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程艺龙疑似捆绑销售 43 元优享包,「机票捆绑搭售」死灰复燃了吗?这算欺诈消费者吗?

回答
同程艺龙43元“优享包”疑云:机票捆绑销售死灰复燃,算不算欺诈?

近日,一则关于同程艺龙43元“优享包”涉嫌机票捆绑销售的讨论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不少消费者反映,在预订机票时,平台会默认勾选或者以显眼的方式推荐这个“优享包”,如果不仔细查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搭售”。这不禁让人担忧,曾经被诟病已久的“机票捆绑销售”是否已经死灰复燃?而这种行为,又是否触碰了消费者权益的红线,构成欺诈?

“优享包”到底是什么?

据消费者反映,这个43元的“优享包”通常包含一些附加服务,比如“随心退”、“快速改期”、“航班延误险”等。单看这些服务,似乎都是为了给旅客提供更便利、更安心的出行体验。然而,问题就出在它的“默认勾选”和“不易取消”上。

很多用户在付款前,并没有主动选择这些服务,但却在最终支付页面发现,这43元已经被加到了机票总价中。即便用户想要取消,也需要费一番心思去寻找取消的选项,有时甚至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让人感觉平台是在“变相”推销。

“捆绑搭售”还是“增值服务”?界限在哪里?

业内对于“捆绑销售”和“增值服务”的界限一直存在争议。

捆绑销售,通常指的是商家将消费者不需要或不想要的商品或服务,强制性地与主营商品或服务捆绑在一起销售,从而提高总价,增加销售额。这种行为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嫌。
增值服务,则是商家在提供主营商品或服务的基础上,额外提供一些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并且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购买。

从同程艺龙这次的“优享包”来看,如果平台是 主动、强制地将服务添加到订单中,并且设置较高的门槛让消费者取消,那么它就更倾向于“捆绑搭售”。尤其是当这些附加服务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并非必需,甚至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不少限制时,其“增值”的属性就大打折扣了。

“死灰复燃”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事实上,机票捆绑销售的问题由来已久。在过去,一些OTA(在线旅游平台)就曾因为各种名目繁多的附加服务,如“航空意外险”、“贵宾休息室”、“不值钱的积分”等,被消费者协会点名批评,也被媒体曝光。

相关部门也曾出台政策,规范OTA的销售行为,要求其不得进行默认勾选、不得强制搭售。在这样的背景下,同程艺龙此次的“优享包”被指涉嫌捆绑销售,无疑让消费者对行业内的合规性产生了新的担忧。

这算不算欺诈消费者?

“欺诈”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包括 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虚假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从而获取非法利益。

对于同程艺龙的“优享包”,是否构成欺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是否“故意”? 平台是否清楚地知道大部分消费者并不需要这些服务,却仍然采用“默认勾选”的方式?
2. 是否“隐瞒”或“告知虚假”? 平台是否充分、清晰地告知消费者“优享包”的具体内容、使用条件以及取消方式?是否刻意模糊这些信息?
3. 是否“诱使”? “默认勾选”本身就具有诱导性,利用了消费者在快速浏览过程中的疏忽。如果取消流程复杂,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诱使”的成分。
4. 是否“获取非法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的43元,对平台来说无疑是额外的收入,但这些收入是否建立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如果同程艺龙在消费者不知情或未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添加收费项目,并且这种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有组织的,那么这很有可能被定性为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行为,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消费欺诈”的变体。

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并且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仔细核对订单信息: 在支付前,务必逐项检查订单明细,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费用被添加。
谨慎勾选/取消选项: 注意那些默认勾选的复选框,如果不需要,一定要主动取消。
了解退改规则: 在购买任何附加服务前,花点时间了解清楚其具体的退改规则和限制条件。
保留证据: 如果发现被强制搭售,保留好相关的截图、订单信息、与客服的沟通记录等,以便日后维权。
积极投诉: 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投诉。

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责任也不容忽视

对于OTA平台而言,诚信经营是基石。平台应该以消费者利益为先,提供透明、公平的交易环境。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需要加强对OTA平台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介入调查,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以儆效尤。

