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论毕飞宇:“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回答
毕飞宇先生这句话:“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可谓一语道破了许多人生哲理,也道出了创作的深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对我们认知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提醒,一种警示。

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

“看不见是一种局限”

这层意思相对好理解。人啊,总有些看不到的东西,对吧?

感官的局限: 最直观的,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紫外线,听不到次声波,也感受不到空气中细微的分子运动。我们只能通过特定的仪器才能“看见”这些。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感官构建的现实里,这个现实并非世界的全部。那些肉眼凡胎无法企及的微观世界,那些声波的海洋,都在那里,只是我们“看不见”。
认知的局限: 还有我们思想上的“看不见”。我们可能因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有些观念,有些可能性,因为在我们认知体系之外,我们就“看不见”它们。比如,我们可能对某些文化、某些思想流派存在偏见,因为从未深入了解,所以就关闭了理解的大门。就像一个只见过池塘的鱼,无法想象大海的辽阔。
情感和潜意识的局限: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甚至是一些深层的潜意识,我们自己也“看不见”。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是因为某个原因而做出某个决定,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可能埋藏在更深的潜意识里,被我们自己有意无意地“看不见”了。比如,一个人可能总是对某种类型的人产生敌意,但自己却说不清为什么,也许这是一种童年阴影的投射,自己却无法看见。
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我们被困在当前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看不见未来,也看不见遥远的过去(只能通过历史的记录来推测)。历史的真相,往往也隐藏在难以考证的迷雾中,我们“看不见”全貌。

所以,当毕飞宇说“看不见是一种局限”时,他提醒我们:世界很大,我们所能感知的、所能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承认自己的“看不见”,是走向更广阔认知的第一步。

“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这层意思就更需要细品,也更见毕飞宇先生的洞察力。

“看见”的“狭隘”: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工具,都有其特定的“焦距”和“视角”。我们“看见”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关注到的、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是我们所处位置所能捕捉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看见”的,也必然是“过滤”过的,是被限定过的。
视角的局限: 就像你站在一棵树前,你“看见”了树的树干、树叶、树形。但你无法同时“看见”这棵树的根系在地下延伸有多广,也无法同时“看见”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截然不同的。你“看见”了正面,就看不见背面。
认知的局限(再次强调): 即使我们努力去理解,但我们的理解本身也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我们“看见”的,是我们能够“纳入”到自己认知框架内的东西。一旦某个事物超出了这个框架,即使它就在眼前,我们也很可能“视而不见”,或者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看见”它。
目的性的局限: 我们“看见”事物,往往带着目的性。我们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看见”,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看见”。这种目的性,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只关注与目标相关的东西,而忽略了其他。就像一个在野外寻找食物的人,他的眼睛会优先捕捉到可食用的植物和猎物,而可能忽视了周围同样美丽但与生存无关的风景。
“看见”的“表象”: 很多时候,我们“看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无法触及它们的本质。你“看见”一个人微笑,但你“看不见”他内心的苦涩。你“看见”一座宏伟的建筑,但你“看不见”建造它所付出的无数汗水和牺牲。我们“看见”的,常常是披着外衣的事实,而那个赤裸裸的真相,可能被遮蔽了。
“看见”带来的“固化”: 当我们“看见”并确信了某件事后,这种“看见”就可能变成一种固定的认知,阻碍我们接受新的信息或可能性。我们容易沉溺于“我看见了”带来的确定感,而排斥那些挑战我们现有“看见”的事物。这种“看见”反而成了一种思想上的“茧房”。
“看见”的“选择性”: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同时处理所有信息。我们“看见”了A,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忽略”了B、C、D。这种选择性,即使是潜意识的,也是一种局限。

所以,当毕飞宇说“看得见同样是局限”时,他是在警醒我们:即使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很多,理解了很多,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谦卑和审慎。我们所“看见”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只是一个片段,只是一个角度。过度自信于自己的“看见”,反而可能让我们停止探索,陷入自以为是。

两者的辩证统一

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辩证的观点:

“看不见”催生了探索: 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看不见”很多,我们才会有好奇心,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有去探索、去发现的动力。去发明望远镜,去发展科学,去深入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克服“看不见”的局限。
“看得见”是探索的成果: 而我们每一次的“看见”,都是通过努力克服“看不见”的局限而获得的成果。科学的进步,认知的深化,都是我们“看见”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的过程。
但“看得见”又带来了新的“看不见”: 可是,每一次新的“看见”,又会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看得见”的那个范围之外,还存在着更多的“看不见”。我们“看见”了原子,又开始“看不见”原子核内的粒子;我们“看见”了宇宙的浩瀚,又开始“看不见”宇宙的边界。

