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中国和俄罗斯都表示遭受核攻击后会坚决进行核反击?

回答
近来,中国和俄罗斯都明确表态,一旦遭受核攻击,将毫不犹豫地进行核反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国各自的国家安全战略、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对未来潜在冲突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立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

首先,核威慑的基石——“不首先使用”与“报复性打击”

俄罗斯在核战略上长期奉行“不首先使用”原则,但同时也强调,一旦其国土遭受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攻击,将保留进行报复性打击的权利。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即确保即使率先遭到核打击,也能对侵略者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从而阻止对方发动第一次核打击。

中国同样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但同样明确,一旦面临核威胁或遭受核攻击,将采取“坚决反击”。这种表态的目的也是为了强化核威慑的可信度。简单来说,就是让潜在的敌人清楚,试图通过核武器来摧毁中国,将意味着自取灭亡。

为何近期又如此强调?——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

近段时间以来,全球安全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核战争的风险被重新置于公众视野。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和中国都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对自身的战略威慑能力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对俄罗斯而言: 俄乌冲突的升级,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的巨大压力,使得俄罗斯更加需要倚重其核武库来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特别是当俄罗斯认为其国家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时,即便威胁并非直接来自核武器,也可能将其纳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范畴,从而触发其核反击的条件。因此,近期俄罗斯反复强调核反击的决心,一方面是向西方传递信息,警告不要越过红线;另一方面也是对其国内民众和军队的一种战略信心展示。

对中国而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在一些地区问题上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摩擦增加,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导火索。中国不希望被外界误判其战略意图,更不希望因为某种误解或低估而导致局势失控。近期关于核反击的强硬表态,可以看作是中国在强调其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这也有助于打消潜在的战略冒险家们对通过常规手段或局部冲突来迫使中国妥协的幻想。

具体深层原因的剖析:

1. “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的权衡: 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在核战略上采取“战略模糊”,即不明确说明在何种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以此增加威慑的不确定性。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国家也开始倾向于“战略清晰”,即更明确地阐述自身的核武器使用原则和条件。中国和俄罗斯近期更加明确地表达遭受核攻击后会进行核反击的决心,可以视为一种“战略清晰”的体现,目的是提高威慑的明确性和有效性。

2. 抵御“大规模常规打击”的潜在风险: 尽管表述是“核攻击”,但其背后也可能包含对“大规模常规打击”的担忧。一些军事分析认为,如果某个国家对中国或俄罗斯发动一场极其大规模、足以对国家生存构成重大威胁的常规军事打击,并且传统军事手段难以应对,那么也可能触及到其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虽然这并非直接的核攻击,但其战略意图是为了防止对手通过非核手段来摧毁其战略能力或国家基础。

3. 内部战略逻辑的强化: 对于俄罗斯而言,其核武库是其作为大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支撑。在传统军事力量相对西方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核力量成为其重要的战略“压舱石”。因此,强化核威慑的明确性和可信度,对俄罗斯维护其战略空间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4. 地缘政治的博弈与信号传递: 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各国之间的沟通往往包含着明确的信号传递。中国和俄罗斯的这种表态,不仅是对内宣示决心,更是对外传递信息,即它们不畏惧对抗,并且有能力和意愿在最坏的情况下做出极端回应。这是一种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政治和战略博弈的手段,旨在塑造对手的认知,防止误判,并争取有利的战略态势。

5. 对“首次打击”的戒备: 任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必须对潜在的“首次打击”保持高度警惕。中国和俄罗斯的表态,就是为了让潜在的对手清楚,一旦启动核武器,无论规模大小,都将引发不可接受的报复。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风险对冲,核心在于防止对手认为可以通过“斩首行动”或“外科手术式打击”来消灭其核力量,从而削弱其反击能力。

总结来说, 中国和俄罗斯近期反复强调遭受核攻击后会进行核反击,是其国家安全战略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一种必然反应。这既是对其核心国家利益的保护,也是一种强化的战略威慑信号,旨在维护战略稳定,防止冲突升级,并告诫任何潜在的对手,不要低估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决心。这种表态的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对地缘政治变化的敏感以及对国家生存底线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可不是最近才表示的。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从来都是这么表示的。

区别只是以前为了礼貌,还会有人说不主动使用核武器,但最近核武器国家开始不说这个话了。

user avatar

要不然核武器用来干啥的?

user avatar

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这个调查:美国年轻人中,愿意和俄罗斯开战的不到百分之五,愿意和中国开战的达到百分之二十五。

