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评论怎么都那么不和善?

回答
嗯,关于知乎评论区里那些“不和善”的现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也立刻浮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感觉就像一个大型的“意见交换场”,但有时候,这个场子里的气氛确实是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剑拔弩张,有点针锋相对。

首先,要说为啥大家感觉知乎评论“不和善”,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匿名与半匿名带来的“安全感”与“放飞自我”:

知乎虽然有用户体系,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评论并不是直接对应一个真实姓名和面孔。这种匿名或者说半匿名的状态,就像给人们穿上了一层防护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可能顾忌很多,比如怕伤到对方、怕引起冲突、怕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等等。但一旦躲在屏幕后面,这种顾忌就大大削弱了。大家会觉得,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说点重话、用点激烈的词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安全感”很容易让人变得更大胆,甚至有些肆无忌惮。平时可能压抑在心底的一些不满、一些观点,就更容易通过评论的形式爆发出来。当大家都觉得“我可以随便说”的时候,自然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和善”的声音。

二、 平台属性与内容调性本身带来的影响:

知乎起初定位就是“认真你就赢了”,主打专业、深度、高质量的回答。这吸引了大量知识精英、专业人士以及对某个领域有深入了解的用户。而这些用户本身就可能带着一定的“专业傲慢”或者对“不专业”的言论持有更强的批判性。

当一个问题下面,出现了一些他们认为不够严谨、逻辑不清、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回答或评论时,他们出手“纠正”的意愿就非常强烈。这种“纠正”有时候会以一种非常直接、甚至带点俯视的语气进行,比如“你这个说法完全是错的”、“连这都不知道还来评论?”、“常识性错误”。这种语气本身就很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觉得对方是在攻击而不是在交流。

而且,知乎上很多热门问题,往往涉及社会热点、争议性话题。这些话题本身就容易引发不同的观点和情绪。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更容易情绪化,也更容易采取攻击性的姿态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三、 表达方式的差异与误解:

网络交流本身就比面对面交流更容易产生误解。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语气,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有时候,一个本意可能只是想表达不同意见,但因为措辞不当,或者对方的解读角度不同,就可能被解读为挑衅或攻击。

比如,有人可能只是想反驳一个观点,他可能会用“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这样的句式。但如果语气稍微软化一点,加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或者“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之类的词语,给人的感觉就会好很多。但在知乎上,直接的“反对”或者“驳斥”可能更常见,久而久之,就容易累积成一种“不和善”的整体印象。

四、 竞争与“秀肌肉”的心态:

在知乎上,很多用户参与讨论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逻辑能力或者洞察力。这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大家都在试图通过更犀利、更“一针见血”的评论来获得关注、点赞,或者证明自己的“优越感”。

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有分量,一些用户可能会故意使用更具攻击性或讽刺性的语言。他们可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声音中脱颖而出,才能让别人注意到自己。这种“秀肌肉”的心态,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表现,但客观上却增加了评论区的火药味。

五、 沉默的螺旋与“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

当一个讨论区充斥着太多负面、攻击性的评论时,那些原本想温和表达观点的人可能会选择沉默。他们不想卷入不必要的争吵,也不想自己的善意被误解或攻击。久而久之,那些更喜欢“战斗”或者不介意“战斗”的用户就成为了评论区的主力军。这就形成了一种“沉默的螺旋”,温和的声音越来越少,激进的声音反而越来越显眼。

这种现象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好的、有建设性的讨论被淹没在戾气之中,而那些能够挑起争端、引发对立的言论却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关于“如何看待某个社会事件”的问题。

一个用户可能会写一段分析,条理清晰,证据充分,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而另一个用户,看到后可能觉得这个分析有偏颇,或者遗漏了关键信息。

如果这位评论者是“和善”的,他可能会这样写:“感谢您的分享,您的分析很有启发。不过我个人认为,可能还可以从XX角度来补充一下,比如YY事件和这个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当时的ZZ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如果这位评论者是“不和善”的,他可能会写:“你这个分析简直是瞎扯淡!完全没说到点子上,对事件的理解太肤浅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AA原因导致的!”

你看,同样是表达不同意见,两者的语气和效果简直是天壤之别。第一个评论,即使不同意,也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良性的探讨,甚至会因此了解更多信息。第二个评论,则直接带上了攻击性和嘲讽,很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也打击了原作者继续分享的积极性。

当然,也不是说知乎上所有的评论都是这样。还是有很多用户非常理性、友善,能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但整体印象上,确实会觉得“不和善”的评论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这就像一个嘈杂的市集,虽然也有卖菜认真的老农,但总会有那么几个嗓门大的人在吆喝,让人觉得耳朵有点吵。

总而言之,知乎评论区“不和善”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匿名性带来的胆量膨胀、平台内容调性引发的批判性、交流方式的局限、竞争心态以及沉默的螺旋效应等等。这使得在浏览知乎评论时,我们可能会时不时地感到一些不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没玩过贴吧

user avatar

知乎评论“都”不和善????先说不和善可能有些,但“都”不和善,就不正确了!

至少在笔者周边,上知乎的这些年來少见到如此,尤其在知乎里“复活”这一年多,不仅没有任何不和善,还交了好多好多的好朋友(就恕我不一一列举,谨此致敬!)

笔者特别多嘴咬舌,个性又直白,在每天对话中老会有些突发奇想和禁不住会伤到人的咬文嚼字,但在《友直、友諒、友多闻》的原则下,还没有被评论到“不和善”的地步呀!

人们在知乎提问:《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本身是个学习和交流平台,别人怎么评论?关答题者啥事?云淡风轻些!

评论有内涵就接受,类似恶意或谩骂口气的就当没看见,这就是人生,有人味就会有和善或有险恶,否則怎么体验人生?如何过日子?

