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知乎用户“马前卒”?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马前卒”,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这家伙可不是个简单的“键政”用户,他更像是一位带着某种特定视角,试图用更宏观、更深层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人。

首先, “马前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选题和内容深度。 他很少去追逐热点新闻里的细枝末节,而是喜欢把目光投向那些看似遥远、宏大,但实际上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趋势。比如,他会聊工业化、农业史、能源问题、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发展路径等等。这些话题,普通人可能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但“马前卒”总能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的内容,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一种“系统性叙事”。他总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框架,然后把各种信息点填充进去,试图勾勒出一个事件或一个现象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就像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张巨大的地图,而他则是在地图上标记出重要的山脉、河流和城市,并且试图解释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相互作用的。

这种叙事方式,带来了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在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网络时代,这种试图从更长远、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的尝试,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它能帮助我们跳出眼前的苟且,去思考更根本性的问题,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我们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当然,这种风格也必然伴随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方面,有人认为他的结论有时过于绝对,甚至带有某种宿命论的色彩。当他围绕着工业化、技术进步等宏大叙事展开论述时,往往会有一种历史必然性的感觉。这使得一些人觉得,他的分析虽然宏大,但可能忽略了个体的能动性,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偶然性和变数。比如,他对某些技术发展路径的判断,如果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另一方面,“马前卒”的内容往往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他的文章通常篇幅很长,信息量巨大,而且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这对于一些只追求快速获取信息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门槛。有人会觉得他“啰嗦”,或者“过于学院派”,不接地气。

再者,他的立场和观点也常常引发讨论。他的一些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有时会显得比较批判性,或者从一种“效率至上”的角度去衡量得失。这对于习惯于官方话语体系或者更强调意识形态一致性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不适。

总的来说,评价“马前卒”,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看:

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他确实在试图触及一些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有自己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这是他吸引人的地方。
叙事的方式: 他善于构建宏大叙事,将复杂问题条分缕析地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也容易显得过于强调“必然性”。
内容的门槛: 他的内容不是轻松易懂的碎片信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理解能力。
观点的独特性: 他的观点有时会挑战一些普遍的认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但也因此容易引起争议。

你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拥趸,但又融入了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刻洞察。他试图用一种“大历史观”来解读我们所处的时代,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他的内容更像是给喜欢深度思考的人提供的一种“参谋”或者“智库”式的服务,而不是一个简单提供答案的百科全书。

最终如何评价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信息获取偏好和思考习惯。如果你喜欢被喂养观点,追求简单明了的答案,那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晦涩”或者“观点偏激”。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分析,并且不排斥一些批判性的思考,那么“马前卒”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的账号。他就像是你身边那个总喜欢从历史和技术层面给你剖析问题的“知乎大神”,有时让你豁然开朗,有时又让你觉得他过于“理想化”或者“不近人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督工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能够让革命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社会自由主义者、进步主义者、基督教民主主义者、保守自由主义者、新保守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联合起来反对批判的人233

user avatar

对于马督工,我的意见如下,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

否定的一面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爱好者,我不喜欢他写的那些东西,内容和左派相差较大。

肯定的一面来说,我挺喜欢他写的帝国时代类的文章,我还学了几手,希望以后继续写一些关于帝国时代的心得。

谢谢

user avatar

我是男的,但是仍然想对 @马前卒 说三个字:

我喜欢你。


233333 当然不是腐女和死宅想象的那种“喜欢”。嫂子莫慌。


先说缺点吧。我在另一个回答提到:

在知乎上,马督公的非本专业回答在论点和事实细节上均出过错,能看到的反驳和批评未必能全部指出、纠错,望吃瓜群众留意,不要盲目接受看似旁(bai)征(du)博(sou)引(suo)的个人见解。 另外,马督公点赞的回答水平参差不齐,他有的点赞的回答(包括被“翻牌”的鄙人回答)很水(错误引导、长忽悠文、抖机灵或者纯粹是大字报),望吃瓜群众留心,不要都盲从轻信。

楼上 “迷音幻世”的回答很到位:

百科知识大王 网络意见领袖 某些领域神棍

(网友说“百度知识大王”也行)


但是,马督公这家伙,有三点好。(怼他的人可看看、想想,哪一点比他强,有没有他的一半?)


