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帝要主动摧毁巴别塔?

回答
巴别塔的故事,在《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有记载。它描绘了人类在洪水之后,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开始聚集在一起,并萌生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建造一座通天高塔,一个直达天上的城市,以此来“传扬自己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面”。

那么,为什么上帝会主动干预,并且选择摧毁这座塔呢?这背后有着多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破坏行为,而是涉及到对人类的本性、意图以及与神关系的深刻考量。

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建造巴别塔的“动机”。圣经里说得很清楚:“传扬自己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面。”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几个关键点:

1. 骄傲与自负: “传扬自己的名”,这是赤裸裸的骄傲。他们不再满足于作为神的受造物,而是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成就来获得永恒的荣耀和名声。这种渴望超越自身局限、试图与神比肩的企图,是人性中最危险的毒药之一。他们将自己的声名置于对神的敬畏和顺服之上。

2. 自主与反叛: “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面”。上帝在洪水后曾对挪亚及其后代发出过一个重要命令,就是要“繁衍众多,遍满地面”(创世记9:1)。巴别塔的出现,正是对这个命令的直接违背。他们想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政治或文化中心,这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更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不再受神旨意的引导和散布。这是一种试图摆脱神的主权,依靠自己力量联合起来的集体反叛。

3. 团结的负面应用: 人类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团结的力量,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此情境下,这种团结被导向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对抗神的目的。他们聚集的力量不是为了荣耀神、服务他人,而是为了抵御神的计划、彰显自身的伟大。如果这种强大的团结被用于对抗神,那么结果将不堪设想。

神看到这一切,并采取了行动。他并没有直接派天使去拆毁,而是用了一种更为“聪明”且深刻的方式——“我要在那里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创世记11:7)。

为什么是变乱语言?这是一种巧妙而精准的干预:

瓦解协同性: 语言是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一旦语言不通,个体之间就无法有效沟通,共同的计划自然无法继续。高塔建造需要无数人的协调和配合,语言障碍会瞬间打破这种紧密的协作链条。

迫使分散: 当他们无法沟通时,也就无法在同一地点有效工作。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停止建造,并开始按照新的语言群体分散开来,这恰恰实现了上帝原本的旨意——“遍满全地”。

象征意义: 语言不通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阂,更是一种心灵的隔阂。这象征着由于人类的骄傲和自私,他们失去了那种基于共同目标、能够和谐合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神之间的隔阂,在这种情况下被突显出来。

神“变乱”语言的行为,虽然造成了混乱,但从长远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救赎”或“纠正”。它阻止了人类因骄傲而走向更大的罪恶和分裂,也确保了神对人类的计划得以继续推行。与其说神是“摧毁”,不如说他是“拆解”了一个错误的集结,并引导人类回到他原初的“分散并繁衍”的旨意上。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反思是:人类的力量和团结,如果根基在于骄傲、自负和抗拒神,那么它最终只会走向混乱和失败。真正的合一和力量,应当是建立在对神的敬畏、顺服和彼此相爱之上。巴别塔的倒塌,是对人类一个永恒的警示:不要以己为神,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挑战神的旨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话听音。巴别塔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解释为什么巴别塔会倒。

而是让《旧约》主线从神话转到历史(口头传说)。

《旧约》开头是上帝创造世界,中段是希伯来人的古代史。

哪个部分比较重要?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人来说,当然是本民族的历史比较重要。但是上古神话必须得有。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既然上帝和亚当说希伯来语,怎么解释前5世纪的人都不说希伯来语?为什么希伯来人占的地这么少?为什么强大的国家都是外族人的(亚述埃及波斯)?

