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文是埃及语言的最后一个书写阶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埃及古文字(埃及象形文、僧侣体和世俗体)的直接后裔,但其字母表却主要采用了希腊字母。然而,并非所有的科普特字母都源自希腊。有那么几个字母,它们在科普特语中具有独特的发音和书写形式,它们的来源则指向了更古老的埃及书写系统。
要想理解这些非希腊字母的来源,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科普特文字是如何形成的。在基督教传入埃及后,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经典,埃及人面临着一个挑战:古埃及文字系统已经过于复杂,难以普及。而希腊字母,尤其是其清晰的拼写和发音对应关系,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替代方案。因此,在公元3世纪左右,科普特文字应运而生,它借鉴了希腊字母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大部分科普特字母,比如 Alpha (Ⲁ), Beta (Ⲃ), Gamma (Ⲅ) 等,都能直接对应上希腊字母。但就像任何语言的演变一样,当引入一个全新的书写系统时,总会有一些原有的声音需要被表达,而这些声音在目标语言(希腊语)中可能不存在,或者发音有所不同。科普特人正是这样做的。
那么,究竟是哪些字母例外,它们又去了哪里寻找它们的“祖先”呢?
有几个关键的字母,它们在科普特字母表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并且明显不是来自希腊字母表:
Ⲋ (Sēma) / Ⳁ (Shai) / ϣ (Khei):这个字母在科普特语中代表 /ʃ/ 的音,也就是英文 "sh" 的发音。在希腊字母表中,没有直接能表达这个音的字母。科普特人在这个地方借鉴了古埃及的书写符号。在古埃及语中,表示“湖泊”或“河流”的象形文字,发音为 /ʃ/, 后来演变成僧侣体和世俗体中的符号。这个符号就被挪用到科普特文字中,用来书写 /ʃ/ 这个音。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方言的不同,这个字母的书写形式也略有差异,有时写作 Ⳁ,有时写作 ϣ。
Ⳑ (Ney) / ⳑ (Nge):这两个字母都代表鼻音 /n/ 或 /ŋ/(类似英文 "ng" 的发音),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字母组合中。它们在古埃及文字的书写系统中也有类似的鼻音符号,例如表示“水”的象形文字,发音为 /n/。尽管在希腊语中存在 N (Ν) 和 G (Γ) 来表示 /n/ 和 /g/,但科普特人可能觉得需要更精确地表达某些鼻音组合,因此沿用了古埃及的符号。
Ⳓ (Chai):这个字母代表 /tʃ/ 的音,也就是英文 "ch" 的发音。在希腊语中,Chi (Χ) 发音是 /kʰ/ 或 /x/,与 /tʃ/ 完全不同。科普特人在表示这个清辅音时,再次求助于古埃及的书写传统。在古埃及语中,有一些符号可以表示类似 /tʃ/ 的发音。科普特人便选取了其中一个,将其转化成字母形式,以填补希腊字母表在这方面的空白。
ⳓ (Fei):这个字母代表 /f/ 的音,就像英文 "f" 的发音。虽然希腊语中有 Phi (Φ) 和 F (Ϝ),但科普特语中的 ⳓ 在书写形式上与希腊字母有些差异,而且其发音在古埃及语言的演变中也有迹可循。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来源于古埃及表示“羽毛”或“吹气”的象形文字,这些符号在发音上与 /f/ 有关联。
这些字母的存在,恰恰说明了科普特文字并非对希腊字母表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埃及语自身的语音特点和书写历史进行了创新和融合。它们是连接古埃及文明与基督教埃及文明的桥梁,承载着古老的声音和文化记忆。
总而言之,科普特字母表中不来自希腊文的字母,主要是那些用于表达古埃及语言中特有的辅音音素的字母。它们是直接从古埃及晚期的书写形式(僧侣体和世俗体)中继承和演变而来的,体现了埃及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延续。这些字母的存在,为我们了解埃及语音的精妙之处以及文字系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