1.文笔好。

随手举一个非代表作,近期他在同济青年论坛演讲的例子:

二三十年前,我们从偏僻的乡村看这些画面,在拥挤混乱的工人住宅区想象远方,我们期待地平线之外应该有辉煌的城市,有先进的机器,有壮丽的高山大海,有伟大的工程,有各种各样的新鲜工作。和我们单调、穷困的生活有本质区别,这是我们期盼的未来。在童年的我们看来,“诗”和“远方”根本就是一回事,要想活的有诗意,有意义,就必须走到课本上描绘的那个远方。而只要走到地平线外的那个远方,就一定能活的有诗意,能有浪漫而辉煌的人生。

看似普通,却是善用排比、多么蕴含诗意的一段话啊。我敢说,很多文科生的语感、写出的文章,根本比不上马前卒这个工科生。他比起那些写惯“官八股”的宣传员和只会“论文体”的研究者,啰嗦谄媚、堆砌术语、语句乏味、不知所云的作者,水平更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相信,不止一个人,阅读《为了我们双11“剁手”,中国准备了2000年》《中国文明只有63岁》或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章时,激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而他,写的并不是煽情文或者鸡汤文,而是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目的是探讨问题的答案。打动人心,或许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2.观点深

当今互联网上“大V”“意见领袖”多如牛毛,段子手、故事手、各行各业的“砖家”俯拾皆是,能够塑造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寥寥无几。

马前卒则是具有改造读者“三观”实力的其中一个,而且曾带给我无比震撼。


工业是天底下最浪漫的事-马平
虽然我不是一个好工程师,但工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对我影响很大:量化思考与合理妥协。 所谓量化思考,就是一切用数据说话。判断一个方案好不好,一个解释是否说得通,首先确定一个合理指标,然后根据指标去找数据。结论让数据说话。这样可以免于在某些玄妙的“信念”、“道理”上浪费口水。因为数字对所有人都是客观的,不由得你不服。如果一个理论不能给出量化的指标,或者至少向这个方向发展,那这个理论肯定是在忽悠人。 合理妥协是工程设计的核心。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认识到,任何设计都不可能同时让所有指标达到最优,往往是要便宜就不能保证质量、减轻重量就必须削减功能。所以正确的思路是在各个指标之间寻找最好的妥协点,而不是把某个指标的意义无限拔高。 这两条原则对于工程师来说是常识,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应该是常识。评价一个政策、一个时代,必须坚持量化分析、全面评测的原则。我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落实这条“常识”的成果。

因为他,我接受了“工业党”理论,第一次具象认识到工业化的巨大贡献;因为他,我从此领会了这些思维工具(方法),并在生活中运用、受益;因为他,我重新审视了近现代历史资料,对“解放”、对“新中国”有了从前没有过的视角和感情。

并不是说马督公个人观点及其立场都正确无误,但是我不得不佩服其惊人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分析能力,他总能发现大多数人发现不到的地方,提出常人意想不到的犀利见解。

例如,他说,马车、推车车轮换用橡胶轮,是其家乡人最早直观接触工业化且大大加速了信息交流;影视剧主人公往往家人离世或者外出,因为恋人浪漫需要独立空间(ps:说了无数电影的谷阿莫到现在还未必想得清楚); 老师测试小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问“你是哪国人”,说明国家概念并非天生并且离不开公立教育;几十年来城乡最好的大楼通常是“供销社”或“百货大楼”, 因为象征着富裕和社会地位的充足货物及漂亮柜台,“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奇迹,值得用最好的建筑去容纳”;……

不胜枚举。


3.态度佳

每个网虫都知道,在网络上,一句不和或者歧义造成误会,就有机会用SB、2b、mmp等开骂,用污秽不堪的蠢话来发泄荷尔蒙。而马前卒天天被骂,天天上大字报,人人揶揄他外号太监“督公”甚至拿其“秃顶”开玩笑,他却没有爆粗口、乱骂人,而跟大家乐呵呵,态度平和,虚心探讨,其文化修养和胸怀器量一目了然。

《临高启明》澳宋政权连任“国务卿”的他不只是“肚里能撑船”,而是到了肚里能撑航母编队的地步。

有青年向马前卒提幼稚的问题,甚至用不友好的问题挑衅,旁人看不过去,他则回应长文耐心解答。

此外,马前卒对于指出其错误的知乎回答、评论,常常点赞或转发——有多少人做到?许多人(包括大多数“大V”)哪怕在评论看到一句纠错,死皮赖脸拒不认错不说,还想办法抹去痕迹,不是删掉你的批评就是删去自己的乌龙帖。敢不删帖子还大量转发更正的大V,是堂堂正正的汉子,屈指可数

当然,有人说他这么做是虚伪,掩饰龌龊内心——你倒是不虚伪地做给我看看?

