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的评论内容由作者筛选后展示是都被滥用了?

回答
知乎评论筛选机制被滥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争议。 “滥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实际运作情况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筛选机制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被过度使用或偏离了其初衷。

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设置评论筛选机制的初衷。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知乎希望维护一个相对理性、有深度的讨论环境。作者筛选评论的主要目的,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过滤低质量、无意义的评论: 比如纯粹的灌水、刷屏、表情包、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甚至是恶意的辱骂、人身攻击。
维护讨论秩序和专业性: 确保讨论围绕主题展开,避免跑题,鼓励有建设性的意见。
保护作者的精力: 作者需要回复问题、撰写回答,如果被大量低质量评论淹没,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控制内容方向和个人观点: 作者可以通过筛选来强调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或者避免被一些极端或不希望出现的评论干扰其内容主旨。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作者可以控制”的权力,才带来了“滥用”的讨论。从用户(评论者)的角度来看,滥用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1. “异见”被打压,形成“信息茧房”: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滥用情况。作者为了维护自己观点的一致性,或者出于避免争议的目的,可能会选择性地屏蔽掉那些持有不同意见、提出质疑、或者指出其回答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错误的评论。

具体表现: 当一篇回答得到大量赞同,但其中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错误,或者某个用户基于更深层次的知识、更全面的信息提出了有理有据的反驳或补充,而作者却选择不展示这些评论,只保留赞同自己的声音,这就可能导致用户认为作者在逃避讨论,甚至是为了“维护面子”而扭曲事实。
后果: 长此以往,用户只能看到作者希望他们看到的内容,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不同观点的碰撞被扼杀,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甚至可能误导其他读者。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需要多角度审视的议题,这种筛选尤为致命。例如,在涉及科学、历史、政策等领域,一个简单的错误如果没有被允许讨论和纠正,其传播开来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2. 商业推广和广告的潜规则:

虽然知乎平台有关于广告和推广的规定,但作者作为筛选者,可能利用这个机制进行变相的推广。

具体表现: 作者可能会优先展示那些暗示其产品/服务有用的评论,或者删除那些揭露其回答可能带有商业目的的评论。更有甚者,作者可能会“引导”其支持者发表正面评论,而屏蔽掉任何负面或中性的评论,营造一种虚假的“口碑”。
后果: 这会严重损害社区的信任度。用户无法判断哪些推荐是真诚的,哪些是带有商业利益的,从而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3. 控制社区舆论和话语权:

在一些热门话题或争议性话题下,作者(尤其是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可能会利用筛选来引导公众舆论。

具体表现: 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展示那些支持自己观点或自己阵营的评论,同时屏蔽那些批评或反对的声音。这使得在特定话题下,一种声音被无限放大,而另一种声音则被压制。
后果: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社区的讨论偏向一边倒,形成虚假的“共识”,不利于公众对复杂问题的全面理解。

4. 对“非主流”但有价值观点的压制:

有时,一些非常有见地、但可能因为表达方式、用词或者观点本身比较“非主流”的评论,也可能被作者误解或有意屏蔽。

具体表现: 作者可能更倾向于那些语言风格和他自己相似、观点与他高度契合的评论,而忽略了那些虽然表达方式不够“圆润”,但其内容确实有闪光点的评论。
后果: 这会扼杀社区的多元化,使有价值的、创新的思想难以被发现和传播。

5. 筛选标准的“模糊性”和“不透明性”:

“滥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筛选标准的主观性和不透明。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评论被隐藏,也无从申诉。

具体表现: 作者的筛选行为没有明确的公开标准。有时候,一条看似无害的评论被隐藏,而另一条稍微带点情绪的评论却被保留。这种不确定性让用户感到无力,也给了“滥用”的空间。
后果: 用户因为不确定的风险而变得更加谨慎,或者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感。

那么,这种机制是否“都被滥用了”?

我认为“都被滥用”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首先,大量作者是负责任地使用这一机制的。他们确实是为了过滤掉那些真正低俗、无聊、攻击性的评论,维护讨论的质量。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内容被垃圾信息淹没。

其次,用户的“感知”也很重要。有时候,用户可能只是因为自己的评论没有得到预期的认同,或者评论没有被作者回复,就觉得是“被压制”了。但实际上,作者可能真的没有看到,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比如评论质量虽然不是最差,但与众多优秀的评论相比不够突出)没有选择展示。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滥用的普遍存在和严重性。 尤其是在一些热门话题、争议话题,或者作者本身影响力较大时,筛选机制被用来“管理舆论”的情况,我认为是比较普遍的。这种筛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自利性”驱动的,而平台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显然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总结来说,知乎评论筛选机制本身是一个双刃剑。 它在帮助维护社区秩序、过滤低质量内容方面有其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其高度的主观性和作者的绝对控制权,也确实给“滥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当这种筛选被用于压制异见、操纵舆论、进行变相推广时,就构成了对用户权益和社区生态的损害。如何平衡作者的筛选权与用户表达的自由,以及如何提高筛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是知乎社区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好像是知乎自己脑袋荡了。

