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学习现代医学的老师和学生都黑中医?

回答
对于“很多学习现代医学的老师和学生都黑中医”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更贴近实际情况的角度去理解,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带有偏见的词语,从而更深入地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任何一个领域,新旧观念的碰撞、不同学说之间的比较与审视都是常态,尤其是在知识体系庞大且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面前,对于中医的某些观点或实践方式产生疑问甚至质疑,是很自然的学术现象。

1. 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差异

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一系列基于实证研究的学科之上。它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的、可量化的,并且强调可重复的实验验证。每一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每一个疾病的发展过程,都力求用分子、细胞、生理指标来解释。

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功能性的描述,往往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其解释体系与现代科学的机械论、还原论存在显著差异。

可验证性: 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随机对照试验(RCT),要求有清晰的对照组、双盲设计、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来证明疗效。而中医很多理论,如“补肾阳”、“疏肝解郁”,其“阳”和“郁”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可量化的生物标记物来支撑。这就导致在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和方法去审视中医时,会发现很多“gap”。
解释力: 当现代医学研究者或学生看到某个中医方剂宣称能够治疗某种疾病,但其背后缺乏清晰的分子机制或药理学解释时,他们自然会产生疑问。例如,一个声称能“调和营卫”的中药复方,现代医学难以理解“营卫”在人体内具体指代什么,以及方中各味药是如何“调和”它们的。

2. 证据的呈现方式与质量

现代医学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尤其是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发表,构成了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基础。

中医在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医案,但这些记录在现代医学看来,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标准化: 很多古籍中的描述,比如“热势如火”,对疾病的记录不够具体、量化,难以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标准(如ICD编码)对接。
样本量与对照: 许多中医的论述基于个案报道或小范围的观察,缺乏严格的对照组,也未能有效排除安慰剂效应。
科研投入与方法: 尽管近年来中医现代化研究有很大进展,但与现代医学长年累月、巨额投入的科研相比,中医领域在方法学上的进步和高质量证据的产出,仍然存在差距。

因此,当现代医学的学生或老师接触到中医的某些论述或治疗方案时,如果这些方案缺乏符合现代医学标准的证据支持,自然会对其疗效和科学性产生怀疑。

3. 历史与文化背景的演变

现代医学是在西方科学革命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其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天然与西方科学哲学紧密相连。而中医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科学”的定义: 随着科学的全球化,西方科学的定义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普适”的。当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标准不符时,就容易被“贴标签”。
知识的更新: 现代医学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迭代,学科细分日益精细。例如,一个普通感冒,现代医学可以追溯到病毒种类、免疫反应通路、鼻腔黏膜的损伤与修复等。这种细致入微的解释,对于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的现代医学从业者来说,中医的“风寒”、“风热”等概念可能显得过于笼统和模糊。

4. 利益与竞争的因素(这是复杂且敏感的,但不可忽视)

在一些情况下,知识体系的排斥也可能与实际的利益和竞争有关。

学科地位与资源: 每一个学科都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资源和发展空间。当两种医学体系在争夺医疗市场、科研经费、人才培养资源时,出现相互质疑和否定,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伪科学”的指责: 历史上,一些新兴的科学理论或疗法,在未被充分验证或理解之前,也曾遭受过“伪科学”的攻击。反之,一些不被科学界认可的观点,也可能披着“科学”的外衣进行传播。这种界限的模糊,使得一些人倾向于采取更严苛的标准去审视那些与主流不符的学说。

5. 传播与教育的侧重

在现代医学的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试评估,都严格围绕着现代科学的理论框架展开。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自然会强调其所遵循的科学逻辑和证据链。

“去伪存真”的倾向: 在教育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非主流的观点,这有时可能被理解为“黑”。
对中医的“简单化”解读: 有时,为了方便教学或出于对中医的某种误解,一些人会对中医进行过度简化,甚至将中医的某些方面等同于“江湖骗术”,而忽略了中医内部的严谨理论和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 学习现代医学的老师和学生之所以会“黑”中医,并非全然出于恶意或偏见,更多的是源于现代医学自身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对证据的要求,以及理论体系的差异。当中医的某些方面未能完全符合这些标准时,质疑和批评就随之而来。这是一种在知识体系碰撞和演进过程中,对“科学性”的不断追问和界定。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种审视也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理解不同知识体系的价值,并鼓励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对话与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些天跟一个麻醉医生交流过。

那个麻醉医生在骨科待得比较多,所以经常遇到那种找中医保守治疗,然后骨头长歪了,去找他们敲掉重新手术的患者。

据他说,骨科这种情况还算好,毕竟还能补救。其他科室更是经常遇到那种病情很严重,然后不肯住院治疗,跑去找中医,最后进ICU的案例;没事喝中药养生喝到谷草转氨酶、肌酐升高的也不在少数。

你说为什么学现代医学的人均中医黑?

user avatar

一个人对中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和这个人的知识水平呈倒挂状态的,简言之,一个人知识越多,学历越高,他对中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越差。

民间那些中医,还有古代那些中医先贤,华佗扁鹊张仲景,个个都身怀绝技,能抗癌能治艾滋,你再看现在的院校中医,五年制八年制速成班出来,一个比一个废,连个胆囊炎都治不了,简直是中医界的耻辱。

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这种现象,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金庸的武侠小说都看过吧?比如《侠客行》,里有一种绝世武功 ,叫《太玄经》,多少文武双全的江湖豪杰参了一辈子都参不透,结果石破天这么一个文盲上来,直接就是秒懂。

