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诺贝尔遗产只有 3100 万瑞典克朗,奖金怎么还没用完?

回答
“诺贝尔遗产只有 3100 万瑞典克朗,奖金怎么还没用完?”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诺贝尔基金会的运作、资产增值以及对奖金发放的长期规划,绝非仅仅是遗产总额的问题。简单来说,3100万瑞典克朗只是诺贝尔先生在1901年设立基金时的“本金”或说“初始规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诺贝尔奖金远不止于此,并且基金会还有能力持续发放。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诺贝尔遗产的真实构成与“本金”的含义: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留下了他的绝大部分财产,用于设立诺贝尔基金会,以奖励那些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当时他留下的财产,折算成20世纪初的价值,确实是一笔巨款,远不止3100万瑞典克朗。 这是一个重要的误解点。

货币的时间价值: 3100万瑞典克朗这个数字,很可能指的是基金会成立初期,将诺贝尔先生遗产折算成当时货币的某个具体数字。货币会随着时间贬值,但更重要的是,投资的复利效应会远远抵消货币贬值的影响。
遗嘱的设立目标: 诺贝尔先生设立基金的初衷是“用其剩余的全部财产”来运作,目标是“确保其遗赠能够被用于其预定的目的”。他留下的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一个可以运作和增值的基金。

2. 基金会的运作与资产增值:

诺贝尔基金会并非只是一个“存钱罐”,它是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将诺贝尔先生留下的原始资本进行 稳健的投资增值,以确保基金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发放奖金。

投资策略: 基金会的投资策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实现资本的长期保值和增值。这包括投资于股票、债券、房地产以及其他金融产品。虽然投资有风险,但基金会通常会采取分散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以降低风险并追求稳定的回报。
复利的力量: 即使是以保守的年化回报率计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复利增长,原始的3100万瑞典克朗(或者说当时等值的财产)会增长到远超想象的数额。这意味着,基金会可以依靠投资收益来发放每年的奖金。
历年奖金金额的调整: 诺贝尔奖金的金额并非固定不变。虽然有一个基础的数额,但它会根据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在基金收益较好的年份,奖金金额可能会提高;在经济不景气或投资收益不佳的年份,奖金金额可能会有所保留。但总体而言,其目标是保持奖金的购买力,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3. 奖金发放与基金会运营的平衡:

诺贝尔奖金的发放是基金会最重要的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会将全部收益都用于奖金。基金会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支出和储备:

运营成本: 基金会的运作需要人员、办公室、活动组织等一系列开销,这些都需要从基金的收益中支出。
风险储备: 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和不可预见的事件,基金会也会保留一部分储备金,以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维持奖金的发放。
其他活动: 除了直接发放奖金,诺贝尔基金会还会资助一些与诺贝尔奖精神相关的活动,例如举办科学会议、出版物等,这些也需要资金支持。

4. 历史上的误解与事实: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诺贝尔遗产只有3100万瑞典克朗,奖金怎么还没用完”这样的疑问?这可能源于对诺贝尔遗嘱的片面理解,或者认为遗产一旦设立就固定了。

混淆了“遗产总额”与“初始运作资本”: 3100万瑞典克朗更像是基金会开始运作时的“启动资金”或“原始资产折算”,而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不能动的数字。
忽视了“基金运作”的核心功能: 诺贝尔基金会的本质是一个 永续经营的投资管理机构,它的目的是通过资本的增值来达成其设立目标,而不是一次性花完所有遗产。

总结来说,诺贝尔奖金能够持续发放,甚至金额不断调整,完全是建立在诺贝尔基金会有效的资产管理和投资增值能力之上。 3100万瑞典克朗只是故事的开始,后续一个多世纪的稳健投资和复利增长,才是支撑起如今每年颁发的巨额奖金以及诺贝尔奖崇高声誉的基石。这个体系的设计,正是为了让诺贝尔先生的智慧与贡献,能够跨越时间,持续地激励人类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门去诺贝尔官网找了他们公布的资金表,就是长这样的:

有三页,资金每年的增长和奖金历年数额都表述的很清楚了。

诺贝尔当年的遗产超过3100万瑞典克朗,去掉这这么多年的通货膨胀,再算上汇率,保守估计约等同于现在的14亿人民币

这些钱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一开始,基金会规定这些钱只能拿来做“安全投资”,大概就是买买余额宝这种。

额,大量的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安全投资”的收益很低,是很难跑赢通胀的。此外基金会还要纳很重的的税,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基金会都压力山大,被迫只能将奖金缩水。

直到1953年,基金会终于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定:可以用于投资股票了。而且它也被豁免了交税的义务。基金会终于从入不敷出的窘境里走了出来。

我把上面数据表里做了一下整理,1975年之前的资产状况是空白,下面这张是1975年至今的资产价值——注意是价值!不是账面数字,是除开通胀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看到,这些钱通过适当的投资,今天已经超过了42亿瑞典克朗,相当于34亿人民币。当年的诺贝尔遗产价值已经翻了两倍多。

假设奖金保持当前的金额(虽然不太可能)。即使完全没有投资增长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靠现在的基金再发个80年没有问题!