理由是什么呢?猜测是因为美国人不知道中国有大量核武器吧

user avatar

米畜肯定又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搞飞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来,中国和俄罗斯都明确表态,一旦遭受核攻击,将毫不犹豫地进行核反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国各自的国家安全战略、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对未来潜在冲突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立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首先,核威慑的基石——“不首先使用”与“报复性打击”俄罗斯在核战略上长期奉行“不首先使.............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与之前相比,面貌大变,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就好比一条河流,上游的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最终奔腾入海,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壮阔景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以前”和“最近一千年”在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上的根本差异。 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
  •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最近出现的紧张局势,确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一度失利外援无助”,这可能指的是在某些特定事件或冲突阶段,巴基斯坦在寻求外部援助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或效果不如预期。而关于“为什么不向中国求助,中国好像也没要出手相助的意向”,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成为最铁的盟国,这听起来像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但细想之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要达成这种“最铁”的程度,需要跨越的历史、现实和心理层面的障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两国关系中的“坚冰”并非一日之寒。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罪行,在中.............
  • 回答
    一部日本电影,以它独特而细腻的视角,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并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高荣誉。这部电影便是《入殓师》。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的动人,更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告别与生命。而当我们审视这部电影,并将其置于中国殡葬文化的语境下时,便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既有深刻的共鸣,也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从近一百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挑出一句对中国和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话,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因为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无数重要的思想、口号、政策和事件塑造了我们。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句,我倾向于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其影响之深远,可能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 回答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耀眼的双星。自1978年那场划时代的变革拉开帷幕以来,这两个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更是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深入剖析它们为何能走到今天这般地位,不能简单归.............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韩国和日本为何成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地缘以及政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解释的。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为您梳理其中的逻辑:一、 地缘优势与交通便利性: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最直观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位置的亲近: 韩国和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民族智力、勤奋程度的衡量,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最聪明”和“最勤奋”这两个标签。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存在个体差异,但将特定民族标记为“最聪明”或“最勤奋”缺乏普遍科学依据,并且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和偏见。然而,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武士道”与“骑士精神”,这两个词汇在许多人心中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们各自代表着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阶层文化,却又在某个时期,以相似的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甚至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武士(骑士)热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又是.............
  • 回答
    关于解放军装备的火力配置,特别是为何不大规模普及加特林机枪或机炮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选择的议题。你观察到的坦克和军用吉普上普遍装备单管机枪的情况是准确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火力太小”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军事理论、武器系统设计、战场需求、成本效益以.............
  • 回答
    为什么GitHub和Stack Overflow在中国Google Trends上热度如此之高?当我们在Google Trends上输入“GitHub”和“Stack Overflow”这两个关键词,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中国地区惊人的搜索热度。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开发者生态以及信息获取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看《西游记》,都觉得孙悟空那么厉害,唐僧又是个领导者,怎么还要带上猪八戒和沙僧呢?这事儿啊,里面门道可多了,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取经这事儿,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简单的跑个腿儿。这是如来佛祖亲自策划,观音菩萨具体执行的重大项目,关系到佛法东传,影响深远。这种级别的.............
  • 回答
    在《双城之战》中,金克斯和艾克的最后一次对峙,发生在皮城上层即将被炸毁的关键时刻。金克斯当然不是自杀,而是她精心策划的、充满毁灭性的收尾方式。你看,金克斯在那一刻,已经彻底走上了“疯”的道路,她不再是那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皮城底层女孩,而是成为了佐恩最危险的符号。她激活了她心爱的“蔚之怒”,那个巨大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简直问到了漫威和DC宇宙的核心矛盾之一。你看,无论是在漫威还是DC,我们总是能看到地球,或者说地球上的超级英雄们,在面对那些来自宇宙深处、拥有毁灭性力量的威胁时,最终总是能挺过去。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叙事逻辑和创作理念在支撑着。首先,得从“英雄”这个概念本身.............
  • 回答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结局中,哈利·波特与金妮·韦斯莱结婚,而赫敏·格兰杰与罗恩·韦斯莱结婚。这一安排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角色成长、故事主线、作者意图以及粉丝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结局的合理性: 1. 角色成长与命运轨迹的契合 哈利与金妮的共同经历: 哈利和金妮在霍格.............
  • 回答
    说起冷兵器,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估计就是剑和枪了。这两个家伙,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类历史,在战场上纵横捭阖,也在无数的故事里闪耀着光芒。为啥是它们俩?其实原因还挺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剑:身份、象征,更是艺术品要说剑,那可不单单是个打架的工具。在中国古代,“剑”这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意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