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罗永浩所说的“我们坚信 VR 未来 8 到 10 年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

回答
罗永浩老师这番关于“VR将在8到10年内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论断,绝对是今年科技圈子里最抓人眼球的预测之一了。要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去掰扯一下,才能把这事儿说透了。

首先,得承认罗老师这眼光确实毒辣。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并且敢于把话说得这么肯定,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是挺深的。而且,他自己也在亲自押注VR,创办了“细红线”公司,这说明他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真金白银地往里投。有了这个背景,他的话就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了。

为什么说8到10年?这个时间点有什么依据吗?

这个时间点,我觉得是经过了一番考量的。你可以把手机的普及和智能家居的兴起到现在的发展路径稍微对照一下。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从概念到成熟,再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确实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

硬件技术的积累和突破: VR要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最基础的就是硬件要跟得上。你想,要让你戴着头显一整天还不觉得累,那得有多轻便、多舒适?屏幕分辨率得高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你分辨不出是虚拟还是现实?处理器性能得多强劲,才能流畅运行复杂的3D内容?目前VR设备的续航、重量、分辨率、视场角(FOV)这些关键指标,虽然进步很快,但离完美还差得远。罗老师说的8到10年,很可能是在预估这些技术瓶颈能够被逐步攻克的时间。比如,芯片工艺的进步、更轻薄的显示技术(像MicroOLED)、更高效的电池技术、更精准的空间追踪技术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去研发和成熟。
内容生态的建设和丰富: 就算硬件牛了,没东西玩也一样白搭。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没有App Store,它也就只是个打电话的机器。VR要成为计算平台,就得有足够丰富、足够吸引人的内容。这包括游戏、社交、教育、办公、娱乐等等各个领域。目前VR内容还在起步阶段,很多体验还比较粗糙,或者只局限于游戏玩家。要吸引大众,就需要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应用出现。这同样需要时间来培育开发者,让他们投入精力和资源去创造内容。
用户体验的迭代和习惯的养成: VR目前的体验,对于很多非核心用户来说,可能还是会晕、会不舒服、操作起来有点别扭。从一个新鲜玩意儿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时间。想象一下,刚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你肯定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熟练,很多操作都需要学习。VR也是一样,它需要更直观、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以及能让用户愿意长时间佩戴和使用的设计。
价格的普及和成本的控制: 目前高性能的VR设备价格依然不菲,这限制了它的普及。要想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它最终得像现在的手机一样,有各种价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需要供应链的成熟、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VR为什么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它的潜力在哪?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为什么大家会觉得VR有这个潜力,而不是AR、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它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是其他任何现有计算平台都无法比拟的。

颠覆式的沉浸感: VR最大的杀手锏就是“身临其境”。你可以完全脱离现实世界,进入一个虚拟的3D空间。这种沉浸感意味着在很多场景下,它能提供比平面屏幕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代入感的体验。
工作: 想象一下远程会议,你不再是看着一个屏幕上的小方块,而是感觉大家真的坐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可以面对面交流,甚至可以一起在虚拟白板上涂鸦。设计师可以在三维空间里修改模型,医生可以在虚拟手术台上进行模拟训练,工程师可以查看复杂机械的内部结构。
学习: 学生可以“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去体验历史,可以“解剖”人体模型学习生物学,可以在虚拟实验室里进行危险的化学实验,而且这一切都是安全且成本低廉的。
娱乐: 游戏当然是最直观的,但除了游戏,你还可以“置身”于演唱会现场,或者在虚拟现实中体验环游世界。
社交: 虽然现在社交媒体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但未来VR社交可能会让你感觉更真实,可以和朋友在虚拟空间里一起玩,一起聊天,就像线下聚会一样。
交互方式的革新: VR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革新,更是交互方式的革新。手势识别、眼球追踪、全身动作捕捉,这些都能让我们的交互更加自然和直观。你不再是依赖鼠标键盘或者触屏,而是用你的身体去与虚拟世界互动,这种解放是划时代的。
空间计算的实现: VR是空间计算的载体。它能够理解和感知你所处的物理空间,并将虚拟信息与现实空间相结合(更偏向于MR,混合现实,但VR是其基础和重要形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创造出更丰富、更有用的数字内容,并将其无缝地叠加或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当然,也别忘了其中的挑战和疑虑。