总而言之,同程艺龙43元“优享包”事件,再次敲响了机票捆绑销售的警钟。消费者权益不容被漠视,平台的“小算盘”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信任为代价。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在线旅游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产生PTSD了,别笑话我,真的。

哪怕到了今天,如果需要下载什么软件,我都不敢随便在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里找,因为就算我一不小心就会导致自己电脑桌面上出现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软件。

不过,相比同程的骚操作,上面这些都的喊爸爸。我估摸着现在制作捆绑垃圾软件的人估计到了35岁了,开始转移阵地了,而且直接从你的钱包里下手。

比如,当你要买张机票,通过微信支付九宫格中的“火车票机票”下单。就得时时刻刻小心APP里面的“陷阱”。因为即使按照正常流程下了单,回头怎么感觉跟预想中的价格不太一样?然后打开一看,好家伙捆绑了N个不需要的东西(接送机、XX特权会员之类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关键压根不知情,也不需要,更无法取消)。

电脑上的垃圾软件好歹还能自行卸载或者强制删除,这些花里胡哨的“付费特权”就操蛋了,。

因为你跑去找客服,想要取消重新订票,一定告诉你已经出票了,想退票?不好意思,您准备承担高额退票费吧~

我#%$%%y#$^&^$&$#&#$#&

其实这还是我这几年住酒店“死抠细节”才能注意到的隐藏付费项目,很多普通人估计花了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中的招。

其实在此之前,携程等APP就因为类似的捆绑搭售问题上过几次热搜,也一度被被有关部们喊停,而如今为何又死灰复燃?

很简单,缺钱!!

我查了下同程的财报资料:在2020年第四季度,交通票务业务也加快复苏。2020年第四季度,交通票务业务收入为10.03亿元;其中,国内航空票务量同比增长5%左右,汽车票票量同比增长近180%。庞大的市场规模,也让汽车票业务成为用户增长新引擎。2020年,同程更是实现营收59.3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9.54亿元,成为疫情以来全球唯一连续四季度盈利的上市在线旅游平台。

疫情冲击下照样能盈利。可想而知,只要在一些地方稍微动动手脚,那都是暴利!不信?你看同程在财报里就干脆把这项搭售收入形容为“增值服务”,写到财报里:

坦白说,这事虽然不光鲜,但在短期内,这种骚操作确实可以为平台弄来一大堆灰色收入,这么干的底气是因为,一方面微信小程序上订票的多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从财报董事会分析可知,差不多80.9% 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来自小程序),这些消费者维权意思薄弱;其次微信入口流量极大,但入口隐藏很深,目前相关部门的整治对象还在独立APP上,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现阶段能做的只有睁大眼睛,看清楚订单中被隐藏的收费明细,有搭售的统统不要,避免掉到这些大坑中。也真心希望这些公司少点套路,光明正大的去赚钱,而不是想方设法设置各种套路和衔接,从我们的钱包中偷偷拿钱。

user avatar

什么是捆绑销售:

捆绑销售是将两种产品捆绑起来销售的销售和定价方式。纯粹的捆绑销售是只有一种价格,消费者必须同时购买两种产品。

原本捆绑销售只是一个中性词,一种销售策略,但当卖方发现可以通过非充分告知前提下以一种先骗后强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消费这个模式就变味了。

机票捆绑搭讪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欺瞒行为,销售界面没有取消捆绑项目的选项那就是虚假报价,有取消捆绑项目的的选项也是又小又隐蔽,颇有退票窗口在阿富汗的相声桥段即视感。

只能说资本主义割我等9菜之心不灭

user avatar

这已经不只是捆绑销售的问题了,还要加上一个性质更恶劣的商业欺诈。当年windows系统捆绑销售浏览器,好歹还告知了用户,这回是直接隐藏关键信息欺诈客户。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十九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

平台的这种行为,就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侵犯和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利用平台的优势地位和信息不对称,对用户实施商业欺诈和捆绑销售。

在国家正在大力整治互联网平台利用自身垄断优势进行侵权活动的今天,这平台还敢这么干,只能说是见钱眼开,不知死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