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家到底有没有剥削劳动者?我这证明到底对不对呢?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最关键、最常被讨论的议题之一。要弄明白资本家是否剥削劳动者,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然后才能评估你提到的“证明”是否站得住脚。

核心概念解析:什么是剥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剥削”不是简单地说老板从员工那里“赚取了利润”,而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概念,它指向的是一种 价值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通过 生产过程 发生的。

1. 劳动价值论 (Labor Theory of Value): 这是理解剥削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简单来说,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主要看它背后凝结了多少人类劳动。这里的“劳动”特指能够创造价值的活劳动。

2. 劳动力 (Labor Power):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劳动本身,而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就是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工作并创造价值的能力。

3. 劳动力的价值 vs.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商品价值决定。这包括劳动者维持生存所需的食物、衣物、住所、教育、医疗等费用,以及养育后代使劳动力得以延续的成本。也就是说,资本家需要支付给劳动者相当于“维持其生存和繁衍”的工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它在生产过程中 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

4. 剩余价值 (Surplus Value): 这是剥削的直接体现。当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力的价值)低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总价值时,这部分超出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时间之外 无偿劳动 的部分创造的。

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劳动者一天工作8小时。
他需要4小时的劳动来创造等同于自己一天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
剩下的4小时,他还在工作,他创造的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这后4小时的劳动就是无偿劳动,它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取利润,不是因为他“聪明”、“承担风险”或者“组织管理得当”(虽然这些要素也存在,但它们在马克思的框架下属于“不变资本”或“必要劳动”的一部分,不直接产生剩余价值),而是因为他能从劳动者那里榨取到剩余价值。

为什么说这是“剥削”?

剥削的本质在于,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全部劳动能力,但只拿到了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报酬。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价值转移,因为劳动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雇佣条件。

你提到“证明”,能不能详细说明一下?

你没有具体说明你的“证明”是什么,这使得我很难直接评价。不过,我可以列举一些常见的关于“资本家是否剥削劳动者”的反驳或辩护观点,你可以看看你的证明是否与这些类似:

常见的反驳或辩护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应):

1. “资本家承担了风险,所以利润是应得的。”
回应: 马克思承认资本家在商业经营中可能承担风险,但这种风险承担是基于他对生产资料(厂房、机器等)的投入。而生产资料本身,其价值最终也是由过去劳动创造的(“不变资本”)。更关键的是,马克思认为,价值的真正源泉是活劳动。风险承担可以解释利润的一部分来源,但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来自劳动者未被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且,劳动者也承担着失业、疾病等风险,这些风险并未获得相应的回报。

2. “资本家提供了工作岗位,是帮助了劳动者。”
回应: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表象。资本家之所以能提供岗位,是因为他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必须依附于资本家。资本家提供岗位是为了雇佣劳动者来为他创造剩余价值,而不是出于纯粹的慈善。

3. “利润是由于技术、管理和创新带来的。”
回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技术、机器、厂房等本身不创造新价值,它们只是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这部分称为“不变资本”)。而新价值的创造,只能来自活的劳动(“可变资本”)。技术、管理和创新虽然能提高生产效率,甚至在短期内带来超额利润,但从根本上说,这些进步的动力和成果,最终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而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制并未改变。

4. “劳动者获得了工资,这已经是公平交换了。”
回应: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但“实质上的不公平”。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维持生存的报酬),而使用价值(创造价值的能力)却是无限的。劳动者用他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换取了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用相对小的价值(工资)买来了相对大的价值(劳动力的创造力)。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

5. “今天劳动者的工资比马克思时代高多了,这说明已经不剥削了。”
回应: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工资的提高,很多是工人运动、福利制度建立、以及资本主义自身发展和应对危机的结果。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关注的是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即使工资提高了,只要资本家支付的工资仍然低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就依然存在,剥削就依然存在。而且,现代社会也出现了新的不平等,比如金融资本的扩张、零工经济等。

你需要做的:

为了让我能具体帮你分析,请你提供你“证明”的 核心论点和论据。比如,你的证明是不是基于某个数学模型?是不是基于某个统计数据?是不是基于某种哲学逻辑?