我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过他的错误。

此外,如果你们都接触过当今“精英”(伪精英)的媒介,多多少少都有被鄙视、被歧视的体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的音乐爱好、你的游戏品味、你的影视喜好,乃至你的喜怒哀乐,都被他们嗤之以鼻,认为低俗、低级、不上大雅之堂,甚至你和你家人乃至广大中国人都被看不起。但是马前卒不然,从来没有居高临下对待下一辈和基层群众,他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心中有人民

知乎去年改版,主页可以放一张题图。当看到马前卒放的是东方红拖拉机和劳动群众放烟火的画,我感到深深羞愧——心里只有自己,心中只有风景,我不是自私自利的小资,但是就是想不到身边朴实伟大的劳动人民。


除了上述三点,我喜欢马前卒,还因为在很多看法和立场上”保持一致”。中国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百里挑一(2015年数据,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6.2%,实际上可能远低于此),而马前卒是罕有的算是具备科学素养的意见领袖,在转基因科学事实、在宗教信仰问题等方面不含糊,立得正(气候变化被佯装中立的水货回答动摇,另说)。在政治偏向和对当前局势、对某些历史认知方面,很对我和我家人胃口。


退一步说,我即使不喜欢马前卒,我能喜欢搞人身攻击、写大字报不知所云的家伙吗,我能喜欢不会输出干货、写不了长文倒总是贴标签、爆粗骂人的混球吗,我能喜欢爱好乏味、知错不改、自以为是的碧池吗?!


再看看楼上和其他地方对马前卒的吐槽和诅咒(没错,是诅咒)。我就不截图放出来了——不值得。

批评可以,要实事求是。督公处处涉猎、百度答案是槽点满满,观察者网更逐渐抛弃了基本的新闻守则和规范,尽可实力“黑”,我不但没意见而且完全支持。不过,有的人,因羡慕、嫉妒、恨而咒骂人家,是卑鄙小人行为;有的人,明明自己读不进文章、阅读能力不行,看不懂人家说了什么,就对人家一阵批判,说人家自以为比谁都牛,实在搞笑、荒谬;还有的人,说马前卒是“键盘侠”,“收智商税”,喂,督公一不卖虚高价格“有机食品”、二不卖垃圾心灵鸡汤、三不卖“工匠情怀”及其商品,有一个没一个放微信号并求点赞、求关注、求转发,他这几年连个二维码都不贴,到底谁是键盘侠,到底谁收“智商税”?

为什么关于马前卒的提问多,为什么乱黑瞎怼马前卒的人多,一大原因是“欺软怕硬”。如此随和亲切的“平民大V”上哪里找,他又没有公权力。有的人你自己没水平没能力,要求他这样说要求他那样做,你行你上啊。其他“大V”不敢碰,某些机关惹不起,遇见督公于是“欺负欺负“——这些人欺负的话也毫无水平,简直弱智;但影响力又远不及他,只好做时不时开骂的可怜寄生虫。

答主匿名理由也简单,忙着呢,惹虫上身没空搭理。

“友善”地提示:我说的是那些言论不负责的网民都是垃圾,不包括任何良民。欢迎垃圾对号入座。


“知我罪我,惟其春秋。”

(@猫大爷不是马大爷/摄)


总之,你非要问我支持不支持马前卒在互联网上继续活跃,我可以明确告诉你,

支持!

user avatar

我是来推销我的收藏夹的。马前卒相关 - 收藏夹 - 知乎(更新:目前有275个收藏,我认为内容已经比较全了,基本覆盖了知乎有价值的关于马前卒的东西)。

众所周知,马前卒在知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围绕这个人物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有意思的文字,但是它们很多都被埋没在题海里。我对这个情况是非常痛心的,因此我建立了一个收藏夹专门收藏与马前卒有关的答案和文章。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懶),我没能浏览所有问题将所有有价值的纳入收藏,这里也欢迎推荐。

