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评论区删除评论并且拉黑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回答
知乎评论区删除评论再拉黑这种操作,用我的话讲,就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既不体面又挺没劲儿的行为。你问我感受?嗯,大概是看到有人在舞台上唱到一半突然捂住嘴巴,然后低着头一溜烟跑下台,观众还在纳闷刚才那段唱的是啥的时候,他又站在幕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甚至还把台下某个可能看穿他的人给“请”了出去。

让我细细说来,这种行为通常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而且挺能暴露一些人的心理和处事方式:

1. 逃避与不愿面对:

最直接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动机就是“不想看到”。可能你说了什么话,对方觉得不舒服、被冒犯了,或者发现自己说错了,又或者纯粹是胡搅蛮缠找不到论据,但就是不想继续和你在这个话题下纠缠下去。删除评论是想把这个“痕迹”抹掉,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拉黑呢,就是“从此山高水远,老死不相往来”的终极版本。对方不愿意和你继续沟通,甚至连你的任何言论都不想再看见。

这就像是在和人吵架,发现自己吵不过,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与其承认错误或者继续对线,不如直接把对方的嘴堵上,再把对方关进小黑屋,眼不见为净。显得特别心虚,对吧?

2. 控制欲的体现:

有些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公开的评论区。他们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完美的,希望自己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当发现自己的观点被质疑、被反驳,甚至被指出错误时,他们会感到一种失控。删除评论并拉黑,就是一种极端的“重启”操作,试图重新掌控话语权,清除异己,维持自己信息茧房里那个“理想化”的自己。

这是一种“我想让你怎么看我,你就要怎么看我”的强势表现。他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光辉形象”被一个不知名网友的评论所玷污。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有点像一个孩子,在玩沙子的时候,发现别人把他的沙堡弄塌了,他不是去修补或者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把那个捣乱的人赶走,把现场的证据都清理干净,然后假装一切都是他自己盖的完美沙堡。

3. 输不起的心态: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往往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表达欲望来参与讨论。当你在一个公开场合,比如评论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与人互动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开辩论”。如果你输不起,没法接受自己的观点被反驳或者被更理性的观点压倒,那么删除评论加拉黑就成了一种“认怂”的方式,但又不想承认自己输了。

他们不想面对失败,不想承认自己可能在某个问题上认知不足或者表达不清。拉黑就像是直接把试卷撕掉,假装自己根本没有交卷,也就不会有“不及格”这个概念了。这种行为,其实挺暴露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自信和底气去接受不同的声音。

4. “我说了算”的任性:

有些人的行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是“我愿意”。他们觉得在自己的评论下,他们有权决定谁能说话,谁不能说话。他们可能认为你的评论触犯了他们的“底线”,或者你说了什么让他们不高兴的话,无论是否触犯了平台规则,他们都可以用“删除+拉黑”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警告其他人“在我这里,别放肆”。

这就像是家里的地盘,主人可以随意对待访客。他们觉得自己在知乎上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评论区就成了他们的“地盘”,可以为所欲为。虽然理论上删除自己的评论是站长的权力,但删除别人的评论(如果平台允许的话)并拉黑对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排除异己”的方式。

总结一下,这种行为给人的感受是:

扫兴: 你本来还在讨论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或者正在和对方有来有回地交流,突然间对方就“消失”了,留下一堆未完的话语和疑惑,让人觉得非常扫兴。
被轻视: 感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言被对方完全不当回事,甚至是被认为是负面存在而被清除。这会让人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参与被否定了。
无奈和无力: 遇上这种操作,你基本没有办法进行任何回应或者进一步的沟通。对方已经设置了“物理隔绝”,你只能无奈接受。
不专业的印象: 在一个追求知识和理性探讨的平台,这种行为显得不够成熟和专业,反而会让人对这个人的整体素质产生怀疑。