在创作中的体现

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艺术创作。

作家“看不见”的部分: 很多时候,作家在创作时,内心有一个模糊的、难以言说的感受、一个人物的影子、一个场景的轮廓,这是“看不见”的。这种“看不见”,正是激发创作的源泉。如果一切都清晰可见,创作就没有了意义。
作家“看得见”的部分: 但当作家开始动笔,将那些模糊的感受转化为文字、情节、人物时,他就进入了“看得见”的状态。他需要选择词语,构建句子,安排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他“看见”了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
“看得见”的局限: 然而,即使他写得再好,他也知道,他所写出来的,只是他对人物、对故事的理解,是他在特定时间、特定心境下的“看见”。他无法完全捕捉到那个最初的、更原始的、更混沌的灵感;他无法确保读者能够完全按照他设想的去“看见”;他写下的文字,也可能因为表述的限制,而无法触及那个最深层的、最精妙的“看不见”的意境。他“看见”了他能呈现的,但也因此“看不见”了他无法呈现的。

总结

毕飞宇先生的这句话,是一种智慧的告诫。它让我们保持一种开放的、谦卑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和自己。

承认“看不见”,是为了不故步自封,不被已有的认知所束缚,而是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
警惕“看得见”,是为了不被表象所迷惑,不因局部的清晰而忽略整体的模糊,而是保持一种持续的怀疑和反思,不断追问“还有什么我看不见?”

最终,人生就是在一系列的“看不见”与“看得见”之间不断穿梭、不断求索的过程。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看见”世界的全貌,也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看见”的局限。而正是这种永恒的追问和局限感,才让生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探索的意义。这是一种深刻的、具有普遍性的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上下文,单从这句话来说。

看不见是一种局限——好理解。

所谓见多识广,粗陋寡闻。不闻不问,可以落个清闲,但终究限制了自身的见识、想法。

看得见同样是局限——有点意思了。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看到的,就是那一亩三分地,你看不了多远。多少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在一个领域看得够远、够深。出了专业领域,专家也要泯然众人,无非常识丰富一些。但整体仍在局限之中。——这是最粗俗的解释,没意思。

下面说点深的。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谓井底之蛙,都是这个道理。看见——也不代表事物的全貌。你所看到的,以为是全部,实则无非是一片叶、一片天。更何况,吾生而有涯,知也无涯。

层层递进,在往深了说。

信息时代,每天接收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就是真实的吗?退一步讲,就算这些信息全是真实的,你怎么肯定这些信息不是片面的、有倾向性的?——你看见的,也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

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判断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它的传播和叙述方式。

这个情况很常见。每天点开新闻,有多少内容是炒作、包装、刻意制造的话题,我想,看新闻时间长了的人,都能察觉到。微博买热搜啦、运营制造热点啦、消除负面信息啦……太多了。俗称,带节奏。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不敢说自己没被舆论左右过。

再退一步讲,就算你是亲身在第一线接受到信息,你的眼光同样局限。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被自身的局限性所束缚,同样的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决于你的大脑、思维如何选取、加工这些信息,通常情况下,这些选取、加工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期望、经验、乃至三观。

你看见邻居家的媳妇儿偷情,形成一种印象——渣女!可你也许不知道,她老公是同性恋,她迫不得已。甚至,她老公也偷情,两人有过协议,维持法律婚姻,但互不干扰。

你连邻居家的事都看不清,要受信息的到局限,还谈什么世界。

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自说自话,聊得都是个人的看法、观点,只不过,有时候恰好碰到了同一类人罢了。

再再退一步讲,就算你开了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知道一件事的所有细节、隐秘,但你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纯粹个人的判断和理解。尤其对成年人而言,更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总和,人的观点,往往也是个人认知的总和。