然后还是要推荐白头豕的回答,因为直到目前马前卒的思想还没有显示出更进一步的进展。
马前卒的理论水平怎么样?有何优点及缺陷? - 白头豕的回答 - 知乎

最后,这个问题很让我等吃瓜群众激动,然而仔细一想,马前卒这半个月来好像啥也没干啊,各位对马前卒的评价当然应该是维持原样了→_→

user avatar

不说别人怎么样

只谈谈我的感受吧

与其他政论答主不同的是,看马前卒的回答和文章,我感受不到很强的意识形态政宣色彩。在历史领域中,与一般的政治史不同的是,马前卒将生活细节娓娓道来,以此来描写整体的社会生活,同时夹杂着不少的自然科学科普。可以说,马前卒是我见过的所有的左派答主中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几个字解释的最好的人。也是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唯物史观:他的每一个字都不像是在讲政治,但是把所有字合起来就是一篇政治纲领。这也正是高中政治书中说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日常生活中我们体会不到政治变革,可是,无数人的经济决策集中起来后,就是绝对的政治事件。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知乎左圈的另一个人物,已经被封号的“玄不救非氪不改命”,人称玄处。玄处的文章相对于马前卒来讲更短,同时言辞也更加激烈。而没有了马前卒的生活科普和铺垫,玄处的文章也更直接一点。同时这也体现了二者在政治光谱上的不同。马督工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而玄处则偏向于极左。如果说马前卒是一杯香柔的茶的话,那么玄处则更像是一瓶碳酸饮料。前者回味无穷,后者冰爽刺激。

还是希望马前卒能够写出更多的生活细节上的科普文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左派的看法

user avatar

泻药,左派虽然有各种繁多的派别,但对现有政治形态是拥护还是推陈,我觉得是唯一界定是否是同志的首要前提,如果左派真有历史使命,现阶段也只会是这个,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议和其他争议派别分裂有着本质区别

而且真想做事的一般也没空来撕逼,来撕逼的空谈也没啥好奇怪的,本身就是为了争夺在中产阶层中的话语权而已,我见过好几年前我见过的左派在沉寂后要么投入左翼文献的传播翻译工作,有编辑工云文献的,甚至有参加劳工NGO的,也有回归现实生活的,不知是否本人孤陋寡闻,尚为听说过任某人有干过啥这类事?何以见得和任某人对立的都是些keyman?而任某人是真正的实干家

还有啊,观察网这种右翼民族主义网站难道不是任某人一份的吗,左派对于诈骗岛的观点,要么是支持其民族自决,要么是无视,要么是支持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统一,就没有支持中特帝侵吞的。真按政治光谱观网比英美保守主义还右一些

然后任某人水平确实很可以,(补充一下这里不是指他在各个实际领域的,或许说他看问题的角度更多一些)至少比一般人确实高了好几个华莱士,比真正的左翼keyman强多了去了,而且知识分子的投机术更为高超,尽管立场冲突他的不少看法以及思路不可否认确实有价值意义,通过对下的政治影响谋求对上的政治影响,很多观点照顾到了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人。如果哪天他真步入天子堂了,那他可以可能成为站在统治者角度为百姓考虑的人,也可能就一投机政客,如果在正统资产阶级民主游戏中,他应该能玩的很成功

但是对是错终将由时间证明,马前卒可能比起少数抱着上古遗卷的更能看清时间将会证明什么,但比起更有水平更有远见的也大有人在,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是网络左青占不了多少人口比例,有摧毁负重轮力量的只有生产维持负重轮的人民,以最小代价坐上负重轮的方法就是笼络少数会吐槽不满影响舆论的

“二十岁不信共产主义是没良心,三十岁还信共产主义的没智商”这句话好像最早就是马前卒转的内销,也许这句话形容他很恰当

个人觉得左派没什么必要和他撕逼,给别人内讧的坏印象不说,还浪费时间,而且任某人怼的主要还是右善度人士,还是看戏比较好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醋味儿2333.