我再强调一下,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里,“剥削”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术语,它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描述。

我期待你分享你的证明,这样我才能更直接地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支持的论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混淆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剥削存在与否,另外一个是你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条件有多好。因为在你心里面把这两者是分开的,也就是你认为一个人不受剥削的前提是可以生活条件更好。如果不受剥削,但是活着还不如在剥削的状态下,那真还不如被剥削。这是你的底层逻辑。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的确很常见,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一个存在剥削的体系下工作,可能工资挺高,真要自己开家小店啥的,可能一年到头操碎了心,赚了钱不如轻松打工,上班赚的多。

我想说你的选择是一回事,概念是另外一回事。在上述情况下,你可以心甘情愿的选择被剥削,而且被剥削的生活条件,生活状态,收入可能比你不被剥削状态是更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剥削是不存在的。

因为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不是你过得好不好,而是你的剩余价值是不是被资本家占据。只要你没有获得全部劳动产出的分配权,你的剩余价值就存在被其他人占有,哪怕你年薪2,000万,该剥削还是在剥削。

但有一点你的观点是对的。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值不值得,而不是对不对。知乎上谈及加班劳资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都会义愤填膺的抨击剥削。但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即便他一分钟班都不加,正常工作时间仍然是剥削。大部分人嘴上喊的凶,但是身体是诚实的,你会选择那个工资更高,工作状态更好的机会,而不管他是不是存在剥削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以自己过得好不好,到底值不值得作为选择的出发点的。不应该以是不是受到剥削为出发点。

user avatar

且不说你想的对不对

这套思路是微观经济学的思路。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下,资本家不是一个整体,而更多地呈现出彼此竞争争夺市场份额的关系。所以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微操”调控产量和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这个叙事里,单一企业面对的潜在市场几乎是无限的。价格曲线和营销手段成为决定销量的主要因素。

这就是很多人以为自己能够轻松驳倒政治经济学的原因。

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一种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需求而非供给才是决定因素。

市场是有限的,市场的潜在购买力总和就是国民收入。这就得出一个公式:

  • 商品总价值=劳动力总价值 + 资本总利润(产出)
  • 商品总价值=总购买力=劳动者总消费 + 资本家总消费(消费)

由于资本家的整体财富总是在持续增长的,所以产出恒大于消费,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整体恒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萎缩状态。

同时,假定资本家不占有资本利润,而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劳动。那么前式变为:

商品总价值=劳动力总消费=劳动力总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最关键、最常被讨论的议题之一。要弄明白资本家是否剥削劳动者,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然后才能评估你提到的“证明”是否站得住脚。核心概念解析:什么是剥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剥削”不是简单地说老板从员工那里“赚取了利润”,而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概念,它指.............
  • 回答
    企业家和资本家,这两个词听起来都很厉害,好像都跟钱打交道,但仔细一琢磨,他们骨子里其实是两码事。就好像一个厨师和一个美食评论家,虽然都跟吃有关,但一个是在灶台边挥汗如雨地创造,另一个是在餐桌旁品头论足地评价。咱们先说说企业家吧。企业家,你可以把他想象成那个充满活力、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的“想法制.............
  • 回答
    关于孙杨兴奋剂检测事件中三名检测官的资质问题,这确实是整个事件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备受争议的环节。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并且尽量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况,避免一些模板化的表述。事件背景回顾:检测的性质和关键人物首先要明确,孙杨是在2018年9月的一次赛外药检中被指控存在违规行为的。这次.............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克里斯·保罗(Chris Paul)是否有资格说出“如果不是为了击败勇士,那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这句话,并尽量用一种自然、详尽且不带有AI痕迹的方式来阐述。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得先看看这句话的语境,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这句话,特别是“击败勇士”这一部分,在NBA.............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个人价值以及资本主义运作的本质。在大资本面前,高智力究竟有什么用,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细致地剖析其 作用、局限性以及如何才能最大化其价值。我们先从 “大资本” 的定义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力量说起。大资本的定义与力量:大资本,通常指拥有巨额资产.............
  • 回答
    当然,关于从西德跑到东德的情况,虽然不如人们熟知的东德民众“逃亡”西德那样声势浩大,但也确实存在,并且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原因。这部分历史,往往被主流叙事所掩盖,但对于理解两德统一前的社会现实,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冷战时期,柏林墙和边境线不仅仅是物理的隔阂,更是意.............
  • 回答
    当然有这种可能性,而且以我们目前的理解来看,这种可能性并非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相当大。如果一个星系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它将可能永远被囚禁在自己的摇篮里,无法进行星系间的探索与扩张。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其中的逻辑和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星系穷尽其所有资源: 这不仅仅是指肉眼可见的恒.............
  • 回答
    美国是否“有资格”将自己的文明史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它触及的是历史叙事、文化传承、政治理念以及文明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国文明的根源,以及它与古希腊、古罗马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明史追溯”的含义。如果指.............
  • 回答
    如果有一天,科学发展到绝大多数人力岗位都可以被机器顶替,那资本家是否就不需要普通人了?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探讨一个技术上的可能性,不如说是触及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人类价值最核心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它牵扯着复杂的多层面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这样一个设想的未来,.............
  • 回答
    你观察到的“仇富心态”和“厌恶资本家”的现象,确实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经济、社会、历史、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感知: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
  • 回答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到冷战开始(通常认为是1947年左右),这段时期被称为“战间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代。它见证了旧帝国的瓦解、新民族国家的兴起、经济的繁荣与萧条、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以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的种种危机。要详细了解这段历史,需要阅读一些权威性的.............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新冠疫情初期,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或“武汉病毒”(Wuhan virus),并试图在官方宣传和国际场合中推广这一说法。这种做法是否会“落实到各国英文资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媒体、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同反应。首先,从特朗普政府的意愿来看,他.............
  • 回答
    朋友跟你说能从国家储备粮(中储粮)那里批到轮换二等玉米,而且还是50万吨起步,这事儿啊,听起来确实挺诱人的,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国家储备粮的轮换和销售,确实是存在的。 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核心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其.............
  • 回答
    一个40岁、实现了财务自由而决定不上班的人,他们个人资产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影响这个数字的因素太多了,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定义、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投资策略、家庭状况等等,都有天壤之别。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让你对这个“数字”有个更具体的概念.............
  • 回答
    作为一个大二学生,考虑考取证券、银行从业资格证和基金从业资格证,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想法!在金融行业,这些证书就像是敲门砖,能为你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没有必要都考到手?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更像是“划不划算”的问题。 从长远职业规划来看,都考到手绝对是锦上添花。 现在的金融市.............
  • 回答
    要说《新蝙蝠侠》里能让资深 DC 迷拍案叫绝的细节,那可真是藏得不少。导演马特·里夫斯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简单地重述蝙蝠侠的故事,不如说是深入挖掘了哥谭的“土壤”和布鲁斯·韦恩的“病灶”,所以很多地方都带着浓厚的 DC 宇宙的“老味道”。咱们就掰扯掰扯,哪些是只有跟着 DC 漫画一路走过来的老伙计才能.............
  • 回答
    未来 5 到 10 年,资产上链的可能性,在我看来,绝对是极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资产都会瞬间“链化”,过程会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机遇的变革。先抛开那些冰冷的“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术语,我们来聊聊到底什么是“资产上链”,以及为什么它会变得越来越普遍。什么是资产上链?简单来说,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分量,它触及了亲情、责任和回报的复杂交织。究竟父母要好到什么程度,才能“有资格”得到子女的报答和养老?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怎样的父母,能让子女心甘情愿、主动地去回报和照顾,并将此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不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一、物质的满足与关怀:最基.............
  • 回答
    .......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14世纪到16世纪这段英国历史,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剧烈变革、充满活力与冲突的时代的窗户。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世纪晚期”到“都铎王朝早期”,见证了黑死病的冲击、百年战争的起伏、社会结构的重塑、宗教改革的前奏,以及文艺复兴的种子在英国的萌芽。想要透彻地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