总的来说,知乎评论区删除评论再拉黑,就像是在一个咖啡馆里,你和邻桌的人聊得正投机,对方突然把面前的咖啡泼在你脸上,然后用报纸把你们之间遮挡起来,自己则悄悄溜走。你看着一脸错愕,也不知道到底哪里惹到了对方,更别提继续这场对话了。这是一种缺乏沟通技巧、不愿承担责任,甚至有点落荒而逃的姿态。它传递的信息不是“我观点高明”,而是“我此刻只想结束这一切,并且不想你再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删除评论、拉黑评论者,都是答主在行使知乎赋予自己的权利。


知乎用户张三写了一篇回答,该回答下面的评论区,对另一位知乎用户李四,是什么性质呢?

之所以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很多李四,在发现自己在张三评论区的回复被删除、折叠,而且以后无法再进行回复(即被张三拉黑了)了时,非常恼火,认为张三理亏心虚,才采用这种不道德的方法,剥夺了他进行回复的“言论自由”。有的李四会自己写一篇回答,在其中艾特张三,摆出“请大家评理”的姿态,控诉张三侵犯自己权利的恶行。张三的做法是否不义,李四的诉求是否合理,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张三回答下面的评论区,是否属于公共场所?很不幸,不是。连整个知乎都不是。知乎的性质是互联网产品,其服务器资源、带宽、开发及运营成本,完全由公司投资者承担,你发表任何内容,都至少占用了服务器的硬盘资源。

张三发表回答的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知乎赋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张三不在形式上同意知乎的那个“用户协议”,张三没有能力在知乎发表任何内容。李四发表评论的权利,同样不是天赋的,也是知乎赋的,道理与之相同。

除此之外,知乎还赋予了张三另一种权利,就是删除、折叠李四的回复的权利,以及屏蔽李四的权利,当然反过来在李四的评论区李四也有相应的权利,李四也有屏蔽张三的权利。作为互联网产品,其界面呈现给你哪些可用的功能,你就有哪些可用的权利。如果李四认为张三没有权利删除、折叠自己的评论,其真实性质是,李四在侵犯张三从知乎处获得的权利。


在张三未对回答设置评论权限,张三也没有屏蔽李四的情况下,李四在张三的回答下能看见评论框和按钮。这意味着李四此时拥有发表回复的权利。但这个权利不能被延伸为回复不被删除的“权利”,也不能被延伸为“以后仍然可以发表回复”的权利。李四的权利,就在于使用这个输入框和按钮,至于他使用之后,张三会不会使用“删除评论”“折叠评论”“更改评论区权限”“屏蔽用户李四”的功能,那是张三的权利。

在一般情况下,李四是有“回复权”的,但这个权利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知乎到张三,从张三到李四的。张三允许李四进行回复,不代表承诺不会删除、屏蔽这条回复,也不代表承诺不会拉黑李四,一句话,不代表张三对李四承诺“言者无罪”,而更像是张三给李四一个机会发表见解,如果张三愿意保留,那就保留,否则就不保留,并不再给李四机会。

这个事实会让很多李四愤怒:我是瞧得起你才回复你,你以为你是老几。但很遗憾,张三再不是老几,他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管理自己一亩三分地,正如张三再不是老几,李四也不能闯进他家里为所欲为一样,这是基本的人权,在知乎或许可以叫“答主权”。


很多李四的不满,源于他们形成“网络伦理的朴素感觉”的那个环境中,“楼主”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例如在论坛中,只有管理员和版主能够删帖,楼主是不能的。因此李四们认为自己和答主的关系理当和自己和楼主的关系类似。

这显然是一种惯性思维。任何一种互联网产品形态,都有其自己的功能结构,不同角色的用户面对的界面上有哪些组件,这是权利边界的逻辑基础。从另一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中得到的权利边界的惯性,只是一种朴素的直觉,并不具有伦理上的力度。