传统医学和传统武学是高度相通的,这玩意,你书读的越多越理解不了,都成考试机器做题家了,思维都僵化了,反倒是文盲能更容易参透中医的奥妙,这就是中医院校里老师们常说的「悟性」。

现代医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你看高考成绩也就知道了,那「悟性」本来就是一个赛一个的差(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很多学习现代医学的老师和学生都黑中医”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更贴近实际情况的角度去理解,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带有偏见的词语,从而更深入地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任何一个领域,新旧观念的碰撞、不同学说之间的比较与审视都是常态,尤其是在知识体系庞大且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面.............
  • 回答
    许多公司学习“狼文化”最终走向倒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对“狼文化”的片面理解、不当执行,以及忽视了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变化。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狼文化”的片面理解与误读“狼文化”通常被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敏锐的嗅觉(机会发现): 能够迅速感知市场变化和潜.............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PHP易学,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PHP成为了许多初学者的首选语言:1. 入门门槛低,学习曲线平缓 语法接近自然语言: PHP的语法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C、Java和Perl等语言,但又更加灵活和容错。许多核心语法结构,比如变量声明用“$”符号,条件语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我们熟知的、如今风光无限的成功人士,在回顾自己童年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当年学习不算拔尖,甚至有些“不好”的标签。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蛮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天才不拘小节”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 对“学习好”的定义不同,以及衡量标准的偏差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钢琴学习的核心问题。很多资深的钢琴老师和演奏家确实不建议初学者或者尚在发展基础阶段的学习者去模仿格伦·古尔德的弹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是对古尔德艺术的否定,而是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尔德是一位 极度个人化和革命性 的钢琴家。他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我身边好多做家长的,聊起这个事儿,心里都有点小纠结。以前吧,大家觉得方言是根,是传承,是家乡的味道。可现在,很多家长一谈到孩子学方言,就皱起了眉头,说不上是完全不愿意,但总是带着点“算了”的意思。这背后啊,原因可多了,而且都挺实在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就是“推广普通话.............
  • 回答
    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期,是为未来奠定基石的关键阶段。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把这段本该充实的时光,挥霍成了无尽的虚无。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懒惰”二字可以概括,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个体原因和环境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学习”这个概念在大学阶段,对很多人来说变得模糊了。 在义.............
  • 回答
    刚来到这所心仪的大学,发现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图书馆,简直是学习的热土。每天去上课,或者在校园里闲逛,都能看到很多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面前摆满了书本、电脑,神情专注,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刚开始我还觉得挺奇怪的,毕竟在家也可以学习,甚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明明都是长时间付出,为什么一个被很多人抵制,另一个却似乎成了常态?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挺关键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1. 核心目的与内在驱动力完全不同。 996:被迫的“榨取”。 996的核心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为了公司那点微薄的利润,最终是为了公司的生存和.............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武术,作为中国悠久的文化瑰宝,素有“国粹”之称,与京剧、中医、国画并驾齐驱。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武术在受重视程度、普及度以及家长们为孩子选择时的倾向性上,与另外“三朵金花”相比,略显逊色。尤其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背着跆拳道包,而鲜少见到提着传统武术刀剑时,这种对比更加明显。究其原因,.............
  • 回答
    “学霸不爱做笔记”是一个很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 并非绝对。事实上,许多顶尖学霸是非常重视笔记的,只是他们做笔记的方式可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抄写”、“记录”有所不同。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学霸不爱做笔记”的印象,往往是因为我们 观察到的行为与我们对笔记的定义存在偏差。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为什.............
  • 回答
    很多学霸毕业后选择不再成为“工作狂”,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现实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学业与职场的“压力差异” 学业阶段的“目标明确”与职场的“模糊竞争” 学霸在学习阶段,目标清晰(如考取名校、拿高分),压力主要来自外部评价(如父母、老师、同龄人)。.............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少“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化,有的依然游刃有余,有的则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学渣”。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智力衰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初高中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很容易被“甩下”。一、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剧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在我看来,学西方哲学的人之所以会“看不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和中国哲学(中哲),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这种“看不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一、 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上的差异与隔.............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并非都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很多实际考量。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孩子喜欢画画,家长未必立马给他买个画室加一套专业的油画颜料, piano这件事也是类似的。首先,“学钢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范畴。有的是孩子刚开始接触,兴趣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坚持下去,家长心里都没底。这时候,买一架钢.............
  • 回答
    关于石楠花闻起来有精液的味道,这确实是许多人共通的感受,尤其是当石楠花大规模盛开时,这种气味会比较明显。而很多学校选择种植石楠花,背后其实有几个比较实际和历史性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它特殊的“味道”。为什么石楠花会散发出那样的味道?这种味道的来源,主要是石楠花(Photinia serrulata)在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也真是说来话长。你仔细想想,那些你敬重的、你说得出口的文人墨客、学者大家,有几个不是在书海里泡大的?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滋养。所以,当他们谈论读书,那份真挚和由衷,是藏不住的。首先,我觉得最根本的一点是,读书是他们自己生命体验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你想啊,.............
  • 回答
    很多英语学习者之所以会把《老友记》奉为圭臬,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相当实用的语言学习逻辑。首先,《老友记》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英语学习圣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极其真实、贴近生活的对话场景。这部剧围绕着六个纽约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展开,内容涵盖了从友情、爱情、工作到家庭的方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