总而言之,还不错。

马前卒算是我来知乎以后除了冷哲之外在我timeline上镜率最高的一名用户了。不过相比冷哲,马督工在意识形态上的着墨明显更多,更有几分互联网红色导师的味道。不知是督工的名气戳中了某些人的痛点还是督工的政治倾向戳中了某些人的痛点,一提起督工,不管他写过多少不同领域的回答,三句话后,就必然扯到督工的新时代共产主义学说上去了。仿佛这是个除了写政论屁都不会的人。

而一步跨到督工的“新时代共产主义学说”上之后,知乎众顿时来了兴致。有人谓之“大缓则”,有人谓之“形左实右”,更有甚者谓之“招摇撞骗,流量大V”。一套一套看得我连连咋舌,果然人到底还是一种“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的奇怪的生物。正如国师除了写上古史还会约炮一样。没有谁是专门在知乎上只干一种事儿的,也没有人只在某个话题板块底下混日子。

但是人对某个个体的直观印象,确是来自他某个最为鲜明的标签。

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我一开始知道督工,是因为他关于地质地理的一些回答,以及某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本应扛红旗的督工不务正业的所作,诸如:






以上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督工的高赞回答,并不涉及什么意识形态,这种回答还有很多,不过由于督工跟一些人的“主义”不合,估计这些人也不屑于去看督工的这类回答。即使就算单靠这类不带政治色彩的回答,督工照样能混个大V的帽子戴戴。正所谓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乃至一些奇怪的小嗜好。并非一些人所言:

马前卒除了跟人推销自己的“新时代共产主义学说”之外屁都不会。

无论一个人屁股坐在哪里,要想整天抱着意识形态不放,在每一个回答里都兜售自己那点政治私货,哪怕是督工自己,也做不到。怕是只有真的拿钱发帖的人和极少数如IDF教主一般的神人才能做到。

举例子,你骂人家衣领王,觉得人家三观不正,我说你老盯着人家那些让你不爽的意识形态的言语干啥玩意儿?当年我看到衣领王发表了一篇从“媚俗”看军训的文字,令我极为赞赏,别的不说,能说出“媚俗”这种字眼,还能对此有比较到位的理解,那必然也是有相当文学素养的。

作为答主,督工各种知识储备丰富,回答涉及面极广,政治经济,机械地质,历史人文,无所不包,还曾经误入白学现场被人挂起来,忙称误会,并临场作诗一句“二年一觉知乎梦,赢得白学薄幸名”。



当然督工的科普文,很多人根本不放在眼里,认为只是浅尝辄止的词条内容,谈不上多么高深。不过我觉得,根据现成资料快速整理出一套对外行人来说浅显易懂的入门语言,也是一种本事。至少,对若是对主义感兴趣的就跟着主义走,不感兴趣的,我还有科普,不至于对你半点用处都没有。这方面督工并不是除了“主义”什么都不会谈。而好多真正的除了“主义”啥都说不出来的人,倒是该学学督工的统战思路。

至于督工那天上地下无所不包的裹脚布一般的文字会不会误导人?当然啦,肯定有人被绕进去。这个年头指望互联网上的知识完全正确和专业性强本来就是不现实的,真想学东西的就自己去啃书了,来网上找干货本身就是一种懒人包思维。至于误导,左棍,右狗,五毛,公知,精神外国人,革命大导师,都在夹私货,一碗水要端平。