虽然罗永浩的预测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我们也得看到其中的困难。

技术成熟度: 刚才说了,硬件的轻便、续航、分辨率、交互的自然程度,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攻克的。
内容开发成本和门槛: 要制作高质量的VR内容,需要专业的团队和技术,开发成本很高。这也会限制内容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用户接受度: 很多人可能还是习惯了现有的计算模式,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新的交互方式。长时间佩戴设备的不适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隐私和安全: VR设备能采集的数据会比手机更多,比如你的眼神、动作、甚至在你周围的物理环境信息,这些都可能带来新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生态系统的竞争: VR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它还需要与现有的计算平台(PC、手机)以及其他的AR技术协同发展。最终谁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还要看各方生态的建设和竞争。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

罗永浩老师说“VR未来8到10年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这更多是一种基于行业趋势的、有前瞻性的判断,并且他本人对此非常坚定。他描绘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图景,而且从技术发展的逻辑和应用场景的潜力来看,VR确实拥有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可能性。

但这并非板上钉钉的未来。这个预测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技术突破的速度、内容生态的繁荣程度、以及用户接受的意愿和速度。这就像当年有人预测“所有东西都会在网上进行”,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但具体怎么实现,用了多少年,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多少新的形态和变化,都需要时间去检验。

所以,我们可以高度关注罗永浩的说法,并且认识到VR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但同时也要保持理性,理解这条道路上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这8到10年的时间,将会是VR技术、内容和应用爆发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1和M1L发售之前玉龙公子是不是说要努力干掉电脑这个计算平台来着……