这里就必须让上古神话和近古历史融合到一起

这个矛盾,中国神话的处理方法是,让上古君主的母亲和神生孩子。日本神话的处理方法是,让天照大神生着生着就生到了第一代天皇。

但是,希伯来人历史中,第一个“人类”亚伯拉罕,只是个放羊的。而且他的出生地竟然非常精确地说出是“乌尔”。乌尔当时是幼发拉底河入海口,那里还真挖出来一个上古遗迹,真真的,根本没有神话见缝插针的地方(所以亚伯拉罕和神的交流都是“脑中有声音”啊)。

如果亚伯拉罕的事迹是真的,如果夏朝是真的,亚伯拉罕和夏禹、夏启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个时代从神话往历史过度非常合理。

巴别塔一节,前面是诺亚一家,后面是亚伯拉罕一家。

诺亚是非常神话式的洪水故事,然后是不知如何形容的父子乱伦故事。亚伯拉罕一家是非常接地气的生孩子故事。

现在再看一遍巴别塔的段落,一切非常清晰。


那么巴别塔故事本身真不真?呵呵哒。

以下理由:

  1. 犹太教和天主教的学者们认为宁录修巴别塔,并且宁录是含族人,非常符合“罪恶”的设定。但宁录修建的、确实存在的城市还有巴比伦、以力(乌鲁克城)、亚甲(阿卡德),和亚述的尼尼微、迦拉(尼姆鲁德)。这也太神勇了。
  2. 巴别(Babel)是希伯来语,巴比伦(Babylon)是希腊语,巴别不是巴比伦,它是希伯来人主导修建并命名的。神话,纯神话,只能发生在纸上的神话。
  3. 巴别塔在示拿的平原,也就是亚述南。为什么诺亚三分天下以后,天下人要一起往东走?不连戏。
  4. 巴别塔的材料是,烧砖当石头,焦油(沥青)当水泥。这个在工程上太先进了。巴比伦城只舍得在外面铺一层烧砖,到了摩西起义的时候,希伯来人还在埃及割草做泥砖呢。可见巴别塔的故事成型相当晚,那时候烧砖已经是常态。文字出现以前,古代人对他们古代的了解,并不比现代人更多,因为他们没有考古,而我们有。
  5. 是不是烧砖显得比较高级呢?没必要,伊拉克现在还有很多公元前500年建的泥砖宫殿(外层烧砖剥落),泥砖是那里上古大型建筑的常用材料。
  6. 这个故事反上帝,故事中的上帝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类轻易创造出一个他没有预计到的问题,上帝必须发布补丁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但这是近东神话里常见的模板。《旧约》不是宗教书,是历史书。

所以,是《旧约》的编写者,借用了一个当地民间传说来连接上下文。诺亚方舟、巴别塔、亚伯拉罕生孩子,情节重心从天上转到地下,从神转到人。

这个部分,在中国神话中称为“绝地天通”。

不周山的倒塌,和巴别塔的倒塌,是同一个集体潜意识。

原故事中,为什么作者对巴别塔这么仇恨呢?其实很简单,巴别塔是文明的象征,修塔和在那居住的是城里人。

《旧约》里的民间传说,都对城里人非常不友好,修文明大都会的都是坏人。比如以诺城、宁录、索多玛。《旧约》崇尚荒野里放羊的生活,这是后世文明对祖先生活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我们今天的人浪漫化小农生活,排斥都市。