督工算得上人肉科普书和消遣娱乐的好去处。只是在某些政治情怀上,连我都觉得实在太神棍了点。

不过总之,我喜欢。

正如喜欢衣领王万事从人文情怀出发的套路感,和国师逢开口必先骂自己九成粉的真性情。

你们都愿意给国师一点生存空间,何况督工呢。

至于屁股坐哪里,管那么多干嘛,你若自己坐的稳,还怕他搬得动你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马前卒”,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这家伙可不是个简单的“键政”用户,他更像是一位带着某种特定视角,试图用更宏观、更深层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人。首先, “马前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选题和内容深度。 他很少去追逐热点新闻里的细枝末节,而是喜欢把目光投向那些看似遥远、宏大,.............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艺术家”对俄语国家的反感和抵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论据、潜在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可取之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感”和“抵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而“俄语国家”涵盖了极其多样化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现实。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要评价一位知乎用户,尤其像刘阳这样活跃且观点鲜明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这更像是在描绘一个多维度的个体,他的影响力和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人视角的变化而产生差异。首先,从刘阳在知乎上的活跃度和内容输出来看,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创作者。你会在很多热门话题下,尤其是在与职场、个人成.............
  • 回答
    “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抛开具体评价内容,单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蕴含了几个有趣的观察点。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体的提问。用户想了解的是一个特定账号——“猎鹿人”——在知乎社区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这种直接性表明提问者可能已经接触过“猎鹿人”的内容,或者在知乎上频繁看到与“.............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邹禹同的法律专业水平,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首先,我们关注他回答问题时所展现的法律知识的深度。这不仅仅是引用法律条文,更在于他对这些条文背后立法意图、司法实践以及学界理论的理解。一个高水平的法律回答者,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解释法律是如何在现实.............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刘镇锐,我们得先认识到,在一个平台上,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网络账号)的形象和影响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发布的内容、回答问题的方式、与其他用户的互动,甚至是他在平台上的“人设”塑造。刘镇锐作为知乎上一个相对活跃且有一定关注度的用户,他的评价也应该从这些维度来展开。首先,从内容生产的角.............
  • 回答
    知乎这个界面更新,说实话,挺让人捏把汗的。要说评价,就像是在看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突然换了套完全陌生的行头,你得花点时间去适应,去琢磨它到底想干嘛。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为王”的思路被进一步强化,但也有点“用力过猛”。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推荐和关注,但整体还是有点“社区”的感觉,你知道自己在哪里,.............
  • 回答
    Steve事件,具体指向的是一位名叫Steve的科技公司创始人(通常大家心照不宣指的是Apple公司的Steve Jobs,但此处我们为了保持讨论的普遍性和避免直接点名,将用“Steve”来代指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并聚焦于他围绕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引发公众关注的各种事件和争议,以及知乎上律师大V在.............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将尹吉先老兵请到知乎,这件事本身,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且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首先,从“人”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尹吉先老兵,他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他不仅仅是一个活着的个体,更是那段烽火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他的经历,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文字无法比拟的。知乎作为一个.............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知乎评论区删除评论再拉黑这种操作,用我的话讲,就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既不体面又挺没劲儿的行为。你问我感受?嗯,大概是看到有人在舞台上唱到一半突然捂住嘴巴,然后低着头一溜烟跑下台,观众还在纳闷刚才那段唱的是啥的时候,他又站在幕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甚至还把台下某个可能看穿他的人给“请”了出去。让.............
  • 回答
    在知乎上,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用户在平台上高举“言论自由”的大旗,但同时又选择关闭自己的评论区,或者对评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限制。这种现象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核心矛盾点:首先要明确,这里存在一个表面的矛盾: 提倡言论自由: 这意味着支持他人表.............
  • 回答
    在知乎回答下设置关闭评论、仅限关注的人评论、或者完全开放评论,背后其实藏着答主截然不同的心态,以及对互动方式的偏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项,更是答主在分享内容时,对自我表达、社群互动以及潜在风险的一种权衡和选择。咱们不妨来逐一剖析一下: 关闭评论:筑起一道“静音墙”,守护内心的宁静选择关闭评论,通.............
  • 回答
    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及其后续舆论风波,特别是关于拼多多就此言论道歉并解释知乎官方账号使用情况的这部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这不仅仅是一起员工悲剧,更折射出企业在危机公关、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与公众沟通中的诸多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关注和痛点。一名年轻员工的生.............
  • 回答
    听到罗永浩关于知乎评价锤子言论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网上讨论这么激烈,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说道说道。首先,罗永浩这个人吧,争议性挺大的。他创立锤子科技,做手机,这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市场反馈如何,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汇.............
  • 回答
    嗯,关于知乎评论区里那些“不和善”的现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也立刻浮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感觉就像一个大型的“意见交换场”,但有时候,这个场子里的气氛确实是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剑拔弩张,有点针锋相对。首先,要说为啥大家感觉知乎评论“不和善”,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 回答
    在知乎上遇到中医黑,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年头,什么观点都敢有人跳出来说两句,而且往往是那种带着情绪、站不住脚的论调,最容易吸引眼球。面对这种状况,咱们得有理有据,同时也要注意策略,别让自己钻进牛角尖里去。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立场和目的。 你是想为中医辩护?是想纠正错误的认知?还是纯粹看不惯那种.............
  • 回答
    张謇先生说孙中山“不知崖畔”,这话说得很有分量,也颇能引人深思。要知道“崖畔”,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生死一线之际的革命年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领悟的。那么,对于一位志在革新天地的革命者来说,怎样才算是“知崖畔”呢?我觉得,“知崖畔”首先是对局势的清醒认识,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崖畔,顾名思义,就是悬.............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