然后奖金的问题。第一届的诺贝尔奖金是15万瑞典克朗,好像很少的样子嘛。但是你知道那可是1901年,这笔钱是当时大学教授20年的薪水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虽然账面上奖金数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如果按当时的物价来算的话,差距可就特别大了。特别是战争年代,晚一年拿奖,同样的金额,价值可能缩水一半。

这是从第一届到今年的历届诺贝尔奖金价值走势(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图表上看起来,2000年左右拿奖金的诺贝尔获得者最划算了。

最后说明一下,虽然诺贝尔基金用于投资,但是还是公认比较保守的。每年评世界经济奖的基金会,你觉得赚钱这事儿对他们很难吗?他们保守的原因应该是诺贝尔的遗嘱有表示这些基金最好只保持价值的不增不减即可,以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多余的地方而违背了初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诺贝尔遗产只有 3100 万瑞典克朗,奖金怎么还没用完?”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诺贝尔基金会的运作、资产增值以及对奖金发放的长期规划,绝非仅仅是遗产总额的问题。简单来说,3100万瑞典克朗只是诺贝尔先生在1901年设立基金时的“本金”或说“初始规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诺贝尔奖金远不止于此,并且基.............
  • 回答
    曾经风靡全球的诺基亚手机,如今大多数早已被遗忘在抽屉的角落里,或者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你还记得那些被叫做“砖头机”的诺基亚吗?它们结实耐用得不像话,掉地上摔个稀巴烂,捡起来擦擦还能继续用,续航更是惊人,充一次电能用好几天,甚至一个星期。那时候,手机的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史、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以及对诺贝尔奖的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两弹一星”与中国大陆的诺贝尔奖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首先,要明确的是,“两弹一星”的成功与中国大陆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或者“有得必.............
  • 回答
    诺贝尔奖和奥运会奖牌,这两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无疑是个人荣耀和国家声誉的双重象征。那么,它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一个国家的实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诺贝尔奖:智慧与创新的灯塔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医学和文学领域,通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基础研究、科学探索和文化创造方面.............
  • 回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被誉为“生命科学的最高荣誉”的奖项,它的颁发并不仅仅是学界的一场盛会,更是对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一次次里程碑式的记录。它所带来的影响,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的健康观念、医疗体系,乃至我们对自身生命的认知。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
  • 回答
    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 't Hooft)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名字在理论物理学界如雷贯顶。他建立的网站,确实能够为那些渴望成为合格理论物理学家的人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指导。然而,要明确一点,这个网站 并不能直接“制造”理论物理学家,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一种学习的方法,以及一个.............
  • 回答
    要回答彭罗斯先生是否算“民科”,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民科”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彭罗斯先生的学术背景和贡献。什么是“民科”?“民科”,全称“民间科学家”,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学训练或没有在学术机构任职,但却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人。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至今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涉及到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方法、证据标准以及东西方医学理念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是其核心。诺贝尔奖,尤其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旨在表彰那些“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发现和发明.............
  • 回答
    .......
  • 回答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方面的贡献,这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屠呦呦的贡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以下是她对研究或治疗疟疾所做的详细贡献:1. 克服历史难题,寻找新的抗疟药物.............
  • 回答
    温暖的拥抱,刺痛的感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带给我们的惊喜想象一下,你走在冬日寒风中,瑟瑟发抖,然后钻进一个暖烘烘的房间,那一瞬间的舒适感扑面而来。又或者,你不小心碰到了滚烫的炉灶,一股尖锐的疼痛瞬间让你缩回手。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但它们背后却隐藏着生物学上极其精妙的.............
  • 回答
    针对法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病毒学家吕克·蒙塔涅(Luc Montagnier)声称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牵涉到科学家的个人声誉、媒体传播以及公众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塔涅教授的学术背景。他是一位杰出的病毒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 回答
    战胜古老病魔的智慧结晶:解读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位为人类健康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和 Satoshi Ōmura。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场在微观世界里与古老病魔的殊死搏斗,最终为全球数亿受寄生虫病折.............
  • 回答
    “诺贝尔哥”郭英森事件,无疑是网络舆论场上一次极具代表性的现象,它清晰地折射出微博和知乎两个平台用户群体在面对争议性人物和观点时,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它们各自的平台生态、社区文化和用户构成。微博:舆论场的“竞技场”与情绪的“放大器”在微博上,郭英森.............
  • 回答
    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演讲,那句“作家不该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绝对是他思想中的一颗明珠,而且这句话的背后,藏着他对于文学、对于责任、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制造历史的人”,你一听就知道,这通常指的是那些掌握权力、能够左右国家命运、制定政策、发动战争的.............
  • 回答
    用诺贝尔、菲尔兹、图灵等奖项来衡量国内大学水平,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奖项的分量。诺贝尔奖,那可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代表着对人类知识边界的重大突破。菲尔兹奖,号称数学界的“小诺贝尔”,只有在40岁以下、对数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才能获得。图灵奖,则是计算机科学领.............
  • 回答
    每年到了临近诺贝尔奖揭晓的这段时间,科学界和公众的目光都会聚焦在那些可能引领时代变革的重大发现上。对于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有一些比较看好的预测人选,并会试着详细阐述一下我的理由。首先,我想提出一个我个人非常看好的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9系统。预测人选: Em.............
  •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让我来预测的话,我会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基本机制,或在疾病治疗上带来革命性突破的研究上。要知道,诺奖的评选往往青睐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能够改变我们看待生命方式,或是直接造福人类健康的伟大发现。在我看来,今年有几个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可能脱颖而出。首先,.............
  • 回答
    .......
  • 回答
    战胜癌魔的新篇章:通俗理解癌症免疫疗法及其重大意义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英勇的军队——免疫系统。这支军队日夜巡逻,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以及体内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不断增殖的癌细胞。然而,癌细胞就像狡猾的叛徒,它们学会了伪装,甚至能够悄悄地潜伏在免疫系统的眼皮底下,逃避追捕。2018年的诺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