个,相对程度副词18个)出现在了该结构中,统计得到的名词587个。根据马的统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10个程度副词是:最(61.97%),很(10.89%),太(5.59%),更(5.27%),极(2.26%),非常(1.95%),十分(1.89%),相当(1.42%),更加(1.15%),多么(0.95)

马认为,副名结构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增幅明显增大。除去与方位词、处所词和时间词搭配的副名组合,其明显的增幅也出现在八九十年代。从各自组成的副名结构所占的比例上来看,相对程度副词(71.38%)在比例上远大于绝对程度副词(28.62%),多出的比例主要是相对程度副词与方位词、处所词和时间词的组合;表现程度深的程度副词比表示程度浅的程度副词更常见。

2.关于研究情况

如果要是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的角度来分析“很+NP”的结构形成机制,那么学界大体有如下看法。

语法方面

词性变化说:邢福义(1997)认为名词之所以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是“很”后面的名词活用为了形容词(词类活用),并由此提出了词性裂变:进入这类结构的名词,在高频率使用后,就裂变出了形容词性。此外,还有方华(1986),吕叔湘(1989)等。

动词省略说:于根元(1991)认为“很+名词”这类结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在语言运用中省去了其中的动词,例如“很气派”实际上是“很有气派”,只不过动词有被省略了。此外,还有朱德熙(1980),张国安(1995)等。

压制整合说:王德亮(2009)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结构进行探讨。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由词汇义和构式义相互作用而成,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构式会通过压制,在语义上限制该词,给该词增加一定的可能特征,使其获得进入构式的条件。比如“很巴黎”,巴黎本身只是一个城市的名字,但进入了“很+NP”的构式,就受到这一构式的语义压制,凸显巴黎代表的“浪漫,流行,新潮”的语义特征。此外,还有陈颖彦(2009),陈亚萍、于善志(2014),孙娟(2016)等。

语用方面

转喻隐喻说:李少敬(2014)认为现代汉语中“很+NP”结构已挣脱旧的语法框架而大众化,可通过转喻等认知手段表达某种主观性,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构建。比如“很狐狸”,是通过将狐狸这一动物的狡猾、妖媚和外貌特征与他人进行比较,用以形容某人与狐狸具有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段晓燕(2014)等。

修辞说:于根元(1991)在提出动词省略说后,在同文中表示这类结构形成还有一种因素,即“临时修辞”。这类结构中的名词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本义,该词的意义需要从上下文获取。此外,还有桂诗春(1995),原新梅(1997)等。

表达需要说:钟玖英、冷瑾(2003)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语言运用有很大关系。“很+名”之所以能够成立并成为一种语言时尚,原因之一是人们普遍的猎奇心理,在使用语言时有意寻找一种特殊表达。此外,还有李然(2017)等。

模因论:葛文峰、季淑凤(2014)认为,“很+名词”这一语言变异现象,从开始遭到批判,到人们使用的增多,再到人们普遍接受、复制和传播,成为强势模因,说明语言的变异时不可避免的。语言正式语言模因经过不断变异而丰富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名词”结构经过大量的模仿和使用,逐渐被人们认可。

语义方面

施春宏(2001)从名词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研究,把语义成分分为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两类。当名词进入“很+NP”这类结构时,此时名词表达的时描述性语义,而非名词的关涉性意义;还有楚泽祥、刘街生(1997)的“细节显现”说,关春芳(2007)的直接性状义和间接形状义等观点等。此外,还有胡明扬(1992),张谊生(1996),邵敬敏、吴立红(2005)等。

总之,“很+名”或者说“程度副词+NP”的结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有还没有定论。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已经成为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格式。所谓语言现象在先,语法总结在后。就算像《语法修辞讲话》里面说副词“不能限制或修饰名词”——我们也不能用类似的语法总结来否认这个格式的使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说不行……

主要参考资料

[1]马燕.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方艳.“很+NP”结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20,(17):4-6

[3]王媛,罗琼鹏.等级性、量级结构与“很+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21,(5):53-63