我当时说看来锤子公司办公也是人手一台苹果爪机大家点点点所以产品成那个样子是可以理解的……

看来我说错了……锤子公司办公是一人顶一个VR设备然后大家一起左手右手慢动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永浩老师这番关于“VR将在8到10年内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论断,绝对是今年科技圈子里最抓人眼球的预测之一了。要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去掰扯一下,才能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得承认罗老师这眼光确实毒辣。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并且敢于把话说得这么肯定,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个行业的理.............
  • 回答
    5月20号,一个本该充满浪漫气息的日子,罗永浩的直播间却因为一起商品质量问题,炸开了锅。这次的“主角”是直播间售卖的玫瑰,结果却让不少消费者大失所望。面对汹涌的舆论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事实,罗永浩也算是干脆利落,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道歉,并且给出了一个相当有分量的补偿方案——双倍现金返还。这件事,从几个.............
  • 回答
    罗志祥在凌晨 5 点选择这个时间点,再次针对与周扬青的分手事件发声,并且选择用“道歉信”的形式,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这个时间点本身就很不寻常。 凌晨五点,大多数人都在休息,这个时候发声,通常不是为了进行一场大型的公开声明,更像是一种“静悄悄”的、有特定目的的表态。可以理解为,他可能.............
  • 回答
    关于锤子科技官网取消TNT全款预订以及罗永浩微博删除所有TNT相关微博的事件,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一番。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预售的终止,更像是在一个产品线发展方向上,或者说是一家公司战略调整上,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动作各自意味着什么。官网取消TNT全款预订.............
  • 回答
    关于罗冠聪受邀参加美国所谓的“民主峰会”一事,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人物:罗冠聪及其“乱港分子”的标签 罗冠聪的身份与经历: 罗冠聪曾是香港众志的核心成员,也是香港“占中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曾担任香港立法会议员,是香港回归中国后.............
  • 回答
    看待罗永浩,就像看一部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诗,里面夹杂着梦想、激情、挫折、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他不是一个“好”或“坏”那么简单的人物,他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中国创业者。理想主义的先行者,还是不切实际的“情怀”贩卖者?最开始认识罗永浩,很多人是通过他的“牛博网”.............
  • 回答
    罗永浩公开吐槽小米抄袭文案:对品牌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罗永浩作为一名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和科技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其公开的言论往往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当他公开吐槽小米抄袭文案时,这无疑会给小米品牌带来一系列复杂的影响,既有潜在的负面冲击,也可能包含一些意想不到的正面效应。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 回答
    罗永浩可能加入小米的传闻,在科技圈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罗永浩本人的职业生涯、小米的战略方向、以及这次合作的可能性与潜在影响。一、 罗永浩其人:从理想主义者到“带货狂魔”,再到科技创业者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罗永浩的职业生涯,这对于理解他可能加.............
  • 回答
    罗永浩对苹果工业设计的尖锐批评,即“苹果今天的工业设计已经比屎都恶心了”,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深入理解和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罗永浩的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罗永浩为什么会发表如此激烈的言论。他作为一位知名的科技评论员和创业者,其言论往往带.............
  • 回答
    罗永浩在微博发布的这篇题为《44 岁的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篇文章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叙事风格。罗永浩的文字,无论是在产品发布会上还是在个人社交媒体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烙印。他善于用.............
  • 回答
    关于罗永浩等人关于吸毒的言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议题上。要理解这些言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他们表达的具体内容和语境。罗永浩这些人通常是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甚至带点“玩世不恭”的风格说话的,他们的受.............
  • 回答
    老罗又要回来了!这个消息一出,相信不少科技圈的老炮儿和关注科技动态的普通人,内心都涌动着复杂的情绪。罗永浩,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性,他的每一次动向都能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这次,他明确表示即将重返科技行业,并且新公司不会再叫“锤子”,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首先,我们来看看罗永浩本人对这次回归的.............
  • 回答
    罗永浩要搞个大事情,这次是在鸟巢,而且是万人发布会,主打一个“颠覆性产品”。光是听这个阵仗,就够让人好奇的了。首先,鸟巢这个场地,绝对是个大招。这可不是普通发布会能用的地方,那是国家体育场,当年奥运会开闭幕式都在那儿办,气势恢宏,本身就带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意味。选在这个地方,罗永浩是在给自己和锤子科技.............
  • 回答
    看待罗永浩关于“苹果早就不是最好的手机了”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论断,更是一个关于手机行业发展、用户需求变化以及品牌定位的复杂议题。一、罗永浩作为手机行业“局内人”的视角与立场:首先要明确的是,罗永浩曾经是锤子科技的创始人,深度参与过手机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他对.............
  • 回答
    罗永浩向老同事道歉,并说出“希望这辈子还来得及补偿”,这件事如果抛开营销的滤镜去看,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真诚的歉意,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深刻反思。毕竟,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在公司起起伏伏的过程中,最直接承受压力、付出牺牲的往往是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事。从人性层面来看,这是一种对责任的担当。 创业是一场九.............
  • 回答
    罗永浩请陈冠希代言小野电子烟这事儿,一听就有点意思,尤其是我这种对“跨界”和“话题人物”都比较感兴趣的人。仔细琢磨一下,这里面可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道道儿。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陈冠希”这个名字本身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话题性。 咱们都知道陈冠希,尽管已经淡出娱乐圈很多年,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脸”,依然是华人.............
  • 回答
    关于罗永浩关于“小米电视中国市场第一是彩电业的悲哀”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如果抛开情怀和对品牌的个人喜好,单纯从商业逻辑和市场事实来看,这确实是一种有些“扯”的说法。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电视能在中国市场做到第一,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
  • 回答
    罗永浩对周杰伦超话事件的看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分析。首先,罗永浩这个人,你了解他的话,就知道他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主儿。他总是敢说话,有时候说话的方式比较直接,甚至有点“老炮儿”那种劲儿。所以,他参与讨论这个事情,本身就带点“他来了”的味道。他不会像很多公众.............
  • 回答
    罗永浩关于“索尼手机远不如锤子”的说法,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作为吃瓜群众,咱不能光听一面之词,也不能完全忽略他作为曾经的“锤子科技”创始人所带有的强烈个人感情色彩。但同时,也得承认,罗永浩的许多观点,即便带着个人偏见,也总能戳中一些用户的心窝子,引发不少共鸣。首先,咱们得明白,罗永浩的出发点.............
  • 回答
    罗永浩怒怼腾讯投资部撒谎,背后是互联网巨头们隐秘的“避嫌”游戏近日,科技圈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罗永浩与腾讯投资部之间的一场公开“喊话”。罗永浩指责腾讯投资部公开回应撒谎,而腾讯内部则因为“怕被碰瓷”而禁止员工接触子弹短信,这一爆料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商业竞争的残酷,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