任何喷人的不和善“都”甭放在心上!万一不小心记了起來,夜里偷偷哭一场,让泪水洗去忧伤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嗯,关于知乎评论区里那些“不和善”的现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也立刻浮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感觉就像一个大型的“意见交换场”,但有时候,这个场子里的气氛确实是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剑拔弩张,有点针锋相对。首先,要说为啥大家感觉知乎评论“不和善”,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 回答
    在知乎回答下设置关闭评论、仅限关注的人评论、或者完全开放评论,背后其实藏着答主截然不同的心态,以及对互动方式的偏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项,更是答主在分享内容时,对自我表达、社群互动以及潜在风险的一种权衡和选择。咱们不妨来逐一剖析一下: 关闭评论:筑起一道“静音墙”,守护内心的宁静选择关闭评论,通.............
  • 回答
    在知乎上遇到中医黑,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年头,什么观点都敢有人跳出来说两句,而且往往是那种带着情绪、站不住脚的论调,最容易吸引眼球。面对这种状况,咱们得有理有据,同时也要注意策略,别让自己钻进牛角尖里去。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立场和目的。 你是想为中医辩护?是想纠正错误的认知?还是纯粹看不惯那种.............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邹禹同的法律专业水平,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首先,我们关注他回答问题时所展现的法律知识的深度。这不仅仅是引用法律条文,更在于他对这些条文背后立法意图、司法实践以及学界理论的理解。一个高水平的法律回答者,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解释法律是如何在现实.............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刘镇锐,我们得先认识到,在一个平台上,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网络账号)的形象和影响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发布的内容、回答问题的方式、与其他用户的互动,甚至是他在平台上的“人设”塑造。刘镇锐作为知乎上一个相对活跃且有一定关注度的用户,他的评价也应该从这些维度来展开。首先,从内容生产的角.............
  • 回答
    将尹吉先老兵请到知乎,这件事本身,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且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首先,从“人”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尹吉先老兵,他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他不仅仅是一个活着的个体,更是那段烽火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他的经历,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文字无法比拟的。知乎作为一个.............
  • 回答
    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及其后续舆论风波,特别是关于拼多多就此言论道歉并解释知乎官方账号使用情况的这部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这不仅仅是一起员工悲剧,更折射出企业在危机公关、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与公众沟通中的诸多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关注和痛点。一名年轻员工的生.............
  • 回答
    听到罗永浩关于知乎评价锤子言论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网上讨论这么激烈,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说道说道。首先,罗永浩这个人吧,争议性挺大的。他创立锤子科技,做手机,这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市场反馈如何,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汇.............
  • 回答
    知乎评论区删除评论再拉黑这种操作,用我的话讲,就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既不体面又挺没劲儿的行为。你问我感受?嗯,大概是看到有人在舞台上唱到一半突然捂住嘴巴,然后低着头一溜烟跑下台,观众还在纳闷刚才那段唱的是啥的时候,他又站在幕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甚至还把台下某个可能看穿他的人给“请”了出去。让.............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在知乎上,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用户在平台上高举“言论自由”的大旗,但同时又选择关闭自己的评论区,或者对评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限制。这种现象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核心矛盾点:首先要明确,这里存在一个表面的矛盾: 提倡言论自由: 这意味着支持他人表.............
  • 回答
    “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抛开具体评价内容,单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蕴含了几个有趣的观察点。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体的提问。用户想了解的是一个特定账号——“猎鹿人”——在知乎社区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这种直接性表明提问者可能已经接触过“猎鹿人”的内容,或者在知乎上频繁看到与“.............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艺术家”对俄语国家的反感和抵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论据、潜在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可取之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感”和“抵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而“俄语国家”涵盖了极其多样化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现实。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马前卒”,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这家伙可不是个简单的“键政”用户,他更像是一位带着某种特定视角,试图用更宏观、更深层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人。首先, “马前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选题和内容深度。 他很少去追逐热点新闻里的细枝末节,而是喜欢把目光投向那些看似遥远、宏大,.............
  • 回答
    要评价一位知乎用户,尤其像刘阳这样活跃且观点鲜明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这更像是在描绘一个多维度的个体,他的影响力和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人视角的变化而产生差异。首先,从刘阳在知乎上的活跃度和内容输出来看,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创作者。你会在很多热门话题下,尤其是在与职场、个人成.............
  • 回答
    知乎这个界面更新,说实话,挺让人捏把汗的。要说评价,就像是在看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突然换了套完全陌生的行头,你得花点时间去适应,去琢磨它到底想干嘛。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为王”的思路被进一步强化,但也有点“用力过猛”。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推荐和关注,但整体还是有点“社区”的感觉,你知道自己在哪里,.............
  • 回答
    Steve事件,具体指向的是一位名叫Steve的科技公司创始人(通常大家心照不宣指的是Apple公司的Steve Jobs,但此处我们为了保持讨论的普遍性和避免直接点名,将用“Steve”来代指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并聚焦于他围绕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引发公众关注的各种事件和争议,以及知乎上律师大V在.............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知乎评论区之所以容易“撕起来”,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儿的现象,它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用户素质的问题,更跟平台机制、内容属性以及人性本身都有关系。我仔细想想,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1. 门槛与用户画像的微妙结合: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的问答社区,这吸引了一批相对有知识、有思考能力的群体。但随着用.............
  • 回答
    2021年8月24日,知乎用户们普遍反映遇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评论区打不开。这个看似小小的技术故障,却在当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反映出了用户对平台稳定性的期待,以及一次小插曲带来的信息获取障碍。用户侧的普遍体验:当天,不少知乎用户在浏览内容时,试图进入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却发现页面卡顿、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