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 vs. 南印度: “北佬”梗: 这是最常见的地图炮之一。南印度人(特别是泰米尔人、喀拉拉邦人)有时会觉得北印度人(尤其是北方邦、比哈尔邦人)“粗鲁”、“吵闹”、“素质不高”、“占便宜”。这可能源于一些北方邦、比哈尔邦人前往南方打工,带来的刻板印象。 语言之争: 印度以语言划邦,语言是重要的身份认同。泰米尔纳德邦等南印度邦曾强烈反对印地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认为这是北方对南方的文化霸权。 经济发展: 普遍认为南印度(如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在教育、医疗、人力资源发展上比许多北方邦(如北方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更先进,这使得一些南印度人产生优越感。 外貌: 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南印度人肤色较深,五官较柔和,而北印度人肤色较浅,五官更立体,但这并非绝对,且带有非常强的偏见。 东印度 vs. 西印度/北印度: “加尔各答人”梗: 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曾是英属印度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批评者认为加尔各答人“怀旧”、“爱抱怨”、“缺乏商业头脑”。 东北邦的“外国人”标签: 印度东北邦的居民在外貌上与大部分印度人有明显差异,常被印度其他地区的人误认为是外国人,甚至遭遇歧视。他们有时被称作“Chinkies”或“Chowmein”等带有侮辱性的称呼。 邦际鄙视: 即使在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邦之间也可能存在鄙视。例如,马哈拉施特拉邦(尤其是孟买)的人可能认为古吉拉特邦的人“过于计较金钱”,而古吉拉特邦人可能认为马哈拉施特拉邦人“不够勤奋”。
3. 语言的鄙视链:
语言是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成为鄙视链的源头。
英语的优越感: 在许多精英阶层和城市地区,流利的英语被视为高学历、高素质、良好教育背景的象征。不会说英语,或者英语带有浓重口音,有时会被视为“落后”、“没文化”。 区域语言 vs. 全国语言: 英语和印地语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争夺,也反映了语言的政治和文化权力。一些地方的居民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区域语言,但全国性的语言(印地语)使用者在某些领域可能更具优势。
4. 职业和阶层的鄙视:
除了种姓,职业和经济阶层也构成了重要的鄙视链。
“白领” vs. “蓝领”: 医生、律师、工程师、IT专业人士等“白领”职业,普遍比务农、做手工、体力劳动等“蓝领”职业享有更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公务员的铁饭碗: 在印度,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IAS、IPS等)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享有稳定、权威和社会地位。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的员工(即使收入更高)有时会被认为“不稳定”、“没有保障”。 商业精英 vs. 普通打工者: 成功的商人、企业家被视为社会的“成功人士”,而普通的工薪阶层可能被认为“为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