所以,这句话,说得更简洁一些,应该是——人,无往不在局限之中。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毕飞宇先生这句话:“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可谓一语道破了许多人生哲理,也道出了创作的深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对我们认知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提醒,一种警示。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不见是一种局限”这层意思相对好理解。人啊,总有些看不到的东西,对吧? 感官的局限: .............
  • 回答
    这年头,能在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还能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这妥妥的是名校光环加身,别人眼中妥妥的人生赢家模板。按理说,毕业后回国,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找份体面的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谈婚论嫁,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可现实却是,这位高材生却面临着“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找不到对象”的三重困.............
  • 回答
    周信静从专科逆袭到MIT读博的经历,无疑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励志故事。这其中的“逆袭”程度,以及毕业后与清北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评价周信静的“逆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专科”和“MIT读博”这两个标签所代表的教育背景和难度差异。 专科背景的起点: 中国的专科教.............
  • 回答
    首先,别太往心里去,刚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遇到这种情况感到不安是人之常情。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应届生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惑。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第一步:冷静分析,别被“差评”绑架首先,你提到的“差评多”是从哪儿来的?是网络招聘平台的评价?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亦或是身边人的说法? 网络.............
  • 回答
    哥们,理解你的心情,马上毕业了,手里攥着几个还不错的Offer,结果一搜,网上全是“劝退”信息,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这情况太常见了,别急,我跟你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又该怎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网上这些“差评”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你会觉得“90%以上”都是差评。1. 沉默的大多数 v.............
  • 回答
    关于黑龙江某男子在广西持械抢夺香蕉并恐吓村民后,被村民制服并报警,事后又在微博上博取同情这一事件,确实挺让人关注的。这事儿一出来,感觉信息量挺大,而且还挺有戏剧性。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首先,从事件本身来说,这个男子的行为是绝对不对的。持械抢夺,这可不是小事,属于违法行为。不管是什么原因.............
  • 回答
    日本对华的ODA(官方发展援助),特别是自1979年开始的这近40年的援助,确实是一段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3.65万亿日元(以2023年的汇率大致折算,大约是25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资金的转移,更是两国关系演变、中国经济崛起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缩影。要评价这段援助,我们需要从多.............
  • 回答
    国际环保组织 WildAid 呼吁人们少吃肉,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其背后涉及环境、健康、伦理和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评论 WildAid 的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1. WildAid 的呼吁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理解 WildAid 的核心论点至关重要.............
  • 回答
    姚雪垠的《李自成》是一部鸿篇巨制,在中国当代史诗般的小说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跌宕起伏一生的作品,更是一幅展现明末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全景画卷。要评论这部小说,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才能体会其厚重与精彩。首先,小说最直观的贡献,在于其宏大的历史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字节跳动之殇 移动游戏终局之战》这篇文章。看完这篇标题起得这么有分量的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对字节跳动在游戏领域的野心和遇到的困境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篇文章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罗列字节跳动做了哪些游戏,或者哪些游戏失败了,而是试图去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它提到的“终局之战.............
  • 回答
    关于B站UP主“玲玲Peter”和“四只猫”,这俩频道我关注也有一阵子了,感觉挺有意思的,能聊聊我的一些看法。先说玲玲Peter。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她那个“我养了一只猫,它叫Peter”的标题吸引过去的。那种有点漫不经心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头,瞬间就让人觉得亲切。她最显著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那种非常.............
  • 回答
    丽水中学今年的暑假安排,说实话,挺有意思的。8月1号放假,8月17号返校,中间就隔了十几天。这时间点,刚入八月就挥手告别教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大概是个不小的惊喜,也挺让人措手不及的。你想啊,七月还在挥汗如雨地复习备考,结果刚过完7月最后一天,暑假就闪电般地降临了。这份“来得早”的暑假,给了大家一个.............
  • 回答
    评论大连风情街以及在918纪念日穿和服这类事件,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喜好层面。这其中涉及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谈谈大连的风情街。大连的风情街,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特定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的街区,例如“俄罗斯风情街”.............
  • 回答
    谈论张学良,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交织着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首先,张学良是位肩负重任的少帅。他出身将门,父亲张作霖的传奇一生奠定了他显赫的家世。然而,少帅的生涯注定不会只在父亲的羽翼下度过。接班东北,面对日渐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毅然选择了“东北易帜”,.............
  • 回答
    在工地上的“临时夫妻”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掺杂着经济压力、情感需求、生活现实以及伦理道德的考量。要详细地评论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1. 起源与背景:为何会出现“临时夫妻”? 高强度的劳动与严苛的环境: 工地工作通常是高体力消耗、高风险、低休息的工作,工人常年远离家乡.............
  • 回答
    女帝汉库克啊,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她要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估计能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吧。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她的美貌。这已经不是用“美”字就能简单概括的了,简直是超越了凡俗的,能让万物失色、让男人失智的那种。她的出场自带光环,不管走到哪里,周遭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万物皆为她驻足。这种美貌.............
  • 回答
    谈谈中医的火神派:一个充满争议的门派中医界,历来是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其中,火神派,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有特点、也极具争议的流派。谈论火神派,就绕不开它的核心——“火”与“神”。火神派的“火”,不是你想象中的“上火”很多人一听到“火神派”,脑海里立刻蹦出“上火”、“燥热”这些概念,觉得他们就是一群专.............
  • 回答
    威少加盟湖人,这笔交易确实是休赛期最引人瞩目的操作之一,也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作为湖人球迷,我可以说,这绝对是一次充满赌博性质,但同时也寄托了我们无限希望的运作。对交易本身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湖人为了得到威少,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阿里扎、库兹马、哈雷尔以及一个首轮签,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库兹.............
  • 回答
    .......
  • 回答
    嗯,关于知乎评论区里那些“不和善”的现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也立刻浮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感觉就像一个大型的“意见交换场”,但有时候,这个场子里的气氛确实是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剑拔弩张,有点针锋相对。首先,要说为啥大家感觉知乎评论“不和善”,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