都市是罪恶之源,它的罪恶必将反噬,我们不也这么期待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别塔的故事,在《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有记载。它描绘了人类在洪水之后,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开始聚集在一起,并萌生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建造一座通天高塔,一个直达天上的城市,以此来“传扬自己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面”。那么,为什么上帝会主动干预,并且选择摧毁这座塔呢?这背后有着多层次的原因,不仅.............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中国在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议中坚定支持阿根廷,这背后有其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历史和国际关系考量。这种支持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外交政策整体战略的一部分。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根源。中国一直以来倡导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殖民主义和外来干涉。这种原则性立场,与.............
  • 回答
    “上帝为什么选择犹太人为世界之主?”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追问一个“为什么”,不如说是在探索一个深邃的信仰核心,一个贯穿古今、塑造了无数生命的议题。要知道,“世界之主”这个说法,更像是人们对上帝及其旨意的一种理解和诠释,而非上帝亲口所言的直接任命。犹太人的信仰体系中,他们更常谈论的是“上帝拣选”(Ba.............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天使长路西法(Lucifer,后来的撒旦)为何背叛上帝成为撒旦,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传统中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且详尽的叙述,但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说法主要来自《圣经》中的一些隐晦的记载以及后来的神学解释和文学创作。以下是根据这些传统,尽量详细地讲述天使长背叛上帝成为撒旦的过程:1. 路西法的地位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个是掏钱,一个是赚钱,中间好像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不过要是仔细琢磨琢磨,这墙也不是那么神秘,背后都是一套逻辑在运转。上学交学费,是在“投资”未来咱们先说说上学。学校,特别是正规的学校,它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地教你认字、算数,而是系统地传授知识.............
  • 回答
    上海车展分设媒体日和专业观众日,这可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能让车展效果最大化,同时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高明”安排。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这背后的逻辑和好处。首先,为什么要有媒体日?媒体日,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留给媒体记者朋友们的时间。通常是车展正式对外开放的前一两天。这几天,车展现.............
  • 回答
    啊,这个问题我可太有感触了!这让我想起我当年坐火车,烟雾缭绕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点复杂。其实,你说“允许抽烟”吧,这话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在咱们国家,自从禁烟令越来越严,火车上(尤其是高铁和动车)基本上已经是严禁抽烟的了。你真的要是敢偷偷在车厢里点一根,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列车员会立刻出现,罚款.............
  • 回答
    您好!关于饮料瓶上“此瓶仅用于灌装本产品,请勿重复使用”这句话,它其实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考虑,背后有一些大家可能不太常想到的原因。我来给您详细说说,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食品安全和卫生。您想啊,饮料在出厂之前,是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灌装、密封等一系列流程的。这.............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天空不总是蓝色的,但仍然要仰望它?上学,这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动作”,很多人一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就有人在规划着从小学到大学的路。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唯一的选项吗?“上学不是唯一出路”——这话说起来一点不假。看看我们身边,或者历史上的那些闪闪发光.............
  • 回答
    好多人做菜,尤其是做那些需要提前准备的菜肴,比如卤肉、酱牛肉、腌制肉类或者需要长时间烹饪的炖菜,都会在菜谱上看到“冰箱冷藏腌制XX小时”这样的字样。这到底是为了啥?难道真就是为了让食材“入味”那么简单吗?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保证把这事儿说得明明白白。其实,把食材放冰箱里腌制,主要不是为了“.............
  • 回答
    走进微机房,总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鞋套摆在那儿,而这小小的鞋套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细致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老师要求的”这么简单。究其根本,穿鞋套是为了维护微机房那个相对特殊的环境,确保我们在这里学习和操作的顺畅与安全。首先,我们得明白微机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不像教室里铺着地板革或者水泥地,微机房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困惑之一,也往往是家长们最容易触及内心深处、但也最难给出一个完美答案的时刻。如何回答,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引导孩子理解世界、接纳自我、甚至找到人生意义的起点。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提问的背后,往往不是单纯的“懒”或者“不喜欢”,而是对“失去自由”和“不理解目的”的深.............
  • 回答
    上海这个名字的由来,说起来很有意思,背后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简单来说,“上海”这个名字,最早是源于当地一个叫做“沪”的鱼名,后来因为地势“上”有“海”,所以合起来就成了“上海”。让我好好跟你娓娓道来。最早的由来:一条小河与一条小鱼要追溯“上海”这个名字的源头,得把时间拨回到遥远.............
  • 回答
    国际社会阻止核武器扩散(核不扩散)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源于对核武器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深刻认识以及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共同诉求。虽然核武器确实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允许一些国家拥有而阻止另一些国家拥有,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安全和道德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国际社会为何要阻止核武器.............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