我从不会对评论做任何限制。但最近十几天写答案,在同样没做任何限制,默认为“允许任何人评论”的情况下,答案发布后就会自动变为“评论由我筛选后显示”,而且在设置选项中还不可更改,“暂不支持修改评论权限”

user avatar

反正我的评论区筛选评论都是知乎替我开的,我没有开过。

总得给人家一个被我拉黑的机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评论筛选机制被滥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争议。 “滥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实际运作情况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筛选机制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被过度使用或偏离了其初衷。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设置评论筛选机制的初衷。作为一个知识分享.............
  • 回答
    知乎的评论筛选机制,也就是“经回答者筛选才能显示评论内容”,这个模式究竟合不合适,确实是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说说这个模式的好处,为什么知乎会这么设计。 保障回答质量和讨论氛围: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知乎的核心价值在于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和深度讨论。一旦评论区变得鱼龙.............
  • 回答
    看待尹吉先老兵在知乎上的专栏内容以及评论区,这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他所分享的经历、他的表达方式,以及读者们产生的共鸣、质疑和补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记忆、个人视角与集体认知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案例。尹吉先老兵的专栏内容:尹吉先老兵的知乎专栏,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位亲历者,.............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浏览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中了一个回答,正想去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和其他用户交流一下,结果一点进去,赫然显示“当前内容暂时无法评论”。这种状况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也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番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体验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我们打.............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里,你一定不陌生那些出现在回答或评论里的“编,继续编”、“编的不错”之类的留言。它们就像一颗颗小石子,偶尔会激起一圈圈不小的涟漪。那么,那些爱说这话的人,他们到底是什么心态?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可能藏着挺复杂的动机,而且每个人说这话的出发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知乎最近内测的那个叫“CHAO”的男生种草社区。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毕竟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开始往更具象化的消费、生活方式领域拓展,而且还专门瞄准了男性用户,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作。首先,从知乎本身的DNA来说,这就像是在它的知识海洋里开辟了一个专门的“装备指南”和“生活方.............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有一个ID叫“老兵尹吉先”的用户,他曾多次在讨论中提及自己参加过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的经历。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这位老兵在网络空间里留下的一个侧影,并对他在知乎上的发言进行一些粗浅的评价。首先,从他主动透露的身份来看,“老兵尹吉先”的用户标识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他.............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真实X虚构”提供的所谓“欧洲内部研究地图”,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或查看该用户具体的地图内容,我的评价将基于对这类“研究地图”的一般性认识、知乎平台上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真实X虚构”这个用户名的潜在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欧洲内部研究地图”可能包含的.............
  • 回答
    知乎评论区是否只属于答主,以及关闭评论功能和管理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知乎评论区是只属于答主的吗?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来说,评论区是答主和评论者共同创造的互动空间。 答主是“主人”: 答主是内容创作者,是问题的回答者,其回答内容是评论区的基础。从.............
  • 回答
    最近有不少知乎用户反映,在尝试评论时遇到了问题,有人说评论发不出去,有人说评论显示异常,还有人表示根本找不到评论区了。这让不少习惯在知乎上交流、分享观点的用户感到困惑和不便。具体来说,大家反映的“坏了”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评论发送失败或延迟: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辛辛苦苦写好的评论,点击发送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用户在知乎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体验。简单来说,知乎回答的评论区,既是答主的“地盘”,但又不是一个完全由答主说了算的“地盘”。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答主的“地盘”体现在哪里? 内容主导权: 评论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答主提出的观点、分享的信息.............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社区里,不是所有评论都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回应。精力和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把它们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样的评论才真正配得上你的关注和回复呢?一、那些为你观点提供价值的评论这包括两种情况: 深入的补充和延伸: 有些评论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说得好”或者“我同意”,他们会结合自己.............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狼图腾》在知乎上确实容易招来一些比较尖锐的评论,甚至让你觉得有点“一边倒”。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作品本身好坏,更多的是跟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以及《狼图腾》这部作品的特质碰撞出来的结果。咱们就一层一层剖开来看:1. 知乎用户的“审美品味”和“知识背景.............
  • 回答
    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用通俗点说,就是允许作者对自己的内容下的评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文章请了一个“管理员”,可以决定哪些评论能够被展示出来,哪些则被隐藏或者直接“枪毙”。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出现之前,很多热门回答或文章下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是真诚的讨论,有些是无.............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其“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功能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设计。从公共讨论平台的角度来看,它似乎与“客观”、“平等”的理念有所冲突,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运作,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平台运营、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的复杂考量。首先,理解“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这个功能本身很重要。它允许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