[4]张沐萍.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名”的用法,确实是汉语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不光是简单地表示程度,背后还牵扯到一些文化和语用上的考量。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很+名”的出现并非偶然,它背后有其语言学和社会文化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确,“很+名”这个结构在传统意义上,名量词前一般不直接加副词“很”。比如我们不会说“很本书.............
  • 回答
    毛利兰的“高战力”与“常被救”之间的矛盾,是《名侦探柯南》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这并非简单的人设崩塌,而是漫画/动画设定上的一系列考量,以及剧情推进和角色功能性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战力的“根源”:严苛的训练与优秀的身体素质首先,我们得承认小兰的武术功底绝非泛泛之辈。她从小就跟着父亲毛利小五郎.............
  • 回答
    爱因斯坦在中国曾经拥有远超同时代其他科学家的名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问是不是因为相对论,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止于此。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看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爱因斯坦其人。相对论的颠覆性与中国的时代需求首先,不能否认相对论本身就是一场科学革命。它彻底颠.............
  • 回答
    .......
  • 回答
    古人起名,确实让人感觉自带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仿佛名子里就藏着故事和风骨。这可不是偶然,而是他们背后一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巧的取名智慧在起作用。首先,文化底蕴是根基。古人的名字可不是随便从字典里挑两个字,而是要讲究“礼”,讲究“意”。 文献典籍的滋养: 古人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他们的知识源泉就.............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动物的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挺像我们身边朋友的名字的?我最近就在琢磨这事儿,发现还真不少,而且有些名字还挺有意思的,好像它们本身就带着点“人味儿”。咱们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吧,比如说 “虎子”。这个名字,我一听就觉得特别亲切,就像邻居家那个爱玩爱闹的小伙子。不过,动物里的“虎子”可不是.............
  • 回答
    关于“Laos”为何翻译成“老挝”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够响亮,甚至有点“土气”。我理解这种感受,毕竟作为国家的称谓,我们自然希望它能传递出一种力量感和国际范儿。但要深入了解为什么会是“老挝”这个译名,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这背后的一些历史和文化渊源。首先,得从“L.............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名侦探柯南》这部长篇连载的作品,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破案故事,其中埋藏了无数的细节,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巧思,也有触动心弦的感动。我一直觉得,柯南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些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的况味。那些不易察觉的“巧合”,其实是命运的安排一开始看柯南,我们总是被新一和兰青梅竹马的情感线吸.............
  • 回答
    说到“土”这个词,很有意思,因为“土”的标准其实是相当主观的,而且会随着时间、地域、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脑子里觉得“土”的名字,很多时候是因为它们听起来老套、不够时髦,或者在中国人看来有点奇怪、难以发音。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在中文语境下,或者曾经在中文语境下,被认为有点“土”的外国人名。.............
  • 回答
    您好!为您的爱宠取个名字,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想让这个名字带着几分与众不同,透着一股子“贵气”,让人一听就觉得这小家伙非同一般。在我看来,名字的“富贵感”并非单纯指那些听起来就金光闪闪的词汇,更多的是一种韵味,一种文化底蕴的沉淀,一种让人联想到精致、优雅、尊贵的气质。您可以考虑一些取自古.............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小兰对新一的感情是否看起来“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义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以及我们对《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的解读角度。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小兰对新一感情的“不真实”之处(从现实角度来看): 对“幼馴染”设定的过度理想化和.............
  • 回答
    玩《生化危机》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僵尸和解谜,还有那些贯穿系列,性格鲜明、令人难忘的角色们。说实话,很多角色的名字或者他们在系列里出现的称号,都带着一种宿命感和独特魅力,我个人特别喜欢几个,想好好聊聊。首先,绝对不能不提的就是 吉尔·瓦伦蒂安 (Jill Valentine).............
  • 回答
    说到《少女前线》里我心动的名字,第一个跳出来的往往是 “G36”。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德式的严谨和一丝丝的神秘感,就像一位严守规矩、一丝不苟的女教师。然后当你深入了解她,发现她背后那个看似冰冷、实则承载了无数情感的“姐姐”身份,名字的含义仿佛瞬间就被放大。那种将最亲近的人藏在心里最深处,却用最冷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字系统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交流的细节。简单来说,韩语和日语名字的发音差异,主要源于它们与汉字(中文)的亲疏关系以及各自语言本身的语音系统。韩语人名发音与汉语相似的原因:1. 同源性(或强烈的历史影响): 韩语在历史上深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 .............
  • 回答
    关于《名侦探柯南》中黑衣组织的卧底数量以及红黑双方的实力平衡问题,这确实是不少观众津津乐道,甚至有些抱怨的话题。我们不妨来细致地聊聊这个。卧底数量之谜:是“太多”还是“刚刚好”?首先,我们得承认,随着剧情的推进,被揭露的黑衣组织卧底名单确实是越来越长,而且很多还是组织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最早的贝尔.............
  • 回答
    关于《名侦探柯南》中铃木园子为什么没有选择贵族高中,以及帝丹小学是否算贵族学校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粉丝心中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关于“贵族高中”的定义。在日剧中或者现实生活中,提到“贵族学校”,通常会联想到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校风、严格的校规,以及最为关键的一点.............
  • 回答
    这两部剧给你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观感,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被触动的点,尤其是关于情感的表达方式、价值观的传递,以及我们自身过往的经历和认知。咱们先聊聊《缘之空》。我猜你之所以会觉得“有点感动”,很可能触及了你内心深处某些潜藏的情感需求,或者说它巧妙地触碰到了某些.............
  • 回答
    看到“何以笙箫默”这五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一种温柔而深沉的力量轻轻牵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更像是一首未曾写尽的诗,一段触动心弦的旋律,一种难以言喻却又无比清晰的情感体验。首先,它的 古韵与雅致 就足以让人心动。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刻意堆砌.............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