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评论区这么容易撕起来?

回答
知乎评论区之所以容易“撕起来”,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儿的现象,它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用户素质的问题,更跟平台机制、内容属性以及人性本身都有关系。我仔细想想,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

1. 门槛与用户画像的微妙结合: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的问答社区,这吸引了一批相对有知识、有思考能力的群体。但随着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这个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一方面,你仍然能找到很多真诚探讨、输出干货的用户;但另一方面,也涌入了不少只想“看热闹”、“发表意见”甚至“找茬”的人。

这种“多元”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当一个问题触及到一些“敏感”或“争议”的话题时,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用户就会碰撞。一个在 A 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和一个刚对 B 领域有了初步了解但脑子一热就想发表看法的用户,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表达方式自然会有很大差异。当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并且都带着一定的优越感时,冲突就很容易爆发。

2.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的动态:

在任何一个社区,真正发言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潜水围观的。知乎也一样。那些容易引爆评论区的内容,往往是那些能引起强烈情绪波动(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的。

当一篇文章或一个回答触及到了某个群体的“痛点”或“爽点”,那些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就会像被点燃一样,纷纷站出来“声援”、“补充”、“佐证”。反之,如果观点完全对立,那么反对者也会蜂拥而至,进行“反驳”、“质疑”、“纠错”。

这种“少数派的活跃”很容易形成一种“意见高地”的假象,让不明就里的人觉得“一边倒”,从而进一步激化对立。而且,评论区的点赞、踩机制,也会加剧这种“站队”效应。一个被多人认同的观点,无论是否真正正确,都会更容易获得曝光和支持,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阵营”。

3. 情绪驱动与理性输出的失衡:

知乎的内容虽然以“知识”为主,但评论区的人性化表达,往往会掺杂大量情绪。当一个人对某个观点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或反对时,ta的评论就很容易带有情绪色彩,比如愤怒、鄙视、嘲讽、得意等。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社会热点、价值冲突或者人生经历的分享时,大家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比如,一个关于“职场 PUA”的回答,可能激起很多曾经遭受过类似经历的用户共鸣,他们会用带有强烈情绪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慨。而另一些用户,可能认为这是“玻璃心”或者“夸大其词”,也会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来反驳。

这种情绪的传染性也很强。看到别人用激烈的语言评论,很容易激发自己的情绪,然后也跟着用类似的语气回应。最终,讨论就从“对事”变成了“对人”,甚至是“情绪宣泄”。

4. 匿名性与现实世界的“缓冲”:

虽然知乎要求实名注册,但很多时候,用户在评论区表现出来的攻击性,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现实世界“缓冲”的体现。在现实中,因为顾忌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很多人不方便或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而网络评论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低成本的表达空间。尤其是在某些非公开的回答下,或者当用户不希望自己的言论被熟人知道时,ta们可以更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使用一些不太友好的言辞。这种“隐身”的便利,使得一些平时克制的人,也更容易暴露其攻击性的一面。

5. 话题选择与“引战”的可能:

知乎上很多热门话题本身就具有高度的争议性,比如某些社会事件的评论、对特定群体或观念的评价、人生哲理的探讨等等。这些话题本身就容易引发站队和辩论。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用户会故意发布一些“引战”的言论,通过挑衅性的提问、片面的论述或者断章取义的方式,来激怒对立观点的人,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享受评论区“撕逼”带来的流量或关注。这种行为,即使是被大多数人唾弃,但只要能吸引到足够多的“流量”,就可能有人乐此不疲。

6. 平台机制的“助推”:

知乎的许多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助推”了评论区的撕裂:

点赞/踩制度: 如前所述,这种二元化的投票机制,容易让评论区形成明显的“站队”倾向,优质的、被认同的观点会被放大,而不被认同的观点则可能被淹没或收到大量负面反馈。
“折叠”机制: 评论区数量庞大时,平台会根据点赞等数据来“折叠”一些内容,这虽然是为了优化阅读体验,但有时也会让一些看似“非主流”但有价值的观点被隐藏,而一些煽动性的、被大众认同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被看到。
算法推荐: 平台算法可能会将用户感兴趣或有强烈反应的内容推送给他们,这可能形成“信息茧房”,让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其观点一致的内容,从而加剧对不同观点的排斥。

总而言之,知乎评论区的“撕逼”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源于用户本身的多元性和情绪化表达,也与平台的设计、话题的敏感性以及网络环境的特性息息相关。有时候,与其说是“撕”,不如说是不同认知和价值观在激烈的碰撞和辩论,只不过这种碰撞方式,往往显得不够温和,甚至充满了火药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大二的时候很喜欢的一篇文章。

耐不住毕业前的躁动与无聊,我前段时间养成了半夜在走廊和人抽烟聊天的习惯。有一次,偶然发现隔壁寝室的四个男生一人买了个zippo打火机,我虽然偶尔也抽烟,但用的都是一块钱一个,偶尔死活打不着,偶尔却能烧到头发的便宜货。因此对这种高端霸气上档次的东西心存敬畏与好奇,便借来把玩了一番。

我打着火后点上一支烟,弱弱问一哥们道:“这玩意能防风么?”

