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所得税费用时为什么要加上递延所得税?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的事儿,怎么算在一起。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背后逻辑挺清晰的,咱们就一层层剥开来说。

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所得税费用”,指的是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根据其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按照适用的税率计算出来的需要缴纳给政府的税款。这就像咱们个人的工资收入要交个人所得税一样,企业也有它赚的钱要交给国家。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和“需要缴纳的税款”之间,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对等。这就引出了“递延所得税”的概念。

为什么会产生“递延所得税”?

简单来说,产生递延所得税,是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机上存在差异。

我们国家的企业会计准则,追求的是“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只要经济业务已经发生,不论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应当确认收入或费用。这叫做“公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而税法呢,它的首要目的是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征收,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它可能采取更偏向于“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或者有自己的一套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殊规定。

举个例子来理解这种“时机差异”:

想象一下,你的公司在年底向客户提供了一项服务,服务费是10万块钱。按照会计准则,虽然钱还没收上来,但你已经提供了服务,所以你在年底的账面上会确认这10万的收入。但税法可能说了:“这钱还没收到,所以暂时不能算你的收入,要等收到钱的那一天才交税。”

反过来,可能你公司今年花了一笔钱,比如给员工发了笔奖金,这笔奖金还没发出去,但根据会计准则,这是一项当期发生的费用,应该在当期冲销。但税法可能说:“这钱还没实际支付出去,所以还不能抵扣你应纳税所得额。”

这种收入确认早了或者费用确认早了,又或者是收入确认晚了或者费用确认晚了,都会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

会计利润 ≠ 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利润是我们根据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
应纳税所得额是根据税法规定计算出来的,是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基础。

而我们平时说的“所得税费用”,在会计上,最终是需要反映到利润表上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应该体现当期企业“应该”承担的税收负担。

那么,“递延所得税”就是来填补这个“应该承担的税收负担”和“实际应交税款”之间的空缺的。

递延所得税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税收费用”与“利润”的配比,让利润表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长期税收义务。

我们把上面提到的差异再细分一下,看看递延所得税是怎么来的:

1. 暂时性差异: 这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指,某些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在未来期间转回。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指未来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增加的暂时性差异。
例子: 就像上面说的服务费未收到。会计上确认了收入,但税法上没确认。未来收到钱时,会计利润不变,但税法上就得确认收入并交税。这个未确认收入的部分,就是导致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增加的原因,所以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处理方式: 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意思是,现在少交了税,但未来要补交,相当于公司欠了税务局一笔钱。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指未来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的暂时性差异。
例子: 比如某些费用,会计上已经确认了,但税法上不允许当期抵扣,要等以后才允许抵扣。又或者某些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计税基础通常是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成本,有时可能低于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例如,按照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但税法不允许那么高的折旧率)。
处理方式: 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意思是,现在多交了税,但未来可以少交,相当于公司可以从税务局收回一笔钱。

2. 亏损结转: 某些情况下,企业在当期出现亏损,按照税法规定,是可以将这个亏损结转到未来期间弥补应纳税所得额的。

处理方式: 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现在的亏损可以在未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未来要交的税款。

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

明白了递延所得税的来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计算所得税费用时要加上递延所得税了。

所得税费用 = 当期应交所得税 + 本期递延所得税(或 本期递延所得税的减少)

这里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就是按照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直接计算出来的、本期实际需要缴纳给税务局的税款。

而“递延所得税”部分,是根据上面提到的各项暂时性差异和亏损结转情况,计算出来的未来要多交或少交的税款。

如果本期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负债(即未来要多交税),那么这部分负债就是本期“应承担但未实际支付”的税款,需要加到所得税费用里。
如果本期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即未来可以少交税),那么这部分资产就相当于本期“已经支付但未来可以收回”的税款,从账面上看,它可以抵减本期的所得税费用。从“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来看,就是减去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额,或者说是加上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如果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了,意味着未来能少交的钱变少了,那当前就需要多承担一些税收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一家公司:
当期会计利润为 100万。
适用的税率为 25%。
根据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 120万。
年末,发现一项业务产生了50万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比如确认收入但还未收到款项)。

那么:

1. 当期应交所得税: 120万(应纳税所得额) 25% = 30万。
2.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50万(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5% = 12.5万。 这12.5万就是未来需要补交的税款,所以是本期“递延”的税款。
3. 所得税费用: 30万(当期应交所得税) + 12.5万(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 = 42.5万。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计利润才100万,但所得税费用却算成了42.5万?

原因就在于会计准则要求我们“配比”。 虽然本期实际缴纳的税款是30万,但因为我们有50万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50万的收入在未来某一天是需要缴税的。为了真实反映企业当期的盈利能力以及其潜在的税收负担,会计上会把这“未来可能要交的税”体现在当期的所得税费用里。

这么做的核心目的:

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所得税费用应该与当期实现的净利润相匹配,而不是简单地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挂钩。如果忽略了递延所得税,利润表上的净利润可能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隐藏着未来的税收负担。
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和跨期配比原则: 会计核算强调“当期确认”,无论现金流是否到位。递延所得税就是为了实现这种跨期配比,让本期的所得税费用能够反映与本期收入相匹配的税收成本。
更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是企业财务报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企业未来与税务机关之间可能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动,是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体现。

总结一下:

我们计算所得税费用时要加上递延所得税,是因为所得税费用应该反映的是企业当期所得“应该承担”的税收成本,而不仅仅是“本期实际缴纳”的税款。递延所得税正是用来弥补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确保所得税费用的计算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的税收义务,实现与利润的良好配比,从而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给使用者。它是在权责发生制下,对未来税收影响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 =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1. 企业当年向税务局交的钱是应交所得税科目贷方科目的余额,是会计利润调增调减后与税率相乘计算出来的。

2.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企业 当期已经交的钱,但是不属于当期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这笔钱在会计意义上要记到发生期的费用上,递延所得税负债是 当期要记到会计意义上的 费用上,但是这笔钱要到发生期企业才去税务局缴纳。

3. 所得税费用是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因此在应交所得税的里面,需要把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费用)加进去,同时要把递延所得税资产(非当期费用)减下去。所以: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个人愚见,欢迎专家大牛拍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