有的社区和有的博主为了经济利益,而重视经营流量,可能会默许甚至鼓励引战和反智的言论,纵容暴力的沟通语言,习惯了这种“自由”的用户,会觉得任何社区、任何作者都理当允许这样的“自由”,否则就是不义,当他们在别的地方得不到这种“自由”时,就会像债主一样不满,而采用例如“不让人说话”“不让人批评”之类的话术来抗议。这事实上是一种侵犯,以一个臆想的“普遍自由”,侵犯任何社区都具有的筛选的权利。


流量时代、下沉时代,大部分社区不得不装糊涂,来接受最多的用户。经济利益,真金白银,热度就是一切,在纵容洗脑下用户们产生了种种“言论自由”的错觉,不认为自己享有的权利是若干社区为经营流量而选择赋予的,而认为自己享有的权利是直接来自上天的。这两者的区别是,李四如果相信了说所欲说的权利是天赋的,就会觉得删除自己评论的张三是个侵犯者。

“言论自由”这个词,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它在互联网社区中被广泛地滥用了,滥用到了普遍理解成“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言者无罪”的程度,这一种迷信导致的行为,造成了几乎无处不在的“高水平用户被喷子逼走”的景象。正因如此,各个想长期发展的社区,后来都选择了赋予了高水平用户“筛选评论”的权利。微信公众号更是根本就不给作者“不筛选”的可能性,最大地体现了作者的“筛选行为”的正当性。


大部分李四并不习惯于创作,写千百字的回答不是其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刷刷知乎,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回复答主张三,对其却没有障碍。这时如果他发现自己的回复被删除了,自己也被屏蔽了,自然而然会感到很恼火,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样的李四,往往是为了轻松才上网、对很多问题并未有过认真思考,尤其对答主与评论区的关系,对发言应讲事实讲道理尊重人,双方负担什么样的义务……等元问题缺少理解,而是出于放松的心态和闲聊的本能进行一些语言行为。本质上李四在进行的就是另一种语言游戏。张三哪有那么多心情和精力,对任何一位李四进行的任何一种语言游戏都予以奉陪?

李四们很难意识到,使用语言能进行很多种各不相同的游戏,一个人一次只能进行一种语言游戏。求真,求善,求美,求可能,求严谨,求感动,求认同,求战胜,求宣泄……如果李四想把张三拉进自己感兴趣的赛道陪自己玩,张三自然有权利不予合作。很遗憾的是,有对线思维的人,放眼看去到处都是对线。有流氓思维的人,放眼看去到处都是强弱。有粉丝思维的人,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粉丝。有阵营思维的人,放眼看去到处都是敌友。有狂欢思维的人,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狗头……