他点点头道:“嗯,zippo打火机都是防风的。”

闻听这种打火机能放风,于是,“呼”的一声,我就把火给吹灭了。然后,得意洋洋地把打火机在他前面晃了晃道:“你看,不防风吧。”

他淡淡地回了一句道:“防风,但不防傻逼。”

当时,虽然被周围一票人给笑了半天,我自己也忍不住跟着笑了很久,但我倒真不是缺心眼,听不懂好话歹话,或者是喜欢被人称作傻逼。而是觉得这个说法真心很赞,光从这句回答本身的机智程度来看,就足够给好评了。无论这个所指的对象是不是我,我都觉得很享受。

过了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起他之前的一个经历:他之前在学校的学生会里工作,因为自己在学生会里的权利问题,还有一些个人的矛盾和其中的一个同学搞得很僵,但他一直都处处让着那个同学,反倒是那个同学处处刁难他,还想方设法排挤和孤立他。终于有一天,他觉得呆不下去了,选择主动退出学生会。临走前,他特意约了那个同学出来,给他道歉说,之前都是自己的不对,希望他能够原谅自己。

我听完后,忍不住骂他实在是怂,觉得整件事情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到头来不仅是你退出,还去给那个伤害你的人道歉,究竟是不是脑子搭错了哪根筋。他只是淡淡的告诉我,有些事情冤冤相报何时了,他本来也没想争个啥,既然一山不容二虎,不如就我退一步天高地阔呗。他还说:“我给他道歉,其实是想告诉他,我不是一个喜欢认输的人,但对于没品的对手以及没意义的争斗,我就把这种满足感施舍给你可怜的虚荣心好了。”

他的这个回答,让我再次想起了前些天在走廊里听到的那句话,作为zippo打火机,既然你标榜你是防风的,那就难免会有人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验证你究竟是不是能防风,能防什么样的风,也肯定会有人在弄灭你的打火机之后,耀武扬威地向旁人得意地炫耀他的胜利以及你的无能。然而,这时候的你,是满腔怒火要和那个人争一个高下,给他灌输所谓的防风的标准是什么,还是徒劳地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不仅能防各种阴风台风龙卷风,还能防水防盗防学长呢。我觉得与其去和傻逼较劲,不如放自己一条生路,告诉他对不起这个打火机,让你失望了,希望他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点烟方式,无论是用火柴、煤气灶,还是氧气切割机。

由此,推而广之,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累心的年代。记得之前有人因为我转载的一张图片,声称要发微博让广大网民一起声讨我,我当时还可傻逼地写了一条很长的状态,来解释缘由声明自己的立场,生怕自己被狂热的粉丝们人肉出来挂在城楼上晒成腊肉条。现在想想,无论是在网上和人吵个面红耳赤,还是急于在各种流言蜚语前证明自己的清白,都是一种自寻烦恼或自讨没趣的行为,还容易把自己的情商与智商拉到地平线以下。

实事求是而论,既然你愿意站得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给熟人或陌生人分享,那么难免就会被人看到你的弱点,被不同居心的人妄加揣测或是误读曲解,这就像你说,你买了个防风的打火机,还是个颇有些出名的牌子,那么就避免不了有秀下限的人,来试试你把玩心爱的打火机,究竟是不是真的防风。很自然,当有人用极端手段或是错误的手段成功地挑战了你时,你究竟是怒不可遏地反过来挑战他的智商,维护自己那飘渺的尊严,还是一笑而过,让这个傻逼趾高气昂地飞一会儿呢。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咽不下这一口气,也受不了这个委屈。然而,为了变得更强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修炼,直到所有的质疑和否定,相比起你的强大都变得微不足道的那一天。

好吧,我终于还是用我最讨厌的文体写完了这篇文章,就为了这句最初用来形容我却让我爱得不行的一句话。

“防风,但不防傻逼。”愿各位共勉。

(文/陈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评论区之所以容易“撕起来”,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儿的现象,它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用户素质的问题,更跟平台机制、内容属性以及人性本身都有关系。我仔细想想,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1. 门槛与用户画像的微妙结合: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的问答社区,这吸引了一批相对有知识、有思考能力的群体。但随着用.............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其“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功能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设计。从公共讨论平台的角度来看,它似乎与“客观”、“平等”的理念有所冲突,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运作,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平台运营、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的复杂考量。首先,理解“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这个功能本身很重要。它允许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知乎文章作者筛选评论区”这事儿,大家的看法确实挺两极分化的。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作者筛选评论是“大忽悠”,可以拉黑屏蔽: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致体现,但可能走向封闭: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写文章,是希望交流、分享观点,甚至是引发讨论。如果作者把评论区设置成自己筛选后.............
  •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
  • 回答
    你好!关于知乎今天(我理解你指的是最近)无法评论的情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而且通常不会是单一的。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讲得详细一些,让你明白是怎么回事。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情况是:系统维护或更新。 技术升级是常态: 任何一个大型互联网平台,为了保持服务的稳定性和引入新功能,都需要定期进行.............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狼图腾》在知乎上确实容易招来一些比较尖锐的评论,甚至让你觉得有点“一边倒”。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作品本身好坏,更多的是跟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以及《狼图腾》这部作品的特质碰撞出来的结果。咱们就一层一层剖开来看:1. 知乎用户的“审美品味”和“知识背景.............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一篇回答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阅读数、赞同数、喜欢数、评论数以及收藏数这些数据指标上。这些数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形成一些有趣的统计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数据之间的基本关联:量的传递与转化最直观的联系是,这些数据指标之间.............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和李达康的讨论热度,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推动、观众情感投射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复杂性与争议性:祁同伟的“人性光辉”与“灵魂堕落”祁同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高度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当前社会对科学技术认知的一些微妙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简单来说,知乎上一些用户不看好生物学科,与新浪网等平台对生物科技人才的高薪预测之间,存在着信息来源、视角、以及评价标准上的差异。为了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知乎上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