也许有的张三作为自媒体选择了惯着李四,但不意味着所有张三都应向流量低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评论区删除评论再拉黑这种操作,用我的话讲,就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既不体面又挺没劲儿的行为。你问我感受?嗯,大概是看到有人在舞台上唱到一半突然捂住嘴巴,然后低着头一溜烟跑下台,观众还在纳闷刚才那段唱的是啥的时候,他又站在幕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甚至还把台下某个可能看穿他的人给“请”了出去。让.............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知乎评论区之所以容易“撕起来”,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儿的现象,它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用户素质的问题,更跟平台机制、内容属性以及人性本身都有关系。我仔细想想,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1. 门槛与用户画像的微妙结合: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的问答社区,这吸引了一批相对有知识、有思考能力的群体。但随着用.............
  • 回答
    2021年8月24日,知乎用户们普遍反映遇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评论区打不开。这个看似小小的技术故障,却在当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反映出了用户对平台稳定性的期待,以及一次小插曲带来的信息获取障碍。用户侧的普遍体验:当天,不少知乎用户在浏览内容时,试图进入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却发现页面卡顿、刷.............
  • 回答
    知乎评论区是否只属于答主,以及关闭评论功能和管理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知乎评论区是只属于答主的吗?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来说,评论区是答主和评论者共同创造的互动空间。 答主是“主人”: 答主是内容创作者,是问题的回答者,其回答内容是评论区的基础。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用户在知乎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体验。简单来说,知乎回答的评论区,既是答主的“地盘”,但又不是一个完全由答主说了算的“地盘”。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答主的“地盘”体现在哪里? 内容主导权: 评论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答主提出的观点、分享的信息.............
  • 回答
    最近你如果在知乎上浏览回答,可能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回答下面都显示“评论区已关闭”。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困惑的情况,而且从用户体验上来说,也少了许多互动和交流的乐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不是个别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你账号的问题,而是知乎平台近期为了“优化用户体验”和“加强内容管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知乎文章作者筛选评论区”这事儿,大家的看法确实挺两极分化的。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作者筛选评论是“大忽悠”,可以拉黑屏蔽: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致体现,但可能走向封闭: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写文章,是希望交流、分享观点,甚至是引发讨论。如果作者把评论区设置成自己筛选后.............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浏览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中了一个回答,正想去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和其他用户交流一下,结果一点进去,赫然显示“当前内容暂时无法评论”。这种状况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也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番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体验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我们打.............
  • 回答
    看待尹吉先老兵在知乎上的专栏内容以及评论区,这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他所分享的经历、他的表达方式,以及读者们产生的共鸣、质疑和补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记忆、个人视角与集体认知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案例。尹吉先老兵的专栏内容:尹吉先老兵的知乎专栏,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位亲历者,.............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知乎这事儿,就是它在广告区里塞回答和评论的事儿。这事儿吧,我个人看法挺复杂的,谈不上绝对的好坏,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道理,也有它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商业决策。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得活下去,得赚钱,广告当然是它重要的收入来源。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比如信息流里的“推广.............
  • 回答
    章易退乎事件的深层剖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警钟与知乎生态的隐忧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知识分享社区,曾几何时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为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内容。然而,近年来,社区生态却显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其中,知名枪械区答主@章易的退乎事件,无疑是一个引爆点,也折射出当前知乎乃至更广泛的网络内容环境.............
  • 回答
    .......
  • 回答
    嗯,关于知乎评论区里那些“不和善”的现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也立刻浮现出不少画面和感受。感觉就像一个大型的“意见交换场”,但有时候,这个场子里的气氛确实是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剑拔弩张,有点针锋相对。首先,要说为啥大家感觉知乎评论“不和善”,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 回答
    知乎评论筛选机制被滥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争议。 “滥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实际运作情况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筛选机制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被过度使用或偏离了其初衷。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设置评论筛选机制的初衷。作为一个知识分享.............
  • 回答
    最近有不少知乎用户反映,在尝试评论时遇到了问题,有人说评论发不出去,有人说评论显示异常,还有人表示根本找不到评论区了。这让不少习惯在知乎上交流、分享观点的用户感到困惑和不便。具体来说,大家反映的“坏了”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评论发送失败或延迟: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辛辛苦苦写好的评论,点击发送后,.............
  •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
  • 回答
    知乎的“神评论”之所以能成为“神”,往往是因为它们具备以下几种特质: 深刻的洞察力与毒舌的精准性: 它们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有时带着幽默、讽刺,但绝不失偏颇。 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跨界联想: 将看似无关的知识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意想不到的启发和观点。 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 在冰冷的理.............
  • 回答
    你好!关于知乎今天(我理解你指的是最近)无法评论的情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而且通常不会是单一的。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讲得详细一些,让你明白是怎么回事。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情况是:系统维护或更新。 技术升级是常态: 任何一个大型互联网平台,为了保持服务的稳定性和引入新功能,都需要定期进行.............
  • 回答
    知乎最近的“禁评”风波,让不少用户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些措手不及。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我打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也算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吧。首先,从平台运营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出于一种“审慎”和“可控”的考量。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很高。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